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熱天體
目錄
No. 1
  熱星占有白色區。太陽和主序星集中在一條稱為熱核等溫帶的狹窄折帶上,該帶對應着氫聚變成氦所需要的開氏107度的中心溫度。這些星的質量介於0.olmgh 100mpe間。
  若是用宇宙整體的眼光來看黑洞的時候了。我們已經尋找了比原子還小
  的微型原初黑洞的光亮,我們已經看到了半徑為10公裏上下的恆星級黑洞的誕生,我們
  也已經同尺度像太陽係那麽大的巨型黑洞打過了交道,衹剩下一個問題要問:可能的最
  大黑洞是什麽?答案是現代科學中的一個最驚人的設想:宇宙本身。
  要弄懂為什麽這個答案並非妄言,必須介紹一些宇宙學的基本知識。現代宇宙學家
  已經超越了人類為求得一個可認識和無疑慮的宇宙圖像所編過的神話和所作過的玄想,
  他們有三個觀測事實,在對之作了仔細的物理解釋後,就能據以反推出宇宙的過去歷史。
  星係的運動,輕元素(指氫、氛和氦,它們不是在恆星中産生的)的相對豐度,以及均
  勻的宇宙輻射,全都表明宇宙在自極高密、極高溫的大爆炸狀態以來的150億年中一直
  在膨脹。
  觀測已經提供了對宇宙歷史的透視,然而衹有理論才能猜測宇宙的未來。由於决定
  大尺度物理結構的是引力,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給出了與過去的狀態相符的宇宙學模型。
  關於將來,則有兩個可能的解答:一個膨脹再收縮的宇宙,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有限
  的;或者是一個無限地膨脹的宇宙(與某些宇宙學家也有的流行觀念相反,宇宙在時間
  上的無限並不意味着在空間上的無限)。
  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决定着宇宙未來的命運。如果密度小於臨界值10剋/立
  方釐米(相當於每立方米的空間裏有六個氫原子),”則宇宙的引力場不足以束縛住物
  質,宇宙將繼續無休止地膨脹。相反,如果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值,則引力終將使宇宙停
  止膨脹並重新收縮,在1000億年內宇宙將坍縮成一種與大爆炸相反的狀態,不妨叫做大
  擠壓。
  無論宇宙的最後命運如何(宇宙密度的實際測量值稍小於臨界值,但還不能由此得
  出“開放”宇宙的結論,因為並非所有的物質都已被觀測到),黑洞都將是其中的主角。
  普林斯頓高級學術研究所的弗裏曼·戴森(freeman dxson)和倫敦大學的雅瑪爾·伊
  思蘭(jamal islam)已經研究了持續膨脹的宇宙的長時期演化(見伊思蘭的著作《宇
  宙的最終命運》入劍橋大學出版社1983年)。雖然宇宙已經存在了150億年,這種長時
  間的物理過程尚未開始,但遲早將會來臨。在大約102’年裏,所有已熄滅的恆星都將
  聚集在星係中心,成為10’他彈量的大黑洞。星係團中星係軌道運動的能量也將由於引
  力輻射而消散,在大約1031年裏星係都將落到團的中心,並聚合成10”mpe量的超巨型
  黑洞。在更大得多的時間尺度上,反過程即黑洞的量子蒸發將會發生。恆星級黑洞將在
  10e’年裏蒸發光,星係級巨型黑洞需要100’年,超巨型黑洞則需要10’歷年。作為能
  量和滴的最後蓄積,黑洞將變得與白洞類似,把自己的物質散布到膨脹的宇宙中(以
  “合格”的黑體輻射的形式,見第15章)。
  戴森最後問自己,面對宇宙不可避免地變得稀薄和冷卻這種不利的條件,高級文明
  能否通過從黑洞中提取能量來無限期地維持生存?這個設想使人回憶起一些典型的科學
  幻想故事,而與現代粒子物理的一個預測相抵觸,那就是,質子並不是永存的,而是會
  在大約收‘年後衰變(現有實驗並未證實關於質子壽命的這個預測)。那麽,遠在黑洞
  開始釋放其能量之前,所有的物理結構和生命組織就都已消亡。
  現在來考查一下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有限的膨脹一收縮宇宙的後果。使宇宙成為一個
  閉合係統所需的最低密度是一個質量為1023m,半徑為400億光年的黑洞的平均密度(黑
  洞的平均密度是隨其半徑的增大而減小的),而對我們的宇宙而言,光所走過的最大距
  離不超過150億光年。這就是說宇宙是在其史瓦西半徑之內,能由此得出結論說我們是
  生活在一個極其巨大的黑洞內部嗎?
