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 : 物理學類 > 火星
目錄
huǒ xīng huǒ xīng
  燃燒物體迸發出或由兩個硬物體(如打火石和鋼)相撞擊而發出、燃燒着的物質小顆粒
No. 2
  火星古稱熒惑,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又是五行(水、火、木、金、土)之一。按與太陽距離排為第四的一顆行星,除了與太陽合前後的短時期外,肉眼可以看到它是明亮的紅星,直徑約6788千米
No. 3
  星名。即熒惑。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 漢 王充 《論衡·變虛》:“ 子韋 曰:‘熒惑,天罰也……臣請伏於殿下以伺之,星必不徙,臣請死耳。’是夕,火星果徙三捨,如 子韋 之言。” 宋 葉適 《徐德操墓志》:“在太平之歲,實 淳熙 八年,火星犯南鬥,公以歷占之曰:‘此饑歲而民流’……流民果大至。”
No. 4
  星名。指大火。即心宿二。《左傳·昭公四年》“火出而畢賦” 晉 杜預 註:“火星昏見東方,謂三月、四月中。” 楊伯峻 註:“十七年《傳》雲:‘火出,於 夏 為三月’……則 夏 正三月,天蝎座星於黃昏時出現。”《宋書·律歷志下》:“在《詩》‘七月流火’,此 夏 正建申之時也……鼕至日度在鬥二十一,則火星之中,當在大暑之前,豈隣建申之限。” 北周 庾信 《和張侍中述懷》:“夷則火星流,天根秋水涸。” 倪璠 註引 毛萇 曰:“火,大火也。” 唐 高適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詩:“春野變木德,夏天臨火星。”
No. 5
  小流星。 唐 陳羽 《長安臥病秋夜言懷》詩:“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雲盡火星流。” 宋 楊萬裏 《入郡城泊文傢宅子夜熱不寐》詩:“毒熱通宵不得眠,起來弄水繞庭前。火星跳下銀盆底,翻動琉璃一鏡天。”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赤眚黑眚》:“ 正德 八年二月,月二火星隕於 浙江 之 常山縣 官捨中,大如鵝卵。”
No. 6
  舊時陰陽傢禁忌的兇神之一。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今陰陽傢禁忌,可謂極密。一日之中,則有白虎、黑殺……火星、河魁、鈎絞、焦坎、滅門、的呼等兇神。”
No. 7
  指火神。《廿載繁華夢》第十七回:“夫人這裡都要酬神送火星,許個平安願纔是。”
No. 8
  猶火花;極小的火。 賀敬之 《放歌集·十年頌歌》:“我的衣服上,落滿武鋼二號高爐的飛迸的火星。” 徐遲 《不過,好日子哪天有?》:“她又到廚房去看過,確實沒有未熄的火星了。”
No. 9
  特指人在發怒、疲乏等情況下眼前感到出現的像星一樣的火點。《紅樓夢》第四七回:“剛至大門前,早遇見 薛蟠 在那裏亂嚷亂叫…… 柳湘蓮 聽了,火星亂迸,恨不得一拳打死。” 洪深 《青竜潭》第四幕:“今天的人來到有這樣多,個個火星直冒,一句話不對就跳起來。”
No. 10
  猶火種。比喻能直接引起某一事變爆發的事件或因素。 茅盾 《子夜》十二:“也許從我們廠裏爆出來那一點火星,會弄成了 上海 全埠絲廠工人的總同盟罷工!”
No. 11
  火星1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而遠的次序計為第四顆,比地球小,公轉周期約687天,自轉周期約24小時37分。(圖見〖太陽係〗)
  火星2 [huǒxīng](~兒)極小的火:鐵錘打在石頭上,迸出不少~◇他氣得兩眼直冒~。
No. 12
  火星概述
  火星(mars)是八大行星之一,符號是♂。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或羅馬神話中對應的戰神瑪爾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裏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主要參數
  火星的重力值是地球的2/5、直徑相當於地球的半徑,表面積衹有地球的四分之一,體積衹有地球的15%,質量衹有地球的11%。
  軌道特性(歷元j2000)
  半長徑 227,936,637千米(km)
   1.523 662 31天文單位(au)
  軌道圓周 1.429×1012米
   9.553 au
  偏心率 0.093 412 33
  近日點 206,644,545 km
   1.381 333 46 au
  遠日點 249,228,730 km
   1.665 991 16 au
  公轉周期 686.9601 日
   (1.8808 儒略年)
  回合周期 779.96 d
   (2.135 a)
  平均軌道速度 24.077 km/s
  最大軌道速度 26.499 km/s
  最小軌道速度 21.972 km/s
  傾斜角 1.850 61°
   (與太陽赤道5.65°)
  升交點黃經 49.578 54°
  近日點輻角 286.462 30°
  衛星數量 2
  物理特性
  赤道直徑 6,804.9 km
  (0.533於地球)
  極直徑 6,754.8 km
  (0.531於地球)
  扁平率 0.007 36
  表面區域 1.448×108 km2
  (0.284於地球)
  體積 1.638×1011 km3
  (0.151於地球)
  質量 6.4185×1023 kg
  (0.107 earths)
  平均密度 3.934 g/cm3
  赤道重力 3.69 m/s2
  (0.376 重力加速度)
  逃逸速率 5.027 km/s
  自轉 1.025 957 d
  (24.622 962 小時)
  自轉率 868.22 km/h
  (在赤道)
  軸傾斜 25.19°
  北極 317.681 43°
  赤經 (21 h 10 min 44 s)
  磁偏角 52.886 50°
  反照率 0.15
  表面溫度 最小 平均 最大
  133 開 210 k 293 k
  天體大氣層特性
  大氣壓 0.7-0.9 kpa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氬 1.6%
  氧氣0.13%
  一氧化碳 0.07%
  水蒸氣 0.03%
  一氧化氮 0.01%
  氖 2.5 ppm
  氪 300 ppb
  氙 80 ppb
  臭氧 30 ppb
  甲烷 10.5 ppb
地形地貌
  不像水星隕石坑遍布,火星多了更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峽𠔌,但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火星亦有很不同的地方。南北半球的地形有着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流水侵蝕而成的衆多峽𠔌亦分佈各地,南北極則有以幹冰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而除此之外,火星更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由以往對於火星的觀察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 可以直接由中型望遠鏡看到火星兩極的白色極區,以及紅色的表面,這意味著火星的大氣並不濃厚,不像金星一樣遮蓋了整個表面. 火星距離地球的距離,僅次於金星,因此成為不錯的研究題材,利用哈伯望遠鏡做觀測,即可拍到火星表面的影像.
