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各類強度不同的氣旋性渦旋。是熱帶低壓、熱帶風暴、臺風或颶風的總稱。由洋面上局部聚積的濕熱空氣大規模上升至高空,周圍低層空氣趁勢流嚮中心,在地球自轉偏嚮力的作用下形成。直徑一般幾百千米,最大可達1000千米以上。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國際上常以其近中心最大風力7級以下者稱為熱帶低壓,8~11級稱為熱帶風暴,12級及以上者稱為臺風或颶風。 |
|
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是一種低氣壓天氣係統,於熱帶地區離赤道平均3-5緯度外的海面(如南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它移動主要受到科氏力及其它大尺度天氣係統所影響,最終在海上消散、轉化為溫帶氣旋或在登陸陸地後消散。登陸陸地的熱帶氣旋可以造成嚴重的財産或人命傷亡,是由天氣引發天災的一種。不過熱帶氣旋亦是大氣循環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能夠將熱能及地球自轉的角動量由赤道地區帶往較高緯度。
熱帶氣旋的最大特點是它的能量來自水蒸氣冷卻凝固時放出的潛熱。其它天氣係統如溫帶氣旋主要是靠冷北水平面上的空氣溫差所造成。熱帶氣旋登陸後,或者當熱帶氣旋移到溫度較低的洋面上,便會因為失去溫暖而潮濕的空氣供應能量,而減弱消散或轉化為溫帶氣旋。
熱帶氣旋的氣流受科氏力的影響而圍繞着中心旋轉。在北半球,熱帶氣旋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以順時針旋轉。
不同的地區習慣上對熱帶氣旋有不同的稱呼。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國、臺灣、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習慣上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臺風。而大西洋則習慣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颶風。其它地方對熱帶氣旋亦有不同稱呼,在澳大利亞,被稱為“威力-威力”氣象學上,則衹有風速達到某一程度的熱帶氣旋纔會被冠以“臺風”、“颶風”等名字。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係統。 |
|
熱帶氣旋的結構一個成熟的熱帶氣旋有以下的部分:
▲ 地面低壓
熱帶氣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或海面部分是一個低壓區。地球海平面上所錄得最低的氣壓(870hpa)是在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臺風泰培中心所錄得的
▲暖心
熱帶氣旋的暖濕空氣環繞著中心旋轉上升,過程中水汽凝結釋放大量潛熱,熱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佈。熱帶氣旋內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氣溫都比氣旋外為高。
▲中心密集雲層區
圍繞熱帶氣旋中心旋轉的密集雲層區,通常是由雷暴産生的捲雲。
▲風眼
強烈的熱帶氣旋的環流中心是下沉氣流,將形成一個風眼。眼內的天氣通常都是平靜無風,無雲,甚至時有陽光(但海面仍可能波濤洶涌)。風眼通常都是呈圓形,直徑由2公裏至370公裏不等。較弱的熱帶氣旋的風眼可能被中心密集雲層區遮蔽,甚至沒有風眼結構。
▲風眼墻(或稱眼壁)
包圍風眼的是圓桶狀的風眼墻,風眼墻內對流非常強烈,其雲層的高度在熱帶氣旋內通常是最高的,降水的強度和風力的強度在熱帶氣旋內也是最大的。強烈的熱帶氣旋有眼壁置換周期,産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內壁。其成因為熱帶氣旋眼壁外圍的蠃旋雨帶重組,然後漸漸嚮內移動,竊取了眼壁的濕氣與能量。在這階段,熱帶氣旋進入了一個減弱的過程。在外圍新的眼壁完全取代舊眼壁,如果環境許可,熱帶氣旋會重新增強。透過多頻微波掃描和雷達可以清楚觀測到眼墻更新周期中的熱帶氣旋出現雙重眼壁;如果熱帶氣旋眼壁置換的過程較為明顯,更可從可見光和紅外綫衛星雲圖上觀測到。
▲蠃旋雨帶
蠃旋雨帶是繞著熱帶氣旋中心運動的雨雲和雷暴。在北半球,蠃旋雨帶嚮逆時針方向繞中心運動。蠃旋雨帶會為地面帶來大風雨,而在每條雨帶之間則會較為平靜。在接近陸近的熱帶氣旋,蠃旋雨帶中會形成竜捲風。擁有多條蠃旋雨帶的熱帶氣旋一般較強及發展成熟;但也有一些“輪狀颶風”的主要特徵是沒有蠃旋雨帶。
▲外散環流
所有低壓係統均需要高空輻散以持續增強,熱帶氣旋的輻散從所有方向流出。因為科裏奧利力的作用,熱帶氣旋的高空呈反氣旋式外散環流。地面或海面的風強力嚮內旋轉,隨著高度上升減弱,最終改變方向。這個特點和熱帶氣旋中心的暖心結構有關,所以熱帶氣旋需要垂直風切變微弱的環境維持暖心結構,才能延續輻散。 |
生成情況 Production situation |
■生成的動力
在溫暖的海洋上,當水汽冷凝,能量的釋放啓動正反饋迥圈,熱帶氣旋得以形成。美國國傢大氣研究中心(英語: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科學家估計一個熱帶氣旋每天釋放5×1013至2×1014焦耳的能量,比所有人類的發電機加起來高二百倍,或等於每二十分鐘引爆一顆一千萬噸的核彈。
結構上來說,熱帶氣旋是一個由雲、風和雷暴組成的巨型的旋轉係統,它的基本能量來源是在高空水汽冷凝時汽化熱的釋放。所以,熱帶氣旋可以被視為由地球的自轉和引力支持的一個巨型的熱力發動機,另一方面,熱帶氣旋也可被看成一種特別的中尺度對流復合體(英語: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不斷在廣阔的暖濕氣流來源上發展。因為當水冷凝時有一小部分釋放出來的能量被轉化為動能,水的冷凝是熱帶氣旋附近高風速的原因。高風速和其導致的低氣壓令蒸發增加,繼而使更多的水汽冷凝。大部分釋放出的能量驅動上升氣流,使風暴雲層的高度上升,進一步加快冷凝。
颶風卡特裏娜和颶風麗塔經過墨西哥灣,該區的水溫下降。熱帶氣旋因此能夠取得足夠的能量自給自足,這是一個正反饋的迥圈,使得衹要暖濕氣流和較高的水溫可以維持,越來越多的能量便會被熱帶氣旋吸收。其他因素例如空氣持續地不均衡分佈也會給予熱帶氣旋能量。地球的自轉使熱帶氣旋旋轉並影響其路徑,這就是科裏奧利力的作用。綜合以上敘述,使熱帶氣旋形成的因素包括一個預先存在的天氣擾動、高水溫、濕潤的空氣和在高空中相對較低的風速。如果適合的環境持續,使熱帶氣旋正反饋的機製藉著大量的能量吸收被啓動,熱帶氣旋就可能形成。
深層對流作為一種驅動力是熱帶氣旋與其他氣旋係統的主要分別,因為深層對流在熱帶氣候地區中最強,所以熱帶氣旋大多在熱帶地區生成。相對地,中緯度氣旋的主要能量來源是大氣中的已存在的水平溫度梯度。如果熱帶氣旋要維持強度,就必須留在溫暖的海面上,使正反饋機製得以持續。因此,當熱帶氣旋移入內陸,強度便會迅速減弱。
當熱帶氣旋經過一片海洋,該處海域的表面溫度會下降,從而影響熱帶氣旋後來的發展。溫度的下降主要是因為熱帶氣旋帶來的大風使海水翻滾,海底較冷的海水涌上。較涼的雨水的下降、雲層的遮蔽使海洋減少吸收太陽的輻射,也是表面海水溫度下降的原因。以上因素相輔相成,會使一大片海洋的表面溫度在幾天內戲劇性地下降。大西洋信風帶的波動——在盛行風路徑上移動的輻合氣流使大氣變得不穩定,熱帶氣旋因而有機會形成。
■生成的條件