  更深入地作一番考慮,就會發現有一係列的理論證據支持黑洞宇宙的假設。請讀者
  回想圖47這一智力傑作,即是一顆坍縮的球形恆星內部和外部的時空圖。外部是史瓦西
  幾何片,而內部的幾何則有賴於恆星物質的狀態方程。廣義相對論證明,如果恆星類似
  於一團壓強為零、密度均勻的球狀“雲”,即類似於充滿於宇宙的星係氣體,則雲的內
  部幾何(圖中的斜綫區)與閉合宇宙的幾何完全一致,而且內部和外部幾何在雲的表面
  完好地相連接。
  另一方面,閉合的膨脹一收縮宇宙也有一個視界,即這樣一個時空邊界,在其之外
  的事件是我們所不可聯絡的,因為那些事件的光信號不能到達我們這裏。這個宇宙學視
  界(不要與粒子視界相混淆,後者是指在一個給定時刻宇宙中可觀測部分的空間邊界)
  是與將來奇點(即大擠壓)相聯繫着,從內部看,它就像黑洞視界從外部看時規定着黑
  洞的邊界一樣(事實上閉合宇宙的最大半徑與它在外部觀測者眼中的史瓦西半徑精確相
  等)。
  因此可以想象,如果宇宙是閉合的,就必定有一個外部世界,我們的宇宙是其中的
  一個隱藏在黑洞內的區域。顯然,如果這個(仍令人迷惑不解的)假設能得到證明,宇
  宙學將展開一個全新的領域。
  例如,科學家們首先想知道的是,我們的宇宙是怎樣成為一個黑洞的。它是外部宇
  宙中的一個原初黑洞呢,還是由一個102m質量的“超級恆星”的目力坍縮而形成的呢?
  這樣看來,外部宇宙就不是真空,那裏的星係(或許是由我們完全不知道的物質組成的)
  可以整個地掉進我們的宇宙。
  宇宙作為一個黑洞的最吸引人的結果將是黑洞內物質完全出乎意料的行為。廣義相
  對論指出,恆星在史瓦西半徑以內的引力收縮必定以中心奇點為終結。但是,廣義相對
  論是不完整的。由於沒有量子引力理論,我們必須承認對支配黑洞內物質行為的定律實
  際上一無所知。膨脹一收縮的黑洞宇宙似乎暗示着,黑洞內的引力坍縮可以在奇點之前
  停止。物質的某種最後阻抗,例如一種衹在很小距離上纔顯示出來的強排斥作用,可能
  造成坍縮恆星的物質“反彈”,類似地,整個宇宙就在極密狀態和充滿史瓦西球內部的
  膨脹狀態之間無限地振蕩。這種行為可能有一天會在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中出
  現,在這種理論中引力奇點已被消除(見第12章)。
  黑洞宇宙理論最後提出的問題是關於我們宇宙的唯一性。我們的封閉宇宙相對於外
  部宇宙是處於什麽地位呢?也許可以有一個套一個的宇宙等級,也就是黑洞之中又有黑
  洞。最新的物理理論允許這種“氣泡宇宙”的存在。
  這些有點過度的猜測更像是幻想而不是真實。它們在學術機構的研究工作中並不怎
  麽受重視,因為它們實在延伸得超出我們的實際知識太遠,而對科學的真正進展又沒有
  什麽幫助。或許有一天我們能擁有賴以回答這些問題的理論工具,但是我們决不要欺騙
  自己:所有這些理論都建立在想象之上,而現實常常與想象大不相同。為了抓住真實世
  界的哪怕是一個碎片,我們必須用自己的腦和手工作,作千百次的測量,而不是依靠那
  些過於優美的主意和理論。
  已經到了本書的結尾,我們學到了什麽東西呢?我想是的,黑洞的出現無疑標志着
  一場革命的開始。這是變化着的思想和理論世界的革命,也是恆星、星係和宇宙本身的
  命運正在緩慢地展示出來的真實世界的革命。但是所有的革命都有隱藏的危險。作為毛
  裏斯·梅特林剋(maurice mae比rlink)一句格言的釋義,黑洞一詞仍然常常衹是掩蓋