  在探測船所拍攝的火星照片中,可以看到火星表面有如運河一般的痕跡 ,左邊的照片,為火星中緯度的地區,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地表的刻痕.因此在早期的研究中,一度以為火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幹旱時期,因此智慧生物火星人在表面建構了網狀的輸水網 ,將極區的水運往低緯地區灌溉,不過這個說法已經被推翻了. 經由更精確的照片資料顯示,這些火星的"運河",可能根本就沒有水的存在。 至目前為止(2001年),也沒有發現火星上的高等生命活動。
  火星表面地形極富變化,北半球有占總表面積30%的年輕低窪平原,南半球是遍布隕石坑的古老高地,因此是個北低南高的不對稱結構。在火星的南北兩極 ,有水冰及幹冰堆積而成的巨大極冠。火星表面的極冠大部份為幹冰所構成的,在夏季時,會發現極冠的幹冰退縮,而鼕季時極冠擴張。地表還有奧林帕斯山以及水手峽𠔌等大型的地形構造。
  奧林帕斯山為火星表面最巨大的火山 ,高達27公裏,足足比地球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上三倍。 山脈綿延600公裏,約為臺灣的1.5倍長。而大型峽𠔌水手峽𠔌長超過4000公裏,占火星周長的五分之一。是非常顯著的大型地形。
  表面環境
  由於科幻小說以及電影情節的影響 ,使得人類一直深深的認為,火星是人類第二顆可以掌握的行星,而在火星上,可能有火星人的存在。
  在某些方面上,這可能是正確的,因為火星的表面環境是九大行星中最接近地球的. 雖然火星的大小與地球不相稱,但是火星在自轉軸偏嚮(25.19度,跟地球的23.44度相近),自轉速度(1.026個地球日),以及表面溫度(-87~5度 ,與地球的-50~50接近),都與地球十分類似。 因此火星上也有與地球相似的四季之分,一天的時間與地球相似,大傢不需要改變生活作息習慣,而溫度看起來也較金星與水星宜人的多。 人們對於未來對火星的研究充滿興趣跟期待。
  基於這 些理由,nasa預定的火星觀測計畫中,每兩年就會發射兩艘探測船,作火星的探測工作。另外之所以會選擇每隔兩年就發射火星探測船,是因為火星每兩年就會接近地球一次,這時候火星探測船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到達火星
  上圖是美國pathfinder計畫於1997年7月4日抵達火星後 ,所拍攝的火星環境360度照片。下方的部份為pathfinder的火星基地,而前方有兩個山峰相依在一起。 由圖中可以看出火星的地表被褐色的沙所覆蓋,還有許多石頭散落在地表上。火星的照片有一個特點 ,那就是看起來地平面很近。這是由於火星很小的關係,麯率比較大,所以地平面很快就消失在眼前,産生這樣的效果。
  火山
  火星的火山和地球的不太一樣,除了重力較小使山能長的很高之外,缺乏明顯的板塊運動,使火山分佈是以熱點為主,不像地球有火環的構造。火星的火山主要分佈於塔爾西斯高原(tharsis bulge)、埃律西姆地區和零星分佈於南方高原上,例如希臘平原東北的泰瑞納山(tyrrhena platera)。
  在西半球的塔爾西斯高原高約14公裏,伴隨着盛行火山作用的遺跡,其中五座大火山皆為盾狀火山,包括太陽係最高的奧林帕斯山,有21.287公裏高,550公裏寬。其他四座包括艾斯剋雷爾斯山(ascraeus mons)、帕弗尼斯山(pavonis mons)、阿爾西亞山(arsia mons)和亞拔山(alba patera)──以體積和1600公裏的直徑來看是太陽係最大的山。在大火山之間亦散布著零星的小火山。
  在火星的另一端還有一個較小的火山群,以14.127公裏高的埃律西姆山(elysium mons)為主體,北南各有較矮的赫剋提斯山(hecates tholus)和歐伯山(albor tholus)。
  峽𠔌、河𠔌
  在塔爾西斯高地東部有太陽係內最大的峽𠔌地貌:水手𠔌
  (valles marineris)是一個4000公裏長7公裏深、復雜的大峽𠔌,是塔爾西斯高原形成時地殼張裂而形成。西起諾剋提斯迷宮(noctis labyrinthus)、東經大片混沌地形(choas)再轉北入剋裏斯平原(chryse planitia)。而剋裏斯低原更有數條峽𠔌(或河𠔌)“流入”,如卡塞峽𠔌(kasei valles),而各峽𠔌末端常有淚珠狀“島嶼”——也就是水流侵蝕的地形。
  北方低原
  vastitas boreals就是北方大平原的意思,其中還包含許多小平原,而有些幾乎成圓形,如伊希地平原(isidis planitia),而被認為是隕石撞擊的痕跡,因此也有整個北方平原是一個大撞擊所産生的說法。
  南方高原
  南方高原上有大量的隕石坑。希臘平原(hellas planitia)最大,它被淺色砂子所覆蓋,位在東南半球。第二大的隕石坑為阿爾及爾平原(argyre planitia)則位於水手𠔌尾端南方。
  兩極地區
  火星的兩極包含冰狀水和二氧化碳極冠。
地質結構
  據推測 ,火星中心有個以鐵為主要成份的核,並含有硫、鎂等輕元素,火星的核所占比例,應較地球小. 核的外層則厚厚地包覆著一層富含氧化鎂的矽酸????地函,表面為岩質的地殼. 火星的密度為類地行星中最低的,僅3.93g/cc.
  分層結構
  科學家對於火星分層推斷,無法像地球一樣是以震波推測,而主要是依據既有經驗和火星密度來推測,分為三層:地核、地函、地殼。
  地質年代
  科學家對於火星地表年齡的判斷不像在地球那樣,因為目前衹能靠探測照片推定而非實地考察,因此科學家提出一個方法:依照一地的隕石坑密度來估算地表年齡,例如
  * 一地隕石坑密佈、甚至相鄰相疊,此地可能老於35億年,包括約41億至38億年前的後期重轟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
  * 若一地隕石坑散布、較疏,則年齡可能約30億至10億年。
  * 若一地很少或沒有隕石坑,則年齡可能小於5億年。
  舉例來說,月球高地隕石坑普遍密佈,可以推斷她地表年代久遠(44億至38億年前);而反觀月海,隕石坑小而稀,因此較年輕(38億至32億年前)。而火星南方高地因隕石坑密佈,故較古老;而平坦的北方低原則較年輕。依照這個方法,科學家把火星地質年代分為三個階段:
  * 諾亞紀(noachian era),從46億年前到35億年前(加減一億年),再細分為早(early、)中(middle)、晚(late)諾亞紀。這時期火山活動旺盛,隕石撞擊頻繁,大氣層較厚(至少早期是如此),也可能更溫暖,而水分多,可能存在湖泊甚至海洋,侵蝕旺盛,形成河𠔌,水流也帶來沉積物沉積。此時期是由南半球的古老諾亞高原(noachis terra)命名。
  * 赫斯伯利亞紀(hesperian era),從35億年前到25億或20億年前,再細分為早、晚赫斯伯利亞紀。此時期是一個轉換到現在的過度期,大量的水開始滲入地底凍結,由於水的減少,侵蝕搬運減少,雖然有時會有地下水層爆發造成地方性的崩塌、洪水。地質作用減少。此時期是依據一個南半球中年的赫斯伯利亞高原(hersperia planum)命名。
  * 亞馬遜紀(amazonian era),從25億或20億年前到現在,再細分為早、中、晚亞馬遜紀。此時期與現在類似,幹、冷,地質作用和隕石撞擊更少,而不時有些許水份自岩石溢出至大氣或地表,形成溪壑。此時期是依北半球的一個年輕、被熔岩填平的亞馬遜平原來命名。
大氣環境
  火星大氣層很薄,表面平均氣壓是衹有7.5毫巴(約為地球的0.75%)。成分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氣,1.6%氫氣,很少的氧氣、水汽、一氧化碳、氖、氪和氙等,亦充滿著很多塵埃。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雖然二氧化碳量是地球之數倍,但因缺乏水汽,所以溫室效應衹有10℃,比地球的33℃低。
  大氣結構
  依據氣溫變化,火星大氣可分為三層:低層大氣、中層大氣、高層大氣(熱氣層)、逸散層。
   火星氣候
  由於火星的自轉軸有明顯傾斜,亦有明顯的四季變化,不過一季約為地球的兩倍長。另一不同於地球的是,火星的軌道離心率比地球大,就是火星近日點、遠日點的差別較大,當位於近日點時,南半球處夏季,比北半球遠日點夏季所造成的升溫更強,而北半球的鼕天亦比南半球的鼕天冷。
  大氣環流
  火星大氣環流主要為單胞環流,由赤道相對熱空氣上升,漂至極區下沉,再沿地面回到赤道。另外,在火星的夏半球,極冠的二氧化碳升華進入大氣,使氣壓升高;而鼕半球由於二氧化碳凝華,氣壓下降,由於進出大氣的二氧化碳量高達25%,造成南北壓力差,空氣便傾嚮由高壓的夏半球流嚮低壓的鼕半球,形成另一依季節而變嚮的環流。因此火星的天氣係統趨嚮成為全球性的,例如塵暴。
  塵暴
  由於火星氣壓低,當太陽甫照地表時,大氣便能快速增加動能,風速大,加上低重力,塵埃很容易被捲入空中。而就在南半球春夏季時,增溫快,易形成強烈的風,捲起的狂沙再加強增溫,風速更快,終於形成塵暴,從太空可看到一片褐色塵雲旋轉、移動。而這些區域性塵暴有些甚至發展成全球性塵暴,將整個星球籠罩在橘霧之下。水手9號到達火星的時候,火星被全球性塵暴遮住而無法觀測。
  塵捲風
  地球乾燥沙漠地常發生,在火星也一樣常見。塵捲風(dust devils)宛如迷你形竜捲風,當地表被加熱時,上方空氣變上升、旋轉,挾帶砂石,在地表上遊走,在經過的地方因為把上層淺沙帶走,留下深色軌跡。
  火星的雲層與南極冠
  火星的雲層與南極冠
  
  火星的雲不像地球那麽多又較厚實,由於冷、幹、氣壓低,火星的雲通常不多且薄,有些是水冰構成,有些是幹冰構成,如果參雜沙塵則由白色變成黃色的黃雲,另外一些常見的雲,如:塔爾西斯山區和埃律西姆山區的山雲、哈伯太空望遠鏡中常見的赤道雲、火星邊緣的藍色雲靄等。
  甲烷的發現
  2003年火星大衝時用地面望遠鏡在其大氣中發現了甲烷。2004年3月,火星奧德賽號確認了這一發現。甲烷的存在是很有趣的,因為這是種不穩定的氣體,容易被強烈紫外綫分解為自由的碳與氫,因此現在(或者最近幾百年內)在火星上一定存在某個不明來源,火山作用,彗星或小行星撞擊,還有甲烷古菌都有可能。
火星衛星
  火星有兩個衛星,為火衛一(phobos)與火衛二(deimos)。phobos和deimos都和火星以潮汐力互相鎖定,因此他們總是以一面對着火星。因為phobos的公轉繞軌道比火星自轉更快,所以潮汐力會慢慢但穩定地減小它的軌道半徑。未來,phobos將會被萬有引力所瓦解。(參見洛希極限)另一方面deimos因為離火星足夠遠,所以它的軌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推進。
  兩顆衛星是在1877年被阿瑟夫·浩爾(asaph hall)發現的,被以希臘神話中的福波斯和德莫斯命名,phobos和deimos在古希臘神話裏是戰神阿瑞斯的兒子.
