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漳州鬥雞
  自2003年元宵節漳州市薌城區政府主辦了一場“雞王爭霸賽”後,漳州鬥雞一夜之間聲名鵲起。兩年來,漳州鬥雞走南闖北,廈門、深圳、蘭州都能看到漳州鬥雞的雄姿。
  久負盛名
  漳州鬥雞久負盛名。1988年出版的《中國傢禽品種志》載:漳州鬥雞和中原鬥雞、吐魯番鬥雞、西雙版納鬥雞並列為中國四大鬥雞品種。
  漳州鬥雞是以觀賞或角逐為目的觀賞型品種,具有軀體高大的特點,以“烏雞紅冠”為上品,主要分佈於薌城區內,在廈門、晉江、汕頭等僑鄉也有人飼養。據《薌城區志》記載:明清時期,漳州已有鬥雞。清末、民國期間,就有人從國外引進“番雞”,與本地鬥雞進行雜交繁育。民國期間鬥雞盛行,鬥雞愛好者摸索出繁育、飼養、訓練鬥雞的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在國內乃至東南亞一帶頗有名氣,常有香港、臺灣、廈門等外地鬥雞愛好者組織來漳進行鬥雞交流比賽,而漳州鬥雞又在對外比賽中屢屢獲勝,具有“無敵天下”之美譽。20世紀90年代後,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漳州民間的鬥雞活動有了更廣泛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薌城區鬥雞存欄數有20000多羽,並擁有一支龐大的業餘鬥雞愛好者隊伍。
  繼“雞王爭霸賽”後,短短兩年時間裏,漳州鬥雞新聞不斷:薌城區成立了鬥雞同業公會,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鬥雞網站,開發了鬥雞宴,籌建全省首傢鬥雞館,建設鬥雞保種場。現在,每衹鬥雞的銷售價格由兩年前的70多元上升到110多元,銷售量翻了一番。
  藴含文化
  人們認為,漳州鬥雞藴含着豐富的鬥雞文化,觀賞鬥雞也是在品味一種“鬥雞文化”。從鬥雞的繁育、喂養、訓練、打鬥,到鬥雞比賽的觀賞、鬥雞菜餚的品嚐,無不透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河南民間鬥雞協會副主席李永年主編的《中國鬥雞》一書,總結出鬥雞的鬥勢有高頭大咬、四平頭、下涮頭、插花頭、鎖脖子、拱地竜6種,戰術有藉嘴、接嘴、幹腳、連腿、鑽檔、別翅6路。在法國北部,鬥雞傳統已延續幾個世紀,鬥雞愛好者堅持認為鬥雞是一門藝術,政府也以“保護傳統”的名義立法,使鬥雞比賽取得了合法地位。
  漳州鬥雞的歷史演進中也有一種 “南南融合”的獨特文化景象,閩南人闖南洋,導致南洋“番雞”與漳州本地鬥雞的選種、選配與打鬥。據記載,迄今印尼、菲律賓各地華裔及土生華人仍盛行鬥雞,據說是由漳州傳去的。
  由雞觀人,透過鬥雞看地域人文性格。漳州鬥雞文化不知不覺地融合於漳州人的身上,漳州鬥雞“生命不息,打鬥不止”,也與閩南人“愛拼纔會贏”的理念不謀而合。
  鬥雞的比賽規則
  經過100多年的演化,在漳州鬥雞基本上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較為完整的比賽規則。
  場地:鬥雞場地鋪地毯,用60-70釐米高竹圍打成圓形,直徑一般不小於6米(竹圍長約20米)。
  鬥雞:雙方雞主根據鬥雞的雞齡、體重、高度、戰績等情況進行比賽。雙方鬥雞現場過秤,相差在100剋以內;雙方雞齡相當(有老中青和是否有腳劍之分);參照雙方勝負戰績,經衡量協商後,如同意對雞,即可放雞决戰。
  放雞:雙方雞主抱雞進場,裁判員看鐘點吹哨放雞,三個雙鬥腳後裁判即宣佈比賽進行有效。不到三個雙鬥腳,有一隻雞跑了,裁判即宣佈比賽無效。
  勝負:在3個小時內,有一方雞出聲敗走為輸,如雞主愛惜雞,不讓其出聲敗走,可拋白毛巾認輸;雞主入場隔雞者,判隔雞方為輸,3小時內被鬥倒地斷氣者為輸;3小時內一方被打倒在地,但不出聲,經一分鐘逼一次仍不出聲,雞主又不認輸,不去隔雞,堅持3個小時到,判和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