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藝術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中國古建築 : 建築 : 中國 >甘肅 >蘭州 > 炳靈寺石窟
顯示地圖
目錄
中國 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
  中國 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位於 甘肅省 永靖縣 西南35公裏的 小積石山 中。炳靈為藏語譯音,是“十萬佛”之意。現存主要窟龕集中在 下寺溝 西岸南北長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附近的 佛爺臺 、 洞溝 、 上寺 等處,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畫。較完整的窟龕共有195個。遺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軀,壁畫900餘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書或刻石紀年銘文6處。第169窟中的“ 西秦 建弘 元年”造像題銘,是目前全國石窟中最早的題記。據文獻和洞窟發願文記載,開窟始於 西秦 , 北魏 、 北周 、 隋 、 唐 諸代續有建造。 宋 、 西夏 、 元 、 明 各代,也有修建活動。 明 以後逐漸湮沒。
在甘肅省永靖縣積石山中
  在甘肅省永靖縣積石山中。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意思。開鑿於西秦至元、明。共有窟龕一百八十三個,石雕、泥塑造像七百七十六身,壁畫900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3
  炳靈寺石窟聯繫方式地址:永靖縣西南35公裏小積石山的大寺溝內。
  郵編:730030炳靈寺石窟投訴電話蘭州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9863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炳靈寺石窟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炳靈寺石窟門票價格20元(憑學生證可半價)炳靈寺石窟節慶活動蘭州中國絲綢之路節,創辦於1992年9月10~17日,此後每年舉辦一次。節日期間,專門組織有敦煌之旅,從蘭州出發,沿祁連山麓嚮西,經武威、張掖、酒泉,過嘉峪關,最後到達敦煌。其行程雖僅是絲綢之路中的一小段,但所到之處,景色壯觀。屆時騎駱駝、爬沙山,中外遊客同樂,情趣盎然。炳靈寺石窟開放時間每年的7月至11月。炳靈寺石窟最佳旅遊時間蘭州深居內陸,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鼕季漫長且較寒冷,雨雪少;春季轉瞬即逝,冷暖變化大;夏季短促,氣溫較高,但無酷暑;秋季降溫快。年平均氣溫9.3;c,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炳靈寺石窟特別提醒去蘭州旅遊的人一定要備件厚外衣,以備不時之需。炳靈寺石窟美食蘭州人好食,尤其偏愛酸辣食品,對川味菜餚和火鍋更是情有獨鐘。市內各大名菜佳餚和民族風味餐飲一應俱全,景揚樓、悅賓樓、峨嵋川菜館和徽菜館,是當地最有名的四大店,這裏的烤小豬、千層牛肉餅等味美價廉。蘭州還有許多小吃街,如農民巷、和政路、建蘭路等,營業時間一般從早晨可持續到子夜,有些攤點更是晝夜都營業。
  “牛肉拉麵”是蘭州最具特色的大衆化經濟小吃,在蘭州街頭的任何一傢牛肉面館,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湯牛肉面,味道絶佳。蘭州人粗獷豪放,聚餐必飲白酒,多喝至半酣方歸。外地遊客如與蘭州的親朋聚餐,大可開懷豪飲,不必拘泥小節,蘭州西涼大麯、金微酒和肅北馬奶酒都是當地知名的品種,你喝得越多,主人會越高興。炳靈寺石窟住宿蘭州現有各類賓館、飯店近五十傢,另有數十傢國內旅遊定點飯店,可以滿足衆多遊客不同層次需求。蘭州飛天酒店、甘肅新世紀大酒店等中高檔賓館服務良好,收費合理,是遊客下榻的好去處。當然,對於背包族而言,住大賓館似乎略顯奢侈,幸而這裏尚有許多收費低廉的旅館、招待所可供選擇,並且其中不乏服務周到,衛生整潔,環境清靜的去處。炳靈寺石窟購物蘭州是甘肅的理想購物之處,這裏雲集了全省旅遊工藝精品、土特産品。你可以到中心廣場,或者到鐵路新村商業區、南關--西關商業區去逛逛走走,相信會有不小的收穫。那裏是蘭州市最重要的商業區,大型商廈林立,特産,傳統工藝品,現代旅遊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值得一去的地方還有火車西站附近的西津路商業區,那裏的酒泉夜光杯(又名玉石杯)最為著名。
  炳靈寺石窟交通從蘭州乘汽車到劉傢峽水庫(車程80公裏,耗時約2小時,車費5元左右),然後乘遊艇可達炳靈寺(約需2小時,船費10元/人)。住返約需8小時。炳靈寺石窟玩法參觀、遊玩、
  炳靈寺石窟位於永靖縣西南35公裏小積石山的大寺溝內,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相當於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
  
  炳靈寺石窟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以精美石雕而著稱於世。寺內共有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計20窟,113龕。其中又以位於懸崖高處的唐述窟(第169窟)最為精妙,此窟開鑿在距地面60米的陡峭絶壁中,面積達200平方米,在它的北面石壁上有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題銘,這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有確切紀年的最早題記,是炳靈寺石窟的寶中之寶。
  
  其他如125龕的石雕釋迦牟尼和多寶佛等,也是炳靈寺石窟的藝術傑作。這些石雕均真實地反映了六國時代西北地區社會風貌、民情習俗、音樂舞蹈及裝飾,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
  
