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熱帶沙漠氣候
目錄
No. 1
  又稱熱帶幹旱氣候”。一般分佈在回歸綫的南北兩側、南北緯15°~25°之間。終年炎熱乾燥,最暖月平均氣溫可達30°c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也在10°c以上。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都很大。主要出現在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卡拉哈裏沙漠,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南部的塔爾沙漠,北美洲加利福尼亞沙漠,南美洲阿塔卡馬沙漠,澳大利亞西部和中部沙漠。
No. 2
  【英文】weather in the tropical zone desert
  (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裏卡,有連續十七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釐米,降水量極少。同樣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釐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釐米,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裏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強、相對濕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濕度。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回歸綫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首先,我們要大概地瞭解一下熱帶沙漠氣候的特徵:
  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介紹一下熱帶沙漠氣候的代表
  非洲撒哈拉沙漠 sahara
  【進入撒哈拉沙漠的門戶】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自大西洋,東進尼羅河,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蘇丹,東西四幹八百公裏,面積七百 餘平方公裏。 阿特拉斯山隔開了撒哈拉沙漠,以北一變而為地中海盎緑、明朗的景 觀。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耳、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等觀光地區,均集中於此。
  自古以來,撒哈拉這個枯寂的大自然,便拒絶人們生存於其中。 風聲、沙動,支配着這個壯觀的世界,風的侵蝕,沙粒的堆積,造成 了這個極乾燥的地表。在這片廣大的地域,緑洲的出現,往往是沙漠旅行 者最渴望的樂園。 隨着沙漠自然生態的不同,沙漠上的居民從事各種農耕或雜糧栽培, 更有那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沙漠民族的艱辛生活,將這個無生氣的沙漠,點綴了一些熱鬧。
  【撒哈拉沙漠壁畫】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現代人迷惑不懈的是:在這極端幹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礦地,竟然曾經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
  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製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怪形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一八五○年,德國探險傢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上刻有駝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一九三三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臺、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裏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陰上,五顔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傢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畫上有有劃着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絶的江河。
  由此看來,也許沙漠是人類的祖先的發源地呢!
  【沙漠化】
  所謂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産力衰退甚至喪失,而會造成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沙漠化最明顯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側的撒黑爾。此地的北部,以遊牧或放牧的型態飼養着羊和駱駝,把整個地區的植物都吃光了,導致土地光禿禿的一片。 而較為濕闊的南部,則因傢畜過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過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連不斷的耕作,整個地區逐漸變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們開始挖掘井水,當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養的傢畜也就多了起來,又再次加速了環境的惡化,促成沙漠化,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該區人民生活普遍過得很困苦。 撒哈拉沙漠沒有雨季,所以不會降雨,但衹要是有任何一點點的水氣,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會爭着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會過度放牧的傢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質現在仍在無聲無息的擴大中…
  希望我們的祖國不會被沙漠吞噬……當然,這要靠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
  【海市蜃樓是甚麽?它是如何形成的?】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缺水缺糧,忽然看見了緑洲,但走近了卻發現原來衹是海市蜃樓的幻像,空歡喜一場。這雖然是電影常用的橋段,但海市蜃樓是真有其事的,是大自然跟我們在玩光綫的魔法。它的成因是光綫在空氣中被折射,再加上全內反射的結果。
  在神秘的地方總有神奇的景色,不是嗎?
  【沙漠之舟】
  頂着炙熱的太陽、穿越滾滾沙暴,駱駝在沙漠中往返,運載人們和商品通過最乾燥的地區。它們身體機能非常適應沙漠環境,可以連續好幾天不喝水。為了保留水分,駱駝開始流汗前體溫會提高很多,以減少汗量。此外,它們排泄物是高度濃縮的尿液和乾燥的糞便。駱駝以粗糙堅韌的沙漠植物為食,靠着貯存在駝峰裏的脂肪能存活相當長的時間。駱駝可區分為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兩種,非洲駱駝金屬單峰駱駝,它們都已馴化、被人飼養。
  這可與中國的老黃牛相比了吧?
