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燕鳥
目錄
No. 1
  中文名稱( chinese)→ 燕鳥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 name)→ yanornis
  發音( pronounced)→ ...
  含義( meaning)→ 像燕子一般的鳥
  綱( class )→aves 鳥綱
  亞綱( subclass)→ neornithes 今鳥亞綱
  超目( extraorder)→odontognathae 齒齶超目
  目( order)→ yanornithiformes 燕鳥
  科( family)→ yanornithidae 燕鳥
  屬( genus)→ yanornis 燕鳥
  模式種( type species)→ y. martini 馬氏燕鳥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 period)→ 白堊紀早期
  分佈( found in)→ 中國遼寧
  發現地層( stratum)→ 九佛堂組
  食性( diet)→ 魚 植物
  典型體長( length)→ ...
  推測體重( mass)→ ?
  發現者( discoverer)→ 周忠和 張福成,2001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周忠和 張福成,2001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發現於遼寧省的新的中生代今鳥亞綱的鳥類化石:馬氏燕鳥(yanornis martini gen. et sp. nov.),它代表了今鳥亞綱在早白堊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記錄.在形態特徵上,這種鳥類較今鳥亞綱的遼寧鳥進步,與另外兩種今鳥朝陽鳥和鬆嶺鳥比較接近.與早白堊世的其他鳥類,如孔子鳥、遼西鳥和始反鳥等相比,這兩種新鳥具有顯著進步的特點,具備和現代鳥類相似的、很強的飛行能力.與義縣鳥和朝陽鳥相比,燕鳥個體較大,頭骨顯著伸長;它還具有相對較長的前肢.今鳥亞綱化石新的發現表明,在早白堊世,無論是與現代鳥類關係較遠的反鳥亞綱,還是包括現代鳥類共同祖先在內的今鳥亞綱的輻射和分異都已十分顯著.與始祖鳥、孔子鳥和反鳥亞綱不同,燕鳥與義縣鳥在飛行結構上和現生鳥類已沒有明顯的區別;儘管如此,在其他一些結構上,這兩種鳥類仍然保留一些原始的特徵,如上、下頜骨具有牙齒,較發育的指爪,以及恥骨的遠端聯合等,這表明現生鳥類的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還要在更晚的時期纔開始出現.
  [b]ivpp周忠和:燕鳥是我們發表的,另外一種比較進步的鳥類,更為有趣的是我們還發現了它食性的一些證據,除了它比較加長的吻端,以及比較密集的牙齒之外,我們在它的胃裏面還發現了魚的殘骸。比如說魚的鰓蓋骨,魚的肋條和魚的脊椎骨,根據這些直接的證據,我們就可以推測,這種鳥類確實是主要以魚類為生的,這種證據恰恰也驗證了我們以前對這種鳥類生活在水邊的一種推測,因為我們過去對這種鳥類的生活習性更多的是依賴於骨骼的特徵或者說是一種間接的證據,那麽現在我們獲得了這種直接的證據,所以很大程度上,是驗證了我們提出的這種鳥類生活習性的一種假說。當然說到這個燕鳥,就不能不提一下所謂的“古盜鳥”,這是好多人聽說過的,就是說人為拼接的一塊化石,這塊化石當時在美國《國傢地理》雜志發表以後引起了轟動,後來又導致了很大的麻煩,因為這塊化石是由一塊鳥的身體加恐竜的尾巴拼接而成的。今天我們對“古盜鳥”的認識已經比較完全,換句話說,我們知道這個“古盜鳥”是經過中國一位農民把一個鳥類的身體,這個鳥類就是燕鳥,吃魚的燕鳥,加一個爬樹的恐竜,那就是小盜竜的尾巴拼接而成的,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我覺得也是一種科學的教訓。
  [c]2004年9月28號出版的德國的《自然科學雜志》:馬氏燕鳥(yanornis martini)屬於今鳥亞綱,它代表了今鳥亞綱在早白堊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記錄。我們以前一直認為它是魚食性的,因為曾經在其化石的胃部區域發現過魚化石的殘骸,如魚的鰓蓋骨,肋條和脊椎骨,從而推斷燕鳥是魚食性。而最近,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ivpp)的周忠和博士為首的中外科學家最近在一件新的馬氏燕鳥化石標本上發現了胃石,古生物學家由此推斷馬氏燕鳥也是植食性。從魚食性到植食性,這表明了一個食性的變化。周忠和博士表示,此次發現對研究古鳥類的行為,演化有着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今鳥亞綱的鳥類在演化初期有着急劇的食性變化,它們的牙齒逐漸退化,嘴喙的牙齒慢慢消失,同時發展出輕盈的鳥喙。沒有牙齒就無法咀嚼食物,所以吃下的植物可能是由具有很厚的肌肉壁的沙囊中的粗砂來研磨。沙囊中的粗砂就是胃石。
英文解釋
  1. lat.:  Yanornis,  Archaeovol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