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澎湃péngpài :1.波濤衝擊的聲音;2.指聲勢、氣勢等浩大雄偉.
澎、湃兩個字都是形聲字,部首都是三點水,也就是說都與水有關。
澎湃和在一起,便是用來形容水的聲音、外形的形容詞,既是說明水流動時的形狀氣勢,以及所發出的聲響。
在人類社會中,其意思多轉變為形容一個人因為激動,或者緊張、驚訝、興奮等,引起血液流動加快而心髒加劇起伏的情況表現,進而轉化表達一個人心情的形容詞或名詞。 |
|
彭湃(1896-1929) 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傢,中國共産黨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廣東省海豐縣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3年1月領導成立海豐縣總農會。1924年任中共廣東區委農委書記,在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1925年任廣東省第一屆農民協會副委員長。後來到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他領導海陸豐農民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黨的五大上他當選為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黨的六大後,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29年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同年8月在上海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彭湃是早期農民領袖,毛澤東稱他為“農民大王”。
彭湃原名彭漢育,留學日本時改為彭湃。1896年生於海豐縣城橋東社,1929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上海,時年僅33歲。
1921年,彭湃從日本學成回國,在廣州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0月出任海豐縣勸學所長(後改稱教育局長),秘密組織“赤心社”,出版《赤心周刊》,公開宣傳社會主義。次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彭湃組織學生舉行示威大遊行。這一行動,觸怒了當局,被免去教育局長職務。當局的報復不但未能使彭湃喪失意志,反而激奮他為社會主義事業鬥爭的决心。從此,他脫下白通帽,戴上小鬥笠;脫下學生裝,穿上農民粗布衫;脫下革皮鞋,光着腳板深入農民群衆,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語言和農民兄弟傾談,與農民一起勞動,關心農民的疾苦,體察農民的生活。7月29日,彭湃與赤山約農民張媽安、林煥、林沛、林老四、李思賢在他的書室“得趣”成立了六人農會。1923年元月,海豐總農會成立,入會的農戶占全縣總人口四分之一,彭湃為會長。夏,臺風襲擊海豐,農民損失慘重,彭湃號召農民“三成交租”,同時主持召開有3萬餘人參加的農民誓師大會。8月16日(農歷七月初九),總農會遭到縣警和當局駐軍襲擊封閉,農會成員楊其珊等25人被捕,縣政府發佈命令解散農會,通緝彭湃。在殘酷的敵人面前,彭湃毫不畏懼,長途跋涉,前往老竜找陳炯明交涉申辯,迫使陳氏指令釋放被捕會員,恢復農會活動。
1924年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實現了國共合作。彭湃奉命擔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繼而聘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首屆和五屆主任。
1923年至1925年彭湃根據其領導農民運動及其經驗,以其獨具的天才和智慧,用馬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陸續寫成《海豐農民運動報告》。這個報告,是中國共産黨最早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述農民運動的理論方針的重要著作。
1926年1月1日,中央農民部主辦的《中國農民》創刊。該刊1—5期登載《海豐農民運動報告》;9月,被毛澤東編入《農民問題叢刊》;10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把它更名為《海豐農民運動》,周恩來親自為該書封面題寫書名,作為“廣東農民協會叢書之一種”出版。
《海豐農民運動》全書分8節和6個“補充”,共5萬餘字。它以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深刻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中,農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說明農民革命的必然性。詳細記述了海豐農民運動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及其經驗教訓。它的發表和出版,對當時正在蓬勃開展的全國農民運動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誠如毛澤東在《農民問題叢刊•序》中寫的《海豐農民運動》“乃本書最精粹部分”,“它給我們做農民運動的方法”,“它又使我們懂得中國農民運動的性質”,從而提出要把海豐農民運動的經驗嚮全國推廣。 |
|
- v.: surge
|
|
- v. déferler
|
|
渒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