熱帶氣旋的能量來自水蒸氣凝固時放出的潛熱。對於熱帶氣旋的形成條件,至今尚在研究之中,未被完全瞭解。一般認為熱帶氣旋的生成須具備六個條件,但熱帶氣旋也可能在這六個條件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生成。
海水表面溫度不低於26.5°攝氏,且水深不少於五十米。這個溫度的海水造成上層大氣足夠的不穩定,因而能維持對流和雷暴。
大氣溫度隨高度迅速降低。這容許潛熱被釋放,而這些潛熱是熱帶氣旋的能量來源。
潮濕的空氣,尤其在對流層的中下層。大氣濕潤有利於天氣擾動的形成。
需在離赤道超過五個緯度的地區生成,否則科裏奧利力的強度不足以使吹嚮低壓中心的風偏轉並圍繞其轉動,環流中心便不能形成。
不強的垂直風切變,如果垂直風切變過強,熱帶氣旋對流的發展會被阻礙,使其正反饋機製未能啓動。
一個預先存在的且擁有環流及低壓中心的天氣擾動。
■生成的地點
大多數熱帶氣旋在熱帶輻合帶形成,熱帶輻合帶是在全球熱帶地區出現的雷暴活動區。
熱帶氣旋在海水溫度高的地區生成,通常在27攝氏度以上。它們在海洋的東部産生,嚮西移動,並在移動的過程中增強。這些係統大部分在南北緯10至30度之間形成,而有87%在20度以內形成。因為科裏奧利力給予並維持熱帶氣旋的旋轉,熱帶氣旋鮮有在科裏奧利力最弱的南北緯五度之內生成。但熱帶氣旋也有可能在這個地區形成,例如2001年的臺風畫眉和2004年的熱帶氣旋agni。
■運動
引導氣流
熱帶氣旋的路徑主要受大尺度的引導氣流影響,熱帶氣旋的運動被前美國國傢颶風中心主管尼爾·法蘭剋博士(dr. neil frank)形容為“葉子被水流帶動”。
在南北緯大約20度左右的熱帶氣旋主要被副熱帶高壓(一個長年在海洋上維持的高壓區)的引導氣流引導而嚮西移,這樣由東嚮西的氣流稱為信風。在北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熱帶波動會被信風從非洲西岸引導至加勒比海及北美洲,最終到達太平洋中部直至引導氣流減弱,這些波動(稱為東風波)是這區域很多熱帶氣旋的前身。而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風暴的形成主要被熱帶輻合帶和季風槽的季度變化影響,相對於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東風波形成熱帶氣旋的比例較小。
■科裏奧利力
熱帶氣旋莫妮卡接近巔峰強度時的色調強化紅外綫雲圖。由於科氏力影響,風暴順時針方向旋轉。科裏奧利力(簡稱科氏力),是慣性係統(空氣流動為直綫運動)在非慣性係統(地球自轉為旋轉運動)上移動而産生的一種現象。科氏力並非真實存在,而是對於一個位在非慣性係統上觀察者而言,會認為慣性係統的行進路徑發生偏移,因而假想出一個加速度,此加速度乘上物體質量便成為一個假想力。雖然科氏力衹需要地球自轉就可以産生,不過考慮地球的球體形狀,需要加入一個與緯度有關的係數。因此地球上的科裏奧利加速度為:其中v為地球自轉速度的水平分量。由此公氏可知緯度愈高,科裏奧利加速度愈大,在赤道則為零(因此赤道上通常不會生成熱帶氣旋)。科氏力在地球上的特例稱做地轉偏嚮力,對氣旋運動的影響主要有兩個,一方面决定了氣旋係統的旋轉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决定氣旋的前進方向。當空氣沿氣壓梯度進入低壓中心,由於大氣流動與地球自轉方式的差異,會使大氣流動發生一定程度的偏離。在北半球,當低壓中心以北的空氣南移,會嚮與地球自轉相反的方向(西方)偏離;其以南的空氣北移時則會嚮地球自轉的方向(東方)偏離,而南半球空氣偏離的方向相反。因為科氏力與空氣嚮低壓中心的速度相垂直,這便創造了氣旋係統旋轉的原動力:北半球的氣旋逆時針方向轉動,南半球的氣旋則順時針方向轉動。科氏力也使氣旋係統在沒有強引導氣流影響下移嚮兩極。熱帶氣旋嚮兩極旋轉的部分會受科氏力影響輕微增加嚮兩極的份量,而其嚮赤道旋轉的部分則會被輕微增加嚮赤道的份量。在地球上越接近赤道科氏力會越弱,所以科氏力影響熱帶氣旋嚮兩極的份量會較嚮赤道的份量為多。因此,在沒有其他引導氣流抵消科氏力的情況下,北半球的熱帶氣旋一般會嚮北移動,而南半球的熱帶氣旋則會嚮南移動。
■角動量守恆
科氏力雖然决定了氣旋旋轉的方向,但其高速旋轉的主要動力卻非科氏力,而是角動量守恆的結果:空氣從遠大於氣旋範圍的區域抽入低氣壓中心,由於質量增加而角動量不變,因此導致氣旋旋轉時的角速度大大地增加。
熱帶氣旋雲係最明顯的運動是嚮著中心的,而角動量守恆原理也使外部流入的氣流,在接近低氣壓中心的時候會逐漸加速。當氣流到達中心之後會開始嚮上、嚮外流動,因此高層的雲係也會嚮外流出(輻散)。這是源於已經釋放濕氣的空氣在高空從熱帶氣旋的“煙囪”被排出。輻散使薄的捲雲在高空形成,並在熱帶氣旋外部旋轉,這些捲雲可能就是熱帶氣旋來臨的第一個警號。
除了熱帶氣旋本身的旋轉,角動量守恆也影響了氣旋的移動路徑。低緯度地區的地球自轉半徑較大,因此氣體流動的偏移較小;高緯度地區的地球自轉半徑較小,所以氣體流動的偏移較大。這樣的力量也是熱帶氣旋在北半球往北移動,南半球往南移動的原因之一。
■與中緯度西風帶的作用
1973年時,颶風ione(左)及颶風kirsten(右)之間發生了藤原效應當熱帶氣旋移到較高緯度,其圍繞副高活動的路徑會被位於高緯度的低壓區所改變。當熱帶氣旋嚮兩極移近低壓區,會逐漸出現偏東嚮量,這是熱帶氣旋轉嚮的過程。例如一個正嚮西往亞洲大陸移動的臺風可能會因為中國或西伯利亞上空出現低壓區而逐漸轉嚮北方,繼而加速轉嚮東北,擦過日本的海岸。臺風轉嚮東北,是因為當其位於副高北緣,引導氣流是從西往東。
■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或稱雙臺效應,是指兩個或多個距離不遠的氣旋互相影響的狀態,往往會造成熱帶氣旋移動方向或速度的改變。藤原效應常見的影響依照熱帶氣旋之間的強弱程度而不同而大致分為兩種:若兩個熱帶氣旋有強弱差距,則較弱者會繞著較強者的外圍環流作旋轉移動(在北半球為逆時針旋轉,南半球則是順時針旋轉),直到兩者距離大到藤原效應消失,或到兩者合併為止。如果兩個熱帶氣旋的強弱差不多,則會以兩者連綫的中心為圓心,共同繞著這個圓心旋轉,直到有其他的天氣係統影響,或其中之一減弱為止。
■ 登陸
“登陸”的官方定義是風暴的中心(環流的中心,而非邊緣)越過海岸綫,但在熱帶氣登陸前數小時,沿岸和內陸地區已會有風暴的狀況。因為熱帶氣旋風力最強的位置不在中心,即使熱帶氣旋沒有登陸,陸地上也可能感受到其最強的風力。 |
|
■消散原因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風暴法蘭剋林。該風暴的強對流被強烈的垂直風切變切離。 2006年太平洋臺風季的臺風珊珊,該風暴在移入高緯度後轉變為一溫帶氣旋。熱帶氣旋一般在以下情況減弱消散,或喪失熱帶特性。
移入陸地。因為失去維持能量的溫暖海水,而迅速減弱消散。絶大部分的強烈熱帶氣旋登陸後一至兩天即變成組織鬆散的低壓區。但是若果能夠重新移到溫暖的洋面上,它們可能會重新發展。移經山區的熱帶氣旋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減弱。
在同一海面上滯留過久,翻起海平面30米以下較涼海水,使表面水溫下降,熱帶氣旋因而減弱。
移入水溫低於26攝氏度的海洋,這會使熱帶氣旋失去其特性(中心附近的雷暴和暖心結構),減弱為低壓區。這是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消散的主因。
遇上強烈垂直風切變,對流組織受破壞。
