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 : 環境保護 : 土壤學 : 醫學 : 農業 > 灌溉
目錄
No. 1
  1.灌溉原則 灌溉量、灌溉次數和時間要根據藥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階段、氣候、土壤條件而定,要適時、適量,合理灌溉
  2.灌溉種類 主要有播種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長期灌水及鼕季灌水等。
  3.灌溉方法 分溝灌、畦灌、噴灌、滴灌、滲灌、澆灌等。
  (1)溝灌法 即在壟間行間開溝灌水,灌水溝的距離、寬度應根據植物的行距和土壤質地確定。溝灌適用於條播行距寬的藥用植物,如顛茄、紫蘇、白芷等。溝灌的優點是側嚮浸潤土壤,土壤結構破壞小,表層疏鬆不板結,水的利用率高。
  (2)畦灌法 本法是將灌溉水引入畦溝內,使水流逐漸滲入土中。畦灌法適用於密植及采用平畦栽種的藥用植物,如紅花、北沙參等。缺點是灌水欠勻,灌後蒸發量大,容易破壞表層土壤的團粒結構形成板層,空氣不流通,影響土壤中好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因此,灌後要結合中耕鬆土。
  (3)噴灌、滴灌法 是近年來發展的新型灌溉方式,優點較多,如噴灌,霧點小,均勻,土表不易板結,節水和節約勞力。滴灌,是使灌溉水緩緩滴出,浸潤作物的根係土壤,能適應復雜地形,尤適用於幹旱缺水地區。
  (4)澆灌法 用噴壺或皮管澆水,僅適用栽培小面積藥材使用,但陽畦育苗時使用廣泛。
  4.我國灌溉排水工程發展歷史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多、耕地少、水資源緊缺、水旱災害頻繁,特殊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以及社會條件决定了中國農業必須走灌溉農業的發展道路。
  我國是世界上從事農業、興修水利最早的國傢,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時代就有“盡力乎溝洫”、“陂障九澤、豐殖九藪”等農田水利的內容,在夏商時期就有在井田中佈置溝渠,進行灌溉排水的設施,西周時在黃河中遊的關中地區已經有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如《詩經,小雅•白華》中就記載有“泥池北流,浸彼稻田”。意思是引渭河支流泥水灌溉稻田。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變革時期,由於生産力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開墾,灌溉排水相應地有了較大發展。著名的如魏國西門豹在鄴郡(現河北省臨漳)修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和改良????鹼地,楚國在今安徽壽縣興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秦國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裏,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秦漢時期是我國第一個全國統一國力強盛時期,也是灌溉排水工程第一次大發展時期。特別是西漢前期的水利建設大大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鄭國渠(建於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興建的灌溉工程,當時號稱灌田4萬頃,使關中地區成為我國最早的基本經濟區,於是“秦以富強,卒並諸侯。”漢武帝時,引渭水開了漕運和灌溉兩用的漕渠,以後又建了引北洛河的竜首渠,引涇水的白渠及引渭灌溉的成國渠。漢代除在統治的腹心地區渭河和汾河𠔌地修建灌溉工程外,還為了鞏固邊防、屯兵墾殖,在西北邊疆河西走廊和黃河河套地區也修建了一些大型渠道引水工程。
  我國第二個灌溉排水工程發展時期是隋唐至北宋時期。唐朝初年,定都長安,曾大力發展關中灌溉排水工程,安史之亂後,人口大量南遷,江浙一帶農田水利工程得到迅速發展,沿江濱湖修建了大量圩垸,排水墾荒種植水稻,塘堰灌溉更為普遍。同時提水工具也得到改進和推廣,擴大了農田灌溉面積。到晚唐時期,太湖地區的賦稅收入已超過黃河流域,成為新的基本經濟區。到北宋時期,長江流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已從西漢時的不足20%上升到40%多。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頒布了《農田利害條約》(又名《農田水利約束》),這是第一個由中央政府正式頒布的農田水利法令,同時還設立全國各路主管農田水利的宮史,使農田水利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後,又進一步推動江南水利的發展,不僅蘇浙一帶水利得到長足發展,而且東南沿海及珠江三角洲水利建設也開始有所發展。
