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學 : 物理學類 : 地震 : 海洋科學 : 軍事氣象水文 : 語文 : 冶金 : 建築 > 潮汐
目錄
潮汐 Chao Xi  

No. 2
  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地殼、大氣的周期性升降現象。對於地殼有固體潮汐,對海洋有海洋潮汐,對大氣有大氣潮汐。因海洋潮汐與人類的生産、生活關係密切,因而習慣上潮汐”僅指海洋潮汐”。
cháo xī cháo xī
  海水的定時的漲落,由月球和太陽的引力所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No. 4
  在月球和太陽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在白晝的稱潮,夜間的稱汐,總稱“潮汐”。一般每日漲落兩次,也有漲落一次的。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又使江河下遊發生潮汐。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傢訓·歸心》:“潮汐去還,誰所節度?” 宋 蘇轍 《和子瞻雪浪齋》:“門前石岸立精鐵,潮汐洗盡莓苔昏。” 明 劉基 《江行雜詩》之七:“坤靈不放厚地裂,應有潮汐通 扶桑 。” 葉聖陶 《窮愁》:“賭窟既破,全市喧傳,群來聚視博徒何如人,市囂乃如潮汐。”
No. 5
  潮汐
  拼音:cháo xī
形成
  由於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中分別産生的周期性的運動和變化的總稱。固體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彈性—塑性形變,稱固體潮汐,簡稱固體潮或地潮;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漲落與進退,稱海洋潮汐,簡稱海潮;大氣各要素(如氣壓場、大氣風場、地球磁場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産生的周期性變化(如8、12、24小時)稱大氣潮汐,簡稱氣潮。其中由太陽引起的大氣潮汐稱太陽潮,由月球引起的稱太陰潮。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陽近,月球與太陽引潮力之比為11:5,對海洋而言,太陰潮比太陽潮顯著。地潮、海潮和氣潮的原動力都是日、月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間互有影響。大洋底部地殼的彈性—塑性潮汐形變,會引起相應的海潮,即對海潮來說,存在着地潮效應的影響;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質量的遷移,改變着地殼所承受的負載,使地殼發生可復的變麯。氣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於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動,使海潮的變化更趨復雜。作為完整的潮汐科學,其研究對象應將地潮、海潮和氣潮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由於海潮現象十分明顯,且與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交通運輸等關係密切,因而習慣上將潮汐(tide)一詞狹義理解為海洋潮汐
  潮汐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它的發生和太陽,月球都有關係,也和我國傳統農歷對應。在農歷每月的初一即朔點時刻處太陽和月球在地球的一側,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會引起“大潮”,在農歷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側,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會引起“大潮”;在月相為上弦和下弦時,即農歷的初八和二十三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發生了“小潮”,故農諺中有“初一十五漲大潮,初八二十三到處見海灘”之說。另外在第天也有漲潮發生,由於月球每天在天球上東移13度多,合計為50分鐘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時刻(為1太陰日=24時50分)約推遲50分鐘左右,(下中天也會發生潮水每天一般都有兩次潮水)故每天漲潮的時刻也推遲50分鐘左右。
