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名。在今 山東省 淄博市 。 春秋 時 齊景公 泣 牛山 ,即其地。 三國 魏 曹植 《感節賦》:“唯人生之忽過,若鑿石之未燿。慕 牛山 之哀泣,懼 平仲 之我笑。”《晉書·慕容德載記》:“﹝ 慕容德 ﹞北登 社首山 ,東望 鼎足 ,因目 牛山 而嘆曰:‘古無不死!’愴然有終焉之志。” 唐 杜牧 《九日齊山登高》詩:“古往今來衹如此, 牛山 何必獨霑衣。” 明 何景明 《九日同馬君卿登高》詩:“ 牛山 元有恨,休訝淚長流。”參見“ 牛山嘆 ”。 |
|
牛山
牛山投訴電話安康旅遊投訴電話:0915-3214927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又名牛頭山,位於安康市花園鄉與譚壩鄉交界處,距離市區45公裏。山體南北長14公裏,東西寬13公裏,主峰海拔達1547.6米,是市境內中部最高的山脈。牛山山勢高峻挺拔,奇峰突兀,形似牛頭,因此得名。牛山林木青翠,景色優美,現存有牛山廟、金牛洞、防禦石城、帥旗墩等遺跡和景點。牛山廟創建於宋代,後世屢經改建維修,均立碑記存,現有碑17塊。牛山主峰上有“望京石”,相傳是黃巢起義在牛山上練兵,每日練畢,都要立在此石上,面北盟誓,要推翻唐朝,掃平西京,因此人們便稱此石為“恨京石”或“望京石”。牛山是安康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安康八景之一。 |
|
牛山又名金牛山、鬱蔥山。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新城北15公裏。北鄰濟南市長清區,橫跨老城鎮、王瓜店鎮各一部,東西長7.5公裏,南北寬2.5公裏,總面積19平方公裏,主峰海拔5 24米。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肥城縣志》載:“金牛山在城(指老縣城)西北,其東北麓距城三裏,蜿蜒而西距城十裏、二十裏不等,俗呼牛山。宋真宗東巡臨幸賜名鬱蔥山。翠柏千嶂,流泉百疊,為肥邑第一名勝。山之中峪距城八裏,初入山為文昌峰,有文昌閣在焉。不一裏一高崗當路,是為印山。由印山沿溪北行,不一裏為資聖院。院西高亢處為同川書院。下有牛山洞,深遠不可測,相傳與陶山通。又西為竜沼,亦名五竜池。東北有泉,自山嶺而下,所謂落石泉也,適當資聖院之後。西北為獐猴崖,上有老鷹石,屹然如鷹立。西嶺為穆柯寨,又名木頭塔。俗傳為黃巢負隅所,然不可考。其西有石曰仙人石,又西曰迎仙石,如人舉袂相揖狀;寨之西南麓為大紅澗、小紅澗,土石皆赤。大紅澗之北曰小寨山,山西麓有石高數丈,
四面各丈餘,紅黑色,擊之作金鐵聲,三小石支其下,名垛子石。小寨山南有石,如老翁形,面目酷肖,長髯垂胸,是為老叟峰。東南裏許為黑竜潭,發源於山後雲山,至此陡起瀑布數十丈,奔流之聲可聞數裏;小寨山之西為紅山頭,其上多土少石,色赤,故曰紅山,與陶山東崦之小泰山相連,此皆山之陽也。山之北為雲山,在穆柯寨後,前有大剎曰回佛寺,山陰為書堂峪,與長清接壤。而山之東北麓窈然而深者為櫻桃峪,距城最近。乃全山之勝概焉。”現牛山仍存牛山寺大殿、八角琉璃井、文昌閣、牛山洞、櫻桃峪等勝景。