與西風帶的作用,例如與鄰近的鋒面融合,這使熱帶氣旋轉化為溫帶氣旋,這個過程會持續一至三日。[33]但就算熱帶氣旋完成轉化,很多時候它們仍能維持熱帶風暴的風力和一定程度的降水。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由熱帶氣旋轉化而成的溫帶氣旋有時風力會達到颶風的水平,嚴重影響美國西岸或歐洲。2006年的臺風伊歐凱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弱的熱帶氣旋被另一低壓區影響,受破壞而成為非氣旋性雷暴,或被另一個較強的熱帶氣旋吸收。
■人工消散
在1960至1970年代,美國政府曾嘗試以人工的方式使熱帶氣旋減弱。方法是以碘化銀使熱帶氣旋蠃旋雲帶的水份過度冷卻,令內部眼墻崩塌而降低其強度。1969年的颶風黛比(hurricane debbie)風速因此而下降了30%,但在人工減弱後,該颶風的強度很快便恢復。在1947年,一個位於美國佛羅裏達州傑剋遜維爾以東的颶風被人工減弱後,突然改變路徑,吹襲了佐治亞州的沙瓦納,釀成災難。因為被人工減弱的風暴有太大的不定性,聯邦政府禁止對在48小時內有10%以上機率登陸的熱帶氣旋進行人工減弱,因而大大減少了此後可能的實驗風暴數目。因為發現眼壁置換會在較強的熱帶氣旋自然發生,此計劃最終被放棄。因為被過度冷卻的水份比例太少,以碘化銀人工減弱熱帶氣旋的成效不是十分的大。
其他曾被提出的人工減弱熱帶氣旋的方案包括:
以巨大的冰塊降低熱帶氣旋所經過海面的海水溫度;
在風眼結構形成的初期嚮其丟下大量冰塊以吸收熱帶氣旋放出的潛熱,阻止潛熱轉化為動能;
以抑製蒸發的物質覆蓋海洋;
用核武炸掉熱帶氣旋;
嚮熱帶氣旋丟下幹冰。
但這些方案都面對一個問題:熱帶氣旋的體積太大使它們難以實行。 |
|
■負面影響
▲颶風卡特裏娜吹襲後的美國密西西比州。成熟的熱帶氣旋釋放的功率可達6x1014瓦,在海上的熱帶氣旋引起滔天巨浪,狂風暴雨。有時會令船衹沉沒,國際航運受影響。但是熱帶氣旋以登陸陸地時所造成的破壞最大,主要的直接破壞包括以下三點:
大風:颶風級的風力足以損壞以至摧毀陸地上的建築、橋梁、車輛等。特別是在建築物沒有被加固的地區,造成破壞更大。大風亦可以把雜物吹到半空,使戶外環境變成非常危險。
風暴潮:因為熱帶氣旋的風及氣壓造成的水面上升,可以淹沒沿海地區,倘若適逄天文高潮,危害更大。風暴潮往往是熱帶氣旋各種破壞之中奪去生命最多的。
大雨:熱帶氣旋可以引起持續的傾盤大雨。在山區的雨勢更大,並且可能引起河水氾濫,土石流及山泥傾瀉。
▲熱帶氣旋也為登陸地造成若幹間接破壞,包括:
疾病:熱帶氣旋過後所帶來的積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壞,可能會引起流行病。
破壞基建係統:熱帶氣旋可能破壞道路,輸電設施等等,阻礙救援的工作。
農業:風、雨可能破壞魚、農産物,引緻糧食短缺。
????風:海水的????分隨著熱帶氣旋引起的巨浪被帶到陸上,附在農作物的葉面可導致農作物枯萎,附在電纜上則可能引起漏電。
■ 正面影響
熱帶氣旋所造成的人命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但是熱帶氣旋亦為幹旱地區帶來重要的雨水。不少地區的每年雨量中的重要部分都是來自熱帶氣旋。例如東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為幹旱的墨西哥和美國西南帶來雨水;日本甚至全年近半的雨量都是來自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亦是維持全球熱量和動量平衡分佈的一個重要機製。熱帶氣旋把太陽投射到熱帶,轉化成海水熱量的能量,帶到中緯度及接近極地的地區。熱帶氣旋亦作為一強烈渦旋擾動,把赤道所積存的東風角動量輸送往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內。
▲觀測
觀測強烈的熱帶氣旋一直以來對人類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它們主要在海洋上活動,位於陸上的氣象站大多不能夠提供實測數據,在地面的觀測一般衹有當熱帶氣旋經過島嶼或沿岸地區纔有可能。但就算熱帶氣旋接近氣象站,氣象站也一般衹能提供風暴較外圍的實時數據,因為如果當強烈的風暴過於接近,氣象站的監測設施會被強風摧毀。
配有氣象監測設備的偵察飛機也會被派往熱帶氣旋的中心提取實測數據,在大西洋,當熱帶氣旋出現後美國政府會定時派遣偵察機作監測。這些偵察機配備直接和遙感裝置讀取讀數,還有投落送的設備,量度高空和海平面的風速、氣壓、溫度和濕度。
在2005年,一架無人駕駛的偵察機被派往監測熱帶風暴奧菲利亞。無人駕駛偵察機可飛往更低的高度監測風暴而不用擔心機師的安全。
美國國傢颶風中心的數值模式對大西洋熱帶風暴和颶風預報的每年平均誤差:數值預報對熱帶氣旋路徑的誤差從1970年代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在世界其他地區並沒有偵察機監測風暴。遠洋熱帶氣旋的路徑主要從氣象衛星拍攝,一般每半小時或四分一小時更新的可見光和紅外綫衛星雲圖追蹤;強度則透過德沃夏剋分析法從雲圖評估。當風暴接近沿岸地區,陸地上每分鐘更新的多普勒雷達回波圖像便對熱帶氣旋的定位扮演重要角色。
▲預測
各海域及世界氣象組織監測機構
海域 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或
熱帶氣旋警報中心
北大西洋 美國國傢颶風中心
東北太平洋 美國國傢颶風中心
北太平洋中部 中太平洋颶風中心
西北太平洋 日本氣象廳
北印度洋 印度氣象部
西南印度洋 法國氣象局(留尼汪島)
南及西南太平洋 斐濟氣象部
新西蘭氣象部†
巴布亞新幾內亞氣象部†
澳洲氣象局†
東南印度洋 澳洲氣象局†
†:代表熱帶氣旋警報中心
熱帶氣旋的移動受外力影響,所以要準確地預測其路徑,便要知道鄰近的高壓和低壓係統的位置和強度,以及它們將會如何改變並影響熱帶氣旋。由超級電腦和精密的情景模擬軟件組成的電腦數值模式,就能夠透過電腦模擬做到這一點,從而預測熱帶氣旋的路徑。結合這些數值模式與人類對影響熱帶氣旋外力的認識,以及氣象衛星和其他感應器,近數十年來科學家對熱帶氣旋路徑預測的準確率正逐漸提高;但科學家表示,因為氣象學界對影響熱帶氣旋發展的因素瞭解仍未全面,所以他們對於預測熱帶氣旋的強度較沒有把握。
▲預報中心
現時世界上共有六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英語:regional specialised meteorological centre,簡稱rsmc),這些組織負責追蹤所屬區域內的熱帶氣旋並發出熱帶氣旋公報和警告;另外還有五個熱帶氣旋警報中心(英語: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centre,簡稱tcwc)為較小的地區提供資訊。但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和熱帶氣旋警報中心不是唯一嚮大衆發佈熱帶氣旋消息的機構,例如美國的聯合臺風警報中心會為除北大西洋外全球的熱帶氣旋作出發佈;中國氣象局也會為位於國際換日綫以西的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作出發佈;加拿大颶風中心會為影響加拿大的熱帶氣旋或熱帶氣旋的殘餘發出公報。
·我國沿海的熱帶氣旋氣候概況
熱帶氣旋也是影響我國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係統之一。在其活動過程中,伴隨有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因此,熱帶氣旋對經過的地區雖有解除伏旱的作用,但也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産的巨大損失。我國北起遼寧,南至兩廣的沿海一帶,每年都有可能遭受熱帶氣旋的襲擊,其中又以登陸廣東、福建和臺灣三省的熱帶氣旋次數為最多。