  火星衛星 名稱直徑 (km)質量 (kg)公轉半徑 (km)公轉周期
  火衛一 (phobos)平均22.2
  (實際27 × 21.6 × 18.8)1.08×101693787.66小時
  火衛二 (deimos)平均12.6
  (實際10 × 12 × 16)2×101523,40030.35小時
  從火星上看,phobos的角直徑大約12',deimos角直徑大約2'.而太陽的角直徑大約是21'.
    而這兩顆衛星都是於1877年由hall發現的。
火星觀測
  因為火星的火紅色,熾熱的神秘外表,總令人浮想聯翩,自古就吸引着人們,而希臘文明更是冠之以戰神之名。不過此時人們觀測火星的目的就如同其他天體般,大部分是為了占星,而真正為了科學目的的是在十七世紀之後,例如開普勒在提出行星運動定律時就是依據第𠔌對於火星運行的大量而精密的觀測資料。
  自從望遠鏡發明後,開始有更進一步的觀測。第一個將望遠鏡往天上瞧的伽利略所見之火星衹是一個橘紅小點,而隨着望遠鏡的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而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周期約為24.6小時,他亦為首次紀錄南極冠的人。而一開始大傢各自觀測,意見亦不一致,命名也未統一(例如用繪製者命名)。不過後來意大利的喬瓦尼·夏帕雷裏(giovanni schiaparelli)統合了各傢說法而繪製了一個較可信的地圖,而命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體,如太陽湖(solis lacus——lake of the sun)、塞壬海(mare sirenum——the sea of sirens)、最明顯暗大三角——大塞地斯(syrtis major);而亮區則是陸地,如亞馬遜(amazonis),而這個命名係統也延續下來。
  當時,斯加帕雷裏和同期觀測者一樣,觀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綫,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他把這些細綫命名為水道(canali),不過後來就被麯解了。水道(canali)被誤譯為運河(canal).
  後來由於觀察到暗區會在鼕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海洋的說法。
  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用小倍數望遠鏡觀察到了火星運河,他宣稱那些火星表面的痕跡顯然是人工挖掘的運河,並認為一些地區亮度隨季節而改變是由於植被消長引起。風靡大衆的火星科幻中的火星人亦源於此。那些表面綫條現在知道大部分並不真的存在,在一些情形中,那是古老的幹水道或峽𠔌。火星表面顔色的改變則是因為發生火星塵暴。
  火星地圖,青藍色以北為北方低原,緑色以南則為南方高原,而醒目的塔爾西斯地區則是西半球(左半)的深紅色區域,埃律西姆地區則是右邊的小紅色區。南方高原中亦有兩個大盆地,分別是阿爾及爾平原(西)與希臘平原(東)。
  火星地形圖,青藍色以北為北方低原,緑色以南則為南方高原,而醒目的塔爾西斯地區則是西半球(左半)的深紅色區域,埃律西姆地區則是右邊的小紅色區。南方高原中亦有兩個大盆地,分別是阿爾及爾平原(西)與希臘平原(東)。
火星探測
  自1964~1977年的13年間,美國共發射8個火星探測器,有的繞火星運轉,有的在火星著陸。對火星進行了全面的考察,並繪製了火星地面圖。 許多空間飛行器,包括許多人造衛星、登陸艙和漫遊器,已經被蘇聯、美國、歐洲和日本發射嚮火星用以研究行星的表面、大氣、和地理。大約三分之二去往火星的空間飛行器在計劃未完成或是剛剛開始時便出現問題而因此導致任務失敗。
  因為火星的位置,和其他很多種原因,火星是人類宇宙探索中(除了地球外)最瞭解的行星。
  迄今,人類已發射了約30個火星探測器。從1962年蘇聯發射火箭號係列探測器、1964年美國發射水手號係列探測器起,開始了探測火星的歷程。
  蘇聯於1962年11月1日發射火星1號探測器。這個火星探測器高3.3米,直徑1.1米,重863千克,裝有拍攝火星表面照片並傳回地面的攝像裝置,還有考察火星上有機物、磁場、輻射帶等觀測儀器。4個月後,它在距離地面1億多千米的地方與地面通信中斷,沒有完成探測任務。1971年5月10日和28日發射的火星2號和3號探測器,半年後進入火星軌道,其中火星3號着陸艙還在火星表面軟着陸,雖然僅發送20秒鐘電視信號,但它是第一個到達火星表面的探測器。1973年7月26日發射的火星5號於1974年2月12日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火星的人造衛星,發回首批火星照片。1973年8月5日發射的火星6號,在着陸過程中對火星大氣進了觀測,發回了火星大氣參數。1973年8月9日發射的火星7號於1974年3月9日在距火星1300千米處飛過,但該火星着陸器發生故障,使登陸失敗。15年後,1988年7月7日和12日前蘇聯又相繼發射福波斯1號和2號兩個火星探測器,但它們在太空飛行200天到達接近火星的軌道後與地面失去聯繫,探測失敗。
  美國從1964年起發射水手號係列探測器,其中有4個成功地探測了火星。1964年11月28日升空的水手4號於1965年7月14日從離火星約1萬千米的地方掠過,第一次對火星作了近距離考察,探測到火星的大氣密度不足地球的1%,還拍攝了212張照片,從中可鑒別出火星的約300個火山口,火星表面布滿環形山和沙漠。1969年2月24日和3月27日發射的水手6號和7號,於7月31日和8月4日在距火星約3400千米處飛過,對火星的大氣成分和結構作了探測,發現火星上到處是沙漠和大大小小的含鐵硅酸????岩石。1971年5月30日發射的水手9號於11月14日進入火星軌道飛行,拍攝了70%的火星表面,傳回7000多張火星照片。其中第一張照片從根本上否定了火星存在運河的說法,因為從照片上看到的是如同沙漠裏一樣的由火星風形成的沙粒帶狀條紋。這些照片衹發現了許多幹涸的河床,其中有的長達1500千米,寬200千米,這表明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液態的水。水手9號拍攝的火星照片,為後來海盜號在火星着陸探測選定了地點。
  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美國先後發射兩個海盜號探測器。它們在進入火星上空時軌道艙繞火星飛行,着陸艙則在火星表面上軟着陸,1976年7月20日和9月3日它們先後在火星軟着陸後,着陸艙經軌道艙中繼嚮地球發回探測數據。共發回5萬多張火星照片。還對火星表面的土壤取樣化驗分析,結果表明,火星上沒有發現任何生命存在的痕跡,也未探測到火星上有任何有機分子。
  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又掀起新一輪火星探測熱潮。美國於1996年12月4日發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測器,它於1997年7月4日在火星的阿瑞斯𠔌地登陸,並用其攜帶的“索傑納”火星車在火星上實地考察,獲得很大成功。
   探測簡史
  ·1962年:前蘇聯火星1號飛火星失敗
  ·1965年:美水手4號探測器飛越火星
  ·1971年:前蘇聯火星2號在火星着陸
  ·1972年:美水手9號沿火星軌道飛行
  ·1976年:海盜1號和2號在火星着陸
  ·1989:福波斯1、2號往火星途中失蹤
  ·1993:火星觀察者抵火星軌道前失蹤
  ·1996年:俄“火星—96”發射失敗
  ·1997:火星環球勘探者進入火星軌道
  ·1997年:美火星探路者在火星着陸
  ·1998年:美國發射火星氣候探測器
  ·1999:美發射火星極地着陸者探測器
  ·03年6月2日:歐洲發射“火星快車”
  中國人40年內要上火星
  未來藍圖是:2005年前把宇航員送入軌道,201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繼而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間站在內的“地面——太空綜合網”,將大型空間站發展成為空間航天基地,2040年前後,在火星上建立中國基地。
  中國暫無探火星計劃 目前集中精力“探月”
  “我們一直在對國際上的火星探測活動進行跟蹤研究,以便為將來我國實施自己的火星探測做準備。”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嚮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在地外空間探索方面主要集中精力啓動“嫦娥”探月工程,至於火星探索,應該在探月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之後。
