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潮汕工夫茶
目錄
No. 1
  “潮汕工夫茶”之從茶葉轉變為茶道的初探所謂的潮汕工夫茶,究竟是指茶還是指茶道呢?
  現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很有爭議。
  一、從歷史、文學記錄方面
  在民國之前,所謂的工夫茶是指經過加工的好茶葉。
  清代的蔡爽的《官話匯便覽》中有這樣的記載。
  到了民國十一年《福建通志》中也有這種說法的記載。
  當年蔣子竜去日本“今日庵”的作客,領略了日本茶道之後,
  有所感受:
  “中國南方的茶館文化,
  尤其是工夫茶和廣東的早茶,
  似乎也應該從理論上總結提高—下,
  特別要提高到藝術、宗教、哲學、道德的高度來認識。
  來加以宣揚……
  什麽事一旦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就不—股了。”
  ——這裏的所指的工夫茶就是潮汕工夫茶
  到瞭解放前有個《風報》的編輯定過潮州工夫茶經。
  至此將潮汕工夫茶解釋為茶道纔剛剛開始。
  二、從民間品茶認識方面
  在舊社會,茶號商賈已經相當繁榮了。
  各茶號,有各的焙茶絶技,
  焙茶師傅們經過一方經心的操作方能焙出上品的茶葉來,
  在當時,這種上品茶就叫工夫茶,
  由於潮汕所焙的工夫茶焙茶技術最出名,
  於是就有了潮汕工夫茶一說。
  由於廣大的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對他們而言品茶是一種奢侈。
  解放後,各茶號收為國有,焙茶技師被聚中到國營企業中。
  而且當的茶業主要是作出口,
  所以人民大衆一般難以品到茶葉。
  到了改革開放所,茶葉售銷開始活躍起來了,
  人民大衆纔開始將品茶作為一種生活習慣普及開來。
  由於缺乏對茶的認識,及以能接解觸到上品的茶葉。
  加上文人墨客的宣揚,
  “工夫茶”一語人民大衆終於接觸了。
  由於缺乏認知、潮汕地區獨特的衝泡方式
  加上有識人士把潮汕工夫茶往茶道提升。
  漸漸的,潮汕工夫茶是指茶道,
  就在民間傳開了。
  筆者認為潮汕工夫茶原本就是指
  潮汕焙茶技師用特殊方法加工出來的上品好茶。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化背景的變化,
  漸漸的潮汕工夫茶被藝術化,
  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衝泡方式的茶道。
  所以,筆者認為所謂的潮汕工夫茶是指:
  用潮汕特有的上品好茶,
  結合潮汕獨特的衝泡方式,
  所演練的一種衝泡與品嚐的人性化的過程。
來談談潮汕工夫茶的專用術語
  茶 米
  
  潮州人叫茶葉謂之“茶米”,“茶”與“米”本來是兩回車,如今卻把它聯在一起,是何緣故?這可就難倒了文字學專傢了。
  有一說是:茶葉經過糕製之後,緊束如米粒狀(這是“鐵觀音”的特色),故有此稱,這種解釋是從形象上來說的,也還合理。
  另一種說法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與米不可分。茶之猶米,故日“茶米”。這個說法雖然有點勉強,可是卻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頗為有趣。
  -------------------------------
  衝泡:工夫茶出名的最重要操作。有好茶、好水和珍貴茶具,如不喜衝泡,就會全功盡廢。潮汕人總結出一套“高衝低篩,颳沫、淋蓋、燙杯、洗杯、篩點。每一步都有講究。
  ---------------------------------------
  潮汕工夫茶專用術語:
  治器: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
  納茶:烏竜入宮
  衝茶:高衝低篩,颳沫.淋罐
  燙杯:燒盅熱罐,洗杯(金雞獨立)
  灑茶:高衝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衹點三下又有稱為鳳凰三點頭).講究:低、快、勻、
  灑茶既畢,乘熱而飲,林緣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
  此乃:一口為喝 兩口飲 三口為品,工夫茶之精華盡獻此中
  據說是“味雲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神明變幻,工夫茶之三昧於此盡得矣。
  另為在外地衝泡緑茶也有:一杯水 二杯茶,三杯四杯是精華 的說法
  --------------------------------------------------------------------
  茶具
  工夫茶具大體相同,但精粗有別。常用器皿有:
  l、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紫砂泥製者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壺的深淺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例,謂之“水平”,能顯示製工精巧均衡。
  2、蓋甌。形如仰鐘,有上蓋、茶墊。蓋甌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樂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衝罐。但因口闊,不能留香,因此衹能權宜用之。
  3、茶杯。以薄、潔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為楓溪産,質地極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 宜“荷葉杯”,鼕宜“仰鐘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傢,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以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
  7、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為佳品。
  8、水鉢。多為瓷製,款式亦繁,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
  9、紅泥火爐。紅泥火爐,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
  10、砂銚。俗名“茶鍋仔”,輕巧美觀。
  11、羽扇。用以煽爐。
  12、錫罐。名貴的茶葉應用錫罐貯藏。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
  13、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4、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
  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功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製法。”功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緑茶,而用半發酵的烏竜、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竜缸、水鉢、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産地、名廠傢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嚮。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産的朱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衹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須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衝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衝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衝壞;
  颳沫——衝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註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嘗,杯沿接唇,茶面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