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熱力燒傷
  熱力燒傷
  --------------------------------------------------------------------------------
  病因及簡介:
  (一)燒傷後的局部改變依熱力(即溫度)和接觸組織的時間而
  定。輕度燒傷,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以及小量血漿滲入細胞間
  隙,呈現紅腫。燒傷稍重,毛細血管壁損傷、血漿滲出增多,表現為
  表皮與真皮之間形成水皰和組織水腫;同時一部分細胞變質、壞死,
  當滲出停止和壞死組織脫落、吸收後,皮膚可藉殘存的上皮再生,而
  皮下組織和肌肉等,則靠疤痕生成修復。
  (二)燒傷後的全身改變患者因劇痛和血漿大量滲出,而發生休
  剋;因血容量降低,緊缺血,以及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多而尿
  量減少;因紅細胞破壞,釋出大量血紅蛋白,當腎缺血時,易緻急性
  腎功能衰竭;而皮膚屏障的破壞和組織壞死,又為感染提供了極好的
  機會;滲出的蛋白質和壞死組織經分解生成毒性物質,加上細菌毒素
  ,一旦吸收入血可産生中毒癥狀。以上各種作用的結果,可形成惡性
  循環,使病情更趨嚴重和復雜化。
  臨床表徵:
  根據燒傷的病理生理和臨床特點,一般將燒傷的臨床經過分為三
  期。
  (一)休剋期大面積燒傷後48小時以內,除早期可因疼痛發生休
  剋外,主要是因大量血漿樣體液從血管滲出,丟失於創面及細胞間隙
  (形成水腫)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剋。體液從血管滲出,丟失於創面
  及細胞間隙(形成水腫)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剋。體液從血管滲出,
  以傷後6~8小時最快,36~48小時達到高峰。此期臨床表現為:燒傷
  局部或全身反應性水腫,創面上有大量的體液滲出,尿少,心率快,
  血壓降低,手足發涼,口渴,煩噪不安等,可出現血紅蛋白尿。
  (二)感染期燒傷後細菌容易在創面繁殖而引起嚴重感染,故稱
  創面膿毒癥,為燒傷未愈之前始終存在的問題。當燒傷經過48小時後
  ,體液滲出開始轉為吸收,傷後3~7日,水腫逐漸消退,尿量增多。
  此階段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往往也被吸收,稱為回吸收膿毒癥
  。臨床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譫妄等中毒癥狀,甚至發生感染性休
  剋。
  (三)修復期傷後5~8日開始,直到痊愈。修復的過程與燒傷的
  深度、傷員的全身情況以及創面感染的控製有密切關係。不同深度燒
  傷愈合時間不同。淺?度燒傷如無感染,於2周左右愈合,不留疤痕;
  深?度約經3~4周,先結薄痂,脫痂後由殘留上皮增生或創緣上皮爬
  行而愈合,留有疤痕;?度燒傷,3~5周後焦痂脫落,基底肉芽組織
  逐漸生長,愈合時遺留疤痕,易成畸形和功能障礙。燒傷時大量蛋白
  質損耗、創面處理不當、反復感染,以及全身情況較差者,都能延遲
  創面的修復。
  一般性治療和預防:
  1)正確處理創面:是防治燒傷敗血癥的主要措施,包括:a.及
  早清創,操作力求輕柔;b.保護焦痂,勿使受壓、避免潮濕,遇有感
  染應充分引流;c.早期前痂或切痂植皮,封閉創面,從而消除感染來
  源。
  2)調動機體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a.加強營養,病人長時期的
  中毒、高燒,機體消耗甚大,每日應補充熱量1465kj(3500kcal)、
  蛋白質100g以上,為了彌補經口攝入不足,還需結合靜脈輸入葡萄糖
  、血漿、全血、水解蛋白、人體白蛋白、氨基酸以及能量合劑等;b.
  被動免疫,如用免疫球蛋白和燒傷免疫血清等;c.中藥根據病人具體
  情況,辨證施治,選用清熱解毒、益氣托毒、養陰性津的藥劑。
  3)抗生素的應用:燒傷後常規使用青黴素、鏈黴素,第三天起應
  針對感染的常見致病菌,改用療效較好的廣譜抗生素,待細菌培養出
  來後,再根據藥物敏感度作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