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江蘇 >無錫 > 靈𠔌洞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靈𠔌洞聯繫方式地址:江蘇宜興市城西南二十四公裏的陽羨山莊
  郵編:214221
  電話:0510-7470468靈𠔌洞投訴電話無錫市旅遊投訴電話:0510-85052599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靈𠔌洞門票價格35元
  靈𠔌洞開放時間7:30-16:30靈𠔌洞最佳旅遊時間夏季最佳
  靈𠔌洞交通圖靈𠔌洞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202)公裏
  從杭州至此(231)公裏
  從南京至此(143)公裏靈𠔌洞美食小餛飩、烏龜仔湯糰、蟹黃饅頭、豆腐花、糖芋頭、海棠糕
  靈𠔌洞購物紫砂陶係列、茶葉係列、竹製品係列、百合、白果、癩葡萄茶、板慄、筍幹、筍花生、筍黃豆、豆腐幹、小酥糖、雁來蕈、天香沙皮香肉、雲片麻油糕、青梅製品、和橋豆腐幹、富坤富硒茶、荊誼嘉筍黃豆、筍花生靈𠔌洞交通從上海上滬寧高速公路途經蘇州,至無錫,轉嚮錫宜高速公路,至宜興g到宜興下,走104國道,往丁山,15分鐘左右即達
  市內旅遊一號綫可達
  
  靈𠔌洞位於江蘇省宜興市的陽羨茶場境內,東北與張公洞相近,西南與慕蠡洞、西施洞相距不遠。總長1200米,面積8100平方米。如果說宜興洞天世界內的善捲洞以洞中有河、水洞通舟稱著,張公洞以洞中有洞、一綫通天占魁,那麽靈𠔌洞則以洞中有山、絢麗多姿、博大精深見長。
  該洞洞身幽邃,景物奇妙,岩色豐富,遊人競相贊美,因而馳名遐邇,譽為“靈𠔌天府”或稱為“仙府神宮”。
  一進洞府,便覺得撲朔迷離,景色奇異。踏上天橋俯視,衹見石崖陡峻,飄飄欲仙,橋下深黑幽幻,垂深約15米。在開發洞景時,在此曾出土過古脊椎動物等化石,其年代已距今幾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穹頂有一菱形乳石光彩奪目,稱為“天府菱玉”。
  第一洞廳面積較小,其中小洞頻生,洞中有洞,過道盡處,有一個僅高40釐米的石縫,俗稱“蟹洞”,未開發前,遊人須匍匐爬行方能通過。其兩旁有許多衹有河流才能搬帶來的礫石、卵石和砂土層,層層疊疊,顯示了靈𠔌洞為地下河塑造而成的特點。現雖另闢通道他去,但仍保留着“蟹洞”的原貌。
  第二洞廳的景物佈局嚴謹,卻小巧玲瓏,吸引遊人,廳中鐘乳石層次分明,石色鮮豔純樸。有“萬𠔌靈芝、“孔雀石泉”“等景觀,瑰麗異常,在洞壁還可見流水、波濤、雪山、飛雲等微小景物,襯托大廳美景。
  第三大廳最大,是最低的洞府。洞廳上巨岩倒挂錯落,像斷壁欲傾,又似山嶂將墜。石壁上有一泓清池,為五條天河河水匯集,七條伏流相交,水清見底。相傳這池水是“靈𠔌仙姑”當年沐浴的地方。
  第四大廳景色最優美,為靈𠔌洞之精華所在。洞底見一道石瀑自穹頂噴射而出,直下洞底,如長虹垂地,訇然有聲。
  瀑布四周,雲霧浮動,水汽迷漫,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意,有“雷霆萬鈞震神州”的磅礴氣勢,又似白竜咆哮,奮爪張須,令人神悚魂驚。第五洞府稱“水晶宮”。
  廳內長滿形形色色石筍,或長或短,或敦實或瘦長,想象所至,皆成形物。洞頂布滿了由岩流聚積而成的鐘乳石,似雲錦般美麗。有的鐘乳石是結晶的方解石構成,閃爍發光,像夜空繁星在眨眼。整個洞廳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雷音廳,天空悠靜而星光點點,廳內大小千佛聆聽釋迦牟尼講經,聚神凝思。
  第六大廳的穹頂高四天廳,這裏鐘乳石高懸,大小不等,形態各異,若人形物象,若飛禽走獸,若花木草竹,不一而足。
