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集郵 > 火炬接力
目錄
No. 1
  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會前,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遺址前都要舉行莊重的點火儀式,國際奧委會、奧運會主辦地和當地的官員都要出席。身着古裝的希臘少女用聚光鏡采得火種,然後用火炬傳到雅典,再由雅典傳到主辦城市。火炬接力的整個過程都是很隆重的,往往政界要員、著名運動員都親自參加。在火炬接力途中,如遇高山峻嶺、江河湖海,則可用飛機、輪船運送。火種必須在奧運會開幕前一天到達主辦城市,在開幕式舉行時由一人手持火炬,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點燃位於主體育場醒目位置的"奧林匹剋聖火"。有幸承擔這個使命的多是一些著名運動員。
奧林匹剋火炬接力簡介
  是奧運會的前奏,是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林匹剋運動之間強有力的連接,是僅次於奧運會本身的最重要的傳播工具。火炬接力在100多天的傳遞活動中傳播奧林匹剋精神、傳遞友誼與和平的信息,點燃人們對奧運會的激情。
  奧林匹剋火炬接力是奧運會主辦國組委會提升公衆對奧運會認知度和創造宣傳點的最有力的傳播活動。火炬接力使主辦國人民有機會全面感受奧運會的力量,也為舉辦國傢和城市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奧林匹剋火炬接力起源及歷史
  火,在人類的生活中火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對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上取得的重要進步。在世界衆多民族的信仰之中,都有關於對火崇拜的內容。
  以古希臘人為例,他們認為火在世界上的出現,源自普羅米修斯的神話。
  火的起源使之成為神聖的元素。希臘人在主神廟前燃燒着永不熄滅的聖火。火種採集的方式是聖火純潔性的重要保證。聖火是通過一個叫skaphia 的半圓形凹面鏡將陽光集中採集而成的。(凹面鏡也在今天被用於奧林匹剋聖火的採集。)
  在奧林匹亞採集的聖火
  在古代奧林匹剋運動會舉辦地——奧林匹亞,聖火一直在赫斯提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女竈神)祭壇前的城市公共會堂中靜靜地燃燒。這裏的聖火同樣是通過使用凹面鏡彙聚陽光採集而成,它還被作為火種去點燃其他神聖場所的聖火。
  古希臘人也會在宙斯和赫拉神廟前舉行聖火採集儀式,以顯示對神的敬意,並在儀式上嚮諸神獻上祭品。今天,當年的神廟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現代奧運會火炬接力的取火儀式依然按照古代的傳統予以延續。
  古代的奧運火炬接力
  在雅典,古希臘人會組織手持火炬的跑步比賽,以表示對特定神靈的尊敬,其中就包括普羅米修斯。這種比賽被視為是對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同時嚮人類傳授智慧和知識的紀念。運動員手持火炬參加比賽,第一個到達神廟的選手將獲得點燃祭壇聖火的榮譽。
  神聖休戰的消息傳遞
  古代的泛希臘奧運會從來沒有組織過火炬接力或手持火炬賽跑。但是在正式比賽開始之前,頭戴橄欖枝環的傳令兵在各城邦之間奔走相告運動會正式開始的準確時間。他們邀請各城邦的公民前往奧林匹亞,並宣佈“神聖休戰”的開始。“神聖休戰”是指各城邦有義務在運動會舉辦期間暫停一切戰爭,這樣可以使各地的運動員和觀衆安全的抵達奧林匹亞。
  今天的聖火和火炬接力
  在現代奧運會中,奧林匹剋聖火是人類價值的重要象徵,也是人類與火息息相關的重要表現。正如當年宣佈“神聖休戰”的傳令兵,今天的火炬手,手持奧運會火炬,傳遞奧林匹剋聖火,鼓勵全世界為了奧運會放下武器。選擇奧林匹亞作為奧運會火炬接力取火儀式的舉辦地,象徵着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運會之間緊密連接,並強調兩者共有的深遠意義。
  聖火被再次帶入奧林匹剋運動是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當時衹是點燃了主體育場的火炬塔,沒有舉行火炬接力活動。
  1936年柏林夏季奧運會,第一次舉行了現代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柏林奧組委的秘書長、歷史學教授卡爾?戴姆建議把火炬接力作為古代奧運會與現代奧運會的連接,把火炬接力再度帶入奧林匹剋運動。聖火在希臘的奧林匹亞點燃,先在希臘境內傳遞,之後傳遞至德國的柏林,點燃主火炬塔成為1936年奧運會開幕儀式的一大亮點。