  我們無知的一件豪華偽裝。
  
  跪赫羅圖
  丹麥天文學家埃納·赫茲普隆(巳nar her坡prung)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天文學家
  亨利·羅素(henry russe阿各自獨立地得出了一幅表示恆星的光度與表面溫度之間關
  係的圖(圖ai)。每一個溫度範圍定義出一種光譜型,從高溫“藍”星的o型一直到最
  冷的“紅”星的m型。太陽是一顆g型星,“黃”色,表面溫度為開氏覦皿度。
  圖上的點並不是無視分佈的,它們的位置反映出恆星演化的輪廓。大多數恆星都集
  中在一條對角窄帶上,稱為主序帶,主序狀態對應着恆星核心穩定的氫燃燒。這個群體
  包括着半徑和光度都很小的紅矮星(半徑以太陽半徑為單位在括弧中給出)和很亮的藍
  巨星。
  另一群星在主序帶上方水平地鋪開,它們是光度很大但溫度較低的紅巨星和超巨星。
  低光度而又高溫度的恆星占有主序帶下方的一個區域,它們是已經坍縮的白矮星。
  單顆恆星在其演化生涯中會在赫羅圖上移動。太陽的演化已在圖上表示出來。最初
  的收縮過程使它來到主序帶,在這裏它將度過一生的大部分時光。當核心的氫耗盡時,
  太陽將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半徑增大100倍,光度增大1000倍。然後它將進入不穩定
  階段,一脹一編地脈動,光度也起伏變化,同時逐漸地收縮體積和升高表面溫度。它的
  最後命運是在以行星狀星雲形式噴射氣體之後,作為一顆枯萎的白矮星而緩慢地死去。
  比太陽質量大20倍的恆星將沿不同路徑演化,其主序階段的燃燒將更快,然後膨脹
  成為紅超巨星,再發生超新星爆發而形成中子星或黑洞。最後這兩種産物衹有極小量的
  輻射或完全不發光,因而沒有在圖上表示出來。
  
  腑秘的贈一鶴翡圖與恆星演化的終結
  天體在壓縮和膨脹兩種相反力量的作用下保持平衡。壓縮力可以是組成原子和分子
  的質子與電子之間的靜電引力,或者是總是趨於使天體收縮的萬有引力。“熱”天體中
  的膨脹力是熱壓力,因為其中心溫度很高;“冷”天體中的膨脹力則是由於量子力學的
  不相容原理,它在電子或中於密度超過一定值時起支撐作用。
  每一個平衡態都由一種質量與平均密度之間的關係來表徵,也都有這種或那種相反
  的力進入角色。圖az中的質量和密度都以太陽值(zx10”剋和1剋/立方釐米)為參照,
  所以太陽是在坐標原點上。
  
  冷天體
  由量子力學壓力支持的冷星在圖中由粗黑綫表示。灰色區是被禁止的,因為那裏違
  反了不相容原理。對於質量小於10刁m的天體,主要的壓縮力是靜電引力。相應的平衡
  態是行星,特徵是有一個不依賴於質量的密度,其值與通常物質相等(1剋/立方釐
  米)。p點表示行星穩定性的限度,近似地對應着木星的質量。在這個限度以上引力成
  為主要的壓縮力,並給出密度高得多的冷平衡態。
  白矮星內部的量子力學壓力來自簡並電子,密度可達1噸/立方釐米。c點是錢德拉
  塞卡極限,即白矮星的最大質量1.4mop超過這個限度電子變成“相對論性”的,它們
  有着接近於光速的速度,而且不能再支撐白矮星。
  中子星的內部壓力來自簡並中子。物質更密集得多,達到原子核的密度礦’剋/立
  方釐米。e點是中於星穩定性的限度,相應質量是大約3mgr在此限度以上中子成為相對
  論性的,不能再支持星體。對於質量大於3m的天體不存在冷平衡態。
  
  黑洞
