| | bubulcus ibis (linnaeus, 1758年)
【別名】:黃頭鷺、畜鷺、放牛郎等
【英文名】:cattlee gret
【分類位置】:鳥綱,鸛形目,鷺科,牛背鷺屬
【分佈範圍】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北京及山東威海也偶見。國外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外形特徵】體重360~440剋,體長47~550毫米。成鳥夏羽通體大都乳白色。頭、頸橙黃;前頸基部着生橙黃色簑羽,顔面幾全白色,背上具一束桂皮紅棕色簑羽,嚮後延伸至尾羽末端,有時甚至更長。鼕羽幾呈橙黃色,長羽全部脫落僅頭頂衹留少許。虹膜金黃色。
【生活環境與習性】多見於平原、山腳下的耕地、荒地及沼澤等處。平時成對生活,有時成小群。以昆蟲、螞蟻及蜘蛛、娛蚣和青蛙等為食。,捕食傢畜及水牛從草地上引來或驚起的蒼蠅。傍晚小群列隊低飛過有水地區回到群棲地點。結群營巢於水上方。 繁殖時成群,一般20~50對一群。營巢於樹上或池塘、沼澤等處。一窩産3~5枚卵。雌雄一起孵卵,但以雌鳥為主,21~24日雛鳥孵出。
在我國南方因常啄取耕牛和其他牲畜體上的寄生蟲,也吃地上害蟲,故為益鳥,應嚴禁獵捕。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亞種】有三個亞種:
·bubulcus ibis ibis,分佈於北半球伊朗以西的歐洲大陸、非洲北部、美洲東部和南美洲中北部。
·bubulcus ibis coromandus,分佈於印度到日本南部及菲律賓群島、摩鹿加群島。
·bubulcus ibis seychellarum,分佈於塞舌爾群島。
藥用——
【藥 名】:牛背鷺
【來 源】:為鷺科動物牛背鷺的肌肉。
【功 效】:補中益氣,解毒。
【主 治】:治中氣虛弱,消瘦,虛弱之癥,癰瘡腫毒。
【性味歸經】:甘,涼。肺、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0-200剋。
【 名】:黃頭鷺、尼鷺、傢畜鷺鷥、紅頭鷺、畜鷺、紅頭官、放牛郎(《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雲南、廣東、臺灣;偶見於山東、北京及東北。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獵捕後,剖腹除去內臟及羽毛,取鮮肉或焙幹研末備用。
【拉丁名】:牛背鷺bubulcus ibis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 | Bubulcus ibis (Linnaeus, 1758年)
【別名】:黃頭鷺、畜鷺、放牛郎等
【英文名】:Cattlee gret
【分類位置】:鳥綱,鸛形目,鷺科,牛背鷺屬
【分佈範圍】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北京及山東威海也偶見。國外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外形特徵】體重360~440剋,體長47~550毫米。成鳥夏羽通體大都乳白色。頭、頸橙黃;前頸基部着生橙黃色簑羽,顔面幾全白色,背上具一束桂皮紅棕色簑羽,嚮後延伸至尾羽末端,有時甚至更長。鼕羽幾呈橙黃色,長羽全部脫落僅頭頂衹留少許。虹膜金黃色。
【生活環境與習性】多見於平原、山腳下的耕地、荒地及沼澤等處。平時成對生活,有時成小群。以昆蟲、螞蟻及蜘蛛、娛蚣和青蛙等為食。,捕食傢畜及水牛從草地上引來或驚起的蒼蠅。傍晚小群列隊低飛過有水地區回到群棲地點。結群營巢於水上方。 繁殖時成群,一般20~50對一群。營巢於樹上或池塘、沼澤等處。一窩産3~5枚卵。雌雄一起孵卵,但以雌鳥為主,21~24日雛鳥孵出。
在我國南方因常啄取耕牛和其他牲畜體上的寄生蟲,也吃地上害蟲,故為益鳥,應嚴禁獵捕。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亞種】有三個亞種:
·Bubulcus ibis ibis,分佈於北半球伊朗以西的歐洲大陸、非洲北部、美洲東部和南美洲中北部。
·Bubulcus ibis coromandus,分佈於印度到日本南部及菲律賓群島、摩鹿加群島。
·Bubulcus ibis seychellarum,分佈於塞舌爾群島。
藥用——
牛背鷺【藥 名】:牛背鷺
【來 源】:為鷺科動物牛背鷺的肌肉。
【功 效】:補中益氣,解毒。
【主 治】:治中氣虛弱,消瘦,虛弱之癥,癰瘡腫毒。
【性味歸經】:甘,涼。肺、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0-200剋。
【 名】:黃頭鷺、尼鷺、傢畜鷺鷥、紅頭鷺、畜鷺、紅頭官、放牛郎(《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雲南、廣東、臺灣;偶見於山東、北京及東北。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獵捕後,剖腹除去內臟及羽毛,取鮮肉或焙幹研末備用。
【拉丁名】:牛背鷺Bubulcus ibis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鳥 種:牛背鷺 Cattle Egret
鳥種描述:描述:體型略小(50釐米)的白色鷺。繁殖羽:體白,頭、頸、胸沾橙黃;虹膜、嘴、腿及眼先短期呈亮紅色,餘時橙黃。非繁殖羽:體白,僅部分鳥額部沾橙黃。與其他鷺的區別在體型較粗壯,頸較短而頭圓,嘴較短厚。 虹膜-黃色;嘴-黃色;腳-暗黃至近黑。 叫聲:於巢區發出呱呱叫聲,餘時寂靜無聲。 分佈範圍:北美洲東部、南美洲中部及北部、伊比利亞半島至伊朗,印度至中國南方、日本南部、東南亞至菲律賓,馬來諸島和馬魯古群島。 分佈狀況:甚常見於中國南半部包括海南島及臺灣的低窪地區。夏候鳥偶爾遠及北京。 習性:與傢畜及水牛關係密切,捕食傢畜及水牛從草地上引來或驚起的蒼蠅。傍晚小群列隊低飛過有水地區回到群棲地點。結群營巢於水上方。 | | - lat.: bubulcus ibi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