  在現代奧運會中,奧林匹剋聖火是人類價值的重要象徵,也是人類與火息息相關的重要表現。正如當年宣佈“神聖休戰”的傳令兵,今天的火炬手,手持奧運會火炬,傳遞奧林匹剋聖火,鼓勵全世界為了奧運會放下武器。選擇奧林匹亞作為奧運會火炬接力取火儀式的舉辦地,象徵着奧林匹剋的偉大傳統和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運會之間緊密連接和奧運聖火的純潔。到目前為止,一共舉辦了16屆夏季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
火炬接力的傳統和禮儀
  衹能有“一個聖火、一條傳遞路綫、一個傳遞活動”是奧林匹剋火炬接力的重要禮儀和特徵。她體現了現代奧林匹剋運動與古代奧運會之間的關係,從而顯示奧運會具有歷史傳統和精神內涵;強調了奧林匹剋聖火的唯一性,體現火炬接力的莊嚴和神聖感,並在宣傳上創造萬衆追隨聖火的足跡來到奧運會開幕式主會場的情感效果。這是奧林匹剋火炬接力不同於其他火炬接力的獨特之處。這一規定由國際奧委會和希臘政府以協約形式確定下來,成為奧運會火炬接力的傳統。
奧運火炬接力主題介紹
  奧林匹剋火炬接力是奧運會的前奏,是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林匹剋運動之間強有力的連接,是僅次於奧運會本身的最重要的傳播工具。在100多天的傳遞活動中,主題強烈而鮮明的火炬接力活動不僅能傳播奧林匹剋精神、傳遞友誼與和平的信息,更能點燃人們對奧運會的激情。
  以和平為主題
  1948年倫敦奧運會是二戰結束後的第一次奧運會,火炬接力以和平為主題,傳播奧林匹剋和平的理念。希臘軍人科普爾·迪米特裏斯作為本屆奧運會的第一名火炬手在傳遞火炬之前脫下軍裝。火炬接力選擇了途經國傢之間的邊境綫,人們在火炬接力期間慶祝和平的到來。
  以新大陸為主題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火炬接力使奧林匹剋聖火首次抵達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這一理念體現了地中海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的連接,以及古希臘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的交融。因此,奧運會選擇偉大的航海傢的後裔成為最後一名火炬手。
  以東方文化為主題
  1988年漢城奧運會火炬接力體現了韓國的傳統文化。傳遞路綫是一個連接韓國東西部之間的“z”形路綫,體現了道傢思想陰陽兩極的平衡統一。
  以澳洲文化為主題
  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火炬接力有兩個目標,一是與大洋洲國傢分享奧運聖火,二是宣傳澳大利亞文化和傳統,為此聖火到訪了全部13個大洋洲國傢,火炬接力的起點安排在澳大利亞內陸中心澳洲原著民的聖地、著名景點艾爾斯岩。
  以奧運回傢為主題
  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奧運回傢為主題,慶祝奧林匹剋百年後重新在希臘舉辦。為此雅典火炬接力前往百年來所有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傢和城市(計27個國傢34個城市),並將聖火帶到非洲和南美洲,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傳遍五大洲的火炬接力
奧林匹剋火炬接力四要素
  聖火、火炬、火炬手和傳遞路綫是構成火炬接力活動的基本要素,是火炬接力活動的中心和焦點,火炬接力的運行以此為核心展開。
  聖火
  奧林匹剋聖火是經國際奧委會授權在希臘奧林匹亞點燃的火焰。奧林匹剋聖火來自太陽神阿波羅的賜予。奧林匹剋聖火是奧林匹剋精神的最高象徵,代表希望和夢想,光明與歡樂,友誼、和平、平等以及奧林匹剋精神所倡導的堅韌不拔、奮鬥為樂的價值理念。
  聖火通常於奧運會開幕前幾個月在奧運會的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點燃。聖火採集方式遵循古希臘的傳統,由首席女祭司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朗誦緻太陽神的頌詞,然後通過將太陽光集中在凹面鏡的中央,産生高溫引燃聖火。這是採集奧林匹剋聖火的唯一方式。聖火點燃後,火種置於一個古老的火盆中由首席女祭司帶到古代奧運會場內的祭壇,點燃第一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隨後開始它前往奧運會主辦城市的行程。
