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脊椎動物亞門的1綱。肺呼吸、 混和型血液循環的變溫動物,體表被鱗(蛇、蜥蜴)或骨板(龜、鱉),無毛、無羽,發育有羊膜出現。現存的爬行綱動物分為2型、3亞綱、6目,即無窩型(anapsida):龜鱉亞綱龜鱉目,有220種(中國有24種);雙窩型(diapsida):古蜥亞綱鰐形目,有21種(中國有1~3種);鱗蜥亞綱原蜥總目喙頭目,有1種;有鱗總目蚓蜥目,約有100種,蜥蜴目約有3000種(中國約有120種),蛇目有2500種(中國約有180種)。除極寒區域外,世界性分佈,中國南方溫熱潮濕地帶較多。
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上石炭紀(約2.8億年前),在中生代大發展。到白堊紀後期(8000萬年前),有好些分支絶滅,衹餘下5目約5000,體型和重量也大大變小,如最長的蟒約12.3米,最大的棱皮龜重865千克,而古代的恐竜有的長達50米,重達4.5噸以上。
特徵 本綱動物皮膚無呼吸功能,也絶少皮膚腺,這可以防止體內水分蒸發。頭顱的軟骨顱,除鼻軟骨囊外,全部骨化,外面更有膜成骨掩覆,以一個主要由基枕骨形成的枕髁與脊柱相關聯,頸部明顯,第1、2枚頸椎骨分別特化為寰椎與樞椎,頭部能靈活轉動,胸椎連有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保護內臟。這是動物界首次出現的胸廓。腰椎與兩枚以上的薦椎相關聯,外接後肢,正如肩帶的連接前肢。除四肢消失的種類(如蛇類)外,一般有兩對5出的掌型肢(少數的前肢4出),水生種類掌形如槳,指、趾間連蹼以利於遊泳,足部關節不在脛跗間而在兩列跗骨間,成為跗間關節。四肢從體側橫出,不便直立;體腹常着地面,行動是典型的爬行;衹少數體型輕捷的能疾速行進。
腦部有屈麯,大腦小腦比較發達,大腦有左右腦室,出現了新皮層,腦神經12對,外耳孔出現,眼內有櫛膜,眶周有骨環,鼻腔附近有鋤鼻器。 呼吸用肺。心髒3室(鰐類心室雖不完全隔開,但已為4室)。無動脈圓錐。動脈弧3對,大動脈弧左右不對稱,體循環動脈內雜有靜脈血,體溫隨環境變動,為變溫(舊稱冷血)動物。腎髒由後腎演變,後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異體,有交接器,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幼體從富含卵黃、具羊膜、有韌皮或鈣質外殼的受精卵孵出,羊膜水保護幼體完全脫離水域發育生長。
爬行動物第一次形成骨化的口蓋,使口、鼻分腔,內鼻孔移至口腔後端;咽與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從而呼吸與飲食可以同時進行。
意義 爬行綱是脊椎動物演化關鍵性的一環。胚胎發育不必再回水域,鰓和側綫都已消失,呼吸用肺,初現外耳。頸椎特化為寰椎、樞椎與顱底的枕骨髁合成活動關節使頭部得以靈活轉動。胸部有胸肋與胸骨構成的胸廓,腹部也有腹膜肋,肋末互相聯結,並連接劍胸骨或劍胸突,成為保護體腔內臟的框架。爬行綱動物前承兩棲綱、蜥螈的構型,後開鳥、獸兩綱的發展,首次徵服陸地,無論從體型構造、生理機能、胚胎發育,生態適應以及演化過程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爬行動物的實用價值很高。黿、鱉、海龜、鼉、鰐、蛇的肉和卵均可食,味美而富有營養。蟒、大型蜥蜴、鼉、鰐的鱗皮可作琴鼓與皮膜,鞣製成革後可作提包、腰帶、皮鞋。玳瑁硬甲久負盛譽。龜、鱉、蛇、蜥、蛤蚧均可入藥,蛇膽和蛇酒尤為傳統名藥。蛇毒可止痛,治麻痹、風濕及癌癥。蛇和蜥蜴大量吞食蟲蟻,大型蛇類食鼠,是蟲鼠的天敵。蛇的頰窩和腹部對天氣與地震敏感,可用以作指示生物。
分類介紹
古脊椎動物學者從爬行類頭骨的構造上找到了比較簡單而實用的分類辦法。根據頭骨顳孔的有無,數目及其位置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據此將爬行綱分為四個亞綱:
