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灰臉鷹
拉丁名:butastur indicus
英文名:grey-faced buzzard eagle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鷹科 accipitridae
瀕危等級:稀有;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1995年列入附錄ii
識別特徵
全長約45cm。額白。上體暗褐沾棕。頭部最暗,後頸白色,羽基常顯露。翼上覆羽大都棕褐。外側飛羽慄褐色,內側飛羽大都慄褐,外翈及羽端仍為黑褐。所有飛羽的內翈均具暗褐的橫斑。尾上覆羽白而具暗褐色橫斑。尾羽暗灰褐,具黑褐色寬闊橫斑。眼先白,頰灰。頦、喉白色,具較寬的暗褐髭紋和喉紋。上胸慄褐,下胸、腹、兩脅白色,具慄褐色橫斑。嘴黑,嘴基橙黃色。腳黃色。
分佈
東北北部小興安嶺以至南部旅順、西南部朝陽及河北為夏候鳥或旅鳥;河北沿海以至福建、海南和臺灣中部的南投山區、八卦山、大肚山脈,南部的緑春半島等為旅鳥;長江以南地區,南抵廣東沿海島嶼與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為鼕候鳥。國外見於亞洲東北部、日本和菲律賓群島。
棲息地及習性
棲息於山區森林地帶,見於山地林邊或空曠田野。飛行輕快,動作敏捷。飛行時兩翅不斷鼓動,有時作直綫飛行,有時圍繞着某一地點作圈狀翺翔。遷徙時通常下午3~4時成群在棲息地上空不停地盤旋,直至黃昏,纔在棲宿地山坡樹林中停息。通常貼近地面飛行或棲於窺伺獵物,也常徘徊於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動覓食,但在遷徙期間,常結成小群,伴隨追逐小型鳥類南遷。主要食物有小形嚙齒動物、小鳥、蛇類、蜥蜴、蛙類和各種大型昆蟲等。
估計數量:在春、秋遷徙經過臺灣時,有大量出現。
緻危因素:此鳥春、秋二季經過臺灣時,因數量龐大,引起當地居民獵取轉售圖利,因而面臨強大壓力。
保護措施:已被列為國傢ii級重點保護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