  靈𠔌洞內林林總總的鐘乳石造型,龜蛇虎豹、馬牛羊雞、山村黎明、流水飛瀑、男女老少、僧尼道士等構成了一個生氣蓬勃的世界。正如辛稼軒的詞句所云:“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想象所至,所至所顯。
  出了靈𠔌洞,站在山間半腰,遠可眺太湖,天水一色;近可俯視竹海茶園,層巒疊翠。在林蔭山徑盡處,可見百尺摩崖,氣勢磅礴,這就是“靈𠔌天壁”的聖景。
No. 2
  靈𠔌洞
  在宜興城西南約30公裏的石牛山南麓,距張公洞僅6公裏。
  靈𠔌洞是一個巨型的石灰岩溶洞。全洞面積8300多平方米,總長1200多米,內部呈180度不規則半圓形,最高處9米,最低處負6米。以“洞中有山,絢麗多姿”見長。有“靈𠔌天府”之美稱。
  靈𠔌洞的入口處掩映在翠竹深處,入洞通道險峻,麯折、幽邃,越深越大。整個石洞有6個大石廳。第三石廳在最大、最低的洞底。下有7條伏道相連,上有5條天河匯集,猶如“百川匯海”。廳內巨岩倒挂,壁下一泓清池,稱作“天府靈泉”。第四石廳為全洞精華。深𠔌底部,有一個17米高、5米多寬、2米多厚的大石幔,色雪白,似飛瀑,自穹頂飛瀉而下,瑰麗奇偉,蔚為壯觀。大石瀑頂部深處有一大石鼓,以石叩之,聲音洪亮,百米以外也能聽到。
  此洞發現較早,洞內岩壁上至今還保存有宋、明、清各代遊人的題詩墨跡。曾經湮沒了100多年的靈𠔌洞,在本世紀80年代初又被重新發現。如今,靈𠔌洞與善捲洞、張公洞並稱為“宜興三奇”。
  靈𠔌洞,坐落在宜興縣西南的石牛山南麓,陽羨茶場境內,距縣城30公裏。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宜興探茶時,發現了靈𠔌洞,曾雇人開鑿,因工程艱巨而作罷。前人有詩寫道“虎勢打步倒退行,底石根深存陷阱;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這就是說從唐代起就有人陸續探過靈𠔌洞,今洞內石壁上,留有古代題刻多處。中有落款為“大觀丁亥年三月靈現”的詩寫道:“仙人四海通天下,世見高山此地來,靈𠔌本是真仙洞,萬古傳來今一逢。”還有落款為“越州人諸李鄉人鹹淳三年三月末日”的寫道:“從來無曉亦無□(昏),罕遇神仙一洞門;六六從來三十六,曹溪一派道混淪。”其它還有明永樂、萬歷,清道光、鹹豐年間的題刻。據說清代官府怕太平軍駐紮到靈𠔌洞中,故把洞門封閉至今,與世隔絶了一百多年。1979年開始組織人員考查,經過兩年的開發整理,於1987年正式對外開放。
  靈𠔌洞面積2413平方米,總長347米,內部呈180度不規則的半圓形。進口處掩隱在蒼翠的竹林深處,共分六個石室,有景觀30多處。進洞就是“天橋”,石崖陡峻,撲朔迷離。穹頂有一菱形乳石,光彩奪目,稱為“天府菱玉”。第一石室小洞頻生,洞中有洞,盡處有個衹有40釐米的石縫,俗稱“蟹洞”。第二石廳妖小玲瓏,穹頂有古人題刻。廳中乳層次分明,如流水、波濤,如雪山、飛雲,還有“萬古靈芝”、“孔雀石泉”等景觀。第三石廳最大,底層的洞壑有七條伏道相通,上有五條天河匯集,如百川匯海,廳上巨岩倒懸,如斷壁欲傾,山峰將墮。石壁下有一泓池水,稱作“天府靈泉”。第四石廳,深𠔌有一道岩溶飛瀑,自穹頂飛瀉而下,如長虹垂地,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第五石廳,象水晶宮殿,積石如雲,石上長滿了形形色色的石筍,想象所至,有觀世音、彌勒佛,關帝君、老壽星,猶如一座千佛山。山下淌滿了由岩流聚積而成的乳石,泛出銀砂點點,恍如夜空繁星。第六廳是絢麗多姿的洞府,穹頂高似天庭,乳石高懸,形態各異有若人物形象,有若飛禽走獸,有若花草竹木,有若藤蔓繞挂。
  靈𠔌洞,可在半山觀賞太湖一角,竹海、茶濤、緑野。 它是宜興的代表洞之一
包含詞
宜興靈𠔌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