  為保持奧運聖火的純潔性,在整個火炬接力中衹能使用從奧林匹剋採集來的聖火進行傳遞,聖火不能與具有任何象徵意義的火焰混合,也不能將聖火分開同時進行一個以上的傳遞活動。
  火炬
  奧林匹剋火炬是經國際奧委會批準的、用於奧林匹剋聖火燃燒的、可手持的火炬。
  火炬是奧林匹剋聖火的載體,每屆奧運會都會誕生一支符合高科技要求的新火炬,並成為奧林匹剋運動的重要遺産。火炬應保證聖火在接力期間持續燃燒,並能在各種惡劣的天氣條件下使用(例如:大風,雨雪和高溫天氣),以及適用於特殊的傳遞方式。隨着科技的發展,火炬的重量更輕、燃燒係統更方便完善。通常是將燃氣罐置於火炬內部,保證燃燒時間在15到20分鐘。
  北京奧組委將在2006年底完成火炬設計並提交國際奧委會審核批準。火炬的設計將充分體現奧林匹剋精神和本屆奧運會火炬接力“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的主題,體現中國文化特色。
  火炬手
  火炬手是傳遞聖火、傳遞奧林匹剋理想的使者。基於奧林匹剋平等、反對任何歧視的原則,國際奧委會規定世界上每位任何有能力手持火炬跑完400米的公民都有機會成為火炬手。
  成為火炬手是一種榮耀。他們將以自己人生故事為聖火增輝,並以高舉聖火的形象激勵和鼓舞世界。往屆奧運會的火炬手包括了各行各業的人士,殘疾人同樣有成為火炬手的權利,他們可以坐在輪椅上或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傳遞。火炬手由火炬傳遞車隊和護跑手陪同前進。最後一位火炬手的身份通常在最後一刻纔公佈。當他/她進入奧運會主會場並點燃主火炬塔後,當屆奧運會正式拉開帷幕。
  衹有火炬手有資格穿着火炬手製服。火炬手也有權通過購買或組委會贈送的方式擁有自己傳遞的那支火炬。
  北京奧組委負責確定火炬手人數和火炬手選拔的標準,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奧委會以及國際奧委會、贊助商等火炬手名額的分配比例,對火炬手名單進行資格審查並提交國際奧委會批準。
  傳遞路綫
  傳遞路綫是火炬接力活動的基礎。在總體傳遞規模確定之後,首先要確定具體的傳遞地點,然後通過路綫編製將所有的傳遞地點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傳遞路綫。火炬接力路綫選擇不是在奧林匹亞和主辦城市之間畫一條直綫那般簡單,歷屆奧運會火炬接力路綫的設計都努力嘗試最大限度的體現本屆奧運會的特色和舉辦理念,傳播奧林匹剋精神和展示舉辦國的形象。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傳遞路綫將是一條展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生機勃勃的建設成就以及13億人民精神面貌的路綫。
  奧林匹剋聖火的基本傳遞形式是通過火炬手們手手相傳的接力方式被傳遞至當屆奧運會主會場。每天的傳遞活動通常持續6至10小時,傳遞長度40至50公裏,按照每個火炬手傳遞400米,大約有120名火炬手參與傳遞。每天的第一支火炬由存放在特製火種燈中的取自奧林匹亞的聖火點燃。每位火炬手手持火炬跑完一個接力段後用自己手中的火炬點燃下一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直至到達傳遞終點的慶典現場。
  按照奧林匹剋禮儀,每天傳遞終點的慶祝活動簡單隆重,通常為1小時,由點燃慶典會場聖火臺的火炬手及當日接力主辦城市和奧組委代表講話,播放火炬接力宣傳片以及展示當地文化特色的文藝表演組成。在傳遞活動結束後,聖火火種被保存在火種燈裏,直到第二天火炬接力再次開始時用其重新點燃第一支火炬。
  為了保證聖火的尊嚴和火炬接力的純潔性,火炬接力進行期間要保持聖火持續燃燒。聖火火種要妥善保護,一旦火炬熄滅,必須仍用聖火火種引燃火炬。
  聖火進入主體育場是奧運會開幕式最為精彩的時刻之一。最後一位火炬手通常是本屆奧運會主辦國的公民,一般是體育界名人或者是一位代表着未來、象徵着希望的年輕人。最後一名火炬手通常手持火炬繞場一周,用奧林匹剋聖火點燃主火炬塔。主火炬塔點燃的瞬間是世界矚目的時刻,點燃方式也應出其不意地給全世界帶來驚喜。
  聖火點燃標志着奧運會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正式開始。聖火在奧運會期間一直燃燒着,直到在閉幕式上徐徐熄滅。
歷屆奧運會火炬接力資料
  第10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36年柏林,德國
