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爬樹竜
目錄
No. 1
  植物種名:爬樹竜
  拉丁文名:epipremnum pinnatum(l.)engl.
  別名:麒麟葉、苜蓿蕉、百足藤、上樹竜、飛天蜈蚣。
  科屬:天南星科araceae、麒麟葉屬。
  形態特徵:附生攀緣大型木質藤本。莖圓柱形,粗狀,粗3-5cm,節環狀,具多數肉質氣生根。葉卵狀長圓形,呈薄革質,幼葉狹披針形或披針形長圓形,基部淺心形,成熟葉沿中肋有兩行星散的小穿孔,羽狀深裂至中肋。肉穗花序圓柱形,佛焰苞片外面緑色,裏面黃色。花期4-5月。
  分佈習性:分佈于云南、西藏、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常生於海拔2200m以下的溝𠔌雨林或常緑闊葉林中。印度、斯裏蘭卡、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 喜溫暖溫暖、蔭蔽環境,不耐寒,較耐旱,忌陽光直射,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繁殖栽培:主要用扦插法繁殖,可於春末夏初取其圓柱形莖帶葉2-4枚插於砂質土壤中。為減少蒸發,大葉可剪除1/2-2/3,應註意遮陽,並保持空氣濕潤。
No. 2
  爬樹竜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異名】過山竜、過江竜、青竹標、金草箍、麒麟葉(《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下延崖角藤的根、莖。
  【植物形態】下延崖角藤
  常緑本質攀援藤本,長達8米。莖緑色,粗大,節處生根。葉大,長圓形,長40~50釐米,寬30~35釐米,羽狀深裂通常幾達中脈。肉穗花序無柄,圓柱形,長約20釐米,外托一白色大型佛焰苞片,苞片常脫落。
  生於陰濕密林中,岩上或大樹上。分佈雲南等地。
  【採集】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幹。
  【性味】苦,寒。
  ①《雲南中草藥選》:"淡,溫。"
  ②《雲南思茅中草藥選》:"苦麻,寒。"
  【功用主治】活血散瘀,除濕,消腫。治骨折,跌打損傷,衹濕性腰腿痛,癰癤瘡腫,感冒,咽喉腫痛。
  ①《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除濕止痛。"
  ②《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接骨消腫,清熱解毒,止血止痛,鎮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骨折,跌打勞傷,槍傷:鮮過山竜,搗爛外敷或用根末調雞蛋清外包。(《雲南中草藥選》)
  ②治蛇咬傷,癰瘡癤腫:鮮爬樹竜,搗敷。(《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③治感冒,四肢酸痛,流行性乙型腦炎,風濕性腰腿痛:過山竜五錢至一兩,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④治小兒百日咳,咽喉腫痛:爬樹竜三至五錢,水煎服。(《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爬山豆根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豆科植物三棱枝杭子梢的根。
  【植物形態】三棱枝杭子梢,又名:三棱草、山落花生、大發表、野蠶豆根、三棱梢爬山豆。
  小灌木,高60~120釐米。小枝三棱形,無毛。葉互生;小葉3,長橢圓形,長4.5~8釐米,寬1.5~2.5釐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近圓形,全緣,下面被白色長毛,側生小葉較小;葉柄有翅,小葉柄密被白毛;托葉宿存,披針形。急尖,基部下延。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有棱,被短柔毛;苞片宿存,綫狀披針形;萼鐘形,外面密被白色長毛,先端5齒裂;下面1枚較長;花冠黃色,長8~10毫米,旗瓣卵圓形,竜骨瓣急尖,嚮內直角彎麯。莢果斜橢圓形,長7毫米,全部被毛。花期8~9月。
  生山坡林下或草叢中。分佈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採集】夏、秋采收。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澀微甘。"
  【功用主治】治腸炎,痢疾,腸風下血,腎炎,風濕痛,跌打損傷。
  《貴州民間藥物》:"解熱,止血。治高熱,赤痢,腸風下血,吹乳,跌打損傷,月傢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赤痢:爬山豆根、紅糖各五錢。同炒焦,煎水服。
  ②治腸風下血:爬山豆根一兩,茜草三錢。煎甜酒水服。
  ③治吹乳:爬山豆根一兩。搗絨,炒熱外敷乳上。
  ④治跌打損傷:爬山豆根一兩,搗爛,加童便少許,拌勻敷患處。(①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風寒外感,皮膚病:大發表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⑥治赤痢,腸炎,腎炎:大發表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⑦治風濕性關節炎:大發表根一兩。泡酒服。(⑤方以下出《雲南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