  炳靈寺石窟約開鑿於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前期),正式興建於西秦,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於自然條件相對良好,人為破壞又少,所以至今炳靈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較完整。現在,共留存下窟龕183個,造像776軀,壁畫900多平方米,墨書和石刻造像題記6則。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於當地的鮮卑族統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並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餘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儘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鬍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徵,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註入了自身和中國信衆的情感和理想內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優美,衣着綫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於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誇張,起伏處棱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後,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於沒落了。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儘管歷經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生命力,是我國藝術史上的一件珍品。
No. 4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宋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 196 個 ,分佈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炳靈寺石窟現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 169窟 ,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 6 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 420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排供養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像。另外,還有第9號龕的3身立佛, 7 號龕殘存的一身立佛,17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 23 號龕的並列5 身禪定坐佛,則顯示出西域造像藝術的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人等,畫風質樸,粗獷。
  北朝時期的窟龕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龕,以釋迦多寶佛為主尊,兩側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薩,或二佛並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細膩,註重神情刻畫。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薩造型已趨嚮渾圓壯碩,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靈寺石窟在隋唐發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龕較少,重要的為第 8窟,窟內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手法較北周更為熟練、細膩,且富於變化。壁畫有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生動,色彩富麗。唐代窟龕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號龕的一佛二菩薩二天王為中國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龕的阿彌陀佛坐像和二菩薩或單身觀音菩薩立像等,造型概括,綫條簡潔,成功地表現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變化。第 10 窟的天王像,拄劍而立,威武雄強。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為重要的建築史資料。
  唐代以後,炳靈寺石窟的造像、壁畫雖有延續,但已無大的舉動。
  炳靈寺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永靖縣城西南35公裏的大小積石山。積石山雖然地處西北高原,但風景獨好。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黃河右岸的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
  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岩的地質結構係細黃沙岩,易於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於該地氣候乾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岩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着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着。