主峰穆柯寨建有寨墻,並分東、西、南、北寨門。寨內西半部房屋舊址殘存。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在此設立牛山林場。至1995年,林地面積發展到1.58萬畝。主要樹種有赤鬆、油鬆、黑鬆,並引進火炬鬆、濕地鬆等優良品種。如今,山上山下郁郁葱葱,秀麗宜人。清乾隆癸醜科進士,歷官陝西布政使、護理陝西巡撫唐仲冕曾寫《牛山疊翠》詩曰:“煙林彌望與峰齊,捫葛緣崖徑欲迷。纔歷深坳層嶂轉,輒登危石翠嵐低。斜陽爛映霞千樹,空岫寒生月半圭。共坐蒼茫獨怊悵,縈懷更在鬱蔥西。” |
|
稱牛頭山,位於陝西省安康城區西北39公裏處,屬花園、譚壩兩鄉的界山,山體南北長114公裏,東西寬13公裏,面積182平方公裏,是市境中部最高的山峰.,地形險要,山勢巍峨.,主峰頂有“望京石”(恨京石),海拔1547.5米。舊志所載“八景”之一的“牛山疊嶂”即指此山。清朝李國麒《興安府志.古跡志》載:“牛頭山(即牛山.原註)在州北九十裏,為州境群山冠,上有泉不涸不溢,禱雨輒應。《雍太記》黃巢𠔌,在金州牛山。《州志》牛頭山,綿亙百餘裏,高入雲漢,有金牛洞,即昔人掘劍刺黃妖獸處,又其巔有五硌山,峰巒錯亙,又有蠟燭山,青峰插天,以形似名。”.清人王希舜賦詩云:“金州形勝渺重關,翠嶂丹岩絶可扳。極目斜陽興廢遠,樵人指點是牛山。”
山上有“牛山廟(忠惠王廟)”、“金牛洞”(即掘劍斬黃妖獸處)、防禦石城,帥旗礅等遺跡。牛山又以其山形似牛頭而得其名。關於牛山的傳說有許多,有的說是金牛下山,從老君關過河,但凡金牛過處,都冠一“牛”字,如”牛蹄嶺”、“牛蹄鋪”、“牛跡河”、“牛頭店”等。有的說金牛過漢江,將糞屙在河中,所以漢江出沙金;有的說黃巢率義軍在此山練過兵,每日練畢,立在“恨京石”上,面北祈禱盟誓,要推翻唐朝,掃平西京。
牛山廟碑,此碑嵌於牛山廟墻壁內。牛山廟創建於宋代,後世屢經改建維修。皆立碑記載,現存碑刻17塊,其中乾隆四十六年(1781)所立石碑較有價值,碑高1.73米,寬0.67米。碑首書“牛山廟碑”四字,碑文記載當年重修牛山廟事,並歷述牛山廟修葺情況。
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元代至正十四年(1355)鎸刻,金州訓異黃理先撰文,記述平章榮祿公增修寺廟始末,現碑存西安碑林。
牛山廟石刻像,矗立牛山廟外路旁,共3尊,高主依次是0.9米、0.45米、0.35米,其中兩尊無頭。宋代以後器物。
3、牛山
位於臨淄城南7公裏處,海拔 174米,山體植被豐茂,山頂林木秀美,日間雲氣蒸騰,入夜水氣凝聚。自春秋戰國以來即負盛名,被視為臨淄名山之一,清代把“春回牛山雨蒙蒙”列入臨淄八大景。
牛山廟會時的情況,後面為牛山 山上建有中國宰相館、管仲像等
相傳公元前26世紀,黃帝在涿鹿大戰蚩尤,屢戰不勝,命令大將“神荼”“鬱壘”在東海流波山,捉了一隻夔kui牛,在淄河岸邊一座山下,做了一面大戰鼓,把牛頭、牛骨埋在山上,以後每年夏天雨季、淄水爆發,夜間,就聽見山上牛叫。後來人們稱此山為牛山,當地人春耕和秋收後,都前往祭山拜牛,祈禱山川神牛保佑平安和取得好收成。另一個傳說是牛山之名起於姜太公。姜太公被封於齊地營丘,他在來齊國的路上走,這天,他乘月色趕路,不遠處有一頭牛在前領路,一直把他帶到淄河邊。牛不見了,擺在面前的則是一座巍峨的山,姜太公便把這山叫做牛山。第三種傳說,在很久以前一個蒙蒙細雨的春天,有一放牧人,來此山放牛,原來牽着一頭牛,放着放着而成了兩天、三頭……乃成了一群,大傢認為這是個放牛的好地方,因而命名為牛山。
