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中國 >四川 >遂寧 > 靈泉寺
顯示地圖
目錄
《靈泉寺 Lingquan Temple》
詩人: 樓鐩 Lou Sui

  孺興往事亦難明,對景思人想獨清。
  黃絹異時留好語,幽泉千古擅佳名。
  五星巧作聯珠勢,一派嘗聞瀉玉聲。
  他日相逢如話舊,也曾到此會簪纓。
No. 2
  靈泉寺投訴電話遂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825-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靈泉寺位於遂寧城東靈泉山,與廣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廟依山而建,蒼鬆古柏,緑樹成蔭。
  山間有一泉,色碧味甘,終年不溢不涸,名曰“靈泉”,據載,蘇東坡曾於石壁題書“七泉”一首,現已不存。靈泉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時寺號為聖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後,寺方以山名。據《輿地記勝》記載:靈泉山,隋開皇中,因大霧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釋迦石像立於其所,遂建寺,號聖佛寺。
  北宋真宗賜名資聖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後,命名為靈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時期,香火興盛,西南各省前來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絶,被譽為靈泉聖境、西方聖境,幾與南海普陀山齊名,已列入《全國名勝詞典》。現為川中佛教活動中心和旅遊勝地。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的生日、出傢日和得道日,屆時四方信徒雲集,熱鬧非凡。
新疆沙灣靈泉寺
  沙灣靈泉寺,位於新疆沙灣縣溫泉療養區南部,金溝河西岸的岸崖之上,是清代存留下來的山中古剎。靈泉寺建於同治年間,當時因“熱水泉子”被稱為“神泉”,故遊覽、洗浴治療者便布施在此修建了老君廟。同治三十三年鼕(1906年),因地震廟宇受損,又重修。1933年馬仲英匪亂毀掉神像,縱火焚廟。九十年代又重新修繕,改稱“靈泉寺”。廟內道人歷傳三代,第三代主事即劉海陽,中斷七十餘年,今主事屬第四代。
河南安陽靈泉寺
  河朔第一古剎, 北方佛教聖地, 全國最大的浮雕塔林, 俗稱“萬佛溝”, 又名“小竜門”。
  靈泉寺又稱萬佛溝、小竜門,位於市區西南25公裏的寶山山𠔌之中,周圍八山環抱,狀若蓮臺。靈泉寺原名寶山寺,為東魏武定四年(546年)高僧道憑法師所創。591年隋文帝楊堅詔請寺僧靈裕法師到長安,封為全國最高僧官“國統”,統管全國寺院僧尼。唐代,寺中高僧內不乏王子帝後,仍為全國佛教中心,號稱“河朔第一古剎”。現存單層石塔一對為我國最早石塔之一,精美的唐代九級石塔一對,隋獅一對,唐碑3通。寺院東西兩山計有石窟247座,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6年,國務院公佈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把靈泉寺稱為中原的“莫高窟”一點也不為過。位於安陽縣善應鎮南坪村南的靈泉寺距今有已經1400餘年的歷史,雖然現在已經荒蕪了數百年,但風采依然,訴說着曾經的輝煌和壯觀,其氣勢和文化含量絶對是重量級的,1996年被確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靈泉寺是東魏高僧道憑法師於公元546年修建的。道憑法師一生致力於佛法的弘揚,相傳到處化緣,終於有一天他來到南坪村,見此處山青泉碧,頗合禪意,遂不再雲遊四方。