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名: 燈眼魚(燈頰鯛)
俗 名: 燈眼魚(閃光魚)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中大。前鰓蓋及鰓蓋骨均無棘。吻鈍,在眼前上方急轉而下,略呈垂直。眼大,眼下緣有小於眼經之大型發光器,並具控製發光器啓閉之構造。口大,斜裂,上頜末端不及眼後緣;上下頜齒細小,犬齒狀;鋤骨及齶骨無齒。第一鰓弓鰓耙數8-11 + 23-24 =32-34。體被細鱗;具幾近平直之側綫,側綫鱗無感覺孔;腹部鱗並不特別大,胸鰭基底至肛門前具棱狀鱗。兩個背鰭,皆具硬棘,鰭條數分別為V及I+14-15;臀鰭亦 具硬棘,鰭條數為II+10-11;尾鰭具17分枝之鰭條。體一致為黑褐色。各鰭稍淡,第二背鰭及臀鰭的基底及外側部位呈暗色;尾鰭上下葉中間部位呈暗色;除胸鰭外,餘鰭之外側部位亦呈暗色。
棲所生態: 夜行性之魚種,白天躲藏於洞穴或陰暗處,晚上則棲息於陡坡的暗處或利用無月光的晚上出來覓食,以浮遊動物為食。隨着成長,棲息深度越深,可達400公尺。
地理分佈: 分佈於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尼西亞,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漁業利用: 罕見之魚種,是水族展示常見種,無食用經濟價值 。
燈眼魚即眼底安燈的魚。它的眼皮底下安有兩盞眼燈,發出的光足讓潛水員在水底看清自己手錶上的時間。據說1907年在牙買加海岸,人們最先發現這種神魚,可是在以後的70年間再也沒有捕到它。直到1978年1月,美國舊金山一水族館為了尋找這種神魚,專門組織一支考察隊在加勒比海水域潛水探捕,終於又發現它的蹤跡,且為數不少。人們在夜海距離15米遠處就能看到它發出的光亮,故稱之為探照燈魚或燈籠眼魚。原來,光源是滋生在其頭部數以億計的細菌。這些細菌藉吸取魚血裏的營養和氧氣賴以生存,就算魚死後一段時間,仍能繼續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