慣用稱呼:
不同的地區習慣上對熱帶氣旋有不同的稱呼。西北太平洋沿岸的臺灣、中國、韓國、日本、越南與菲律賓等地,習慣上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臺風。而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則習慣按照強度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或颶風。南半球和北印度洋地區則采用“氣旋”(英語:cyclone)一詞作“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的簡稱。氣象學上,則衹有風速達到某一程度的熱帶氣旋纔會被冠以“臺風”或“颶風”等名字。 |
|
·主要源地
由1985年至2005年期間生成的所有熱帶氣旋路徑圖。國際日期綫以西的北太平洋生成了最多的熱帶氣旋;而南大西洋則幾乎沒有熱帶氣旋活動。幾乎所有的熱帶氣旋都是在赤道南北三十緯度以內的範圍內生成。當中大約87%是在南北緯二十度之內。因為地轉偏移力弱小的關係,南北緯十度以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較少,但並非罕見。
每年地球總共平均有80個熱帶氣旋生成,主要産地有:
北太平洋西部
包括南海,影響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及海南、臺灣;菲律賓、韓國、日本、越南、太平洋上各島,間中也可以影響泰國及印尼。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國的沿岸是全球最多熱帶氣旋登陸的地方;而每年也有六至七個熱帶氣旋登陸菲律賓。
北太平洋東部
第二多生産熱帶氣旋地區,影響地區包括墨西哥、夏威夷、太平洋上島國,罕有情況下可影響下加利福尼亞,及中美洲的北部地區。
北大西洋
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灣。每年生成數目差距很大,由一個至超過二十個不等,每年平均大約有十個生成。主要影響美國東岸及墨西哥灣沿岸各州、墨西哥及加勒比海各國,間中影響可達委內瑞拉和加拿大。2005年的颶風文斯(英語:hurricane vince)更以熱帶低氣壓的強度登陸西班牙,是有紀錄以來唯一一個登陸歐洲的大西洋風暴。
南太平洋西部
主要影響澳大利亞及大洋洲各國。
北印度洋
包括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主要在孟加拉灣生成。北印度洋的風季有兩個巔峰:一個在季風開始之前的4月和5月,另一個在季風結束後的10月和11月。影響印度、孟加拉、斯裏蘭卡、泰國、緬甸和巴基斯坦等國,有時更會影響阿拉伯半島。
南印度洋東部
影響印尼及澳大利亞西部。
南印度洋西部
主要影響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剋、毛裏求斯、留尼汪島、坦桑尼亞、科摩羅和肯尼亞等地。[54]
·罕見源地
南大西洋
由於較低的海水溫度、強烈的垂直風切變,至今衹曾發現有三個熱帶氣旋在南大西洋形成,包括吹襲巴西的熱帶氣旋卡塔琳娜。
東南太平洋
該區因為強烈的垂直風切變,至今未有發現有熱帶氣旋生成。
地中海
衹有極少數類似熱帶氣旋的風暴曾經形成。
高緯度地區
低水溫和長期強烈的垂直風使熱帶氣旋難以生成。
十分接近赤道的海域
赤道地區地轉偏嚮力較小,難以形成熱帶氣旋的旋轉動力。例如在2001年影響新加坡的臺風畫眉,和2004年於北印度洋生成的熱帶氣旋agni,都是罕見的近赤道臺風。畫眉生成的緯度位於北緯1.5度,agni更是破紀錄的北緯0.7度。agni的生成是一個謎,有待科學家探究。
·生成時間
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後期生成,因為海水溫度在這個時候最高。但在確切的生成時間上,每個海域都有其獨有的季度變化。綜合全球而言,9月是熱帶氣旋最活躍的月份,而5月則是最不活躍的月份。
·分級
熱帶氣旋的強度一般根據平均風速評定,世界氣象組織建議使用十分鐘平均風速。但美國的國傢颶風中心以及聯合臺風警報中心,以及中國的中國氣象局分別采用一分鐘和二分鐘平均風速計算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力。根據美國和中國的定義所測量到的平均風速,會比聯合國定義的稍高。其中一分鐘與十分鐘平均風速的近似換算公式為:十分鐘平均風速=一分鐘平均風速乘以0.88。
不同的地區對熱帶氣旋也有不同的分級方法,在美國,颶風會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按強度分為一至五級,[62]澳大利亞也有類似的方法。以下是各區官方(指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或熱帶氣旋警報中心(tcwc),除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對不同強度熱帶氣旋的分級:
熱帶氣旋分級(全部換算至十分鐘平均風速)
蒲福氏風級 十分鐘平均風速(節) 北印度洋
印度氣象部 西南印度洋
法國氣象局 澳大利亞
澳洲氣象局 西南太平洋
斐濟氣象局 西北太平洋
日本氣象廳 西北太平洋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 東北太平洋及
北大西洋
國傢颶風中心 中太平洋颶風中心
0╟6 <28 低氣壓 熱帶擾動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7 28—29 深度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30—33 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
8╟9 34╟47 氣旋性風暴 中度熱帶風暴 熱帶氣旋(一級) 熱帶氣旋 熱帶風暴
10 48╟55 強烈氣旋性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熱帶氣旋(二級) 強烈熱帶風暴
11 56╟63 臺風 颶風(一級)
12 64╟72 非常強烈的氣旋性風暴 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氣旋(三級) 臺風
73╟85 颶風(二級)
86╟89 強烈熱帶氣旋(四級) 強烈颶風(三級)
90╟99 強烈熱帶氣旋
100╟106 強烈颶風(四級)
107-114 強烈熱帶氣旋(五級)
115╟119 非常強烈的熱帶氣旋 超級臺風
>120 超級氣旋性風暴 強烈颶風(五級)
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實施熱帶氣旋等級國傢標準”的通知,熱帶氣旋按底層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劃分為六個等級,“臺風”僅是其中之一。
一、熱帶低壓,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1米/秒,即風力為6—7級;
二、熱帶風暴,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即風力8—9級;
三、強熱帶風暴,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5—32.6米/秒,即風力10—11級;
