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潛地導彈
submarine-to-surface missile
由潛艇在水下發射攻擊地面固 定目標的導彈 。 同艇上 的導航係統和導彈指揮控製、檢測、發射係統等構成潛地導彈武器係統。機動性大,隱蔽性好,生存能力強,便於實施核突擊,是戰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潛地導彈分為潛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巡航導彈。①潛地彈道導彈多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采用慣性製導或天文加慣性製導,攜帶核彈頭。核彈頭有單彈頭、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爆炸威力為數萬噸至百萬噸TNT(2,4,6-三硝基甲苯;梯恩梯;茶褐炸藥;2,4,6-Trinitrotoluene;TNT ) ,射程為1000~10000餘千米 。導彈裝在潛艇中部的垂直發射筒內,每艘潛艇一般有 12 ~ 14具發射筒,每具裝一枚導彈。潛艇在水下機動時,導航係統能為導彈發射連續提供有關艇位、航嚮、航速和縱橫傾角等數據,通過射擊指揮係統隨時計算出每枚導彈的射擊諸元,並將其裝訂到導彈製導計算機內,迅速完成導彈發射準備。發射時,導彈靠燃氣蒸汽或壓縮空氣彈出艇外,導彈出筒後,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後導彈發動機點火,按預定彈道射嚮目標。②潛地巡航導彈通常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采用慣性加地形匹配復合製導,且攜帶的核彈頭的威力較高。它可藉助潛艇內的魚雷發射管或專用發射筒發射,當導彈出水升到一定高度時 ,彈翼自動張開,火箭助推器脫落,空氣噴氣發動機工作,使導彈轉為水平巡航飛行。 | | qian-di daodan
潛地導彈
submarine-to-ground missile
從潛艇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導彈。它和導彈潛艇構成潛地導彈武器係統。潛地導彈具有機動性大、隱蔽性好、生存能力強、隨時可實施攻擊的優點。每艘潛艇可攜帶多枚導彈在水下潛航兩個多月,多數潛艇攜帶16~24枚導彈。潛地導彈是戰略核武器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潛地導彈於20世紀50年代獲得發展。早期的潛地導彈采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衹能從水面發射,射程近,精度差。60年代出現水下發射的、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潛地導彈。此後導彈的射程不斷增大,精度迅速提高。蘇聯有 SS-N-4、SS-N-5、SS-N-6,美國有“北極星“A-1、A-2、A-3等型號的潛地導彈。70年代出現了能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潛地導彈,後又研製出潛射巡航導彈。繼蘇聯和美國之後,英國、法國和中國也都有自己的潛地導彈武器係統。
潛地導彈分為彈道式和巡航式兩種,前者簡稱潛地導彈,後者常稱潛射巡航導彈。
潛地導彈由彈頭、動力裝置、彈體和製導係統組成。彈頭多用核裝藥,可以是單彈頭、集束式多彈頭或分導式多彈頭。潛地導彈的動力裝置常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潛射巡航導彈的動力裝置大多采用空氣噴氣發動機。彈體將各分係統連成一個整體。製導係統常用慣性或天文加慣性製導係統,主要由慣性平臺和彈上計算機組成。潛射巡航導彈多用慣性加地形匹配等復合製導方式。
潛地導彈通常裝在潛艇中部的垂直發射筒內,靠1~1.5兆帕(約10~15大氣壓)的燃氣、蒸汽或壓縮空氣彈出艇外,獲得約45米每秒的彈射速度。潛射巡航導彈可由潛艇的魚雷發射管或專用發射筒發射。導彈在出水前或出水後點燃發動機,按預定的彈道飛嚮目標。潛地導彈的長度和直徑受到發射筒的嚴格限製。導彈在水下的運動比較復雜,除導彈本身的運動外,還有潛艇運動、海流、涌浪等因素的影響。潛地導彈的命中精度通常略低於地地導彈。
導彈的水下發射技術比較復雜。潛艇在水下機動航行時,導航係統不間斷地為發射導彈提供艇位、航嚮、航速和縱橫傾角等數據;射擊指揮係統隨時計算出每枚導彈的射擊諸元,將其裝定在彈上計算機內,並迅速完成發射準備工作。接到發射指令後,潛艇的發控係統開始按預定發射程序工作。發控係統的檢測設備自動檢查每枚導彈的發射準備狀態。導彈的發射準備時間約需10分鐘,發射間隔為幾十秒。(見彩圖潛地導彈)
潛地導彈發射示意圖
(戴詩正) | | - : Qiandi missil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