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在60年代推行的軍事戰略。1959年由美國前陸軍參謀長馬剋斯韋爾·泰勒上將倡導,60年代初為肯尼迪政府采納。由於核壟斷地位的喪失,艾森豪威爾政府奉行的大規模報復戰略對美國造成“癱瘓性影響”。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臺後製定“靈活反應戰略”,拋棄大規模報復戰略中片面依賴核武器的觀念,規定應當建立多樣化的軍事力量,即在發展核武器和導彈的時,加強常規兵力,增加在常規戰爭中使用的空軍和海軍力量,擴充陸軍,以便能打各種類型的戰爭,包括常規戰爭、核戰爭、特種戰爭、局部戰爭和世界戰爭,它以常規戰爭作為到處揮舞的“劍”,以核力量為“盾”,打算以足夠的非核部隊同時在歐洲和亞洲分別同蘇聯和中國打兩場大戰,並在其他地方對付規模不大的、稱為“半個戰爭”的緊急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兩個半戰爭”。為了修改靈活反應戰略,1965年約翰遜政府提出“逐步升級戰略”,它是靈活反應戰略的具體化。美國侵越戰爭的失敗,宣告靈活反應戰略以及逐步升級戰略的破産。
戰略的要點是:
(1)在繼續保持對西歐控製的同時,強調美國與西歐盟國的平等夥伴關係,要求西歐各國擴充常規力量。參加美國握有决定權的多邊核力量計劃。
(2)強調在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口號下,通過援助、貿易、旅行、新聞事業、科技與文化交流以及資金與技術的提供,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傢實行“和平演變”。
(3)對第三世界“恩威並施”,一方面繼續打代理人戰爭或直接出兵,另一方面盡力施展和平的伎倆,例如組織“和平隊”派往發展中國傢,提倡“把糧食用與和平”,在非洲搞“攀親戚”活動,在拉美組織“爭取進步聯盟”,以取信與發展中國傢。 |
|
靈活反應戰略
strategy of flexible response
linghuo fonying zhanlue
靈活反應戰略(strategy。f nexibl。「es-
即nse)1%1一l%8年美國肯尼迪政府、
約翰遜政府奉行的軍事戰略。其基本點是:
全面準備打各種戰爭,貢點是打特種戰爭和
有限戰爭;以常規部隊作為對外於涉的
“劍”,以核力量作為“盾”,采取逐步升級的
作戰思想,強調根據所遇“挑戰”的規模和
性質區別對待,作出靈活、適當的反)、笙。
50年代後期,世界戰略形勢發生很人
變化。1957年,蘇聯先r美國試驗成功洲
際彈道導彈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在國際
上引起巨大反響。同時,亞、非、拉各國民
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動搖和摧毀r帝國
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統治基礎。美國大規模
報復戰略因此而失去作用。美國政界和軍
界的一些重要人士,如R.S.麥剋納‘材立、
M.D.泰勒等認為大規模報復戰略不再具有
可信性。“靈活反應戰略”一詞首次}招現於
美國陸軍前參謀長泰勒製定的“國傢軍事
計劃,’中。該計kll於1955年10月l日作為
官方文件發表。泰勒在文件中稱:“大規模
報復作為一種指導性的戰略思想已經走進
了死鬍同,急需對其重新估價……我要提
出來取代大規模報復的那種戰略思想叫
做……靈活反應戰略。”60年代初,該戰略
為肯尼迪政府采納。1967年,又成為北人
西洋條約組織的正式戰略。
1962年10月,泰勒升任美國參謀長聯
席會議主席,他主張的靈活反應戰略開始
推行。該戰略將戰爭區分為三類:核大戰、
有限戰爭和特種戰爭。同時主張建立一支
“多樣化”的軍事力量,即在繼續發展核武
器的同時,加強常規兵力,擴充陸軍,增
強在常規戰爭中使用的空軍和海軍,以便
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以適合情況的
武器和部隊作出反應”(《美國軍事戰略概
論》第40頁,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既
能打核戰爭,又能打常規戰爭;既能打正
規戰爭,又能打特種戰爭。1965年,美國
赫德森研究所所長H.康恩提出“逐步升
級”理論,將戰爭從危機到全面核大戰區
分為7個階段、6道門檻和44個階梯,強
調逐步增大壓力,擴大戰爭,迫使對方讓
步,以期不戰而勝或以較小代價換取最大
勝利。該戰略理論被視為靈活反應戰略的
具體化。在作戰對象上,該戰略將蘇聯視
為主要敵人,將中國視為次要對手。在戰
爭準備上,提出打“兩個半戰爭”的指標,
即在歐洲同蘇聯,在亞洲同中國各打一場
大仗,同時在其他地區打一場鎮壓民族解
放運動的小仗。在軍隊建設上,要求重點
加強常規部隊與特種部隊,同時保持核力
量的相對優勢,建立一支具有“確保摧毀”
能力的“第二次打擊力量”。美國在越南戰
場的失敗宣告了靈活反應戰略的破産。
(周伯榮)
美國B一52轟炸機轟炸越南北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