  據瞭解,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就開展了火星探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國傢“863”計劃和“973”計劃中都有“行星探測”方面的課題,主要調查國外在火星等行星探測方面的進展,總結國外火星探測已取得的科學成果,並對我國初期火星探測的科學目標和探測器方案等進行預先研究。
  歐陽自遠院士介紹說,“嫦娥”探月工程已處於啓動的初始階段,但為了啓動探月工程,相關科技人員已奮鬥3年多了。為了探索火星,我們必須進行更長時間的準備和積纍,尤其是要利用月球探測所發展起來的技術和裝備。事實上,除了距離相差較大外,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有許多類似之處。我國的月球探測計劃主要分為3個階段:首先發射環繞月球的衛星,深入瞭解月球;接着發射月球車,在月球上實地探測;最後,送機器人上月球,建立觀測站,實地實驗采樣並返回地球。將來的火星探測也大體上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
  由於火星探測是耗資巨大的空間探索行動,目前為止世界上開展火星探測活動的主要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是後起之秀。截止到最近美國“勇氣”號火星車奔赴火星,人類發射火星探測器或與探測火星有關的探測器共37個。
  另有專傢指出,我國的“嫦娥”計劃將用10年左右時間完成。那時,人類探索火星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而我國也有可能啓動自己的火星探索計劃。
  2040年左右火星中國基地建成
  人類探測空間的雄心真是沒有止境。作為太陽係中與地球最相像的行星,火星顯然已被列為空間探索的下一個目的地。如果實現登陸火星,則意味着人類跨出地月係進入太陽係。在火星登陸計劃項目上,近年來,俄羅斯、美國、歐洲的航天機構和科研部門已開始緊密合作,加大研究力量,聯手解决登陸火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探測火星目前還處於中國航天的遠景規劃中。不過,有關官員宣稱,2040年前後,火星上的中國基地將成為現實。
  未來航天中國扮演主角
  由於載人航天工程代價巨大,以至被認為是“賭註巨大的賭博”。英國在30年前就放棄了航天計劃。俄羅斯人因無法提供維持空間站所需的每年幾千萬英鎊的費用,不得不看着其仍能工作的空間站墜入太平洋,俄羅斯因此大丟臉面。而後起的日本航天開發,則因其發射衛星失敗及航天開發機構的重組而停滯不前。有國際空間觀察傢指出,由於俄羅斯空間工作衰落和美國空間計劃失去方向,中國在國際航天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正由配角嚮主角轉換。
火星生命
  * 火星隕石
  2000年,一塊火星隕石是美國於南極洲發現,編號為alh84001的碳酸????隕石。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聲稱在這塊隕石上發現了一些類似微體化石結構,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但有人認為這衹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但直到2004年,爭論的雙方仍然沒有沒有任何一方占據上風。
  有證據建議火星曾比今日更適於生命的存在,但生命到底在火星上是否真正存在過還不能給出確切的結論。某些研究者認為源自火星的alh84001隕石有過去生命活動的證據,但這一看法至今尚未得到公認。另有反對的觀點認為,自從該隕石幾十億年前産生以來,它從未長期處於液態水存在的溫度下(因而不會曾有生命活動)。
  維京號(或海盜號)viking probes曾做實驗檢測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實驗限於維京號的着陸點並給出了陽性的結果,但隨後即被許多科學家所否定。這是正在進行中的爭議。現存生物活動也是火星大氣中存在微量甲烷的解釋之一,但通常人們更認同其它與生命無關的解釋。
  將來人類若對外星殖民,由於火星的友善條件(同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最像地球),它很可能是我們的首選地點。
火星改造
  地球化
  有些人認為火星的環境可以被改造成類似地球的樣子,主要是當作未來暴增人口的移民地。可以有以下幾個方法:
  1. 在大氣中增加適合適量的氣體(包括溫室氣體和適合生物生存的氣體),增加地表溫度與氣壓,主要是為了液態水,其次是植物、動物。
  2. 在太空中架設巨大反射(或折射)鏡群,將陽光反射至火星表面。
  3. 大量融解地下凍土層,再把水引到地表。雖然一開始會結冰,但隨着工程進行,冰層進而融化形成水圈。
  4. 在冰上(包括兩極)培植深色藻類進而加速融化。
  5. 散布固沙菌類、植物,防止沙暴的發生,進而生成土壤,擴大居住地。
  在進行融化地下層時,雖然上層凍土的重量會把下面融解的液態水擠到地表,但是地層會下陷,而且結成的冰會增加地表的反照率,加上升華至大氣的水,都會改變氣候,因此這些因素都要考慮進去。
  不過當然還是有難以解决的問題,那就是來自太空的輻射。雖然可以用太空的反射鏡處理,但是這些鏡子是非常脆弱的。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到地核去啓動火星的磁場,抵抗太陽風和宇宙射綫。但是這需要大量的能量,需要的技術還得再加強,況且地磁的成因都還尚未明了。
  不過在動工之前,人類應完整而仔細的審視這星球的一切,並且設立保護區與開發限製,因為衹要一開工,就會對保存久遠的地質資料造成重大破壞,是後悔都來不及的。
文化象徵
  天象寓意
  古人觀測火星時,認為火星在位置上及亮度上都常變不定,故又稱“熒惑”,在星占學上象徵殘、疾、喪、饑、兵等惡象。“熒惑守心”是火星留守在“心宿”(天蝎座)的天文現象,“心宿”主要是有三顆星,中間這顆最亮,代表皇帝,旁邊的兩顆代表太子、庶子,“熒惑守心”是一個很罕見的天象,被認為是最不祥,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皇帝駕崩,或是宰相下臺。西漢成帝綏和二年(7年),天文臺觀測到了“熒惑守心”的天象,宰相翟方進被漢成帝賜了毒酒自殺。翟方進死沒幾天,漢成帝突然暴斃,王莽後來稱帝,翟方進之子翟義起兵反王莽。中國史籍中記載“熒惑守心”記錄共二十三次,中國歷史上所有實際發生過的“熒惑守心”天象共三十八次。
  戰神阿瑞斯
  戰神,希臘神話中宇宙全能之神朱庇特的兒子,殘忍暴躁。是雅典娜的哥哥,但兄妹一嚮不合。是火星的守護神。英語中火星即為mars
  阿瑞斯:(羅馬又稱瑪爾斯mars)ares ,戰神阿瑞斯,古希臘的神衹,掌管戰爭與瘟疫.在羅馬神話裏面,相當於馬斯(mars, 火星).
  宇宙深處。銀河之中。一個神秘的紅色天體,叫“火星”。
  在人類長期對宏觀天宇的探索中,這顆神秘星球很快便占據了人類對宇宙無限遐想的中心位置。
  大約4000年前,古埃及人稱她為“紅色之星”;而古巴比倫人則稱這顆“紅色之星”為“死亡之星”;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好像對火星也沒有好感,認為自己在地球上的一舉一動總是被火星上的“人”監視着,所以為她取了一個不太友善的名字:mars,即古羅馬戰神的名字,甚至把她視為“星際大戰”的恐怖星球。火星的英文名是mars,這是羅馬神話中戰神的名字,在希臘神話中他的名字叫阿瑞斯。他的形象在這兩種神話中完全不同。希臘神話裏,他極其易怒,是個衹懂得用暴力解决問題,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夥。人緣和“神緣”都不怎麽樣,除了他的情人阿弗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之外,幾乎誰都不喜歡他。而在羅馬神話裏,他不但驍勇善戰,甚至成了羅馬人的祖先。大傢都知道那座矗立在羅馬城內的那座狼喂孩子的雕像吧,那兩個孩子的親生父親就是這位偉大的戰神馬爾斯,由此可知戰神的形象在古代羅馬人的心目中有多高大。
相關作品
  ·[電影]《火星叔叔馬丁》
  (my favorite martian)
  ·[小說]《火星漫遊》
  ·[小說]《穿越火星
  (mars crossing)
  ·[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
  ·[電影]《紅色星球》
  (red planet)
  ·[電影]《火星幽靈》
  (ghosts of mars)
  ·[電影]《火星任務》
  (mission to mars)
  ·[電影]《火星人玩轉地球》
  (mars attacks)
網絡語言
  火星, 相比較囧、腦殘更.早出現在各種論壇之上的.