從形體上看,趕牛山衹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丘陵。但是,換一種角度,從歷史上追溯,厚重的歷史文明深刻地詮釋了其高貴而豐富的內涵。另外尚有無數高大的塚墓,也散布在牛山山麓。真是“牛山有幸三尺土”,成為這些帝王將相長眠之地。山的北麓有輔佐桓公稱霸的名相管仲之墓,東麓遠處是薑齊桓公與景公之墓,嚮西是田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齊襄公四王之墓(四座大墓塚號稱“東方金字塔”),山的西南有漢代曾嚮漢武帝請長纓羈南越王而致之的終軍之墓。戰國時期的孟子登臨此山時曾發出過“牛山之木嘗美矣”的贊嘆,三國時期才高八鬥、七步成詩的臨淄侯曹植、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清代文壇的代表人物博山人趙執信都曾在登臨此山後留下了贊美牛山、慨嘆歷史興亡和人生榮辱悲歡的傳世佳作。
明、清兩代有人來山上遊玩,做詩寄興,勒石立碑,有幾任知縣還親自與百姓在這裏植樹造林,不幾年,佳木蔥蘢,緑茵遍地。清代還從山腰至山頂建起多棟廟宇,臺閣樓榭,香火繚繞。那時這裏風景秀麗明媚,陽春三月,溫泉水氣升起隨風飄蕩,似薄霧,如細雨,撫面吹來,沾衣欲濕,被稱為“牛山春雨”。
牛山的景觀在《山東古跡名勝大觀》第一集中,也有文字描述,並附有照片。如今殘留的僅有雕竜柱一件,圈竜式蓮花座一件,柱基石一件,支石四件。上刻花卉及釣魚石,不知為何時物。另有民國十三年石碑一方,正面刻陽文篆書“玉精明化”四字。人們來參加牛山廟會,一是憑吊和紀念一代名相管仲,緬懷齊國先賢,二是祈求平安、幸福,三是踏青、遊覽放鬆心情。
當地有著名的趕牛山廟會,稱“趕牛山”,既牛山廟會,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牛山廟會依托牛山的自然風光、歷史價值,牛山廟會起源於明清時期開始形成,有近500年的歷史,從最初單純的朝拜活動演變成集文化、旅遊、商貿於一體的大型的民間集會。
由著名歌唱傢彭麗媛演唱的大傢熟悉的《趕牛山》
山東淄博民歌
演唱:彭麗媛
年年是都有着三月三麽來喲
妹妹二人麽趕來牛山哎哎喲
來至在那淄河灘來呀麽來喲
溜溜溜・・・・・・哎喲 溜 哎哎喲
來至在那淄河灘來呀麽來喲
淄河是灘裏是長流水嘩嘩啦流
孟良山上麽豔來陽天來哎哎喲
眼觀那個溫來水泉來呀麽來喲
溜溜溜・・・・・・哎喲 溜 哎哎喲
眼觀那個溫來水泉來呀麽來喲
泉水是清清是明如鏡嘩嘩啦流
青鬆翠柏緑來滿山來哎哎喲
美景那個看來不完來呀麽來喲
溜溜溜・・・・・・哎喲 溜 哎哎喲
美景那個看來不完呀麽來喲
溜溜溜・・・・・・哎喲 溜 哎哎喲
美景那個看來不完來呀麽來喲 |
|
【牛山】 (雜名)牛頭山之略。 |
|
牛山村 牛山居委會, 牛山社區 牛山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