就在此處大興土木,開始創建靈泉寺,自此香火不絶。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原以來,不斷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終上升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隋文帝開國後,想通過提倡佛教教化民風,因此於公元591年,下詔靈泉寺主持靈裕法師(道憑弟子)到長安,封為國統僧官,(相當現在的佛教協會主席)這使靈泉寺第一次獲得了全國性的知名度,也由此奠定了“河朔第一古剎”的基礎地位。唐代佛教的地位進一步上升,靈泉寺則成為北方佛教的聖地。
  佛教講究心誠則靈,因此擴大佛寺和雕刻佛像成為心誠嚮佛的外在標志。靈泉寺雖然早以不復存在,但遺址宏大,從中仍可以想見當年佛事興盛的情景。寺院的後山,善男信女們不斷造佛立碑,一直持續到北宋末年,留下了數以萬計的石刻佛像,被後世稱為“萬佛溝”。
  唐代國力強盛,尊佛也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佛教也因之獲得到了近於“國教”的地位,靈泉寺的主持相當於國師,靈泉寺在唐代進入一個頂峰。這也從靈泉寺的規模遺存中得到映證。
  鼕日的靈泉寺,一片蒼涼。寺門“靈泉禪寺”匾額雄風猶在。隋文帝以其雄纔大略一統中國後,致力於民生建設,弘揚佛法以教化民風成為他穩定統治的一項重要政治措施,這項措施後來一直被延用。相傳“靈泉禪寺”這四個字就是隋文帝御筆親提,這也是為數不多的皇帝的筆跡,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山門旁那靜默不語的隋代石獅也是為數不多的隋代遺存。門前的漢白玉石橋也考證也是隋代遺存,橋洞雕刻二竜戲珠的簡練刀法和唐代極富精工刀法存在明顯的差異,但仍然逼真細緻。
  靈泉寺現存基址坐北朝南,以中軸綫依次按山門、天王殿、玉皇閣、大佛殿、普薩殿、千手千眼佛殿排列,這個排列順序基本上體現了佛教合一文化理想。如今這些建築雖大都成為斷壁殘垣,但依然可以從殘存的基址中去想見當年輝煌的境界。《唐史》載,唐代寺院多為皇傢所建,皇室成員也大都以居士稱著。記得當年武周則天皇帝就是就是奉命帶發修行,躲過了許多慘烈的政治迫害,最終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當釋迦牟尼捨利骨輾轉送至大唐時,幾乎是舉國之迎,不知道這顆捨利骨是否來過靈泉寺。但上世紀的得道高僧吳雲青的不滅肉身卻是千古一謎。吳雲青相傳活了160多歲,這估計屬於訛傳,但肯定屬於高壽的老人。雲遊了大半輩子後,來到靈泉寺隱居。老人生前對衆位弟子坦言,他百年後,要置身於石塔,若幹年後可成不壞肉身。果不其然,8年後,其弟子開塔驗之,其肉身面如生前,成為現代佛學的奇跡,也給本來就神秘的靈泉寺增添了幾許傳奇的色彩。
  靈泉寺處處是寶,每一塊磚石後面都似乎銘刻着一段的歷史。遺址西北現存一對單層方形石塔,塔高2.5米,塔頂呈覆鉢狀,塔身呈束腰狀,整個塔的造型樸素大方,四面雕捲葉狀紋飾,符合佛教一身清淨的原則。西塔就是道憑法師的灰身塔,上刻“寶山寺大論師道憑法師燒身塔”塔銘和“大齊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的題記。這是這簡單的銘刻,使塔葬這一習俗得以物證。道憑法師為靈泉寺走嚮輝煌的關鍵人物。他的身卒紀年為探明錄泉寺的成建時間提供了明確的依據。隨行的縣文物所的同志告訴我說,這兩座塔據說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其紀年標志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在天王殿後面,還有一對唐代九級方石塔,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一般的佛塔雕刻均取材於佛經故事,技法單調,少有生活情趣。但唐代的佛雕卻是有情於天下,世俗味生活味很足。我見過很多唐代佛雕,唐代的佛雕的這一特徵十分明顯。比如說著名的盧捨那大佛,分明就是一個慈祥的母親形象,那嘴角若隱若現的微笑,不正是一種自信的美麗的心態反映嗎。這兩座唐塔也不例外,但反映的生活場景卻是樂伎表演,看來那個時候的僧侶們的生活並不是很清苦的。這些樂伎持各種樂器,動情的出演,神色生動,姿態優美,可謂是佛塔一絶。