  但由於,月球和太陽的運動的復雜性,大潮可能有時推遲一天或幾天,一太陰日間的高潮也往往落後於月球上中天或下中天時刻一小時或幾小時,有的地方一太陰日就發生一次潮汐
  太陽和月球引力對地球上的水(液體)起作用如此大,對地殼的固體大陸也起作用會發生“陸潮”,“陸潮”可能會促使引發地震,所以在作地震預報時應慮月相。
  太陽和月球引力對地球上的大氣(氣體)也會發生很大的作用,發生“大氣潮”,引起大氣對流和大氣運動上的變化,會引起氣候上的變化。(這和認為氣候的變化與月亮無關的傳統觀點是抵觸的。)故氣象專傢建議在作天氣預報時應考慮月相。
潮汐能
  潮汐能是以位能形態出現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漲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勢能。海水漲落的潮汐現象是由地球和天體運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在海洋中,月球的引力使地球的嚮月面和背月面的水位升高。由於地球的旋轉,這種水位的上升以周期為12小時25分和振幅小於1m的深海波浪形式由東嚮西傳播。太陽引力的作用與此相似,但是作用力小些,其周期為12小時。當太陽、月球和地球在一條直綫上時,就産生大潮(spring tides);當它們成直角時,就産生小潮(neap tides)。除了半日周期潮和月周期潮的變化外,地球和月球的旋轉運動還産生許多其他的周期性循環,其周期可以從幾天到數年。同時地表的海水又受到地球運動離心力的作用,月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正是引起海水漲落的引潮力。除月球、太陽外,其他天體對地球同樣會産生引潮力。雖然太陽的質量比月球大得多,但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也比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得多,所以其引潮力還不到月球引潮力的一半。其他天體或因遠離地球,或因質量太小所産生的引潮力微不足道。根據平衡潮理論,如果地球完全由等深海水覆蓋,用萬有引力計算,月球所産生的最大引潮力可使海水面升高0.563m,太陽引潮力的作用為0.246m,夏威夷等大洋處觀測的潮差約1m,與平衡潮理論比較接近,近海實際的潮差卻比上述計算值大得多。如我國杭州灣的最大潮差達8.93m,北美加拿大芬地灣最大潮差更達19.6m。這種實際與計算的差別目前尚無確切的解釋。一般認為當海洋潮汐波衝擊大陸架和海岸綫時,通過上升、收聚和共振等運動,使潮差增大。潮汐能的能量與潮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說,與潮差的平方和水庫的面積成正比。和水力發電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很低,相當於微水頭髮電的水平。世界上潮差的較大值約為13~15m,但一般說來,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實際應用價值。
  潮汐是因地而異的,不同的地區常有不同的潮汐係統,它們都是從深海潮波獲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徵。儘管潮汐很復雜,但對任何地方的潮汐都可以進行準確預報。海洋潮汐從地球的旋轉中獲得能量,並在吸收能量過程中使地球旋轉減慢。但是這種地球旋轉的減慢在人的一生中是幾乎覺察不出來的,而且也並不會由於潮汐能的開發利用而加快。這種能量通過淺海區和海岸區的磨擦,以1.7tw的速率消散。衹有出現大潮,能量集中時,並且在地理條件適於建造潮汐電站的地方,從潮汐中提取能量纔有可能。雖然這樣的場所並不是到處都有,但世界各國已選定了相當數量的適宜開發潮汐能的站址。據最新的估算,有開發潛力的潮汐能量每年約200tw·h。
  全世界潮汐能的理論藴藏量約為3 ×109kw。我國海岸綫麯折,全長約1.8×104km,沿海還有60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1.4×104km的海岸綫,漫長的海岸藴藏着十分豐富的潮汐能資源。我國潮汐能的理論藴藏量達1.1×108kw,其中浙江、福建兩省藴藏量最大,約占全國的80.9%,但這都是理論估算值,實際可利用的遠小於上述數字。
擴展
  據現代科學發現太陽和月球引力還可能對人體或生物體中的液體等會發生作用,形成神秘的“生物潮”和“人體潮”,有日本科學家正對此問題在作研究。我國古代有一句諺語“逃過初一,也逃不過十五”也是對這種神秘的生物潮和人體潮可能會引發人或其它生物的病情加重,或精神上的變化的生動寫照。
