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灰背伯勞
  中文名:灰背伯勞 拉丁名:lanius tephronotus 英文名:grey-backed shrike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
  分佈範圍: 中國國內分佈於甘肅,寧夏,青海,陝西,四川,貴州,西藏(夏候鳥、旅鳥);雲南(留鳥)。國外分佈於印度及中南半島(鼕候鳥)。
  動物簡介:別名:灰(貝鳥)
  鑒別特徵:自前額、眼先過眼至耳羽黑色;頭頂至下背暗灰;翅、尾黑褐;下體近白,胸染銹棕。
  形態(依指名亞種):雄性成鳥:額基、眼先、眼周至耳羽黑色;頭頂至下背暗灰;腰羽灰色染以銹棕,至尾上覆羽轉為銹棕色;中央尾羽近黑,有淡棕端;外側尾羽暗褐,內翈羽色較淡,各羽具窄的淡棕端斑;肩羽與背同色;翅覆羽及飛羽深黑褐色,初級飛羽不具翅斑,內側飛羽及大覆羽具淡棕色外緣及端緣。額、喉白色,頸側略染銹色;胸以下白色但染以較重的銹棕色;脅羽、股羽及尾下覆羽銹棕。
  雌性成鳥:羽色似雄但額基黑羽較窄,眼上略有白紋,頭頂灰羽染淺棕,尾上覆羽可見細疏黑褐色鱗紋;肩羽染棕。下體污白,胸、脅染銹棕色。
  幼鳥:不具黑前額;額、頭頂至背羽為灰色染褐;腰、尾上覆羽滿布黑褐色鱗紋;尾羽褐色,具灰棕色端斑;眼上有細白眉;眼先、過眼至耳羽黑色染褐;翅羽及飛羽褐色,內側飛羽外翈及端部為淡灰棕色。頦、喉及頰污白色並均具有隱鱗斑;胸以下淡棕色,胸、腹側、脅、股羽均滿布密的黑褐色鱗紋;腹中央近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幼齡者下嘴基角色);腿黑色。
  亞種分化:灰背伯勞分化為2個亞種,指名亞種見於我國。
  生態:棲息於自平原至海拔4000m的山地疏林地區,在農田及農捨附近較多。常棲息在樹梢的幹枝或電綫上,俯視四周以抓捕獵物。以昆蟲為主食,以蝗蟲、螻蛄、蝦蜢、金龜(蟲甲)、鱗翅目幼蟲及螞蟻等最多,也吃鼠類和小魚及雜草。
  繁殖期5~7月,在榆、槐等闊葉樹或灌木上築巢,距地從0.3~7m不等。巢為杯狀,置於枝杈基部。滿窩卵4~5枚,淡青或淺粉色具淡褐及紫灰色斑,在純端較集中,形成色輪。
  灰背伯勞在中國西南地區為分佈較廣、數量數多的種類,對消滅農林害蟲有一定的作用。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