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灰孔雀雉
目錄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 灰孔雀雉
  中文目名: 雞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屬名: 灰孔雀雉
  同物異名: pavo bicalcaratum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孔雀雞  金錢雞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 polyplectron
  拉丁文種名: bicalcaratum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hainan grey peacock-pheasant
形態
  灰孔雀雉雄鳥體長50—67釐米,體重456—710剋;雌鳥體長33—52釐米,體重460—500剋。雄鳥頭上有蓬鬆而延長的發狀冠羽,上面雜有細小的黑白相間的斑點;在頸後邊還披有烏褐色的翎領,具棕白色橫斑;通體為烏褐色,各羽上布滿了棕白色細點和橫斑,上體的棕白色點狀斑,由前嚮後逐漸擴大,兩翼內側各羽的近端部有一個金屬藍紫色眼狀斑,外邊還圍以狹窄的黑褐色圓圈及較寬闊的白圈,極為醒目,下體橫斑較多;頦、喉白色;尾羽在靠近末端處有成對的紫緑色眼狀斑,有點近似孔雀的尾屏,所以被稱為孔雀雉。灰孔雀雉的雌鳥比雄鳥略小,羽色也較暗淡,尾較短,眼狀斑也不明顯,虹膜淺灰。
分佈
  灰孔雀雉在國外分佈於印度東北部、緬甸、老撾、越南北部和泰國北部等,在我國分佈于云南、西藏、海南等地。共分化為5個亞種,其中在我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體形較大,頰和喉部白色,背上眼狀斑帶紫色,中央尾羽上的眼狀斑也較大,分佈在雲南和西藏東南部;海南亞種體形較小,臉部紅色,背上眼狀斑不帶紫色,中央尾羽上的眼狀斑也較小,是海南島的特産。
習性
  灰孔雀雉棲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及竹林中,大多單獨活動於闊葉林下灌叢草地上,常單獨或鬆散地成對活動,很少高飛到樹端,夜間棲息於樹枝上。性機敏,若受驚擾即行遁走,往往聞起鳴聲,不見其鳥。它的叫聲似“光棍兒”,鳴聲短促,越叫越響亮。食性以豆類植物等為主,但昆蟲和蠕蟲等動物性食物占的比例也很大。
  叫聲:雄鳥占域叫聲為響亮的trew-tree爆破音。雌鳥告警時發出響亮的ga-ga聲或作快速的ok-kok-kok-kok叫。
繁殖
  灰孔雀雉為單配型,求偶炫耀為正面型,當雄鳥接近雌鳥時,雄鳥降低身體前部,稍展雙翅,擡起並展開尾羽,朝嚮雌鳥。巢築於樹的根部,很淺。每窩産卵2—5枚,卵的顔色為灰黃白色,光滑無斑。孵化期為21—22天。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因素
  棲息地破壞:灰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種雞類,由於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緑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壞,其分佈區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縮,在雲南西雙版納和海南島壩王嶺的密度都在每公頃0.01—0.02衹之間,在海南島的總數不超過2700衹,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不足100衹。
相關詞
雞形目雉科
包含詞
灰孔雀雉屬海南灰孔雀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