  我國勞動人民在千百年來總結經驗出來許多的算潮方法(推潮汐時刻)如八分算潮法就是其中的一例:簡明公式為:
  高潮時=0.8h×[農歷日期-1(或16)]+高潮間隙
  上式可算得一天中的一個高潮時,對於正規半日潮海區,將其數值加或減12時25分(或為了計算的方便可加或減12時24分)即可得出另一個高潮時。若將其數值加或減6時12分即可得低潮出現的時刻——低潮時。
潮汐的軍事利用
  潮汐是由於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水産生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它不僅可發電、捕魚、産????及發展航運、海洋生物養殖,而且對於很多軍事行動有重要影響。歷史上就有許多成功利用潮汐規律而取勝的戰例。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將士從金門島出發,到達澎湖列島,進入臺灣攻打赤嵌城。鄭成功的大軍捨棄港闊水深、進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的大港水道,而選擇了鹿耳門水道。鹿耳門水道水淺礁多,航道不僅狹窄且有荷軍鑿沉的破船堵塞,所以荷軍此處設防薄弱。鄭成功率領軍隊乘着漲潮航道變寬且深時,攻其不備,順流迅速通過鹿耳門,在禾寮港登陸,直奔赤嵌城,一舉登陸成功。
  1939年,德國佈置水雷,攔襲夜間進出英吉利海峽的英國艦船。德軍根據精確計算潮流變化的大小及方向,確定錨雷的深度、方位,用漂雷戰術取得較大戰果。
  1950年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如風捲殘石,長驅直入打到釜山一帶。美國急忙糾集聯合國多國部隊,氣勢洶洶殺到朝鮮,但在選定登陸地點時犯了難——適合登陸的港口都有朝鮮人民軍重兵把守,強行登陸必然代價巨大。經過慎重考慮,最終美軍司令麥剋阿瑟指揮美軍於仁川成功登陸。原來,仁川港位於朝鮮的西海岸,海面是亞洲潮差最大的,最高達9.2米,退潮時近岸淤泥灘長5000餘米,登陸艦船、兩棲車輛和登陸兵極易擱淺;沿岸築有4米高的石質防波堤,構成登陸兵和兩棲車輛的障礙;進入港口的船衹,衹有一條飛魚峽水道,倘若有一艘艦船沉沒,就堵塞了航道;岸上炮兵可將近岸的艦船、兩棲車輛和登陸兵全部摧毀。朝鮮人民軍認為美軍不可能從仁川登陸,加之戰綫拉得太長,所以對仁川港疏於防守,兵力薄弱。然而,仁川港地區每年有3次最高的大潮,最高時潮差可達9.2米,其中就有9月15日。經過分析計算,美軍於9月15日利用大潮高漲,穿過了平時原本狹窄、淤泥堆積的飛魚峽水道和礁灘,出人意料地在仁川港登陸。朝鮮人民軍因此被攔腰截斷,前綫後勤完全失去保障,腹背受敵,損失慘重,幾乎陷入絶境。麥剋阿瑟指揮的美軍和聯合國軍,僅用1個月,幾乎席捲朝鮮半島,兵臨鴨緑江邊,取得空前勝利。
  但這次成功的登陸範例也有敗筆,美軍算錯了仁川港當天漲潮時刻,真正的漲潮提前到來。因此,儘管前方美軍已經提前登陸成功,炮兵卻按預定時間進行登陸前的轟炸,結果將已登陸的軍隊炸得血肉橫飛,白白損失了一營的官兵。
潮汐概述
  凡是到過海邊的人們,都會看到海水有一種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到了一定時間,海水推波逐瀾,迅猛上漲,達到高潮;過後一些時間,上漲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灘,出現低潮。如此循環重複,永不停息。海水的這種運動現象就是潮汐潮汐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産生的周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
  隨着人們對潮汐現象的不斷觀察,對潮汐現象的真正原因逐漸有了認識。我國古代余道安在他著的《海潮圖序》一書中說:“潮之漲落,海非增減,蓋月之所臨,則之往從之”。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寫道:“濤之起也,隨月盛衰。”指出了潮汐跟月亮有關係。到了17世紀80年代,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之後,提出了潮汐是由於月亮和太陽對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設,科學地解釋了産生潮汐的原因。
  潮汐是所有海洋現象中較先引起人們註意的海水運動現象,它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海港工程,航運交通,軍事活動,漁、????、水産業,近海環境研究與污染治理,都與潮汐現象密切相關。尤其是,永不休止的海面垂直漲落運動藴藏着極為巨大的能量,這一能量的開發利用也引起人們的興趣。