  98年參加“西部大開發記者團”的時候,到過敦煌莫高窟,石窟的佛像雕塑震撼着每一個人,你不得不驚訝於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絶然沒有想到,就在自己的家乡,就深藏着一個堪可比美的“萬佛溝”。
  “名山風景僧占多”,靈泉寺之所以擇址於此,自有其風景優美的一面。善應鎮山勢起伏,景色清幽,是一個絶佳的修養場所。因此,“萬佛溝”也就供養諸多佛界的“高人”。
  最起眼的是山壁上的摩崖壁。密密麻麻佛洞一個接着一個,好像趕集一樣。有的是單佛,有的組佛,這些佛雕大都是隋唐代修建而成,從一個側面見證了那個代佛教的興盛。最負盛名的是大住聖窟和大留石窟。
  大住聖窟開鑿於隋開皇八年,一奇在於是該窟開鑿在整塊巨石之上,圓拱狀的窟門,尖拱的門楣,使整個石室顯的很神秘,是否暗喻着佛法無邊不是而知。二奇在於窟門外設置了門神。門神雕像近兩米,身披鎧甲,手持武器,神色威嚴。三奇在於窟內佛像集大成者,神態各異。窟內佛像共計42尊,造型精緻,或古樸嚴謹,或端莊秀麗,或雍榮大度,顯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最富韻味是六個飛天造型,那簡直就是敦煌派技法再現。飛天造型取材於歌舞仕女。那飄動的裙裾,那晃動的風玲,那回首瞬間流露出千嬌百媚的神情,感動着每一個人。整個肅穆的石窟頓時神采飛揚起來。大留石窟內現存漢白玉座佛,風格各異,也是國內不多見的精緻石材雕像。
  靈泉寺成為北方佛教中心後,後世很多高僧紛紛“附會”於此。他們以大留石窟或者大聖石窟為依托,開窟建塔,以期在佛法追求上有所造詣。不驚意中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浮雕塔林。這些珍貴的塔林雕塑,被著名石窟造像專傢宿白教授名之為“寶山塔林”。
  靈泉寺香火至北宋,由於戰亂和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靈泉寺逐漸荒蕪起來。上世紀30年代的一場兵亂後,靈泉寺歸於隱沒。近年來,當地政府致力整體旅遊資源的整合,把靈隱寺作為整個森林公園人文景點和佛教聖地經典來開發,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千年古剎就會再度放出異彩。
山西柳林靈泉寺
  柳林孟門靈泉寺,因寺旁有泉,旱禱輒應,故名。又因位於黃河岸邊的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南山(又名莊王山),而得名南山寺,係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門南山靈泉寺孟門是大禹治水第一門。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南山(又名莊王山)禹王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為源神殿。據山西《永寧州志》載,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三年,駕幸孟門縣,見這裏峰巒插天,黃河下臨,風景優美,形極險峻,故敕賜尉遲恭在孟門道院周圍監造樓臺殿宇數百處,於是,一座規模恢宏、建造精雅、金碧輝煌的寺院落成,總占地面積8250平方米。此後便聞名於黃河中遊,不僅有“西晉第一叢林”、“五竜聖飛之地”等的美譽。而且成為唐代山西永寧州(今呂梁)八大官寺之首,鼎盛時期有寺田5359畝,僧衆600餘人,統領山西、陝西兩省今離石、柳林、中陽、臨縣和吳堡、綏德六縣的一百多處寺廟。是黃河中遊數一數二的佛教勝地,是佛、道、儒三教薈萃的集經古剎。
