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催化劑,以過渡金屬(如鈦、鎢、鉬等)卡賓絡合物為主,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這些催化劑大都對氧和水非常敏感,對含有羰基和羥基的底物也不適用,這樣就限製了它們的廣泛應用。一個突破性的進展是1992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robert grubbs發現了釕卡賓絡合物,並成功應用於降冰片烯的開環聚臺反應,剋服了其他催化劑對功能基團容許範圍小的缺點,該催化劑不但對空氣穩定,甚至在水、醇或酸的存在下,仍然可以保持催化活性。在此基礎上,於1996年grubbs對原催化劑作了改進,該催化劑不但具有比原催化劑更高的活性和相似的穩定性,而且更容易合成,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烯烴復分解催化劑。
由於grubbs催化劑的誕生,使得過去許多有機合成化學家束手無策的復雜分子的合成變得輕而易舉。烯烴的開環復分解聚合反應已經成功應用於一些特殊功能高分子材料,如親水性高分子、高分子液晶等的合成。關環復分解反應在許多復雜藥物、天然産物以及生理活性化合物合成過程中,表現出了特殊的優越性和高效率,如grubbs將關環復分解反應應用於環肽化合物以及超分子體係--索烴的高效合成;nicolaou、danishefsky等用於抗癌物質epothilone a 及其類似物的合成,martin用於抗癌物manzamine a 的合成,其中在d環和e環的構築過程中,兩次運用關環復分解反應;furstner 用於具有抗癌活性的tricolorin a 和g及其類似物的全合成;schreiber運用已改進了的催化烯烴交叉復分解反應,用於fk 1012的合成等。關環復分解反應在昆蟲信息素peachtwig borer的生産中己有應用,産量大於300千克,E值為0.87,具有較好的原子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