  當時火星語、火星帖、既表示思想過於陳腐,
  跟不上大衆的節奏.
  結果當囧、腦殘出現的那一剎那, 火星與二者神奇般的結合了.
  目前更流行的用法是“煋”,正如強字被拆為弓雖等
  造句如下:
  地球人你好, 本貓從火星歸來.
  本意便是: 好久不見,大傢好.我回來了.
  去火星就是指離開地球, 或者指離開一個特定的位置.
  如今火星一詞的來歷我們已經無從考證,
  或許是由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足球>衍變過來,
  或者離我們更加久遠,
  但不可否認的是, 火星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連同腦殘星人, 海藍星人, 哈h星人, 和各係列奧特曼一起出現了!
火星文
  經過數月的開發,火星拼音輸入法1.0正開發佈。
  使用方法跟普通的拼音輸入法一樣,顯示的是異形字即現在所謂的火星文字。
  火星文,又叫腦殘體(火星文愛好者並不喜歡這種叫法),這種新的網絡文化,已經被許多網友在qq資料,qq空間,博客,日志等方面廣泛使用。火星文輸入法的到來,也許能把這種特殊的字體推廣到更新的臺階喔!經過數月的開發,火星拼音輸入法1.0正開發佈。使用方法跟普通的拼音輸入法一樣,顯示的是異形字即現在所謂的火星文字。如果你是火星文的愛好者之一,請試用這款極其方便的火星文輸入法吧。
  試用手記:
  雙擊解壓文件夾裏面“setup.msi”即可自動安裝(第一次安裝完成後會轉嚮它的官方網站)
  安裝完成,我們切換成火星文輸入法體驗一下!
  是不是非常喜歡?如果你也是火星一族,馬上下載下來試用一下吧!
  * 軟件版本:1.0
  * 軟件大小:326 kb
  * 軟件語言:簡體中文
  * 軟件授權:免費版
  * 官方網站:http://www.hellomars.cn/down http://www.92hxw.com/
  【小提示】 除了火星文字的輸入。在輸入法網頁中,還有一項“在綫翻譯”功能。如果我們平時遇到了一些看不懂的火星文字,不妨將它們直接粘貼到這裏。然後,再去點擊相應的轉換按鈕。稍後,這些火星文字的原文,便如解密一般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火星概述
  火星(mars)是八大行星之一,符號是♂。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或羅馬神話中對應的戰神瑪爾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裏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網絡語言
  火星, 相比較囧、腦殘更.早出現在各種論壇之上的.
  當時火星語、火星帖、既表示思想過於陳腐,
  跟不上大衆的節奏.
  結果當囧、腦殘出現的那一剎那, 火星與二者神奇般的結合了.
  造句如下:
  地球人你好, 本貓從火星歸來.
  本意便是: 好久不見大傢好.我回來了.
  去火星就是指離開地球, 或者指離開一個特定的位置.
  如今火星一詞的來歷我們已經無從考證,
  或許是由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足球>衍變過來,
  或者離我們更加久遠,
  但不可否認的是, 火星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連同腦殘星人, 海藍星人, 哈h星人, 和各係列奧特曼一起出現了!
火星概況
  火星(mars)是距太陽第4遠,也是太陽係中第7
  大行星。
  火星在太陽係中的位置公轉軌道: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rtuy56i67i
  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而遠的次序計為第四顆,比地球小,公轉周期約687天,自轉周期約24小時37分。
  公轉周期:約687天.
  自轉周期:24小時37分22秒.
  行星直徑:6794 千米.
  質量: 6.4191e20 噸.
  火星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顔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爭的象徵)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戰神瑪爾斯及火星符號火星古稱熒惑,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嚮東,有時又從東嚮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我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係中人類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說傢們的喜愛。但可惜的是那條著名的被羅威爾“看見”的“運河”以及其他一些什麽的,都衹是如《火星公主》中的Barsoomian公主們一樣是虛構的。
   第一次對火星的探測是由水手4號飛行器在1965年進行的。人們接連又作了幾次嘗試,包括1976年的兩艘海盜號飛行器(左圖為海盜號拍攝的照片)。此後,經過長達20年的間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號終於成功地登上火星
  火星的軌道是顯著的橢圓形。因此,在接受太陽照射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溫差將近160攝氏度。這對火星的氣候産生巨大的影響。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218K(開爾文,溫度單位,即從絶對零度-273.16℃開始的攝氏度)(-55℃,-67℉),但卻具有從鼕天的140K(-133℃,-207℉)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80℉)的跨度。儘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除地球,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種有趣地形的固態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壯觀的地形:
  - 奧林匹斯山脈: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陽係中最大的山脈。它的基座直徑超過500千米,並由一座高達6千米(20000英尺)的懸崖環繞着(右圖);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個巨大凸起,有大約4000千米寬,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長為4000千米的峽𠔌群(標題下圖);
  - Hellas Planitia: 處於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徑為2000千米的衝擊環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環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𠔌、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與月球上相似的麯型的環狀高地(左圖)。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組成。這些平原的形成過程十分復雜。南北邊界上出現幾千米的巨大高度變化。形成南北地勢巨大差異以及邊界地區高度劇變的原因還不得而知(有人推測這是由於火星外層物增加的一瞬間産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學家開始懷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這個疑點將由“火星全球勘測員”來解决。
  火星的內部情況衹是依靠它的表面情況資料和有關的大量數據來推斷的。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係的地殼平移活動。由於沒有橫嚮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再加之地面的輕微應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們卻未發現火山最近有過活動的跡象。雖然,火星可能曾發生過很多火山運動,可它看來從未有過任何板塊運動。
  火星上曾有過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十分清楚地證明了許多地方曾受到侵蝕。在過去,火星表面存在過幹淨的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但是,由於火星引力小,水蒸成氣體,這些東西衹存在很短的時間,而且據估計距今也有大約四十億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過而形成的。它是由於外殼的伸展和撞擊,伴隨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為含碳的岩石。但由於缺少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環到它的大氣中,從而無法産生意義重大的溫室效應。因此,即使把它拉到與地球距太陽同等距離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溫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餘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着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奧林匹斯山脈的頂端卻衹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捲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火星那層薄薄的大氣層雖然也能製造溫室效應,但那些僅能提高其表面5℃的溫度,比我們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幹冰)覆蓋着。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着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層(左圖)。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産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由海盜號測量出)。
