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熱河生物群
目錄
No. 1
  20世紀早期,遼西地區根據當時的行政區劃屬於熱河省。所以,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久w.grabau,)1923年在撰寫《中國地質學》時,將當時熱河省凌源縣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定名為“熱河係(jeholseries)”。1928年他又提出了“熱河動物群(jeholfauna)”的名稱,用來表示熱河係地層中所含的動物化石。1962年,我國古生物學家顧知微將遼西含狼鰭魚(iycoptera)化石的岩係稱為“熱河群(jeholgroup)”,並將熱河群中以東方葉肢介—三尾類蜉蝣—狼鰭(eosestheria—ephemeropsis—lycoptera)為代表的化石群稱為“熱河生物群(jeholbiota)”。於是這個化石生物群被正式命名了。
  在中國大陸正式采用漢語拼音以前,漢語名稱英譯多用韋氏音標(wade-gilesromanizationsystem),“熱河”譯作“jehol”。根據現行國際地層命名法規,我們仍采用原有的熱河群和熱河生物群的英譯名稱:jeholgroup和jeholbiota。如今,無論在目前通用的地圖上或是在當地,都很難找到“熱河”這個名稱了,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泉的一塊石碑上的“熱河”兩字,可能是唯一有關熱河省的文字遺跡。大約距今1.3億年前,現在中國北部、蒙古和西伯利亞的外貝?加爾地區,包括朝鮮和日本的一部分,是一方山清水秀的樂土,成群的鳥、獸、蟲、魚和茂盛的樹木、花草,曾在此繁衍生息。這些動物和植物中的一小部分在地層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化石。特別引起世人矚目的是近年來在遼寧西部朝陽和北票附近的發現。這裏的化石保存得尤其精美,不僅是骨骼,甚至通常在化石中十分罕見的羽毛和其他皮膚衍生物、胃石和胃中的食物亦時有報道。可能由於頻繁的火山活動,動植物周期性地被火山噴出物與河流、湖泊的沉積物覆蓋,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地質學家把5.4億年前到現在的這一段地球歷史劃分為3個階段,並根據生物進化的順序和規律,把它們分別命名為古生代(5.4億~2.5億年)、中生代(2.5億~0.65億年)和新生代(0.65億年~今天)。顧名思義,它們代表了地球上的生物進化穿越‘古老階段’,經過‘中間階段’再到‘新生階段’的演替過程。熱河生物群屬於中生代,因此是一個既充滿生氣、又承前啓後的生物群。它主要生活在以遼西地區為代表的我國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哈薩剋斯坦以及朝鮮和日本等地區,距離今天大約一億兩千萬年左右的白堊紀早期。遼西地區不僅是熱河生物群分佈的中心,而且其獨特而完整的陸相中生代地層同樣也堪稱世界一流,因此纔得以保存了今天這樣一個世界罕見的化石寶庫。它所擁有的世界獨一無二的帶毛恐竜和豐富的原始鳥類化石使得這一地區成為研究鳥類起源的聖地。
  1928年,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在我國遼西進行地質工作的基礎上,第一次使用了“熱河動物群”這個名稱。1962年我國的古生物學家顧知微院士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熱河生物群”的概念,它包括了動物群和植物群兩個方面的內容。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在我國的發現歷史很長,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纔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重視。最早發現的重要化石是一些保存完整的早期鳥類,它們填補了鳥類演化在這一地質歷史時期的空白,隨後是一係列其他重要化石,如哺乳動物、帶毛的恐竜、原始的被子植物等的發現,把熱河生物群的研究逐步推嚮了國際前沿。
  重要生物類群的起源,從來都是進化論者和神創者激烈爭論的話題。因此,找尋各門類生物之間的連接是古生物學家永無止境的追求目標之一。熱河生物群中就包含了許許多多這樣的工作,可以說它們為豐富生物進化論的學說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實證。
  從1995年至今,有關熱河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我國學者僅在《自然》和《科學》這兩種國際頂尖雜志上就發表了30餘篇論文,因此在學術界和社會公衆中均産生了較大的影響,並且成為我國地質科學研究中獨具魅力的一個研究領域,同時也是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一個亮點。
相關詞
古生物生物學孔子鳥中生代鳥類化石華夏鳥始反鳥
真獸類魚類古蟬更多結果...
包含詞
熱河生物群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