定義與分類
  由於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中分別産生的周期性的運動和變化,總稱潮汐。作為完整的潮汐科學,其研究對象應將地潮、海潮和氣潮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由於海潮現象十分明顯,且與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交通運輸等關係密切,因而習慣上將潮汐(tide)一詞狹義理解為海洋潮汐。固體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彈性—塑性形變,稱固體潮汐,簡稱固體潮或地潮;
  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漲落與進退,稱海洋潮汐,簡稱海潮;
  大氣各要素(如氣壓場、大氣風場、地球磁場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産生的周期性變化(如8、12、24小時)稱大氣潮汐,簡稱氣潮。
  其中由太陽引起的大氣潮汐稱太陽潮,由月球引起的稱太陰潮。
形成原因
  月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是引起海水漲落的引潮力。地潮、海潮和氣潮的原動力都是日、月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間互有影響。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陽近,月球與太陽引潮力之比為11:5,對海洋而言,太陰潮比太陽潮顯著。大洋底部地殼的彈性—塑性潮汐形變,會引起相應的海潮,即對海潮來說,存在着地潮效應的影響;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質量的遷移,改變着地殼所承受的負載,使地殼發生可復的變麯。氣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於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動,使海潮的變化更趨復雜。
  潮汐是因地而異的,不同的地區常有不同的潮汐係統,它們都是從深海潮波獲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徵。儘管潮汐很復雜,但對任何地方的潮汐都可以進行準確預報。海洋潮汐從地球的旋轉中獲得能量,並在吸收能量過程中使地球旋轉減慢。但是這種地球旋轉的減慢在人的一生中是幾乎覺察不出來的,而且也並不會由於潮汐能的開發利用而加快。這種能量通過淺海區和海岸區的磨擦,以1.7TW的速率消散。衹有出現大潮,能量集中時,並且在地理條件適於建造潮汐電站的地方,從潮汐中提取能量纔有可能。雖然這樣的場所並不是到處都有,但世界各國已選定了相當數量的適宜開發潮汐能的站址。據最新的估算,有開發潛力的潮汐能量每年約200TW·h。
潮汐推算
  潮汐的發生和太陽,月球都有關係,也和我國傳統農歷對應。在農歷每月的初一即朔點時刻處太陽和月球在地球的一側,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會引起“大潮”,在農歷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側,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會引起“大潮”;在月相為上弦和下弦時,即農歷的初八和二十三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發生了“小潮”,故農諺中有“初一十五漲大潮,初八二十三到處見海灘”之說。另外在第天也有漲潮發生,由於月球每天在天球上東移13度多,合計為50分鐘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時刻(為1太陰日=24時50分)約推遲50分鐘左右,(下中天也會發生潮水每天一般都有兩次潮水)故每天漲潮的時刻也推遲50分鐘左右。
  我國勞動人民在千百年來總結經驗出來許多的算潮方法(推潮汐時刻)如八分算潮法就是其中的一例:簡明公式為:
  高潮時=0.8h×[農歷日期-1(或16)]+高潮間隙
  上式可算得一天中的一個高潮時,對於正規半日潮海區,將其數值加或減12時25分(或為了計算的方便可加或減12時24分)即可得出另一個高潮時。若將其數值加或減6時12分即可得低潮出現的時刻——低潮時。但由於,月球和太陽的運動的復雜性,大潮可能有時推遲一天或幾天,一太陰日間的高潮也往往落後於月球上中天或下中天時刻一小時或幾小時,有的地方一太陰日就發生一次潮汐。故每天的漲潮退潮時間都不一樣,間隔也不同.