  但是最近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現在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了。
  海盜號嘗試過作實驗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結果是否定的。但樂觀派們指出,衹有兩個小樣本是合格的,並且又並非來自最好的地方。以後的火星探索者們將繼續更多的實驗。
  一塊小隕石(SNC隕石)被認為是來自於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維·朱開(David McKay) 等人宣稱,在火星的隕石中首次發現有有機物的構成。那作者甚至說這種構成加上一些其他從隕石中得到的礦物,可以成為火星古微生物的證明。
  如此驚人的結論,但它卻沒有使有外星人存在這一結論成立。自以戴維·朱開發表意見後,一些反對者的研究也被發佈。但任何結論都應當“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在沒有十分肯定宣佈結論之前仍有許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熱帶地區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這是由火星全球勘測員在它進入火星軌道時所獲得的意外發現。它們可能是早期外殼消失時所遣留下的。這或許對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過去的氣壓情況,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見火星。由於它離地球十分近,所以顯得很明亮。邁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星光燦爛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
  在火星的表面是銹紅色的,科學家從在火星的土壤裏得知,火星曾經經歷過水災,可能就是因為這場洪水,而導致火星上的高級生命滅亡,然後在火星上遺留下一些低智能的生物,所以在火星上沒有高智能生物。
火星的觀測史
  火星的火紅色,自古就吸引着人們,而希臘更是稱之為戰神。此時人們觀測火星就和其他天體般,大部分是為了占星,而為了科學目的主要在十七世紀之後,如開普勒探索行星運動定律時就是依據了第𠔌積纍的大量而精密的火星運行的觀測資料。一
  喬瓦尼·斯加帕雷裏所繪之火星地圖。望遠鏡發明後,人們對火星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觀測。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的伽利略所見的火星衹是一個橘紅小點,然而隨着望遠鏡的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周期約為24.6小時,他亦為首次紀錄火星南極冠的人。一開始由於各人各自觀測,意見亦不一致,地名也未統一(例如用繪製者名字命名)。後來意大利的喬瓦尼·斯加帕雷裏(Giovanni Schiaparelli)統合了各傢說法而繪製了一個較可信的地圖,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體,如太陽湖(Solis Lacus——Lake of the Sun)、塞壬海(Mare Sirenum——the Sea of Sirens)、最明顯的暗大三角——大塞地斯(Syrtis Major);而亮區則是陸地,如亞馬遜(Amazonis)。這個命名係統一直延續下來。
  當時,斯加帕雷裏和同期觀測者一樣,觀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綫,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這些細綫命名為水道(canali)。而後來觀察到暗區會在鼕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說法。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亦觀察到,並宣稱那些“水道”其實是人工挖掘的“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為水道應太細不可見,而看到的細綫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風靡大衆的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於此。不過這些細綫大多已證明是不存在的,部分則是峽𠔌或隕石坑後延伸出的深色沙子。而火星表面顔色的改變則是因為沙被風吹移,或發生火星塵暴。
火星的地理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𠔌。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南北半球的地形有着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衆多峽𠔌亦分佈各地,南北極則有以幹冰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而隨着衛星拍攝的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Ⅰ火山
  火星的火山和地球的不太一樣,除了重力較小使山能長的很高之外,缺乏明顯的板塊運動,使火山分佈是以熱點為主,不像地球有火環的構造。火星的火山主要分佈於塔爾西斯高原、埃律西姆地區和零星分佈於南方高原上,例如希臘平原東北的泰瑞納山(Tyrrhena Patera)。
  地形圖中,在西半球聳立一個醒目的特徵,中央即為塔爾西斯高原,高約14公裏,寬過6500公裏,伴隨着盛行火山作用的遺跡,包含五座大盾狀火山,包括太陽係最高的奧林帕斯山,有21.287公裏高,550公裏寬。其他四座包括艾斯剋雷爾斯山、帕弗尼斯山、阿爾西亞山和亞拔山--以體積和1600公裏的直徑來看是太陽係最大的山。在大火山之間亦散布著零星的小火山。
  在火星的另一端還有一個較小的火山群,以14.127公裏高的埃律西姆山為主體,北南各有較矮的赫剋提斯山和歐伯山。
  Ⅱ峽𠔌
  一提到火星的峽𠔌,可能會認為是由水造成的,但事實不衹如此。除了水,還有由火山活動形成的。由水造成的又可能是洪水短時間衝刷成的、穩定的流水侵蝕成的、或由冰川侵蝕而成;而火山活動所噴發的熔岩流亦可造成熔岩渠道(Lava Channel)。另一個例子則是地殼張裂造成,如水手峽𠔌。
  Ⅲ水與冰
  火星的低壓下,水無法以液態存在,衹在低海拔區可短暫存在。 而冰倒是很多,如兩極冰冠就包含大量的冰。2007年三月,NASA就聲稱,南極冠的冰假如全部融化,可覆蓋整個星球達11米深。另外,地下的水冰永凍土可由極區延伸至緯度約60°的地方。
  推論有更大量的水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衹有當火山活動時纔有可能釋放出來。史上最大的一次是在水手𠔌形成時,大量水釋出,造成的洪水刻劃出衆多的河𠔌地形,流入剋裏斯平原。另一次較小但較近期的一次,是在五百萬年前科伯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形成時,釋出的水在埃律西姆平原(Elysium Planitia)形成冰海,至今仍能看見痕跡。 對於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在火星有發現????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升華了,????不會有這種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所照的高分辨率照片顯示出有關液態水的歷史。儘管有很多巨大的洪水道和具有樹枝狀支流的河道被發現,還是沒發現更小尺度的洪水來源。推測這些可能已被風化侵蝕,表示這些河道是很古老的。火星全球勘測者高解析照片也發現數百個在隕石坑和峽𠔌邊緣上的溝壑。它們趨嚮坐落於南方高原、面嚮赤道的隕石坑壁上。因為沒有發現部分被侵蝕或被隕石坑覆蓋的溝壑,推測他們應是非常年輕的。
  有個特別引人註目的例子。短短6年,這個溝壑又出現新的白色沉積物。NASA火星探測計劃(Mars Exploration Program)的首席科學家麥剋·梅爾(Michael Meyer)表示,衹有含大量液態水才能形成這樣的樣貌。而水是出自降水、地下水或其他來源仍是一個疑問。不過有人提議,這可能是二氧化碳霜或是地表塵埃移除造成的。
  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就是發現特定礦物,如赤鐵礦和針鐵礦,而這兩者都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
  2008年7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宣佈,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鑒別出有水蒸氣産生,也有可能是太陽烤幹了,因為火星離太陽近,從而最終確認火星上有水存在。
人類探測火星的意義
  1996年, 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應NASA(美國宇航局)要求而寫的報告中列舉了探測火星的理由
  1.火星是地球上人類可以探索的最近行星。
  2.大約40億年以前, 火星與地球氣候相似, 也有河流、湖泊甚至可能還有海洋, 未知的原因使得火星變成今天這個模樣。探索使火星的氣候變化的原因, 對保護地球的氣候條件具有重大意義
  3.火星有一個巨大的臭氧洞, 太陽紫外綫沒遮攔地照射到火星上。可能這就是海盜1號、海盜2號未能找到有機分子的原因。火星研究有助於瞭解地球臭氧層一旦消失對地球的極端後果。
  4.在火星上尋找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生命的化石, 這是行星探測中最激動人心的目的之一, 如果找到, 就意味着衹要條件許可生命就能在宇宙中行星上崛起。