  1936年7月20日,柏林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希臘人康斯但丁成為現代奧林匹剋火炬接力歷史上的第一位火炬手。此後,火炬接力成為每屆奧運會的一部分,成為奧運會的一個傳統。
  火炬接力活動歷時13天,穿過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剋斯洛伐剋等國抵達德國柏林。3187公裏的接力活動全部通過火炬手跑步傳遞完成。1931年1500米運動項目的世界冠軍弗裏茨?希爾根被選為最後一名火炬手。1936年8月1日,他高舉着火炬跑進主體育場點燃主火炬塔。
  第14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48年倫敦,英國
  1948年倫敦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開始於7月17日,歷時13天,途經希臘、意大利、瑞士、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和英國。
  為了體現當屆奧運會火炬接力和平的主題,在從奧林匹亞到倫敦的接力過程中,舉行了很多體現和平象徵意義的活動。如第一位火炬手季米特洛在接過火炬之前脫下軍裝,放下武器,換上運動服開始傳遞聖火等。
  第15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52年赫爾辛基,芬蘭
  1952年6月25日,芬蘭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並第一次使用飛機將火種從雅典空運到丹麥。從丹麥經瑞典到達芬蘭的路程采用了跑步、騎馬、自行車和獨木舟等傳遞方式。火炬接力歷時25天,由3372名火炬手完成傳遞活動。
  第16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56年墨爾本,澳大利亞
  墨爾本奧運會聖火於1956年11月2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由350名火炬手從奧林匹亞傳遞到雅典。沿途設計了一些有特色的活動。如在雅典的衛城兩名戰士身着戰裝在傳遞路綫上擋住火炬手的路,衹有當火炬手說“聖火是我從奧林匹亞帶來的”纔允許通過。
  聖火火種被存放在兩個火種燈裏飛往澳大利亞。中途在加爾各答、曼𠔌、新加坡和雅加達舉行了慶典儀式。墨爾本奧運會火炬接力是當時奧運史上行程最長的火炬接力活動。總距離約20470公裏(包括航空距離),實際傳遞距離4912公裏,火炬手數量3608名。最後一名火炬手是世界青年田徑冠軍羅恩?剋拉剋。這是第一次在南半球舉行的奧運會火炬接力
  由於1956年奧運會的馬術比賽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因此還舉行了從奧林匹亞至斯德哥爾摩的火炬接力。途經丹麥抵達瑞典,共有330名火炬手參與傳遞活動,其中約有160名騎手。
  第17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60年羅馬,意大利
  1960年羅馬奧運會聖火於8月12日在奧林匹亞點燃。聖火從奧林匹亞傳遞到雅典再到齊娥港口,乘船運至意大利的錫拉庫紮市,再由火炬手跑步完成到羅馬的傳遞。
  第18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64年東京,日本
  1964年8月21日,東京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火種通過飛機運載前往日本,途中經停伊斯坦布爾、黎巴嫩、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和臺灣,並舉行了展示活動。
  第19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68年墨西哥城,墨西哥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火炬接力的主題是“新大陸”。為此聖火由希臘的驅逐艦“納瓦裏農”號運送到哥倫布的誕生地意大利熱那亞市。
  聖火穿越大西洋,沿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路綫航行。在維拉庫茲,由17名火炬手在海中接力將火炬傳到岸上。2778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活動。西班牙航海傢的後裔恩裏剋塔?巴西裏歐成為奧運史上第一位點燃主火炬塔的女火炬手。
  第20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72年慕尼黑,德國