四、臺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4米/秒,即12—13級;
五、強臺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即14—15級;
六、超強臺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米/秒,即16級或以上。
·各級熱帶氣旋的形態
以下是各級熱帶氣旋的舉例,註意雲圖以下的描述衹是針對雲圖中的風暴,與其同級的其他熱帶氣旋未必有這些特徵。臺風(颶風)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由於采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所以全部以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的颶風作例。
2006年的熱帶低氣壓01w,其雲係開始變得有組織,但沒有蠃旋形雲係和風眼等在較強熱帶氣旋出現的結構。
2006年的熱帶風暴清鬆,其蠃旋性明顯比前圖的熱帶低氣壓01w為佳。
2006年的強烈熱帶風暴寶霞,雲係的組織、蠃旋性均比前圖的熱帶風暴清鬆為佳。
2005年的一級颶風奧菲利亞,到達颶風(臺風)的強度,模糊的風眼開始形成。
2005年的二級颶風艾琳,結構比前圖的颶風奧菲利亞緊密。
2005年的三級颶風依蓮娜,蠃旋性強,結構緊密,眼墻發展已經成熟。
2004年的四級颶風法蘭西斯,風眼比前圖颶風依蓮娜清晰、渾圓。
2005年的五級颶風麗塔,五級是sshs分級最高的一級,紅外綫雲圖上風暴接近完美:風眼清晰渾圓,結構非常緊密。
·分級係統的限製
熱帶氣旋的分級的強弱與熱帶氣旋所造成的破壞並沒有必然關係。不同於評估地震所造成影響的麥加利地震烈度,現時對熱帶氣旋的分級衹會考慮其風速。較弱的熱帶氣旋可以比較強的造成更大的破壞,這主要取决於其他外在因素,如受影響區域的地形、熱帶氣旋帶來的總雨量等。例如2006年太平洋臺風季的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儘管強度弱,但因為其範圍廣阔,在登陸中國後於內陸地區造成廣泛而持續的強降水,竟帶來244.48億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損失;相反,有許多遠較碧利斯強烈的熱帶氣旋因為未有登陸或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登陸,甚至因為其覆蓋範圍小,所以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
|
■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為了減少混亂,當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時,各氣象機構便會對其作出命名。熱帶氣旋會根據各個區域不同的命名表命名,這些命名表是由世界氣象組織的委員或各區負責預測熱帶氣旋的機構製訂。當熱帶氣旋被除名,新的名字會被選出作替補。
■命名方法
熱帶氣旋的命名方法在各區有所不同。
在北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地區,男性和女性的名字會依英文字母排列,交替作為熱帶氣旋的名字。每個風季首個風暴名字的性別也會每年交替。六個命名表會被預先製訂,每個命名表每六年會被使用一次。在大西洋,“q”、“u”、“x”、“y”和“z”不會被用作名字的起首字母;在東北太平洋,“q”和“u”不會被用作名字的起首字母。這樣,在每個命名表中,大西洋會有21個名字,而東北太平洋則會有24個名字。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除名。然後受影響的地區會提出一個同性別的新的名字作替補(一般會選擇與被除名氣旋相同語言的名字)。
當一個風季內大西洋生成的熱帶風暴超過21個,或東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風暴超過24個,命名表的名字會被用盡。之後生成的熱帶風暴會以希臘文字母命名。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首次出現這個情況。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以希臘文字母命名的熱帶氣旋造成嚴重破壞而要面臨除名,所以要如何處理這個情況仍為未知之數。
▲北太平洋中部
在北太平洋中部,熱帶氣旋的命名表由位於夏威夷的中太平洋颶風中心負責製訂。四份由夏威夷語名字組成的命名表正在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北太平洋中部的風暴命名表不會每年變更。
▲西北太平洋
主條目:臺風#臺風的命名及編號
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製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傢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大陸、臺灣和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太平洋內的熱帶低氣壓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後來改成兩位數字加上英文字母)。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托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佈中,發佈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作出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除名。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國傢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國大陸和香港會由市民作出提名,再選出若幹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
▲南太平洋及東南印度洋
澳洲氣象局為澳大利亞西部、北部及東部各製訂一個熱帶氣旋命名表,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斐濟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也會為該區提供名字。
▲西南印度洋
世界氣象組織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委員會(tropical cyclone committee fo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會為西南印度洋製訂命名表。在2005年10月在博茨瓦納哈博羅內舉行的會議,委員會為2006-07年度和2007-08年度的風季各製訂了一個命名表,由毛裏求斯、馬拉維、莫桑比剋、納米比亞、塞舌爾、南非、斯威士蘭、津巴布韋、坦桑尼亞、博茨瓦納、科摩羅、萊索托和馬達加斯加提供名字。當熱帶氣旋在東經55度以西達到“中度熱帶風暴”的強度,位於馬達加斯加的熱帶氣旋警告中心就會為該係統命名。當熱帶氣旋在東經55度及東經90度之間達到“中度熱帶風暴”的強度,位於毛裏求斯的熱帶氣旋警告中心就會為該係統命名。