  黑洞在圖中被表示為一條斜綫,與密度軸交於e點,與質量軸交於l點。l點正是米
  切爾和拉普拉斯所猜想的黑洞:1礦m,l剋/立方釐米。由於黑洞態是由引力單獨支配,
  所有質量和密度的黑洞原則上都可能存在。微型黑洞(圖的底部)質量不大,密度卻極
  高;巨型黑洞(圖的頂部)則相反,質量極大,而密度不高。如果該綫延伸到質量為
  1023m,則相應密度是10“’剋/立方釐米,與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有相同量級,這似
  乎意味着宇宙本身可能就是最大的黑洞。
  
  
  恆星演化
  恆星由於演化而在質量一密度圖上移動,但保持在虛綫方框內。圖a3是方框區的放
  大,表示出恆星在不同演化階段其中心發生的主要熱核反應。
  由於引力的控製,恆星演化的總趨勢是密度增大(在圖中嚮下移動),而質量丟失、
  碎裂、不穩定或爆炸等現象使其質量減小(在圖中嚮左移動)。熱星的演化必定以三種
  可能的冷態之一為終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質量小於sm的恆星沿a綫移動。在離開氫轉變成氦的主序段後,恆星中心的溫度和
  密度都上升,直至氦能夠聚合成碳。碳保持沉寂,恆星最後變成白矮星。質量更大的恆
  星的演化軌跡是b綫,它們中心的碳能燃燒成為鎂,並最後成為中子星。軌跡c是最為假
  設性的,它可能表示着質量在25m以上的恆星,在經過了到生成鐵為止的所有熱核燃燒
  階段後,最終成為黑洞。
No. 2
  熱星占有白色區。太陽和主序星集中在一條稱為熱核等溫帶的狹窄折帶上,該帶對應着氫聚變成氦所需要的開氏107度的中心溫度。這些星的質量介於0.olMgh 100Mpe間。
  若是用宇宙整體的眼光來看黑洞的時候了。我們已經尋找了比原子還小
  的微型原初黑洞的光亮,我們已經看到了半徑為10公裏上下的恆星級黑洞的誕生,我們也已經同尺度像太陽係那麽大的巨型黑洞打過了交道,衹剩下一個問題要問:可能的最大黑洞是什麽?答案是現代科學中的一個最驚人的設想:宇宙本身。
  要弄懂為什麽這個答案並非妄言,必須介紹一些宇宙學的基本知識。現代宇宙學家已經超越了人類為求得一個可認識和無疑慮的宇宙圖像所編過的神話和所作過的玄想,他們有三個觀測事實,在對之作了仔細的物理解釋後,就能據以反推出宇宙的過去歷史。星係的運動,輕元素(指氫、氛和氦,它們不是在恆星中産生的)的相對豐度,以及均勻的宇宙輻射,全都表明宇宙在自極高密、極高溫的大爆炸狀態以來的150億年中一直在膨脹。
  觀測已經提供了對宇宙歷史的透視,然而衹有理論才能猜測宇宙的未來。由於决定大尺度物理結構的是引力,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給出了與過去的狀態相符的宇宙學模型。關於將來,則有兩個可能的解答:一個膨脹再收縮的宇宙,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一個無限地膨脹的宇宙(與某些宇宙學家也有的流行觀念相反,宇宙在時間上的無限並不意味着在空間上的無限)。
  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决定着宇宙未來的命運。如果密度小於臨界值10剋/立方釐米(相當於每立方米的空間裏有六個氫原子),”則宇宙的引力場不足以束縛住物質,宇宙將繼續無休止地膨脹。相反,如果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值,則引力終將使宇宙停止膨脹並重新收縮,在1000億年內宇宙將坍縮成一種與大爆炸相反的狀態,不妨叫做大擠壓。