  明清兩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灌溉排水工程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全國人口有了較大增長,從元代的5000多萬人,發展到明代的9000萬人,到清代康熙年間超過了l億多,到清代末年已達到4億人,全國人口在500多年間增長了7倍多。人口的增長,耕地面積和畝産必須相應地擴大和增長,所以,也促進了水利的大發展。明、清時期長江中下遊的水利已得到廣泛開發,僅在洞庭湖區的築堤圍墾,明代就有200處,清代達四五百處,所謂“湖廣熟而天下足”,可見兩湖地區已成為全國又一個基本經濟區。與此同時,南方的珠江流域,北方的京津地區,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灌溉事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東北的鬆遼平原在清中葉開禁移民以後,灌溉排水工程也有所發展。
  19世紀中期以後,由於帝國主義的入侵,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一時期水利在局部地區雖有所發展,但是總的來說則是日趨衰落。19世紀後期,由於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傳入中國,一批水利學者從國外學習歸來,開辦水利學校,傳播先進科學技術。 1914年,我國第一所水利專科學校——河海工科專門學校在南京成立。 1917年以後,長江、黃河等流域相繼設立水利機構,進行流域內水利發展的規劃和工程設計工作。 1930年由李儀祉先生主持,開始用現代技術修建陝西省涇惠渠,以後又相繼興建了渭惠渠、洛惠渠等灌區。
  經過歷史上的幾次大起大落,到1949年全國有灌溉面積1600萬hm2(2.4億畝),約占當時耕地面積的16.3%。人均占有灌溉面積0.03hm2(0.44畝)。
  我國的農田排水也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工紀•匠人》記載,大約3000年前已采用井田溝洫製,即為農田排水係統,至唐代和北宋已有滄州無隸縣的無隸溝,任丘縣的通利渠等較大規模的排水工程。五代時期江蘇太湖流域浦塘河網用以排水、灌溉和通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進行了廣泛持久的灌溉排水工程基本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我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礎設施和物質保證。到2003年底,全國灌溉面積達到5580萬hm2,使40%的耕地有了灌溉設施。1949年,灌溉用水量不到1000億m3,到2003年,達到3300億m3。
  1980年以來,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和生産效率逐步提高。按實灌面積計算,1980年全國平均每公頃農田灌溉用水8745m3,1997年降到7800 m3。同期每立方米灌溉水生産糧食從0.6 kg左右提高到約1kg。全國共建設萬畝(667hm2)以上灌區5686處,灌溉面積2200多萬hm2,占全國農田灌溉面積的43%。全國共有水庫84905座,總庫容4571億m3,其中除少數大型水庫主要用於防洪和發電外,絶大部分水庫都具有灌溉供水的功能。到2002年底,全國已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860多萬hm2(2.8億畝),其中噴灌247多萬hm2(3700多萬畝),微灌30多萬萬hm2,低壓管道輸水灌溉614多萬hm2(6200多萬畝),渠道防滲控製面積756多萬hm2(11350多萬畝)。非工程節水面積達到1670萬hm2,其中800萬hm2是采用控製灌水方法的水田。除澇達到2027萬hm2,占需要治理的易澇面積的83%。
  雖然我國灌排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臨着嚴重的挑戰,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製約因素。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為5497億立方米,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19.5%,其中,城鎮生活用水占5.8%,農村生活用水占5.4%,工業用水占20.8%,農田灌溉用水占61.4%,林牧漁用水占6.65。雖然今後總供水量會有所增加,但隨着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水被用來滿足工業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灌溉用水將更加緊張,農業灌溉缺水每年達300多億m3,但農業用水浪費嚴重,全國灌溉水利用率衹有40%左右。20世紀70年代,全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hm2,到80年代和90年代則分別達平均每年約2000萬hm2和2700萬hm2。近5年來,全國受旱面積平均每年達3300多萬hm2。此外,我國水資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製。根據2002年的水質評價結果,在調查評價的12.3萬公裏河長中,四類水河長占12.2%,五類或劣五類水河長仍占23.1%。