  炳靈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處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綫上。佛教徒在炳靈寺建寺開窟及造像活動,在西晉時便已開始。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部貴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權,崇信佛教,一時內地及西域高僧雲集於此,譯經傳法活動十分活躍,西秦境內的小積石山大寺溝,即炳靈寺石窟一帶,便成了當時佛教一大勝地。
  “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意譯相當於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炳靈寺石窟的正式營建始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後歷經北魏、北周、隋、唐,不斷進行開鑿修造,元明時期仍有修妝繪飾。現存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佈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於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衆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其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計20窟,113龕。北朝的代表性作品如169窟的泥塑觀音,125龕的石雕釋迦牟尼和多寶佛等,均為炳靈寺石窟的藝術傑作。
  炳靈寺石窟交通:從蘭州乘汽車到劉傢峽水庫(車程80公裏,耗時約1小時,車費12元),然後乘遊艇可達炳靈寺(約需2小時,船費10元/人)。住返約需8小時。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Binglingsi Shiku
  炳靈寺石窟
    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公裏的小積石山中。其地古稱唐述山,炳靈為藏語譯音,是“十萬佛”之意。現存主要窟龕集中在下寺溝西岸南北長 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在附近的佛爺臺、洞溝、上寺等地,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畫。較完整的窟龕共有195個。其中下寺附近為183個。遺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軀,壁畫900餘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書或刻石紀年銘文 6處。據文獻和洞窟發願文記載,開窟始於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諸代續有建造。宋、西夏、元、明各代,也有雕鑿、妝鑾、重繪等修建活動。明以後逐漸湮沒。1951年被重新發現,1952年由中央文化部和西北文化部進行調查。196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再次勘察。1967年以後,修建了保護洞窟的防水堤壩和石窟之間的棧道、天橋等。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彩圖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外景)
    西秦時期窟龕 共有兩處,即第1龕和第169窟。第1龕為摩崖大龕,位於窟群南端的山崖上。龕前有木構建築遺跡,龕內塑像為一佛、二菩薩,係經明代妝鑾、重塑。在1964年搬遷塑像時,曾剝出被推測是西秦時期的原塑。第 169窟為西秦時期的代表窟,位於窟群的北端,是利用一個自然洞穴陸續雕鑿、塑繪而成。洞窟進深19米,寬27米,高14米。窟內龕像和壁畫的分佈,沒有統一的規劃和佈局,除西秦外,還有北魏以至隋代的作品。現存小龕24個,壁畫集中於北壁和東北壁上。北壁的第6龕為平面作橫長方形的摩崖小龕,內塑一佛、二菩薩,佛背光上繪伎樂飛天。龕內周壁分別繪出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彌勒菩薩和東方、西方等十方諸佛像。塑像畫像旁側皆有墨書榜題。在該龕左上方崖面上,有高46釐米、寬87釐米、用白粉塗出的壁面,其上墨書發願文24行,中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字樣,是國內現存最早的開窟紀年題記,為十六國末期石窟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標尺。第6龕外的左側壁畫有供養人行列,內有西秦高僧曇摩毗(即曇無毗)的供養像。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壁畫,位於第7龕下的壁面上,繪有由一坐佛二立菩薩組成的說法圖多鋪,(見彩圖炳靈寺第169窟東北壁說法圖(西秦))還有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維摩詰及侍者像以及供養人等,但部分壁畫已經後世重描。從個別壁面的泥層剝落處看出,底層壁畫的形象是一佛一菩薩像和“釋迦文佛”題名,應是窟內最早壁畫的遺存。窟內的幾組石胎塑像,有單身立佛,一佛、二菩薩立像和三身立佛,袈裟質感輕薄,衣紋貼體,具有早期造像的特徵。
     炳靈寺第169窟天梯棧道
    第169窟北壁“西方三聖”龕中的右脅侍
    北魏時期窟龕 共33處,其中窟8、龕25,多為北魏晚期的遺存。北魏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或長方形,窟頂為低穹窿形。窟正壁和左右壁下部鑿有倒凹字形低壇基,壇基上雕出佛、菩薩等像。第126、第128、第132窟,是毗鄰的形製相近的一組洞窟。正壁主尊均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薩或一交腳彌勒、二菩薩。第126窟外有北魏延昌二年(513)造像銘刻,這組洞窟有可能是統一規劃開鑿的。第 169窟北壁外側最高處的一龕內,塑一身坐佛,兩側分別為一立菩薩和一金剛力士,這組塑像組合形式,炳靈寺僅此一例。龕內有北魏延昌三年的遊人墨書題記,表明該龕約鑿於北魏時期。北魏窟龕的造像題材還有七佛、五佛、涅□像、思維菩薩、供養菩薩、力士、千佛等。造像風格特徵鮮明,面部長而削瘦、小眼、薄唇、細頸,形體修長、多略含笑意。服飾多為褒衣博帶式,袈裟下襬衣褶密集下垂。菩薩寶冠高聳,披帛或交叉於腹或交叉穿於環中
包含詞
永靖炳靈寺石窟蘭州炳靈寺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