無孔亞綱,或稱缺弓亞綱(anapsida)——無顳孔
杯竜目(catylosauria),最原始的爬行類
龜鱉目(cheloia),具有甲殼的爬行類
中竜目(mesosaurda),原始小型淡水中生活的爬行類
雙孔亞綱(diapsida)或稱雙弓亞綱——有兩個顳孔
鱗竜次亞綱(lepidosauria),原始的雙孔類(或變更的雙孔類)
始鰐目(eosuchia),原始的雙弓類
喙頭目(rhynchocephalia),現有殘存的活化石——sphenodon(喙頭蜥)
有鱗目(squamata)蜥蜴類和蛇類
初竜次亞綱(archosauria),進步的雙孔類
槽齒目(thecodontia),三疊紀的初竜類,中生代占統治地位爬行類的祖先
鰐目(crocodilila),鰐類和短吻鰐類
翼竜目(pterosauria)飛行的爬行動物
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 都是恐竜類(dinosauria),中生代占統治地位的爬行類。
上孔亞綱(euryapsida)或稱闊弓亞綱——一個顳孔位於眶後骨和鱗骨的上方,海生的爬行類
聯竜次亞綱(synaptosauria)——眶後骨和鱗骨構成顳孔的下界
蜥鰭目(sauropterygia),包括幻竜類(notgosauria)與蛇頸竜類(plesiosauria)
木盾齒竜目(placodontia)
魚竜次亞綱(ichthyopterygia)——眶後骨和鱗骨之上的後額骨和上顳骨構成顳孔的下界
魚竜目(ichthyosauria),海生魚形爬行動物
下孔亞綱(synapsida)或稱單弓亞綱——一個顳孔由眶後骨和鱗骨構成其上界
盤竜目(pelycosauria),原始的似哺乳爬行動物
獸孔目(therapsida),進步的似哺乳爬行動物
爬行類的起源及進化
從生物學或化石方面的論證,爬行類無疑是起源於兩棲類,特別是迷齒亞綱最接近於爬行綱的祖先。
最早的爬行類化石見於上石炭統下部,即杯竜類的hylonomus。但其具體特徵與迷齒類對比,還不是很理想。從比較解剖學出發,發現於美國德剋薩斯西蒙城下二疊統的seymouria(蜥螈或名西蒙螈)倒是介於爬行類和兩棲類之間的過渡型。seymouria的頭骨及牙齒保持了兩棲類的特點,而頭後的骨骼則具有爬行類的特點。由於seymouria的出現時間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類的祖先了。
從最早的含有爬行類化石的地層上石炭統中便已見到有大鼻竜類、闊齒竜類、盤竜類和中竜類許多類群,這說明爬行動物在晚石炭世之前早已分支進化了,它們有可能是多源起源。再經過二疊紀的分支進化,爬行綱的各亞綱均已出現,為中生代爬行類的大發展打好了基礎。中生代開始它們不僅橫行於大陸,而且還占領了天空和水域。中生代的中期分支進化出的種類更是多種多樣,很多類群更發展成龐然大物。在當時的地球上,它們是占居絶對統治地位的動物。所以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又叫做“恐竜時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是巨大爬行動物——恐竜的興旺時期。它們不僅個體發展得特大,而且體態乃至食性也非常特化。在白堊紀末期,這些在地球上經歷了1億多年的龐然大物終於絶滅了。渡過中生代而又殘存到新生代的衹有龜鱉類、鰐類和有鱗類(蜥蜴和蛇),而很少的喙頭類可以看做是爬行類的活化石。 | | paxing gang(huashi)
爬行綱(化石)
現生爬行動物衹有龜鱉目、鰐目、有鱗目(蛇蜥目)和喙頭目四類。在中生代(2億多年前到7500萬年前),爬行動物是當時脊椎動物中最繁盛的具絶對優勢的類群,有適應於陸生、水生及飛行生活的各種類群。所以,中生代有“爬行動物的時代”或“竜的時代”之稱。中生代爬行動物化石廣泛分佈於包括南極在內的世界大部分地區。
過去,賽姆螈或蜥螈(Se□mouria)曾被視為爬行動物的祖先類型,因為它的骨骼構造兼備兩棲、爬行動物的特徵。實際上蜥螈應屬兩棲動物,且不可能是爬行動物的直接祖先。它生存於二疊紀早期(約2.5億年前),晚於已知最早的生存於石炭紀中期( 3億年前)的爬行動物林蜥(H□lonomus)。