  該寺為群體建築,坐北嚮南,共七院八殿五樓五廳三區四廟一堂十景。正中為大雄寶殿,建築九檁八達。殿前為天王殿,分上、中、下三層,樓上有“聖旨樓”;兩旁房捨個九楹,東為僧捨,西為客堂。靈泉之東,回折而上是觀音殿、聖境殿、古佛殿、普慧院,其南為友雲亭、古佛殿,西南為祖師堂,又東為靈泉別院。山門外有甘泉一道,砌石成井,竜口吐水,名曰八角琉璃竜井,又稱“靈泉吐玉”、“靈泉寒玉”。井旁有左紋古柏一株,粗約五圍,郁郁葱葱,靜若竜蟠。唐太宗、明太祖曾親莅該寺並降諭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別為其敕賜“靈泉寺”額,並為寺中兩位高僧賜號及佛乘。
  南山峰巒若壁插天,山腰開闊平緩,透宛回環,若涌若連,若盤若躍,甘泉飛瀑山椒,翠柏雲屏,下臨洶涌黃河,設險據勝,景緻甚多,昔人以其形勝,列有十景:
  黃河晚波:寺臨黃河,一望數十裏,奔涌而來,岸上舟人,晚眺如畫。
  孟門煙雨:寺在鎮南,據河東臯,園樹連綿,早晚霞燦爛。
  翠柏雲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環圍四匝,望之如屏。
  東流環碧:東溪自山澗而出,經五十餘裏,盤折西流繞寺,寺樹映之如碧。
  靈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傳金大定時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閤穎之祥,固名曰靈。
  鐘綻神文:寺有鐘一口,橫文下裂,相傳數十年前紋闊可容手指。但擊之聲宏如故。
  深林玉帶:寺柏陰森密佈,步入深林,從林間遠眺,黃河碧波蕩漾,如錦帶然。
  秋鳥歸山:寺山茂樹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鴉群飛棲集,經鼕至春始去,歲有常期。
  端陽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開期常以農歷五月五日,歲無先後。
  柏抱蓮盆:山巔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麯嚮上,枝葉蔥籠,形似蓮花。
  1674年(甲寅年)8月,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傢、詩人、書畫傢、醫學家、戲麯傢、武術傢、社會活動傢、號稱“十七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的傅山先生遊歷到此,並作詩《自青竜驛過靈泉寺》:“寺遠吾儕僻,秋高獨往盟。柏來花眼翠,霞上老心明。淨界悲文藻,威河響甲兵。顢頇僧榻藉,壁壘夢經行。”
  孟門南山靈泉寺塔林寺東南百米處的亂石叢中,有一塊2米高光禿的獨石上生長着一顆約20年左右樹齡的神奇柏樹。此樹直徑30釐米、高5米,根係完全深紮於微小的裂縫內,而整石完好。在嚴重缺乏生長所需營養及水分的條件下,植株依然生長茂盛,為當地一奇景。寺域還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塊石碑組成的塔林、碑林;山門口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等。
  南山寺有一口巨鐘,周長折合6米有餘,據傳,鐘下可坐四人耍紙牌,還可容4人觀戲(俗稱“爬場”),夏可避烈日暴曬,鼕可避狂風飛雪,其直徑當在2米以上,其重9999斤,有“四十裏鐘聲”的傳說。亦有銅鑄的十八羅漢像。
  孟門還有定湖廟、將軍廟、財神廟等衆多大大小小的寺廟星羅棋布於孟門鎮的各個古村,成為南山寺的陪襯式景點。
  孟門南山寺有很多的傳說,如:大禹治水、秦莊襄王、四十裏鐘聲、聚寶盆、靈泉聖水、左扭柏林、友雲禪師、靈狐救妃、驢尾巴、孟門熬等。
  2003年6月,南山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5月,柳林縣人民政府成立了南山寺景區籌建領導組及辦公室,規劃開發以大禹文化為核心,以南山古寺、古縣衙、民俗文化、紅棗文化、藺氏尋根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旅遊區。