  5.查明今日火星上有無緑洲, 緑洲上有無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形式類型。
  6.火星探測是許多新技術的試驗場地, 這些技術包括大氣製動利用火星資源産生氧化劑和燃
  料返程用遙控自動儀和取樣遠程通訊等。
  7.雖然南極隕石提供了火星上少數未知地域的樣本, 但衹有空間探測才能窺其全貌。
  8.從長期來看, 火星是一個可供人們移居的星球。
  9.由於歷史的原因, 公衆對火星探測的支持和共鳴是任何其它空間探測對象難以相比的
  火星探測是進行國際合作的理想項目。
人類探測火星的歷史
  1962年前蘇聯火星1號探測火星失敗
  1965年美水手4號探測器飛越火星
  1971年前蘇聯火星2號在火星着陸
  1972年美水手9號沿火星軌道飛行
  1976年海盜1號和2號在火星着陸
  1989年福波斯1、2號飛往火星途中失蹤
  1993年火星觀察者抵火星軌道前失蹤
  1996年俄“火星-96”發射失敗
  1997年火星環球勘探者進入火星軌道
  1997年美火星探路者在火星着陸
  1998年美國發射火星氣候探測器
  1999年美發射火星極地着陸者探測器
  2003年美國發射了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着陸
  2003年歐洲發射“火星快車”
  2007年美國發射鳳凰號火星極地着陸探測器
  2009年俄羅斯探測“火衛一”
火星的面積
  火星表面積衹有地球的四分之一,確切一點火星的表面積是地球的28%(地球的表面積大約是五億一千零一十萬九百三十四平方公裏),火星的直徑為6786千米,每24.62小時自轉一周。
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
  衛星 距離(千米) 半徑(千米) 質量(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火衛一 9000 11 1.08e16 Hall 1877 :
  1.火衛一的物理性質:
  火衛一和火衛二可能像C型小行星一樣是由富含碳的岩石組成的。但它們不可能是由純岩石組成的,因為它們的密度太低了。它們很可能是由岩石與冰的混合物組成的,並且它們都有很深的地殼坑。
  前蘇聯的探測器火衛一2號探測到一種從Phobos上逃逸出的微弱但又持久的氣體。可惜的是,Phobos 2號在探測出這氣體的組成成份之前便無法工作了。水或許是最有可能的組成部分。Phobos 2號也帶回了一些照片。
  Phobos上最顯著的地形特色是一個名為Stickney的大坑,這是前面所提到的Hall的妻子的名字。就像土衛一的環形山赫歇耳(Herschel)一樣(尺寸較小)。Stickney必然曾經具有過破壞火衛一的作用,現在火衛一表面上的一些大溝和條紋層脈極有可能是由於Stickney的影響而造成的。
  2.火衛一的軌道特徵:
  火衛一的環繞運動半徑小於同步運行軌道半徑,因此它的運行速度快,通常每天有兩次西升東落的過程。由於它離火星表面過近,以至於從火星表面的任何角度都無法在地平綫上看到它。
  據推斷,由於它的運行軌道小於同步運行的軌道,所以潮汐力正不斷地使它的軌道越變越小(最近的統計數字表明,它正以每世紀1.8米的速度在減小)。所以,據估計大約5000萬年後,火衛一不是撞嚮火星,便是分解而成為光環。(這同月亮的升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相似。)
  3.火衛一的命名和發現:
  在希臘神話中,火衛一是阿瑞斯(火星)和阿芙羅狄蒂(金星)的一個兒子。“phobos”在希臘語中意味着“恐懼”(是“phobia”-恐懼的構詞成分)。
  火衛一在1877年由Hall發現,1971年由“水手9號”首次拍得照片,並由1977年的“海盜1號”、1988年的“火衛一號”進行觀測。
  火衛二 23000 6 1.80e15 Hall 1877:
  1.軌道資料
  軌道半長軸: 23,460 km
  軌道離心率: 0.0002
  軌道周期: 1.26244 d
  平均公轉速度: 1.35 km/s
  軌道傾角: 0.93° (to Mars' equator)
  1.793° (to the local Laplace plane)
  27.58° (to the ecliptic)
  2.物理特徵
  大小: 15.0 × 12 × 10.4 km
  平均半徑: 6.3 km
  質量: 2.244×1015 kg (3.756×10−10 Earths)
  平均密度: 2.2 g/cm&sup3;
  赤道表面重力: 0.0039 m/s&sup2; (3.9 mm/s&sup2;)
  0.00040 g (400 &micro;g)
  宇宙速度: 0.0069 km/s (6.9 m/s)
  自轉周期: 同步自轉
  反照率: 0.07
  溫度: ≈233 K
  火衛二和火衛一是由像C型小行星那般的富含碳的岩石組成的,並且它們都有很深的地坑。
  3.火衛二的命名
  在希臘神話中,火衛二是阿瑞斯(火星)與阿芙羅狄蒂(金星)的另一個兒子。“deimos”在希臘語中意味着“驚慌”。
  4.火衛二的發現
  火衛二在1877年8月10日被阿薩夫·霍爾(Hall)在美國海軍天文臺發現,在1977年由海盜1號首次拍得其照片。
占星術中的火星
  火星在星盤中也屬於“個人行星”,它是最靠近地球外圍的星球。火星是顆男性的、陽性的星,代表野心、魄力、權勢、建設、工作、鬥爭、競爭與死亡有關。它的本質是陽性的、熱的、乾燥的。其性質是兩性的,既乾燥、又潮濕。表示行動、侵犯驅力、動機。在人物方面則代表男性的、年輕的。
  火星的圖騰符號相爭的是戰神馬爾斯的盾與矛,圓圓的盾,箭狀的突起物是戰神的矛。在地球外圍最接近地球的就是火星,它守護卓白羊座和天蝎座。在摩羯座是旺勢,在天平座、金牛座是失勢,在巨蟹座則使落陷。屬於火星的子訣是“動機”。
  它的影響包括:於人的獸性、欲望、性精力有關,也是宇宙的驅策力。影響個人的意識、完成的意志,引起災難的能量等。強勢的火星,支配着人類的精力、動物的意識、意氣高揚者、保護者、理想主義者。火星在星盤中的宮位,是你最能發揮及全力以赴的領域。
  火星對身體也有相對感應的部位,如肌肉組織、外生殖器、頭與臉、紅血球、膀胱、副腎、運動神經。所代表的疾病如發炎及急性的發燒、感染、手術、肌肉及生殖的毛病,出血、血液疾病、傳染性疾病。
  火星正面的特徵有:勇敢的、有推動力的、雄壯的、有進取心的、專傢的、精力旺盛的、度量大的、高度心靈的、獨立的。而負面的特徵如:破壞性的、好戰的、易怒的、任性的、粗鄙的、譏諷的、反常的、殘酷的、虛有其表的、好爭吵的。
其他含義
  1、詞語解釋
  【詞語】火星
  【拼音】huǒxīng
  【解釋】
  1.星名。即熒惑。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一。漢王充《論衡·變虛》:“ 子韋曰:‘熒惑,天罰也……臣請伏於殿下以伺之,星必不徙,臣請死耳。’是夕,火星果徙三捨,如子韋之言。” 宋葉適《徐德操墓志》:“在太平之歲,實淳熙八年,火星犯南鬥,公以歷占之曰:‘此饑歲而民流’……流民果大至。”
  2.星名。指大火。即心宿二。《左傳·昭公四年》“火出而畢賦” 晉杜預註:“火星昏見東方,謂三月、四月中。” 楊伯峻註:“十七年《傳》雲:‘火出,於夏為三月’……則夏正三月,天蝎座星於黃昏時出現。”《宋書·律歷志下》:“在《詩》‘七月流火’,此夏正建申之時也……鼕至日度在鬥二十一,則火星之中,當在大暑之前,豈隣建申之限。” 北周庾信《和張侍中述懷》:“夷則火星流,天根秋水涸。” 倪璠註引毛萇曰:“火,大火也。” 唐 高適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詩:“春野變木德,夏天臨火星。”
  3.小流星。 唐陳羽《長安臥病秋夜言懷》詩:“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雲盡火星流。” 宋楊萬裏《入郡城泊文傢宅子夜熱不寐》詩:“毒熱通宵不得眠,起來弄水繞庭前。火星跳下銀盆底,翻動琉璃一鏡天。” 明沉德符《野獲編·禨祥·赤眚黑眚》:“ 正德八年二月,月二火星隕於浙江之常山縣官捨中,大如鵝卵。”
  4.舊時陰陽傢禁忌的兇神之一。 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今陰陽傢禁忌,可謂極密。一日之中,則有白虎、黑殺……火星、河魁、鈎絞、焦坎、滅門、的呼等兇神。”
  5.指火神。《廿載繁華夢》第十七回:“夫人這裏都要酬神送火星,許個平安願纔是。”
  6.猶火花;極小的火。賀敬之《放歌集·十年頌歌》:“我的衣服上,落滿武鋼二號高爐的飛迸的火星。” 徐遲《不過,好日子哪天有?》:“她又到廚房去看過,確實沒有未熄的火星了。”
  7.特指人在發怒、疲乏等情況下眼前感到出現的像星一樣的火點。《紅樓夢》第四七回:“剛至大門前,早遇見薛蟠在那裏亂嚷亂叫…… 柳湘蓮聽了,火星亂迸,恨不得一拳打死。” 洪深《青竜潭》第四幕:“今天的人來到有這樣多,個個火星直冒,一句話不對就跳起來。”
  8.猶火種。比喻能直接引起某一事變爆發的事件或因素。 茅盾《子夜》十二:“也許從我們廠裏爆出來那一點火星,會弄成了上海全埠絲廠工人的總同盟罷工!”
  2、網絡意義
  網上將不和衆人相似的人稱為在火星
  現多數情況下指性格獨特,思維方式不和衆人相同的人。
  (原指形容信息閉塞,對新事物或者常識不知曉,如“樓主你太火星了”。)
  形容做人與衆不同描述其是火星人。
  對周圍的事物感到絶望了時會說:“地球好危險,我們趕緊回火星去吧!”
  火星文(火星語):“非主流”創造的書寫方式,利用各種符號、數字、生僻字組成,可起到日記“加密”的作用。
  3、紫微鬥數
  火星又稱 "殺神",屬火,南鬥浮星。
  火星為四煞之一,乃一兇星。居寅午戌為入廟,居巳酉醜為得地,居亥卯未為利益,居申子辰為陷。火星入命,面色紅黃,眼大,臉圓長,中等身材,略壯。於人性情則剛強出衆,急躁膽大,頑固不化,自以為是,心性毒辣,唇齒四肢有傷,麻面或面有傷痕,毛發有異於常人之處,如為紅棕色或捲毛。落入十二宮中皆不為美論,唯居疾厄宮入廟,作身體強壯少病論之。與廟旺之貪狼同宮入命,指日立邊功,武職顯貴,經商橫發。火星雖入廟旺之鄉守命,亦有不順,成敗起伏勢所難免,若入陷宮,刑剋甚重,剋害六親,易招官非橫禍,惡疾纏身。
  女命火星,性格剛強,熱烈外嚮,敢說敢言。火星廟旺又與吉星廟旺同守,旺夫益子,貞烈之婦。陷宮守命或同宮之正星落陷,心毒,內狠外虛,凌夫剋子,不守婦道,多是非,淫欲下賤。
  1、火星利東、南方生人,及寅卯巳午年生人,則禍輕,不利西、北方生人,禍重。
  2、火星守命,入廟見諸吉,對宮及三合宮不加兇,宜從事軍警起傢,立武功,中年始興。
  3、火星與貪狼守命,加吉星,宜從武職,主能立功邊疆,有將相之貴,經商則必大發財利,主富,加羊陀劫空不作此論。
  4、火星陷地,羊陀同宮,主人襁褓災深,少年易夭折,衹宜過房外傢寄養,二姓延生,重拜父母方可。
火星的生命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拍到“火星人”?
