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浙江 >湖州 >安吉縣 > 靈峰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靈峰寺投訴電話湖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2-2058829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靈峰寺位於浙江北部安吉縣城西南白水灣鄉靈峰山(古稱北天目),始建於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號“靈峰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時吳越王錢閔遊靈峰,流連岩上之美,回杭後,賜“靈峰長興”匾額,以光山門,並施捨修寺,梵宇一新。宋治平二年(1065年)更名為“百福講寺”,英宗皇帝賜玉璽一方,以鎮山門。清乾隆十二年,更名為“靈峰寺”。
  靈峰寺是江南著名寺院之一,為淨土宗祖師道場。歷經千載,高僧輩出,梁有義遴禪師業啓始。宋有仲賢,元有如月,明末有藕益大師創靈峰派,開一代宗風。清鹹豐年間,寺毀於戰亂,片瓦無存。原天台山國清寺住持諦隱大師發大誓願興寺,歷經風霜,八方勸募,不遺餘力,重修大殿、山門、禪堂等。
  安吉縣政府對靈峰古剎甚為重視,1983年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批準修復開放,該寺現存或新修佛教建築主要有山門、天王殿、三聖殿、藏經樓、僧寮、客房等。又有《重建靈峰寺碑》、《明道人智旭碑》、《范公雲碑》、《靈峰百福寺碑記》等四塊碑刻,以及藕益大師靈塔。寺前古樹參天,溪流潺潺;後山竹木茂盛,環境清幽,是信衆修法、香客禮佛的理想勝地。
  禪宗靈峰派創始人藕益大師係中國佛教史上著名人物,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振宇,出傢剃髮後命名智旭,字藕益,別號“八不道人”,原籍江蘇木瀆人,生於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14歲從憨山弟子雪嶺剃髮出傢,後住晟溪、溫陵、湖州、九華等寺院,但對靈峰寺情有獨鐘。他雅愛靈峰人樸景幽,33歲有偈語“靈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以後三次歸臥靈峰,長達十年之久。清順治十一年(1655年)在靈峰圓寂,弟子奉骨塔於大雄寶殿右側。大師著書甚豐,有《靈峰論》五十多部221捲,與憨山、紫柏、蓮池、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後被奉為淨土宗第九祖師,他所開創的靈峰派以及他所倡議導的一代宗風,由他的高徒蒼輝法師繼承發揚。
一.湖州靈峰寺
  湖州靈峰寺建於南北朝的梁代。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藕益大師住持與此。門票:5元
  靈峰寺位於臯蘭縣水阜鄉水阜村西側如鳳山頂,東距定火城(俗稱舊城子)約500米,南臨砂溝,西為水阜後砂溝,北距保定堡(俗稱堡子)約800米。靈峰寺因建在如鳳山頂,民間傳說其神求之靈驗而得名。
  靈峰寺始建於明天啓三年(1623年),修建時在如鳳山下用粗石塊打成石條臺階,鑲嵌為踏步,沿山形拾階而上,約十多米可直達山門。山門坐西嚮東,兩旁四根通天大柱,建兩層樓閣(看河樓),左右各建一間小閣,共三間。靈峰寺大殿坐西嚮東,內塑釋迦牟尼佛像1尊,身高1.86米,兩旁塑有肖釋月氏佛和彌勒佛各1尊,在側還各塑有9尊羅漢,計18尊。南北建有廂房,北廂房塑有地藏王菩薩像,兩邊各塑有5尊手拿笏板嚮地藏王朝拜的十殿閻君。南廂房為百子宮,內塑三霄娘娘(即瓊霄、碧霄、雲霄)3尊,並有100個泥塑娃娃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寺院內古榆參天,將寺院全部遮蔭。殿閣內有鐵鐘一口,高1.4米,直徑70多公分,重約600餘斤,響聲可傳十餘裏,此鐘在“文化大革命”中丟失,下落不明。寺院山門、殿字佈局嚴整,雕梁畫棟,起脊臥閣。山下河溝環繞,建有臥橋與古寺相連,形若彩虹。故《臯蘭縣志·古跡》稱:靈峰寺“縣治大河以北,以為勝景。”
  明崇禎年間(1628年一1644年),靈峰寺遭兵燹焚毀,僅存遺跡。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當地群衆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分別重修,嘉慶、道光年間屢有補修,同治年間二次毀於戰亂。光緒時,臯蘭十八堡民衆再次捐資重修。1968年靈峰寺被拆除,部分木料用於修建水阜小學。