鹹潮
  鹹潮,主要是由旱情引起的,一般發生在上一年鼕至到次年立春清明期間,由於上遊江水水量少,雨量少,使江河水位下降,由此導致沿海地區海水通過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內陸區域。鹹潮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氯化物的含量上,按照國傢有關標準,如果水的含氯度超過250毫剋/升就不宜飲用。這種水質還會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鹹潮上溯屬於沿海地區一種特有的季候性自然現象,多發於枯水季節、幹旱時期。鹹水上溯意味着位於江河下遊的抽水口在鹹潮上溯期間抽上來的不是能飲用、灌溉的淡水,而是陸地生命無法賴以生存的海水。我國的鹹潮多發生在珠江口。
  成因
  1.降水減少
  降雨比多年平均減少。降雨銳減導致江、湖、庫水位急劇下降,降雨減少導致江河流量嚴重減少,上遊少雨,源水水量減少,下遊則受海水潮汐影響,形成鹹潮。
  2.沿江無序挖沙
  非法采沙船導致河段已基本沒有河沙;沒有河沙河段正沿着大江大河自下溯江而上;過量濫采河沙造成河床嚴重下切,引發鹹潮上溯。
  3.海平面上升加劇鹹潮蔓延
  海平面上升與鹹潮之間的關係引人註目。河口三角洲將遭受更為嚴重的洪水、風暴潮、澇災和鹹潮的襲擊,面臨“被淹”的危險。
  4.生産和生活用水增加
  隨着經濟急速發展,工業生産規模擴張,常住人口增長,生産和生活用水急劇增加,導致江河水流量減少,這使鹹潮入侵日益嚴重。
  危害
  海水的氯化物濃度一般高於5000毫剋/升,當鹹潮發生時,河水中氯化物濃度從每升幾毫剋上升到超過250毫剋。水中的????度過高,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老年人和患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等病人不宜飲用。水中的????度高還會對企業生産造成威脅,生産設備容易氧化,鍋爐容易積垢。在鹹潮災害中,生産中用水量較大的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金屬製品、紡織服裝等産業受到的衝擊較大,其中一些企業不得不停産。
  鹹潮還會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度升高,給“魚米之鄉”的珠三角農業生産造成嚴重影響,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從廣州市番禹區農村看到的情況令人觸目驚心。在番禹石樓鎮的一些稻田邊,儘管水溝裏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卻龜裂着。該鎮因為鹹潮,溝裏的水鹹度已達0.5%,而如果農作物“飲用”鹹度超過0.4%的水,半個月後就會停止生長,甚至死掉。
  水質性缺水對當地農業的影響是明顯的。據統計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廣州市番禹區2004年全區早稻面積計劃完成6.5萬畝,同比減少2.1萬畝,近1/3的稻田無法下插;甘蔗面積5.2萬畝,同比減少0.1萬畝;常年蔬菜面積11萬畝,同比減少1.8萬畝。
  防治
  1.建立預警機製
  加強對鹹潮形成機理的研究,運用先進的超聲波流速剖面儀等設備和技術,對鹹潮實施同步的嚴密監測,並建立預警機製,建立協調機構,在鹹潮到來之前做好防範。
  2.采取調水以淡壓鹹
  由於鹹潮活動主要受潮汐活動和上遊來水控製。潮汐活動可調節的餘地有限,而上遊徑流的調節則是大有可為的。進入21世紀,抵禦鹹潮迫切要求水利樞紐的運作。調水以淡壓鹹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應急辦法。通過調水以淡壓鹹可以允分發揮大江流域水資源的綜合效益。
  3.加強河道采砂管理
  鑒於目前三角洲河段過量濫采河砂造成河床嚴重下切,引發鹹潮上溯,有關部門應對嚴厲打擊違法采砂行為。
  4.節約用水
  用水的嚴重浪費導致河流水位下降,加重鹹潮的危害。所以,應提倡人們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以減輕威潮的危害。