有人認為,下孔亞綱爬行動物(即似哺乳爬行動物)很早便分化出來了,朝着哺乳動物的方向發展,應與其他爬行動物分開,另屬一支係,可稱獸孔類。起源於兩棲動物殼椎類的小鯢類,經過原始爬行動物大鼻竜類而進化為下孔類。而其他爬行動物可合稱蜥孔類,起源於兩棲動物迷齒類。
另有人認為,龜鱉類的構造特殊,和其他許多爬行動物都不相同,應與其親屬成為單獨一支,叫副爬行動物;而其他爬行動物為另一支,合稱真爬行動物。這兩支分別起源於兩棲動物迷齒類的不同祖先。目前較多學者持起源於蜥螈型的古爬行類中早期原始的類型之說,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爬行動物自從石炭紀中期開始出現,便分化出許多支係,嚮不同方向發展,經過二疊紀的初期進化,進入中生代以後,加速輻射。當時種類空前繁多。它們的優勢前後延續了1億多年。到白堊紀末期纔驟趨衰落。
爬行動物的分類,傳統的方法是以頭骨的特徵為依據。這種分類方法,雖然不一定精確反映它們的真正的親緣關係,但使用起來還較方便,因而常被采納。
根據頭骨側面、眼眶之後的顳顬孔之有無、數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可把爬行動物分為四大類:
無孔亞綱(或缺弓亞綱)。頭骨側面沒有顳顬孔,包括杯竜目和龜鱉目。
下孔亞綱(或單弓亞綱)。頭骨側面有一個下位的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為其上界。包括盤竜目和獸孔目。
調孔亞綱(或闊弓亞綱)。頭骨側面有一個上位的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為其下界。主要包括鰭竜目(Sau-ropterygia)(見圖□齒竜復原圖 )和魚竜目 (Ich-thyosauria)等,通常為水生爬行動物。
雙孔亞綱(或雙弓亞綱)。頭骨側面有兩個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位於兩孔之間。該亞綱為占優勢的爬行動物,下分鱗竜次亞綱和初竜次亞綱,包括始鰐目(Eosu-chia)、喙頭目(Rhynchocephalia)、有鱗目(Squamata)、槽齒目(Thecodontia)、鰐目(Crocodilia)(見彩圖魯鈍吻鰐)、蜥臀目(Suarischia)、鳥臀目 (Ornithis-chia)和翼竜目(Pterosauria)等等。
杯竜目是基幹的爬行動物,所有的後期爬行動物都是從它進化來的。
下孔類是嚮哺乳動物方向發展的一支,特別是其中獸孔類的進步類型,其構造特徵已很接近哺乳動物了。
雙孔類中的槽齒目雖然本身屬種不多,適應輻射也比較局限,生存的時間也不很長(主要為三疊紀),但在進化上卻意義重大。舉凡鰐類、翼竜類、恐竜(蜥臀類和鳥臀類)、甚至鳥類,都是由它發展來的。
“恐竜”在分類係統中,包括蜥臀目(蜥竜目)和鳥臀目(鳥竜目)。“恐竜”一詞的希臘文原意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被發現的化石個體常較大,且有巨大的匕首狀牙齒,故名。其實恐竜有大有小,小的如鸚鵡嘴竜衹有小狗那麽大,美頜竜則衹有雞那麽大。
蜥臀類恐竜和鳥臀類恐竜各有自己的進化支係。前者主要包括蜥腳類 (Saurpoda)和獸腳 | | paxing gang
爬行綱
Reptilia
脊椎動物亞門的1綱。肺呼吸、 混和型血液循環的變溫動物,體表被鱗(蛇、蜥蜴)或骨板(龜、鱉),無毛、無羽,發育有羊膜出現。現存的爬行綱動物分為2型、3亞綱、6目,即無窩型(Anapsida):龜鱉亞綱龜鱉目,有220種(中國有24種);雙窩型(Diapsida):古蜥亞綱鰐形目,有21種(中國有1~3種);鱗蜥亞綱原蜥總目喙頭目,有1種;有鱗總目蚓蜥目,約有100種,蜥蜴目約有3000種(中國約有120種),蛇目有2500種(中國約有180種)。除極寒區域外,世界性分佈,中國南方溫熱潮濕地帶較多。