  全國窪澇、????鹼、漬害農田面積近3300多萬hm2,這些低産農田經過40多年的開溝排水和綜合治理,大部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隨着農業發展對治理標準要求的提高,以及部分地區由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之,進一步治理的任務還很大。
  『詞意』:澆灌,滋潤。
百科辭典
  guangai
  灌溉
  irrigation
    利用人工設施,將符合質量標準的水,輸送到農田、草場、林地等處,補充土壤水分,以改善植物的生長發育條件。灌溉的主要對象是農作物,故又稱作物灌溉或農田灌溉
    沿革 人類進行灌溉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料查證已有5000多年(見農田水利)。灌溉事業在世界範圍內的第一次大發展是在19世紀。英國的工程師們於19世紀20~30年代,在印度河及尼羅河上修建了第一批攔河樞紐和渠係工程,將洪水漫灌改為常年灌溉。此後,許多國傢相繼修建了大量的近代灌溉工程。到1900年,全世界灌溉面積達到4800萬公頃,比18世紀末增長了5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為了盡快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産。特別是為了滿足人口急劇增加的衣食需求,灌溉事業再次獲得大發展。1985年統計,全世界灌溉面積達到2.2億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6%。灌溉土地上農産品産值已約占農産品總産值的一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發展灌溉,1980年中國的灌溉面積已達4800萬公頃,居世界首位。同一時期,印度、美國、蘇聯和巴基斯坦的灌溉面積分別達到3930萬公頃、2400萬公頃、1930萬公頃和1530萬公頃,居世界第2位至第5位。
    基本原理 作物從種子萌發到成熟都需要水參與光合作用,形成植株體和籽粒。但作物消耗的水分99%以上用於葉面蒸騰和株間土壤蒸發,以調節作物體溫、改善小氣候和嚮植物體內輸送養分。沒有適量的水分供應,作物的生長發育就會受到抑製和損害。持續缺水,作物就會幹旱致死。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基礎。作物需要的水分,主要由作物根係依靠細胞壁內外的滲透壓力差,從土壤中吸取水分。衹有當土壤中水分壓力大於根係細胞內水分壓力,水才能從土壤進入細胞。土壤水分的壓力隨着含水率的減少而降低,也隨着土壤水的濃度增大而降低。因此,作物要求土壤含有一定數量和較低濃度的水分。土壤水分又是養分的溶劑,並能調節土壤中的空氣狀況與熱狀況,為作物創造適宜的土壤環境,以利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
    在天然條件下,土壤水分狀況往往難以滿足作物的需要,在幹旱地區和幹旱季節尤其如此。灌溉除主要用於補充土壤水分外,對????鹼土可利用灌溉衝洗土壤中的可溶????分以改良土壤;對稻田,可利用深水淹灌,消滅雜草和抑製稻苗的過速生長;在河流含沙率較高時,可利用含泥沙的水進行放淤肥田,改良土壤;還可將肥料、農藥溶解在水中,進行灌溉或噴灑。灌溉還可起預防霜凍和預防幹熱風危害,以及防止土壤風蝕等作用。
    灌溉技術 灌溉的基本任務是根據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適時適量嚮農田供水,掌握作物的需水規律是進行合理灌溉的基礎。在不同的氣候、土壤和農業耕作栽培條件下進行灌溉試驗,可以測定作物全生育期和各個生育階段的需水量。據此來製定作物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水次數、灌水時期和灌水量。
    為了將作物需要的灌水量均勻地分佈在農田。要采用適宜的灌水技術。一般情況下,水稻采用建立水層的淹灌,小麥、牧草等密播作物采用畦灌,棉花、玉米、蔬菜等寬行作物采用溝灌,果樹多采用穴灌。80年代以來,為了節約水量和提高灌水質量,噴灌、滴灌有較大發展。地下灌溉如滲灌等方法也有采用。
    從水源引水到田間灌水要修建灌溉係統,一般包括灌溉渠首工程、輸水配水工程及田間灌溉工程。當農田低於灌溉水源或渠道水位時,水可憑重力作用,流入田間,稱為自流灌溉。反之,當農田高於水源或渠道水位時,需要動力提水,稱為提水灌溉。在中國的灌溉面積中,提水灌溉約占一半。
    灌溉不僅要求水量有一定保證,而且要求水質符合一定標準。對於絶大多數作物,
英文解釋
  1. :  irrigation,  watering
  2. n.:  flooding,  water
  3. v.:   irrigate
  4. vt.:  flood,  impound,  irrigate
法文解釋
  1. v.  irriguer, arroser
近義詞
相關詞
江蘇水利百科大全生態地理地貌沙漠百科
設備噴灌百科辭典儀器傳感器植物農業生産管理
緑化設備園林噴頭亨特耕地農田土地旅遊
水庫水利工程北京房山術語更多結果...
包含詞
灌溉渠灌溉車灌溉的灌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