  1972年7月28日,慕尼黑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聖火穿越7個國傢抵達慕尼黑,沿途受到熱烈歡迎。當聖火進入奧地利時,一架直升機嚮火炬接力的路上撒放鮮花。貫穿5532公裏的接力活動使用了自行車、摩托車、馬等傳遞方式,並第一次有殘疾人使用輪椅進行傳遞。
  第21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76年蒙特利爾,加拿大
  蒙特利爾奧運會聖火於7月13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由希臘火炬手傳給加拿大火炬手後,通過傳感器將聖火的熱能轉換成電波並經衛星傳至加拿大,然後使用激光在蒙特利爾點燃火炬。火炬接力衹進行了5天,1214名火炬手參加了傳遞活動。為了表示對奧運聖火發源地的崇敬,使用了橄欖油作為火炬的燃料,並第一次由一對男女手舉火炬跑入奧運會場共同點燃火炬塔。
  第22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80年莫斯科,蘇聯
  莫斯科奧運會聖火於1980年6月19日在奧林匹亞點燃。傳遞活動歷時31天,行程4915公裏,途經了4個國傢。
  第23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84年洛杉機,美國
  1984年奧運會聖火於5月7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由於雅典抵製洛杉磯奧運會火炬接力商業化的做法,沒有舉行雅典境內的傳遞活動,聖火火種由直升機運到雅典後直接飛往美國紐約。
  5月8日在紐約舉行歡迎聖火抵達美國的儀式後開始傳遞活動。火炬接力歷時83天,穿越33個州,到達美國41個城市,由3636名火炬手完成傳遞。這一屆奧運會的火炬手是第一次采用公開選拔的辦法産生的。
  第24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88年漢城,韓國
  漢城奧運會聖火於8月23日在奧林匹亞點燃。完成雅典火炬接力後,聖火用飛機從希臘運送到韓國南端的濟州島,然後用船運到釜山。火炬接力歷時26天,前往全國所有地區。傳遞方式包括跑步、騎馬、船、自行車、飛機和摩托車。火炬接力里程全長15250公裏,有1469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
  第25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92年巴塞羅那,西班牙
  巴塞羅那奧運會聖火於1992年6月19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火炬接力歷時51天,全長6307公裏,途經652個城鎮,包括所有自治區首府和奧運會的分賽場。
  第26屆奧林匹剋運動會-1996年亞特蘭大,美國
  亞特蘭大奧運會火炬接力歷時92天,這是奧運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火炬接力活動。聖火到達了美國重要的城市並途經許多村鎮。火炬手選拔以“社區英雄”為主題,通過公開選拔産生。13267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
  第27屆奧林匹剋運動會—2000年澳大利亞,悉尼
  2000年悉尼奧運會在希臘舉行聖火交接儀式後,途經11個大洋洲國傢抵達澳大利亞。13300名火炬手將聖火傳遍澳大利亞。
  點燃開幕式主會場火炬塔的火炬手凱茜?弗裏曼是澳大利亞原著民運動員,曾在1996年奧運會上獲得奬牌,並在隨後舉行的悉尼奧運會上獲得女子200米金牌。為了反映火炬設計的元素—火、水、土,組委會在奧運會開幕式上設計了弗裏曼浮出水面的效果,並在水中點燃了主火炬塔。
  悉尼奧運會火炬接力被國際奧委會評價為最成功的一次。由於良好的宣傳工作和對商業化的控製,創造了火炬接力神聖、美好的形象。沿途公衆對於奧運會火炬接力的熱情不斷高漲,待聖火抵達悉尼之際,上百萬的悉尼市民走上街頭,歡迎聖火的到來。火炬接力空前的調動了澳大利亞人民的自豪感。
  第28屆奧林匹剋運動會—2004年希臘,雅典