  無論宇宙的最後命運如何(宇宙密度的實際測量值稍小於臨界值,但還不能由此得出“開放”宇宙的結論,因為並非所有的物質都已被觀測到),黑洞都將是其中的主角。普林斯頓高級學術研究所的弗裏曼·戴森(Freeman Dxson)和倫敦大學的雅瑪爾·伊思蘭(Jamal Islam)已經研究了持續膨脹的宇宙的長時期演化(見伊思蘭的著作《宇宙的最終命運》入劍橋大學出版社1983年)。雖然宇宙已經存在了150億年,這種長時間的物理過程尚未開始,但遲早將會來臨。在大約102’年裏,所有已熄滅的恆星都將聚集在星係中心,成為10’他彈量的大黑洞。星係團中星係軌道運動的能量也將由於引力輻射而消散,在大約1031年裏星係都將落到團的中心,並聚合成10”Mpe量的超巨型黑洞。在更大得多的時間尺度上,反過程即黑洞的量子蒸發將會發生。恆星級黑洞將在10e’年裏蒸發光,星係級巨型黑洞需要100’年,超巨型黑洞則需要10’歷年。作為能量和滴的最後蓄積,黑洞將變得與白洞類似,把自己的物質散布到膨脹的宇宙中(以“合格”的黑體輻射的形式,見第15章)。
  戴森最後問自己,面對宇宙不可避免地變得稀薄和冷卻這種不利的條件,高級文明能否通過從黑洞中提取能量來無限期地維持生存?這個設想使人回憶起一些典型的科學幻想故事,而與現代粒子物理的一個預測相抵觸,那就是,質子並不是永存的,而是會在大約收‘年後衰變(現有實驗並未證實關於質子壽命的這個預測)。那麽,遠在黑洞開始釋放其能量之前,所有的物理結構和生命組織就都已消亡。
  現在來考查一下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有限的膨脹一收縮宇宙的後果。使宇宙成為一個閉合係統所需的最低密度是一個質量為1023M,半徑為400億光年的黑洞的平均密度(黑洞的平均密度是隨其半徑的增大而減小的),而對我們的宇宙而言,光所走過的最大距離不超過150億光年。這就是說宇宙是在其史瓦西半徑之內,能由此得出結論說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極其巨大的黑洞內部嗎?
  更深入地作一番考慮,就會發現有一係列的理論證據支持黑洞宇宙的假設。請讀者回想圖47這一智力傑作,即是一顆坍縮的球形恆星內部和外部的時空圖。外部是史瓦西幾何片,而內部的幾何則有賴於恆星物質的狀態方程。廣義相對論證明,如果恆星類似於一團壓強為零、密度均勻的球狀“雲”,即類似於充滿於宇宙的星係氣體,則雲的內部幾何(圖中的斜綫區)與閉合宇宙的幾何完全一致,而且內部和外部幾何在雲的表面完好地相連接。
  另一方面,閉合的膨脹一收縮宇宙也有一個視界,即這樣一個時空邊界,在其之外的事件是我們所不可聯絡的,因為那些事件的光信號不能到達我們這裏。這個宇宙學視界(不要與粒子視界相混淆,後者是指在一個給定時刻宇宙中可觀測部分的空間邊界)是與將來奇點(即大擠壓)相聯繫着,從內部看,它就像黑洞視界從外部看時規定着黑洞的邊界一樣(事實上閉合宇宙的最大半徑與它在外部觀測者眼中的史瓦西半徑精確相等)。
  因此可以想象,如果宇宙是閉合的,就必定有一個外部世界,我們的宇宙是其中的一個隱藏在黑洞內的區域。顯然,如果這個(仍令人迷惑不解的)假設能得到證明,宇宙學將展開一個全新的領域。