開發利用
  潮汐是由於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水産生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它不僅可發電、捕魚、産????及發展航運、海洋生物養殖,而且對於很多軍事行動有重要影響。歷史上就有許多成功利用潮汐規律而取勝的戰例。
  發電
  世界各國已選定了相當數量的適宜開發潮汐能的站址。據最新的估算,有開發潛力的潮汐能量每年約200TW·h。 1912年,世界上最早的潮汐發電站在德國的布斯姆建成。1966年,世界上最大容量的潮汐發電站在法國的朗斯建成。我國在1958年以來陸續在廣東省的順德和東灣、山東省的乳山、上海市的崇明等地,建立了潮汐能發電站。
  世界三大著名潮汐電站簡介
  1. 加拿大安納波利斯潮汐電站
  2. 法國朗斯潮汐電站
  3. 基斯拉雅潮汐電站
  軍事應用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將士從金門島出發,到達澎湖列島,進入臺灣攻打赤嵌城。鄭成功的大軍捨棄港闊水深、進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的大港水道,而選擇了鹿耳門水道。鹿耳門水道水淺礁多,航道不僅狹窄且有荷軍鑿沉的破船堵塞,所以荷軍此處設防薄弱。鄭成功率領軍隊乘着漲潮航道變寬且深時,攻其不備,順流迅速通過鹿耳門,在禾寮港登陸,直奔赤嵌城,一舉登陸成功。
  1939年,德國佈置水雷,攔襲夜間進出英吉利海峽的英國艦船。德軍根據精確計算潮流變化的大小及方向,確定錨雷的深度、方位,用漂雷戰術取得較大戰果。
  1950年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如風捲殘石,長驅直入打到釜山一帶。美國急忙糾集聯合國多國部隊,氣勢洶洶殺到朝鮮,但在選定登陸地點時犯了難——適合登陸的港口都有朝鮮人民軍重兵把守,強行登陸必然代價巨大。經過慎重考慮,最終美軍司令麥剋阿瑟指揮美軍於仁川成功登陸。原來,仁川港位於朝鮮的西海岸,離首都漢城西28公裏,起着漢城關門的作用。海面是亞洲潮差最大的,最高達9.2米,退潮時近岸淤泥灘長5000餘米,登陸艦船、兩棲車輛和登陸兵極易擱淺;沿岸築有4米高的石質防波堤,構成登陸兵和兩棲車輛的障礙;進入港口的船衹,衹有一條飛魚峽水道,倘若有一艘艦船沉沒,就堵塞了航道;岸上炮兵可將近岸的艦船、兩棲車輛和登陸兵全部摧毀。朝鮮人民軍認為美軍不可能從仁川登陸,加之戰綫拉得太長,所以對仁川港疏於防守,兵力薄弱。然而,仁川港地區每年有3次最高的大潮,最高時潮差可達9.2米,其中就有9月15日。經過分析計算,美軍於9月15日利用大潮高漲,穿過了平時原本狹窄、淤泥堆積的飛魚峽水道和礁灘,出人意料地在仁川港登陸。朝鮮人民軍因此被攔腰截斷,前綫後勤完全失去保障,腹背受敵,損失慘重,幾乎陷入絶境。麥剋阿瑟指揮的美軍和聯合國軍,僅用1個月,幾乎席捲朝鮮半島,兵臨鴨緑江邊,取得空前勝利。
  但這次成功的登陸範例也有敗筆,美軍算錯了仁川港當天漲潮時刻,真正的漲潮提前到來。因此,儘管前方美軍已經提前登陸成功,炮兵卻按預定時間進行登陸前的轟炸,結果將已登陸的軍隊炸得血肉橫飛,白白損失了一營的官兵。
世界名潮
  在我國,有聞名中外的錢塘江暴漲潮和深入內陸六百多公裏的長江潮。主要是由於潮流沿着入海河流的河道溯流而上形成的。當潮流涌來時,潮端陡立,水花四濺,象一道高速推進的直立水墻,形成"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壯觀景象。
百科辭典
  chaoxi
  潮汐
  tides
    因月球和太陽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地殼、大氣的周期性升降現象。海洋水面發生周期性的漲落現象稱為海潮,地殼相應的現象稱為陸潮(又稱固體潮),在大氣則稱為氣潮。上述三種潮汐中海潮最為明顯。中國古代對海潮早就作過細緻的觀測。漢代哲學家王充在他的《論衡》一書中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指明潮汐與月相變化有關。十七世紀,牛頓用引力定律科學地說明海潮是月球和太陽對海水的吸引所引起的。至於陸潮和氣潮,都是相當小的,一般必須用精密儀器才能測出。