  2006年2月9日,由中國民俗學會、國傢紐帶工程東方文化館、東西方藝術傢協會(紐約)民俗藝術委員會、柳林縣人民政府等單位主辦的“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南山寺開幕。孟門古鎮以及南山寺全面真實地展示了黃河黃土高原原生態的民俗文化藝術和歷史文化遺跡.。來自國內外的90餘名國內外民俗專傢、學者彙聚一堂,研究和探索如何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年節文化,特別是推動黃河中遊及黃土高原腹部區際間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幕式上,孟門鎮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的稱號,並被確定為“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民俗專傢,民間文藝傢和各界人士深感中華傳統年節文化急需保護,全體通過了《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山東沂水靈泉寺
  俗稱上源寺,位於山東省沂水縣竜傢圈鄉境內,距縣城15公裏。緊鄰山東省第三大水庫—沂蒙母親湖(跋山水庫),景區規劃面積180公頃,規劃總投資3288萬元。景區群山環繞,自然環境優美,文化積澱深厚。靈泉山懸崖峭壁,數百年蒼鬆疊翠,溪流潺潺,高山間2600米的崖壁棧道氣勢宏偉。主要景點有懸崖棧道、靈泉寺、千年古銀杏、佛教塔林、宋代九竜碑、靈泉湖、雄獅崖、獅子眼、鷹門塔石、和尚林、迎客鬆、觀音洞、韓湘洞、朝陽洞、飛來石、仙人石、南天門、靈山隱士、孔雀𠔌、神仙府、佛爺閣、碧霞祠等。傳說唐貞觀九年,一個法號昌弘的高僧為宏揚佛法來到此地,見此處蒼鬆翠柏郁郁葱葱,山泉奔涌碧流成溪,遂决定在此建寺塑佛廣傳佛道,為當地朝佛聖地。現寺院周圍尚有五株古銀杏樹,相傳為昌弘所植,樹齡已達1300餘年,高30餘米,至今仍是枝繁葉茂,果實纍纍。樹繞靈泉,泉水經年不枯,常飲此泉水,可以延年益壽,泉又連一貯水池,池水如鏡該景區。
四川遂寧靈泉寺
  位於四川省遂寧市城東靈泉山,與廣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廟依山而建,蒼鬆古柏,緑樹成蔭。山間有一泉,色碧味甘,終年不溢不涸,名曰“靈泉”,據載,蘇東坡曾於石壁題書“七泉”一首,現已不存。靈泉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時寺號為聖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後,寺方以山名。據《輿地記勝》記載:靈泉山,隋開皇中,因大霧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釋迦石像立於其所,遂建寺,號聖佛寺。北宋真宗賜名資聖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後,命名為靈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時期,香火興盛,西南各省前來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絶,被譽為靈泉聖境、西方聖境,幾與南海普陀山齊名,已列入《全國名勝詞典》。現為川中佛教活動中心和旅遊勝地。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的生日、出傢日和得道日,屆時四方信徒雲集,熱鬧非凡。
  6.湖北武漢靈泉寺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畔之竜泉山,風景秀美,乃建寺安僧之寶地,也是度假旅遊的聖地,是武漢乃至華中地區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