  例如,科學家們首先想知道的是,我們的宇宙是怎樣成為一個黑洞的。它是外部宇宙中的一個原初黑洞呢,還是由一個102M質量的“超級恆星”的目力坍縮而形成的呢?這樣看來,外部宇宙就不是真空,那裏的星係(或許是由我們完全不知道的物質組成的)可以整個地掉進我們的宇宙。
  宇宙作為一個黑洞的最吸引人的結果將是黑洞內物質完全出乎意料的行為。廣義相對論指出,恆星在史瓦西半徑以內的引力收縮必定以中心奇點為終結。但是,廣義相對論是不完整的。由於沒有量子引力理論,我們必須承認對支配黑洞內物質行為的定律實際上一無所知。膨脹一收縮的黑洞宇宙似乎暗示着,黑洞內的引力坍縮可以在奇點之前停止。物質的某種最後阻抗,例如一種衹在很小距離上纔顯示出來的強排斥作用,可能造成坍縮恆星的物質“反彈”,類似地,整個宇宙就在極密狀態和充滿史瓦西球內部的膨脹狀態之間無限地振蕩。這種行為可能有一天會在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中出現,在這種理論中引力奇點已被消除(見第12章)。
  黑洞宇宙理論最後提出的問題是關於我們宇宙的唯一性。我們的封閉宇宙相對於外部宇宙是處於什麽地位呢?也許可以有一個套一個的宇宙等級,也就是黑洞之中又有黑洞。最新的物理理論允許這種“氣泡宇宙”的存在。
  這些有點過度的猜測更像是幻想而不是真實。它們在學術機構的研究工作中並不怎麽受重視,因為它們實在延伸得超出我們的實際知識太遠,而對科學的真正進展又沒有什麽幫助。或許有一天我們能擁有賴以回答這些問題的理論工具,但是我們决不要欺騙自己:所有這些理論都建立在想象之上,而現實常常與想象大不相同。為了抓住真實世界的哪怕是一個碎片,我們必須用自己的腦和手工作,作千百次的測量,而不是依靠那些過於優美的主意和理論。
  已經到了本書的結尾,我們學到了什麽東西呢?我想是的,黑洞的出現無疑標志着一場革命的開始。這是變化着的思想和理論世界的革命,也是恆星、星係和宇宙本身的命運正在緩慢地展示出來的真實世界的革命。但是所有的革命都有隱藏的危險。作為毛裏斯·梅特林剋(Maurice Mae比rlink)一句格言的釋義,黑洞一詞仍然常常衹是掩蓋我們無知的一件豪華偽裝。
  跪赫羅圖
  丹麥天文學家埃納·赫茲普隆(巳nar Her坡prung)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天文學家亨利·羅素(Henry Russe阿各自獨立地得出了一幅表示恆星的光度與表面溫度之間關係的圖(圖AI)。每一個溫度範圍定義出一種光譜型,從高溫“藍”星的O型一直到最冷的“紅”星的M型。太陽是一顆G型星,“黃”色,表面溫度為開氏覦皿度。
  圖上的點並不是無視分佈的,它們的位置反映出恆星演化的輪廓。大多數恆星都集中在一條對角窄帶上,稱為主序帶,主序狀態對應着恆星核心穩定的氫燃燒。這個群體包括着半徑和光度都很小的紅矮星(半徑以太陽半徑為單位在括弧中給出)和很亮的藍巨星。
  另一群星在主序帶上方水平地鋪開,它們是光度很大但溫度較低的紅巨星和超巨星。低光度而又高溫度的恆星占有主序帶下方的一個區域,它們是已經坍縮的白矮星。
  單顆恆星在其演化生涯中會在赫羅圖上移動。太陽的演化已在圖上表示出來。最初的收縮過程使它來到主序帶,在這裏它將度過一生的大部分時光。當核心的氫耗盡時,太陽將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半徑增大100倍,光度增大1000倍。然後它將進入不穩定階段,一脹一編地脈動,光度也起伏變化,同時逐漸地收縮體積和升高表面溫度。它的最後命運是在以行星狀星雲形式噴射氣體之後,作為一顆枯萎的白矮星而緩慢地死去。