■除名
如當前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對生命或財産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討論决定,是否將其從循環名單中刪除,再由原來這個名稱的國傢重新提交新的名稱,而提供名字的地區亦可自行要求更換名字。新的名字必須獲國際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全體通過。 |
|
氣象學家認為,一個熱帶氣旋的強度,或一個風季的活躍程度,都不能歸咎於單一因素,如全球暖化或其他自然環境的變化。[75]但熱帶氣旋的強度和出現頻率的長期趨勢,卻可能從統計數字中看到端倪。美國國傢海洋及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力學實驗室(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曾作出一個模擬,得出這樣的結論:“大氣中持續增加的溫室氣體含量使全球氣候變暖,這可能使下一世紀熱帶氣旋的強度比現時最強的還要猛烈”。
在《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剋裏·伊曼紐爾(kerry emanuel)認為熱帶氣旋的潛在破壞力(包括熱帶氣旋的強度、維持時間和頻率),與熱帶地區海平面度和全球暖化有著莫大關係。他並預計在21世紀,熱帶氣旋所造成的損失會大幅增加。[77]而p·j·韋伯斯特(p.j. webster)等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過去十年除北大西洋外,其他海域熱帶氣旋出現的次數均有所減少,但達到四級或五級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數目則大量增加。
伊曼紐爾和韋伯斯特都認為海平面溫度對熱帶氣旋的發展十分重要,但什麽因素導致海平面溫度上升,卻仍為未知數。在大西洋,海平面溫度的上升可能是因為全球暖化,也可能衹是由於該海域水溫的自然波幅(通常以50至70年為周期)。 |
|
臺風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
熱帶氣旋警告
熱帶氣旋紀錄
熱帶氣旋名稱 年份 生成海域 描述
臺風泰培 1979年 西北太平洋 全球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也是覆蓋範圍最大的熱帶氣旋。
颶風威爾瑪 2005年 大西洋 大西洋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
氣旋莫妮卡 2006年 南太平洋 南半球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
颶風伊歐凱 2006年 中太平洋 中太平洋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
颶風琳達 1997年 東北太平洋 東北太平洋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
颶風約翰 1994年 東北太平洋 全球有紀錄以來維持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
旋風agni 2004年 北印度洋 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接近赤度形成的熱帶氣旋。
氣旋翠西 1974年 南太平洋 全球有紀錄以來覆蓋範圍最小的熱帶氣旋
現時風季
2007年太平洋臺風季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7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6-2007年南半球熱帶氣旋季
200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颶風:加勒比海的熱帶氣旋;後來又可指任何具有狂風的熱帶氣旋
臺風:指亞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風
菲律賓或中國海地區發生的熱帶氣旋
熱帶風暴見參考資料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強烈天氣係統,它像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嚮前移動。象溫帶氣旋一樣,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愈靠近熱帶氣旋中心,氣壓愈低,風力愈大。但發展強烈的熱帶氣旋,如臺風,其中心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晴空區,即臺風眼。 |
|
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係統。
熱帶氣旋通常在熱帶地區離赤道平均3-5個緯度外的海面(如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移動主要受到科氏力及其它大尺度天氣係統所影響,最終在海上消散、或者變性為溫帶氣旋,或在登陸陸地後消散。登陸陸地的熱帶氣旋會帶來嚴重的財産和人員傷亡,是自然災害的一種。不過熱帶氣旋亦是大氣循環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能夠將熱能及地球自轉的角動量由赤道地區帶往較高緯度;另外,也可為長時間幹旱的沿海地區帶來豐沛的雨水。
西北太平洋地區,是全世界熱帶氣旋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域。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後,一般有下列行動路綫:(1)最常見的路綫就是嚮西北移動,登陸中國臺灣、以及東南沿海;(2)嚮西方向移動,穿越菲律賓、進入中國南海海區;(3)受副熱帶高壓、鋒面、東風波、以及附近的其他熱帶氣旋的影響,出現各種異常路徑; (4)呈拋物綫形的軌跡,不登陸中國大陸,而是穿越中國東海,嚮朝鮮半島、日本的方向移去,最終變性為溫帶氣旋。
熱帶氣旋的最大特點是它的能量來自水蒸氣冷卻凝固時放出的潛熱。其它天氣係統如溫帶氣旋主要是靠冷北水平面上的空氣溫差所造成。熱帶氣旋登陸後,或者當熱帶氣旋移到溫度較低的洋面上,便會因為失去溫暖而潮濕的空氣供應能量,而減弱消散或轉化為溫帶氣旋。
熱帶氣旋的氣流受科氏力的影響而圍繞着中心旋轉。在北半球,熱帶氣旋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以順時針旋轉。
不同的地區習慣上對熱帶氣旋有不同的稱呼。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國、臺灣、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習慣上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臺風。而大西洋則習慣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颶風。其它地方對熱帶氣旋亦有不同稱呼,在澳大利亞,被稱為“威力-威力”氣象學上,則衹有風速達到某一程度的熱帶氣旋纔會被冠以“臺風”、“颶風”等名字。 |