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上石炭紀(約2.8億年前),在中生代大發展。到白堊紀後期(8000萬年前),有好些分支絶滅,衹餘下5目約5000,體型和重量也大大變小,如最長的蟒約12.3米,最大的棱皮龜重865千克,而古代的恐竜有的長達50米,重達4.5噸以上。
特徵 本綱動物皮膚無呼吸功能,也絶少皮膚腺,這可以防止體內水分蒸發。頭顱的軟骨顱,除鼻軟骨囊外,全部骨化,外面更有膜成骨掩覆,以一個主要由基枕骨形成的枕髁與脊柱相關聯,頸部明顯,第1、2枚頸椎骨分別特化為寰椎與樞椎,頭部能靈活轉動,胸椎連有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保護內臟。這是動物界首次出現的胸廓。腰椎與兩枚以上的薦椎相關聯,外接後肢,正如肩帶的連接前肢。除四肢消失的種類(如蛇類)外,一般有兩對5出的掌型肢(少數的前肢4出),水生種類掌形如槳,指、趾間連蹼以利於遊泳,足部關節不在脛跗間而在兩列跗骨間,成為跗間關節。四肢從體側橫出,不便直立;體腹常着地面,行動是典型的爬行;衹少數體型輕捷的能疾速行進。
腦部有屈麯,大腦小腦比較發達,大腦有左右腦室,出現了新皮層,腦神經12對,外耳孔出現,眼內有櫛膜,眶周有骨環,鼻腔附近有鋤鼻器。 呼吸用肺。心髒3室(鰐類心室雖不完全隔開,但已為4室)。無動脈圓錐。動脈弧3對,大動脈弧左右不對稱,體循環動脈內雜有靜脈血,體溫隨環境變動,為變溫(舊稱冷血)動物。腎髒由後腎演變,後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異體,有交接器,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幼體從富含卵黃、具羊膜、有韌皮或鈣質外殼的受精卵孵出,羊膜水保護幼體完全脫離水域發育生長。
爬行動物第一次形成骨化的口蓋,使口、鼻分腔,內鼻孔移至口腔後端;咽與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從而呼吸與飲食可以同時進行。
意義 爬行綱是脊椎動物演化關鍵性的一環。胚胎發育不必再回水域,鰓和側綫都已消失,呼吸用肺,初現外耳。頸椎特化為寰椎、樞椎與顱底的枕骨髁合成活動關節使頭部得以靈活轉動。胸部有胸肋與胸骨構成的胸廓,腹部也有腹膜肋,肋末互相聯結,並連接劍胸骨或劍胸突,成為保護體腔內臟的框架。爬行綱動物前承兩棲綱、蜥螈的構型,後開鳥、獸兩綱的發展,首次徵服陸地,無論從體型構造、生理機能、胚胎發育,生態適應以及演化過程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爬行動物的實用價值很高。黿、鱉、海龜、鼉、鰐、蛇的肉和卵均可食,味美而富有營養。□、蟒、大型蜥蜴、鼉、鰐的鱗皮可作琴鼓與皮膜,鞣製成革後可作提包、腰帶、皮鞋。玳瑁硬甲久負盛譽。龜、鱉、蛇、蜥、蛤蚧均可入藥,蛇膽和蛇酒尤為傳統名藥。蛇毒可止痛,治麻痹、風濕及癌癥。蛇和蜥蜴大量吞食蟲蟻,大型蛇類食鼠,是蟲鼠的天敵。蛇的頰窩和腹部對天氣與地震敏感,可用以作指示生物。
參考書目 四川省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中國爬行動物係統檢索》,科學出版社,北京,1977。
(張孟聞) | | - lat.: reptllia, Reptilia
| | 爬行動物, 爬行類, 爬行形類 | | 生物 | 動物 | 鰐目 | 冷血動物 | 蜥蜴亞目鬣蜥科 | 脊椎動物 | 網絡詞語 | 爬行類 | 巨蜥科 | 蜥蜴亞目 | 珍稀瀕危動物 | 自然 | 龜鱉目 | 石竜子科 | 中藥 | 中醫 | 鰐龜科 | 龜類 | 毒蜥科 | 有鱗目 | 巨蜥超科 | 微肢蜥科 | 龜科 | 更多結果... |
| | 無孔類爬行綱 | 下孔類爬行綱 | 雙孔類爬行綱 | 爬行綱動物頭骨的 | |
| | 蛇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