  比太陽質量大20倍的恆星將沿不同路徑演化,其主序階段的燃燒將更快,然後膨脹成為紅超巨星,再發生超新星爆發而形成中子星或黑洞。最後這兩種産物衹有極小量的輻射或完全不發光,因而沒有在圖上表示出來。
  腑秘的贈一鶴翡圖與恆星演化的終結
  天體在壓縮和膨脹兩種相反力量的作用下保持平衡。壓縮力可以是組成原子和分子的質子與電子之間的靜電引力,或者是總是趨於使天體收縮的萬有引力。“熱”天體中的膨脹力是熱壓力,因為其中心溫度很高;“冷”天體中的膨脹力則是由於量子力學的不相容原理,它在電子或中於密度超過一定值時起支撐作用。
  每一個平衡態都由一種質量與平均密度之間的關係來表徵,也都有這種或那種相反的力進入角色。圖AZ中的質量和密度都以太陽值(ZX10”剋和1剋/立方釐米)為參照,所以太陽是在坐標原點上。
  冷天體
  由量子力學壓力支持的冷星在圖中由粗黑綫表示。灰色區是被禁止的,因為那裏違反了不相容原理。對於質量小於10刁M的天體,主要的壓縮力是靜電引力。相應的平衡態是行星,特徵是有一個不依賴於質量的密度,其值與通常物質相等(1剋/立方釐米)。P點表示行星穩定性的限度,近似地對應着木星的質量。在這個限度以上引力成為主要的壓縮力,並給出密度高得多的冷平衡態。
  白矮星內部的量子力學壓力來自簡並電子,密度可達1噸/立方釐米。C點是錢德拉塞卡極限,即白矮星的最大質量1.4Mop超過這個限度電子變成“相對論性”的,它們有着接近於光速的速度,而且不能再支撐白矮星。
  中子星的內部壓力來自簡並中子。物質更密集得多,達到原子核的密度礦’剋/立方釐米。E點是中於星穩定性的限度,相應質量是大約3Mgr在此限度以上中子成為相對論性的,不能再支持星體。對於質量大於3M的天體不存在冷平衡態。
  黑洞
  黑洞在圖中被表示為一條斜綫,與密度軸交於E點,與質量軸交於L點。L點正是米切爾和拉普拉斯所猜想的黑洞:1礦M,l剋/立方釐米。由於黑洞態是由引力單獨支配,所有質量和密度的黑洞原則上都可能存在。微型黑洞(圖的底部)質量不大,密度卻極高;巨型黑洞(圖的頂部)則相反,質量極大,而密度不高。如果該綫延伸到質量為1023M,則相應密度是10“’剋/立方釐米,與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有相同量級,這似乎意味着宇宙本身可能就是最大的黑洞。
  恆星演化
  恆星由於演化而在質量一密度圖上移動,但保持在虛綫方框內。圖A3是方框區的放大,表示出恆星在不同演化階段其中心發生的主要熱核反應。
  由於引力的控製,恆星演化的總趨勢是密度增大(在圖中嚮下移動),而質量丟失、碎裂、不穩定或爆炸等現象使其質量減小(在圖中嚮左移動)。熱星的演化必定以三種可能的冷態之一為終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質量小於SM的恆星沿A綫移動。在離開氫轉變成氦的主序段後,恆星中心的溫度和密度都上升,直至氦能夠聚合成碳。碳保持沉寂,恆星最後變成白矮星。質量更大的恆星的演化軌跡是B綫,它們中心的碳能燃燒成為鎂,並最後成為中子星。軌跡C是最為假設性的,它可能表示着質量在25M以上的恆星,在經過了到生成鐵為止的所有熱核燃燒階段後,最終成為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