  【涵蓋三種氣候臺灣南仁山森林生態全球罕見】
  全球位於緯度二十度到三十度之間的區域,絶大多數都是沙漠型氣候,但臺灣南仁山保護區森林樹種組成同時涵蓋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種不同氣候,成為全球罕見的森林生態係。
No. 3
  【英文】Weather in the tropical zone desert
  (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裏卡,有連續十七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釐米,降水量極少。同樣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釐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釐米,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裏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強、相對濕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濕度。
  (4)植物量少:熱帶沙漠氣候地帶沙漠廣布,生命比較少,衹有零星的耐旱植物,比如仙人掌。在沙漠邊緣地帶會有灌木叢分佈。植被類型為熱帶荒漠。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回歸綫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首先,我們要大概地瞭解一下熱帶沙漠氣候的特徵:
  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介紹一下熱帶沙漠氣候的代表
  非洲撒哈拉沙漠 Sahara
  【進入撒哈拉沙漠的門戶】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自大西洋,東進尼羅河,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蘇丹,東西四幹八百公裏,面積七百 餘平方公裏。 阿特拉斯山隔開了撒哈拉沙漠,以北一變而為地中海盎緑、明朗的景 觀。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耳、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等觀光地區,均集中於此。
  自古以來,撒哈拉這個枯寂的大自然,便拒絶人們生存於其中。 風聲、沙動,支配着這個壯觀的世界,風的侵蝕,沙粒的堆積,造成 了這個極乾燥的地表。在這片廣大的地域,緑洲的出現,往往是沙漠旅行 者最渴望的樂園。 隨着沙漠自然生態的不同,沙漠上的居民從事各種農耕或雜糧栽培, 更有那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沙漠民族的艱辛生活,將這個無生氣的沙漠,點綴了一些熱鬧。
  【撒哈拉沙漠壁畫】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現代人迷惑不懈的是:在這極端幹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礦地,竟然曾經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
  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製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怪形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一八五○年,德國探險傢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上刻有駝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一九三三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臺、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裏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陰上,五顔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傢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畫上有有劃着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絶的江河。
  由此看來,也許沙漠是人類的祖先的發源地呢!
  【沙漠化】
  所謂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産力衰退甚至喪失,而會造成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沙漠化最明顯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側的撒黑爾。此地的北部,以遊牧或放牧的型態飼養着羊和駱駝,把整個地區的植物都吃光了,導致土地光禿禿的一片。 而較為濕闊的南部,則因傢畜過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過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連不斷的耕作,整個地區逐漸變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們開始挖掘井水,當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養的傢畜也就多了起來,又再次加速了環境的惡化,促成沙漠化,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該區人民生活普遍過得很困苦。 撒哈拉沙漠沒有雨季,所以不會降雨,但衹要是有任何一點點的水氣,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會爭着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會過度放牧的傢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質現在仍在無聲無息的擴大中…
  希望我們的祖國不會被沙漠吞噬……當然,這要靠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
  【海市蜃樓是甚麽?它是如何形成的?】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缺水缺糧,忽然看見了緑洲,但走近了卻發現原來衹是海市蜃樓的幻像,空歡喜一場。這雖然是電影常用的橋段,但海市蜃樓是真有其事的,是大自然跟我們在玩光綫的魔法。它的成因是光綫在空氣中被折射,再加上全內反射的結果。
  在神秘的地方總有神奇的景色,不是嗎?
  【沙漠之舟】
  頂着炙熱的太陽、穿越滾滾沙暴,駱駝在沙漠中往返,運載人們和商品通過最乾燥的地區。它們身體機能非常適應沙漠環境,可以連續好幾天不喝水。為了保留水分,駱駝開始流汗前體溫會提高很多,以減少汗量。此外,它們排泄物是高度濃縮的尿液和乾燥的糞便。駱駝以粗糙堅韌的沙漠植物為食,靠着貯存在駝峰裏的脂肪能存活相當長的時間。駱駝可區分為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兩種,非洲駱駝金屬單峰駱駝,它們都已馴化、被人飼養。
  這可與中國的老黃牛相比了吧?
  【涵蓋三種氣候臺灣南仁山森林生態全球罕見】
  全球位於緯度二十度到三十度之間的區域,絶大多數都是沙漠型氣候,但臺灣南仁山保護區森林樹種組成同時涵蓋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種不同氣候,成為全球罕見的森林生態係。
英文解釋
  1. :  tropical desert climate
包含詞
亞熱帶沙漠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