  1978年以後,隨着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經當地信教人士的多方奔走和有關人士的慷慨解囊,在原址上新建了靈峰寺一部分建築物,其建築風格與繪畫雕刻藝術都超過了原有的風貌。每逢初一、十五,本村和鄰近的善男信女都到靈峰寺燒香拜佛,祈求平安。靈峰寺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景象。
福鼎 靈峰寺
  位於福鼎市秦嶼鎮冷城村。建於唐鹹通九年(868),宋淳熙十六年(1189)遭火焚,明天啓七年(1627)重建,清光緒十年(1884)重建,占地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雄寶殿面闊3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左右各有一漁池和廂房,內有清重建靈峰寺碑記一塊,唐宋石柱18根,宋石斛一隻,宋塔銘文2塊,唐、宋香爐座各1衹,宋須彌座臺基1座,殿前臺階左右有唐宋石浮雕(花、人物、獅子)24衹,保存較好。1989年1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臺縣靈峰寺
  三臺縣靈峰寺位於縣城北邊15公裏處靈興鎮。
  歷史上的靈峰寺,依山傍水而建,佈局錯落有緻,規模十分宏大。據《清嘉慶三臺縣志圖》描繪:跨河有橋,宛如“缺月初弓”,建於鐵琴遇“仙”——得“旃檀”處,因名“遇仙”。其山有平臺三層。過遇仙橋,拾級登山二三十步,即至第一重平臺。其上由南而北,依次建山門、天王殿、七佛殿、轉輪殿、大雄殿和搖碑亭。由轉輪殿左側梯徑嚮上,達第二重平臺。其上由南而北,建“西天佛國”坊、大悲殿;左右兩廂,建僧寮齋堂。出“西天佛國”坊嚮南,有峰雄峙,形似牛頭,是為第三重臺,也是全寺製高點。其上,由北嚮南,設文昌殿、雷祖殿,其東建華嚴閣、睡仙殿。文昌殿西,石築高臺,上設碑林,陳列初唐“丹青宰相”閻立本《釋迦文佛立像》碑、盛唐“畫聖”吳道子《觀音大士立像》碑及南宋左朝奉郎蜀州通判王鹹父《靈峰院鐘樓記》碑等歷代名碑。其寺占地面積,當在一萬平方米之上。
  靈峰寺地理位置重要,水陸交通發達,古今名流,多會於此。“西天佛國”巨匾相傳為大唐聖僧玄奘手跡;五代氣功大師、理學家陳摶,據說曾於此隱居;北宋梓州狀元蘇易簡,曾在其地飲酒賦詩。南宋至明、清,靈峰寺高僧輩出,僅見諸著述和碑刻者,就有鐵琴、寶勝、智悟、可辰和萬星等人。鐵琴為靈峰寺南宋鼻祖,因得婆叟仙臂功,其寺由此聲名大著。寶勝為鐵琴後繼,於紹興丁已“創建鐘樓於院之山頂”。其樓高七仞,合五丈六尺,高大雄偉,巍峨壯麗,舉首仰望,動人心目。“元季寺廢”後,智悟於明永樂間“勵志復興古剎,不數年而底於成”。靈峰寺於是再度輝煌。沙門可辰,為“本州(潼川)本壩(白岩壩)人”乃於明萬歷間,“遊南海、登普陀,延訪至人,勇猛精勁,十年而歸。出所藏古名筆佛”——閻立本《釋迦文佛立像》,吳道子《觀音大士立像》,重摹刊刻維摩天大士像碑、彌勒古佛像碑於左右。明末,靈峰寺復毀於兵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潼川知府令本境紳士“接南路夢竜屆(在今景福鎮)僧萬星,來山修葺。苦心募化,新修觀音、七佛、天王並雷神諸殿。”可辰“坐化”之後,其徒衆遵照遺囑,“竭力蓄樹,寒暑不辭。每栽一樹,即頌經一捲。”前後十年,纍计植柏凡“五千四百八十根”。從此,靈峰寺林木森鬱,鳥語花香,山水之秀,風光之美,甲於潼川。清嘉慶年間三臺知縣將“靈峰仙跡”收入“三臺六景”,並繪圖存志。
  靈峰寺現為三臺縣旅遊文化勝地。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觀音二月十九誕辰,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涅磐日均是香客遊客遍山,熱鬧非凡。
四.長樂市靈峰寺
  靈峰寺位於福建省長樂市江田鎮友愛村,始建於唐大中七年(853年),名“竜龕寺”。明永樂二年重建,永樂皇帝賜額“靈峰禪寺”,明嘉靖二年第二次重修。現有大雄寶殿、觀音閣、一片瓦觀音岩等建築。觀音閣建在岩洞,巧就洞勢,令人贊嘆。寺周有50多幅宋元明清及現代名人摩崖題刻,如清同治年間《紅樓夢》研究專傢黃見三遊靈峰寺詩刻,現代文壇巨匠冰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墨跡等,現已闢為“長樂刻石”景點。
近義詞
靈峰寺
包含詞
靈峰寺村靈峰寺洞侖靈峰寺
題靈峰寺壁雁山靈峰寺寧波小靈峰寺
雨中宿靈峰寺寓靈峰寺感懷靈峰寺裏藉繩床
雁山紀遊七首·靈峰寺題長樂縣靈峰寺望日亭雁山紀遊七首靈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