  竜泉山,在漢晉南北朝直到隋代,名叫江夏山。唐初稱為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在唐天寶末年,由當朝宰相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故稱為靈泉山。宋代後更為現名——竜泉山。
  竜泉山從西漢起,就有一些文臣武將、隱逸之士及騷人墨客,紛紛遷入靈泉幽𠔌居住,建造亭臺樓閣,花圃蓮池,登山賦詩,憑欄懷古,寫下了不少韻味無窮的詩篇。被視為“世外桃源,詩鄉福地”。據《靈泉志》記載,在7.6平方公裏的環山盆地上,或依山設亭,或隨水為榭,分佈着“聽鬆亭、遠眺亭、大觀橋、萬卷書樓、蓮花池、竜龜戲魚池、春露亭、萬壽臺、晴雨井、瑞芝堂、白雲窩、靈泉寺、思親臺”等十餘景。
  靈泉寺,位於玉屏峰東麓,是武漢地區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建於公元749年,毀於明清。古靈泉寺有名僧曉然,俗姓李名洞,江都(江蘇揚州)人。他幼習儒傢學說,後精通六經,唐太保六年(公元747年)因父李邕(唐傑出文學家,官至北海太守)慘遭姦賊所害,李洞被迫與胞兄逃到竜泉山隱居,拾草為房。
  傳說一天晚上,八仙中的呂洞賓雲遊至此,看到竜泉山山環水繞,如臨仙境,就落下云頭,來到李洞的草房內,見李洞面帶愁容和衣而睡,便說道:“你身居佛地,何不在此修行。”
  李洞答道:“吾久有此意,但無寺院,無法成全。”
  呂洞賓說:“衹要有誠心,這有何難,待我造來。送你法號,曉然是也。”
  說完,衹見霞光一閃,呂洞賓雲帚一甩,駕雲而去。
  待李洞醒來,衹見“靈泉寺”三個大字,古剎巍然雄峙,李洞跪在地下朝天拜,感謝呂洞賓一夜造出靈泉寺。他就削發為僧,爾後收了孟百岩、張古峰兩名高徒和一百多個弟子,依其衣鉢。
  靈泉寺當初的建築規模,分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王殿、羅漢堂、藏經樓、佛堂、鐘樓、鼓樓等一共有99間。寺廟依山勢而建,逐層拾級而上,至山頂閑閑亭和白雲窩共有七重,殿堂多采用橫嚮長方形佈局。法相莊嚴,勝跡靈顯,鐘聲在蒼煙暮靄中回響,別有洞天。鼎盛時期規模極其宏大,僧衆多達五百餘人。寺裏還有江夏王李道宗製的古銅鼎一口,重18公斤,珠光亮霞,燦爛奪目。明處士張壁遊寺題詩曰:
  南北高峰聳碧天,
  山頭靈處有靈泉,
  雲深蕭寺無人見,
  笑傲煙霞自在仙。
  六祖寺方丈上大下願大和尚,應相關部門及廣大信衆祈請,於2002年承接重建靈泉寺。現重建的靈泉寺位於竜泉山天馬峰南麓,楚昭王寢西側,占地面積100多畝。經過幾年的風風雨雨艱苦創業,現已寶殿莊嚴。排樓、山門、流通處、素春齋、財神殿、地神殿、天王殿、鐘樓、鼓樓、準提閣、竜王閣、大雄寶殿、方丈樓、僧寮、客堂、上客堂、齋堂、廚房、居士樓,拔地而起,已建成建築面積達16700平方米。
  古代專業風水師王化竜《贊靈泉山風水》一詩中這樣說道:
  靈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
  惟有吉人獲吉地,三環水繞福綿綿。
  王山丙嚮局全真,山脈峰高竜有神;
  得此信然關福份,慈雲常護後來人。
  如此吉地正是學佛嚮道的佛弟子淨心專修的最佳選擇,也是愛山樂水的遊子們度假休閑、調整身心、親近三寶的上妙去處。
  唐人李鄘說得好:
  千岩競秀曠懷遠
  萬壑爭流法眼寬
相關詞
竜泉山武漢旅遊大願法師佛教
包含詞
古靈泉寺過靈泉寺
題靈泉寺遊靈泉寺
靈泉寺村遂寧靈泉寺
靈泉寺石窟春遊靈泉寺
庵山靈泉寺靈泉寺社區
靈泉寺街道靈泉寺旅遊區
過江遊靈泉寺題靈泉寺更幽軒
沂水靈泉寺旅遊區靈泉寺旅遊風景區
安陽靈泉寺摩崖塔林人日過靈泉寺次韻少壯
玉樓春侯仲澤約飲蠃山靈泉寺,餘與鄧中甫候久,欲暮,歸,歸而侯至寺,相失浣溪沙(人日過靈泉寺次韻少壯)
張安化重陽日置酒輓同官遊靈泉寺登高時適有客占牧之詩一聯因緝成一首浣溪沙人日過靈泉寺次韻少壯
玉樓春侯仲澤約飲蠃山靈泉寺玉樓春侯仲澤約飲蠃山靈泉寺餘與鄧中甫候久欲暮歸歸而侯至寺相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