  根據本屆奧運會“奧運回傢”的主題,雅典奧運會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在五大洲進行的傳遞,前往所有舉辦過奧運會和即將舉辦奧運會的城市,以感謝這些城市對奧林匹剋運動做出的貢獻,並將奧林匹剋聖火第一次帶到非洲和南美洲。途經國傢包括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埃及、南非、巴西、墨西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瑞士、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瑞典、芬蘭、俄羅斯、烏剋蘭、土耳其、保加利亞、塞浦路斯、希臘,總距離7.8萬公裏,歷時78天,傳遞火炬手12102名。最後一名火炬手是希臘籍帆船運動員尼科拉奧斯?卡拉馬納基斯。
  往屆奧運會 傳遞距離 途經國傢和地區 傳遞天數 火炬手總數
  1936柏林奧運會 3,187公裏 7 13天 3,331名
  1948倫敦奧運會 3,365公裏 7 13天 1,416名
  1952赫爾辛基奧運會 7,870公裏 4 25 3,372名
  1956墨爾本奧運會 20,470公裏 2 21天 3,608名
  1960羅馬奧運會 2,750公裏 2 14天 1,529名
  1964東京奧運會 26,065公裏 12 51天 5,244名
  1968墨西哥城奧運會 13,620公裏 5 51天 2,778名
  1972慕尼黑奧運會 5,532公裏 7 30天 6,000名
  1976蒙特利爾奧運會 775公裏 2 5天 1,214名
  1980莫斯科奧運會 4,915公裏 4 31天 5,000名
  1984洛杉磯奧運會 15,000公裏 2 83天 3,636名
  1988漢城奧運會 15,250公裏 3 26天 1,469名
  1992巴塞羅那奧運會 6,307公裏 2 51天 10,448名
  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 27,890公裏 2 92天 13,267名
  2000悉尼奧運會 27,000公裏 13 127天 13,300名
  2004雅典奧運會 78,000公裏 27 78天 12,102名
相關詞
組織奧運會管理部門聖火傳遞殘奧會時代風采
包含詞
火炬接力賽火炬接力中心
奧運火炬接力火炬接力實寄封
火炬接力的主題火炬接力小型張
奧林匹剋火炬接力年奧運會火炬接力
火炬接力徽章紀念套裝奧運火炬接力金銀紀念章
北京殘奧會火炬接力標志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服裝
古代奧運會火炬接力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標志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第屆奧運會火炬接力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圖形北京年奧運會火炬接力
奧運火炬接力主題介紹火炬接力的傳統和禮儀
奧林匹剋火炬接力簡介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圖形
第29屆奧林匹剋運動會—火炬接力郵票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實寄封珍藏册
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圖形
北京2008奧林匹剋火炬接力境內傳遞郵資明信片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口號
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主題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形象景觀
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標志第29屆奧林匹剋運動會火炬接力郵票
北京年奧運會火炬接力紀念封北京年火炬接力聖火抵達天安門編號明信片
歷屆奧運會火炬接力資料北京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圖形
北京年奧運會火炬接力特別紀念封第屆奧林匹剋運動會火炬接力圖卡
北京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實寄封珍藏第二階段枚第屆奧林匹剋運動會火炬接力黃金鑲嵌封
北京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實寄封珍藏第一階段枚第屆奧林匹剋運動會火炬接力專題郵折
第屆奧林匹剋運動會火炬接力雕刻版極限明信片第屆奧林匹剋運動會火炬接力首日封
第屆奧林匹剋運動會火炬接力奧運火炬接力途徑城市風光郵折繪畫
奧林匹剋火炬接力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