熱帶氣旋的等級 The level of tropical cyclones |
中央氣象局(CMA)(采用二分鐘平均風速)
一、熱帶低壓,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1m/s,也即風力為6~7級;
二、熱帶風暴,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m/s,也即風力8~9級;
三、強熱帶風暴,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5~32.6m/s,也即風力10~11級;
四、臺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4m/s,也即12~13級;
五、強臺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m/s,也即14~15級;
六、超強臺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m/s,也即16級或以上。
註:實際上中央氣象局為了防止混亂,從來沒有報過風力大於65m/s的臺風(事實上人們遭遇到比天氣預報強得多的臺風會更混亂),這也導致其在風迷眼中聲名狼藉。
聯合風警中心(JTWC)(采用一分鐘平均風速)
熱帶低壓(Tropical Depression )≤33KT(KT是速度單位“節(knot)”的英文簡稱,換算比例是1KT=0.5144m/s)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34KT-63KT
一級臺風(CATEGORY 1)64~82 KT
二級臺風(CATEGORY 2)83~95 KT
三級臺風(CATEGORY 3)96~113 KT
四級臺風(CATEGORY 4)114~135 KT
五級臺風(CATEGORY 5)>135 KT
註:KT是速度單位“節(knot)”的英文簡稱,換算比例是1KT=0.5144m/s
日本氣象廳(JMA)(采用十分鐘平均風速,世界氣象組織標準)
熱帶低壓(熱帶低氣圧) ≤33 KT
臺風(臺風)34KT~63 KT
強烈(強い)64~84 KT
特強(非常に強い)85~104 KT
猛烈(猛烈な)≥105 KT
註:臺風是根據十分鐘平均風速(也就是JMA標準)進行國際編號的。 |
|
■負面影響
▲颶風卡特裏娜吹襲後的美國密西西比州。成熟的熱帶氣旋釋放的功率可達6x1014瓦,在海上的熱帶氣旋引起滔天巨浪,狂風暴雨。有時會令船衹沉沒,國際航運受影響。但是熱帶氣旋以登陸陸地時所造成的破壞最大,主要的直接破壞包括以下三點:
大風:颶風級的風力足以損壞以至摧毀陸地上的建築、橋梁、車輛等。特別是在建築物沒有被加固的地區,造成破壞更大。大風亦可以把雜物吹到半空,使戶外環境變成非常危險。
風暴潮:因為熱帶氣旋的風及氣壓造成的水面上升,可以淹沒沿海地區,倘若適逄天文高潮,危害更大。風暴潮往往是熱帶氣旋各種破壞之中奪去生命最多的。
大雨:熱帶氣旋可以引起持續的傾盤大雨。在山區的雨勢更大,並且可能引起河水氾濫,土石流及山泥傾瀉。
▲熱帶氣旋也為登陸地造成若幹間接破壞,包括:
疾病:熱帶氣旋過後所帶來的積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壞,可能會引起流行病。
破壞基建係統:熱帶氣旋可能破壞道路,輸電設施等等,阻礙救援的工作。
農業:風、雨可能破壞魚、農産物,引緻糧食短缺。
????風:海水的????分隨著熱帶氣旋引起的巨浪被帶到陸上,附在農作物的葉面可導致農作物枯萎,附在電纜上則可能引起漏電。
■ 正面影響
熱帶氣旋所造成的人命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但是熱帶氣旋亦為幹旱地區帶來重要的雨水。不少地區的每年雨量中的重要部分都是來自熱帶氣旋。例如東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為幹旱的墨西哥和美國西南帶來雨水;日本甚至全年近半的雨量都是來自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亦是維持全球熱量和動量平衡分佈的一個重要機製。熱帶氣旋把太陽投射到熱帶,轉化成海水熱量的能量,帶到中緯度及接近極地的地區。熱帶氣旋亦作為一強烈渦旋擾動,把赤道所積存的東風角動量輸送往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內。
▲觀測
觀測強烈的熱帶氣旋一直以來對人類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它們主要在海洋上活動,位於陸上的氣象站大多不能夠提供實測數據,在地面的觀測一般衹有當熱帶氣旋經過島嶼或沿岸地區纔有可能。但就算熱帶氣旋接近氣象站,氣象站也一般衹能提供風暴較外圍的實時數據,因為如果當強烈的風暴過於接近,氣象站的監測設施會被強風摧毀。
配有氣象監測設備的偵察飛機也會被派往熱帶氣旋的中心提取實測數據,在大西洋,當熱帶氣旋出現後美國政府會定時派遣偵察機作監測。這些偵察機配備直接和遙感裝置讀取讀數,還有投落送的設備,量度高空和海平面的風速、氣壓、溫度和濕度。
在2005年,一架無人駕駛的偵察機被派往監測熱帶風暴奧菲利亞。無人駕駛偵察機可飛往更低的高度監測風暴而不用擔心機師的安全。
美國國傢颶風中心的數值模式對大西洋熱帶風暴和颶風預報的每年平均誤差:數值預報對熱帶氣旋路徑的誤差從1970年代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在世界其他地區並沒有偵察機監測風暴。遠洋熱帶氣旋的路徑主要從氣象衛星拍攝,一般每半小時或四分一小時更新的可見光和紅外綫衛星雲圖追蹤;強度則透過德沃夏剋分析法從雲圖評估。當風暴接近沿岸地區,陸地上每分鐘更新的多普勒雷達回波圖像便對熱帶氣旋的定位扮演重要角色。
▲預測
各海域及世界氣象組織監測機構
海域 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或
熱帶氣旋警報中心
北大西洋 美國國傢颶風中心
東北太平洋 美國國傢颶風中心
北太平洋中部 中太平洋颶風中心
西北太平洋 日本氣象廳
北印度洋 印度氣象部
西南印度洋 法國氣象局(留尼汪島)
南及西南太平洋 斐濟氣象部
新西蘭氣象部†
巴布亞新幾內亞氣象部†
澳洲氣象局†
東南印度洋 澳洲氣象局†
†:代表熱帶氣旋警報中心
熱帶氣旋的移動受外力影響,所以要準確地預測其路徑,便要知道鄰近的高壓和低壓係統的位置和強度,以及它們將會如何改變並影響熱帶氣旋。由超級電腦和精密的情景模擬軟件組成的電腦數值模式,就能夠透過電腦模擬做到這一點,從而預測熱帶氣旋的路徑。結合這些數值模式與人類對影響熱帶氣旋外力的認識,以及氣象衛星和其他感應器,近數十年來科學家對熱帶氣旋路徑預測的準確率正逐漸提高;但科學家表示,因為氣象學界對影響熱帶氣旋發展的因素瞭解仍未全面,所以他們對於預測熱帶氣旋的強度較沒有把握。
▲預報中心
現時世界上共有六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英語:Regional Specialised Meteorological Centre,簡稱RSMC),這些組織負責追蹤所屬區域內的熱帶氣旋並發出熱帶氣旋公報和警告;另外還有五個熱帶氣旋警報中心(英語: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Centre,簡稱TCWC)為較小的地區提供資訊。但區域專責氣象中心和熱帶氣旋警報中心不是唯一嚮大衆發佈熱帶氣旋消息的機構,例如美國的聯合臺風警報中心會為除北大西洋外全球的熱帶氣旋作出發佈;中國氣象局也會為位於國際換日綫以西的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作出發佈;加拿大颶風中心會為影響加拿大的熱帶氣旋或熱帶氣旋的殘餘發出公報。