  2000年,一塊火星隕石是美國於南極洲發現,編號為ALH84001的碳酸????隕石。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聲稱在這塊隕石上發現了一些類似微體化石結構,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但有人認為這衹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但直到2004年,爭論的雙方仍然沒有沒有任何一方占據上風。
  維京號(或海盜號)Viking probes曾做實驗檢測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實驗限於維京號的着陸點並給出了陽性的結果,但隨後即被許多科學家所否定。這是正在進行中的爭議。現存生物活動也是火星大氣中存在微量甲烷的解釋之一,但通常人們更認同其它與生命無關的解釋。
  將來人類若對外星殖民,由於火星的友善條件(同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最像地球),它很可能是我們的首選地點。
  現已證明火星上曾經確實存在水,且以前有生命出現(可見CCTV10相關節目,可上網搜索)。
天文百科
  火星是一顆引人註目的火紅色星球。他熒熒如火,位置不定,亮度時有變化,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古羅馬用戰神馬爾斯命名它。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觀測到火星上密佈有規則的綫條,他說那是“運河”,在火星上發現了人工開鑿的運河成了當時轟動世界的新聞,此後,人們紛紛幻想有“火星人”。20世紀以來,對於火星有無生命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瑞士物理學家馬孛·比孛夫分析了從火星上拍回來的照片後說:在這個紅色星球的表面,建築了縱橫交錯的運河,河裏還擠滿了無數的魚類。1976年美國的兩個“海盜”號探測器在火星上着陸,它們在火星表面上進行了預定的考察和實驗,確認火星上根本不存在“運河”,大概沒有生命。蘇聯在62-73年間也多次發射了“火星”號探測器。
  火星是一個直徑為6787千米的寒冷荒蕪的星球。大氣非常稀薄,二氧化碳占了96。又少量的水氣和氧。表面氣壓相當於地球30-40公裏高空的氣壓。溫差很大,赤道中午時可達20。c,兩極在漫長的極夜,最低-139。c。火星上有雲,分為幹冰雲、水冰雲、塵埃雲。大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這種籠罩整個火星的大塵暴,幾乎在每個火星年裏都要發生一次,而且是發生在火星運行到軌道的近日點前後。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因為此時太陽對火星表面的加熱作用比較大,熱空氣上升塵埃揚起塵暴很快蔓延開來,並從南半球發展到北半球,甚至把整個火星都籠罩在塵暴之中。形成全球性大塵暴後,太陽對火星表面的加熱作用開始減弱,火星上溫差減小,塵埃逐漸平息下來,回降到表面。火星上也有四季變化。
  在砂礫遍地、荒涼沉寂的火星表面,遍布遭隕星襲擊後因撞擊形成的坑坑窪窪。它的最引人註目的地形特徵是幹涸的河床。它們多達數千條,長度從數百千米到10000千米以上,寬度也可達幾千米到幾十千米,蜿蜒麯折,縱橫交錯,極為壯觀。它們主要集中在火星的赤道區域附近。河床的存在使科學家們認為,現在乾燥異常的火星曾經有過大量的水。火星上最壯觀的特徵是位於南半球的大峽𠔌其中尤以水手𠔌更為突出。水手𠔌由一係列峽𠔌組成,綿延5000米以上,寬500千米,深也達到6千米左右,這樣的峽𠔌是地球上任何峽𠔌無法比擬的。奧林匹斯火山更為神奇,這個直徑達600千米的大火山口竟比周圍地區高出26千米,是地球上珠穆朗瑪峰的3倍。像水手𠔌和奧林匹斯火山這樣的特大地貌,在整個太陽係裏都是絶無僅有的。火星兩極有白色極冠,是幹冰和水冰,水冰如果全融化,可在火星表面形成10米的均勻水層。
  火星離太陽的距離變化較大,若衝日(從地球看,火星和太陽反相的日子,這時火星傍晚東升次日凌晨西落,整夜可見)發生在火星離日最遠時,火星距地一億公裏;最近時,5500公裏(這時稱大衝),是觀測的最佳時機。大衝每15或17年一次。
百科辭典
  huoxing
  火星
  Mars
    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在天文學中,常以符號□表示。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註目的火紅色星。它同地球的距離不斷變化,因此它的亮度也不斷變化:最暗時的視星等約為+1.5等;最亮時則達到-2.9等,比最亮的恆星天狼還亮得多。它在衆恆星間的視位置也不斷變化,時而順行,時而逆行。由於它熒熒如火,亮度常有變化,位置又不固定,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又叫它“熒惑”;在古代羅馬,因為它帶有血紅色,所以用戰神瑪爾斯(Mars)命名。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裏,為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0.8%,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火星有兩個衛星,即火衛一和火衛二(見火星衛星)。
     地面望遠鏡拍攝的火星照片
    兩、三個世紀以來,人們用望遠鏡對火星進行觀測,獲得許多有價值的資料。1964~1977年,美國對火星發射了“水手號”和“海盜號”兩個係列共八個探測器。其中特別值得提出的是:1964年11月發射的“水手”4號經過火星附近時,拍攝了火星的照片,從而發現火星表面有不少象月球上那樣的環形山;1971年11月“水手”9號對火星全部表面進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發現了火星上有巨大的火山、峽𠔌係和寬闊的河床;1976年7月和9月“海盜”1號、2號先後在火星表面軟着陸,進行了多方面的探測活動,特別是進行了生物探測實驗,結果表明,火星上大概不存在生命(見火星上的生命)。此外,蘇聯也於1962~1973年間多次發射“火星號”係列探測器研究火星及其周圍空間,“火星”3號的登陸艙也實現了軟着陸。所有這些探測大大豐富了人們對火星的認識。
     行星探測器拍攝的火星拼合照片
    公轉和自轉 火星在一個橢圓軌道上繞日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1□9,軌道半長徑約為1.524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為 0.093。由於偏心率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裏。這就造成了火星衝日(見行星視運動)時同地球的距離有較大變化,圖31971~1999年火星衝日情況說明1971~1999年火星“衝日”情況。圖1971~1999年火星衝日情況中外圈是火星軌道,內圈是地球軌道(並標出地球經過軌道不同部位時的月份)。從圖1971~1999年火星衝日情況中不難看出,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同發生衝日的月份有關。最小距離是在 8月底,在這前後發生的衝叫作近日點衝或大衝,此時火星同地球的距離衹有 5,600萬公裏左右。火星在軌道上運行一圈約687天,地球平均要經過780天(最少764天,最多806天左右)纔與火星相衝一次。這樣,相衝的點約16年在軌道上轉一圈。這就是說,火星大衝大約每15年或17年發生一次。下次大衝將在1986年 7月10日發生。
    火星自轉的情況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2.6秒,也就是說,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它的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為23°59□,也比地球的黃赤交角稍大。火星上也有四季變化,但每季約為地球上兩季那樣長。
    大氣 和地球相似,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在五十年代,柯伊伯等通過分光觀測,確認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根據火星探測器“海盜”1號的直接測定,火星表面的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裏高度處的大氣壓。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約95%)是二氧化碳,有約 3%的氮,1~2%的氬,合起來約為0.1%的一氧化碳和氧,還有極少量的臭氧和氫,水汽的數量很少,隨季節和位置而變化,平均約為大氣總量的0.01%。如果火星大氣中的水全部凝聚,也衹能形成0.01%毫米厚的水膜覆蓋整個火星表面。
    和地
英文解釋
  1. n.:  flake,  Mars,  spark,  sparkle,  spunk,  the planet fourth in order from the sun, next to the Earth,  Mars (the planet)
法文解釋
  1. n.  étincelle; Mars
近義詞
火花
火星
火星
火星街道
火星社區, 火星居委會
相關詞
天文探測器天體太陽係衛星百科辭典地球假說
蓋亞復雜係統天文學宇宙星球論壇植物
星座7月4日探索太空科學更多結果...
包含詞
火星人冒火星火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