    在天文學中,潮汐這一概念目前已被引伸到其他天體的研究中來,成為研究某些天體的形狀、距離、運動和演化等不可缺少的因素。
    大潮和小潮 由月球的引力所引起的潮汐稱太陰潮。一個太陰日(月球連續兩次上中天的時間間隔)長約24小時50分,在這期間地球表面上同一點發生兩次漲潮,兩次落潮,因此連續兩次漲潮的間隔時間約為12小時25分。太陽和月球一樣,也會引起潮汐,稱為太陽潮。被吸引天體某部分受到的引力與該天體中心同樣質量的部分受到的引力之差稱為起潮力。太陽或月球對地球上同一點所産生的起潮力,與太陽或月球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它們同地球之間的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因此,太陽的質量雖然是月球的質量的2,700萬倍,但月球同地球的距離衹有太陽同地球距離的1/390,所以月球的起潮力為太陽的起潮力的2.25倍。太陽潮通常難於單獨觀測到,它衹是增強或減弱太陰潮,從而造成大潮和小潮。在朔日和望日發生大潮,因為那時月球、太陽和地球幾乎在同一直綫上,太陰潮和太陽潮彼此相加,以致漲潮特別高,落潮特別低。在朔日和望日,如果月球又經過近地點,漲潮和落潮的高度差異就更大。上下弦的時候發生小潮,因為那時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距90°,太陰潮被太陽潮抵消了一部分。
     大潮(上)和小潮(下)示意圖
    潮汐與地球自轉變慢 潮汐對地球自轉有一種製動作用,能使地球自轉逐漸變慢。對古代日食記錄的分析研究表明,地球的自轉周期每個世紀變長1~2毫秒。這個變化雖然很小,可是經過長期積纍,便頗為可觀。從對古珊瑚化石生長綫(環脊)的研究得知,在37,000萬年前,每年約有400天左右,即當時地球的自轉周期約為目前地球的自轉周期的9/10。
    月球以它的同一半球對着地球,其他行星的幾個衛星也有同樣的情況。這可以解釋為是由主星作用於伴星上的長期潮汐摩擦所造成的。
    潮汐對天體的作用 一個小天體(伴星)圍繞一個大天體(主星)運行,若伴星的軌道逐漸縮小到臨界半徑以內,伴星就會被主星的起潮力分裂為碎片。這個臨界半徑值是法國數學家洛希於1848年求出的,所以稱為洛希極限。位於洛希極限內的土星光環(見行星環),係由許多小塊物質組成,這一光環很可能是土星的一顆衛星進入洛希極限後分裂形成的。
    許多雙星都有潮汐幹擾的跡象。雙星成員的形狀一般是橢球,而不是正球。通常用扁率定量地表示這種橢球體的形狀。一般說來,一顆星繞另一顆星運動的周期愈短,扁率愈大。這種現象至少一部分是由雙星之間的起潮力造成的。密近雙星,彼此間由於潮汐作用,常常還會發生質量交流。
    對於星團而言,銀河係的較差自轉(見銀河係自轉)和銀河係對星團的起潮力,是導致星團逐漸瓦解的重要因素。
    有些河外星係是雙重星係或多重星係(見星係成團)。在距離很接近的雙重星係之間往往存在着物質“橋”,天文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彼此之間的起潮力引起的。通過中性氫21釐米譜綫的射電觀測,已經發現有伴星係的旋渦星係形狀不對稱,一個顯著的例子便是旋渦星係M101(NGC5457);反之,對無伴星係的旋渦星係來說,則未發現形狀上的畸變。前者很可能是由於潮汐造成的。
    參考書目 李珩編譯:《潮汐(海潮、陸潮與氣潮)》,科學出版社,北京,1973。
    Jeffreys, The Earth, Cambridge Univ. Press,Cambridge,1959.
      (李珩)
    
英文解釋
  1. :  tide,  flood and ebb,  Chao Xi
  2. n.:  tidal wave,  morning and evening tides
法文解釋
  1. n.  marées
近義詞
相關詞
浙江地理觀潮河流百科辭典自然現象水文
海洋生活社會俗語大氣大氣物理空間物理百科大全
天象自然力自然詞彙漢語科學發電工業
能源地球引潮力地球形變天文更多結果...
包含詞
潮汐能潮汐竜潮汐表潮汐港潮汐的
雙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