·我國沿海的熱帶氣旋氣候概況
熱帶氣旋也是影響我國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係統之一。在其活動過程中,伴隨有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因此,熱帶氣旋對經過的地區雖有解除伏旱的作用,但也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産的巨大損失。我國北起遼寧,南至兩廣的沿海一帶,每年都有可能遭受熱帶氣旋的襲擊,其中又以登陸廣東、福建和臺灣三省的熱帶氣旋次數為最多。 |
|
不同的地區習慣上對熱帶氣旋有不同的稱呼。西北太平洋沿岸的臺灣、中國、韓國、日本、越南與菲律賓等地,習慣上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臺風。而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則習慣按照強度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或颶風。南半球和北印度洋地區則采用“氣旋”(英語:Cyclone)一詞作“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的簡稱。發生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稱為氣旋性風暴;靠近菲律賓的,叫做“巴加峨斯”或“碧瑤風”;出現在南印度洋和澳大利亞北部沿岸洋面上的,稱為“威力威力”,意思是詭計多端、狡猾可怕,重複“威力”,告訴人們要加倍警惕;發生在馬達加斯加東部印度洋海面上的,稱為“毛裏求斯”。氣象學上,則衹有風速達到某一程度的熱帶氣旋纔會被冠以“臺風”或“颶風”等名字。 |
|
redai qixuan
熱帶氣旋
tropical cyclone
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一種強烈的大氣渦旋。其強度以近中心地面最大平均風速為準。多發生在暖季,其他季節也可發生。
分級 熱帶氣旋因源地和強弱不同而稱呼不同。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稱為臺風。在1989年以前,中國氣象部門曾規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及其以上(中心最大風速等於或大於32.7米/秒)的稱為強臺風,風力8~11級(風速在17.2~32.6米/秒)的稱為臺風,風力7級及其以下(風速小於或等於17.1米/秒)的稱為熱帶低壓。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及其以上的稱為颶風,風力8~11級的稱為熱帶風暴,風力7級及其以下的稱為熱帶低壓。發生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 8級及其以上的稱為氣旋性風暴,風力不到8級的稱為氣旋性低壓。發生在南半球、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 8級及其以上的稱為熱帶氣旋,風力不到8級的稱為熱帶擾動。1988年9月15日,中國國傢技術監督局和國傢氣象局决定,中國從1989年1月1日起使用國際規定的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標準(見表)。
特點 熱帶氣旋是暖中心的低氣壓係統,最低氣壓可至 870百帕,水平範圍由幾百到上千公裏,鉛直範圍由地面伸展到平流層低層。熱帶氣旋環流的基本特點是:對流層下部的暖濕空氣嚮低壓中心流動匯合,氣旋式旋轉隨着增強,在離中心數十公裏的地方,風速最大,並産生較強的輻合上升運動;在對流層中部,暖濕空氣強烈上升,形成大量水汽凝結和降水現象,而這些水汽凝結釋放的潛熱成為熱帶氣旋運動的主要能源;在對流層上部,空氣轉為從中心周圍嚮外流出,強烈的輻散使熱帶氣旋中心在對流層下部保持較低氣壓;在熱帶氣旋中心幾十公裏的範圍內,風力迅速減小,氣壓達到最低值,由於上部氣流下沉出現了氣溫較高和睛朗少雲天氣,這一範圍稱為熱帶氣旋眼區。
一般認為,熱帶氣旋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存在海水溫度大於26~27℃的廣阔洋面,使洋面上空氣處於高溫高濕狀態。②科裏奧利參數(□=2□sin□,□為地球自轉角速度,□為緯度)要大於一定的數值,以保證初生的氣旋性環流不致減弱。一般熱帶氣旋形成在緯度大於5°的海域。③基本氣流鉛直切變小,使凝結潛熱不致被高層強風吹嚮遠方,而能集中於同一鉛直氣柱中,有利於暖中心的形成。④低空有較穩定的輻合流場或高空有較強的穩定的輻散流場。
源地和路徑 形成熱帶氣旋的源地主要是西北太平洋、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印度洋的東部和西部、孟加拉灣、阿拉伯海。1958~1977年資料統計,全球平均每年的熱帶氣旋有79個,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最多,占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影響中國的熱帶氣旋源地有:①菲律賓以東和琉球群島附近的海面;②馬裏亞納群島和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③南海海面。
熱帶氣旋基本上沿着大範圍環境流場移動。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多數初期在東風帶中嚮西或西北移動。以後,有些在西風帶低壓槽前方的副熱帶高壓脊綫附近轉嚮東北,逐漸變性為溫帶氣旋;另一些繼續嚮西或西北移動,進入大陸消失或變性。據近百年資料,在中國登陸的熱帶氣旋平均每年5~7個。從東南沿海至東北沿海,甚至河南等內陸地區,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中國氣象部門規定,凡出現在東經180°以西,赤道以北,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力達到8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按年份和出現次序編號。例如,1988年第一次熱帶氣旋編為8801號。
由於熱帶氣旋伴隨着狂風、暴雨和巨浪,常給海上運輸、漁業和沿岸人民生活造成危害。但熱帶氣旋帶來的雨水有時對解除旱象有好處。
(董剋勤)
|
|
- : tropical depression
- n.: tropical cyclone
|
|
熱帶風暴 |
|
自然災害 | 氣象 | 臺風 | 娛樂 | 颶風 | 大西洋 | 自然 | 天氣 | 自然現象 | 天氣係統 | 地理 | 氣象學 | 更多結果... |
|
|
亞熱帶氣旋 | 副熱帶氣旋 | 熱帶氣旋翠西 | 熱帶氣旋災害 | 熱帶氣旋年鑒 | 熱帶氣旋烏盧伊 |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 | 澳門熱帶氣旋警告 |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係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