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福建 >漳州 >漳州市區 > 漳州土樓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漳州土樓聯繫方式地址: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
  郵編:363000漳州土樓投訴電話漳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6-2029622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漳州土樓門票價格20元/人漳州土樓節慶活動鼕至:漳州的風俗,要吃鼕至糖圓。六月半年節:農歷六月十五日,閩南農村都要吃“半年圓”。這種圓丸衹有“鼕至圓”的一半大,不帶湯,多染成朱紅色。漳州土樓開放時間全天漳州土樓最佳旅遊時間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遊。漳州土樓特別提醒其實,旅遊期間遊客的生活環境、飲食起居都大大異於平時,如果在短期內無法適應這種變化可能導致某些疾病發作,應該引起重視。尤其是目前在各種探險旅遊如登高山、潛水、笨豬跳、急流探險等活動及項目越來越多,不少人喜歡尋求刺激卻又沒有相應的承受力,大部分遊客在外出旅行前沒有體檢的習慣,往往根據自我感覺决定是否參加旅行。這樣,比較容易節外生枝。在國外,人們旅遊前會徵求醫生的意見,由醫生根據他的身體狀況以及旅遊路綫、目的地的特點等提出合理的建議,讓旅遊者做好各方面準備,保證旅行途中不出意外。漳州土樓美食漳州最有特色的菜餚不外乎海鮮和當地的各種鹵味。海味包括對蝦、紅蟹、鰻魚、海蟶等等,清蒸是最佳的烹調方法,這樣可以保持原味,鮮嫩爽口,十分美味。
  鹵味主要有鹵豬頭肉、鹵豬舌頭、鹵鴨、鹵雞,都做得香噴噴的,吃起來很入味。
  漳州土樓住宿“漳州三寶”(水仙花、“國寶神藥”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平和溪蜜柚、海鮮和當地的各種鹵味。漳州土樓購物蜜柚是漳州平和縣的地方名果,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清乾隆年間它就被列為朝廷貢品。
  漳州土樓交通去“齊雲樓”從漳州乘班車到華安縣沙建鎮再換乘中巴車前往。
  漳州土樓玩法參觀、觀光、旅遊、
  漳州土樓遍布於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土樓的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産物。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鼕暖夏涼等特點。
  漳州土樓民居近2000座,僅南靖縣就有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也是全國土樓最多的地方。
  元末明初,元人退出關外,但沿海倭寇,海盜為患,屢侵入漳州各縣城鄉搶劫燒殺,民不安生,許多村莊仿衛城模式,聚族建土樓禦衛。明末清初,鄭成功率軍與清兵在閩南一帶拉鋸戰,民間又建不少土樓、石樓以安生。
  漳州土樓有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弧形、八角形、麯尺形、五鳳樓等,大量的是方形樓與圓樓。
  漳州土樓民居最早出現於元代,南靖書洋鄉石橋村永安樓建於元代中期,書洋下版寮村裕昌樓、輯光樓約建於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已有600多年。據南靖縣統計,建築時間距今400年以上的土樓有27座,300年以上的有37座,200年以上的有130多座。最大的土樓是書洋鄉裕昌樓,高五層,每層54間,共270間。最高的土樓是梅林鄉方形和貴樓,高五層,21.5米,共140間。
  土樓民居建築多選址於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𠔌中,或選在山、水、田、樓相和諧的地理環境之間。書洋鄉田寮坑土樓群、麯江河坑村的土樓群、塔下村土樓群、下版寮土樓群、後橋村土樓群、均沿溪流建築在山坡、𠔌地,自然環境優美,獨具閩南田園風光的特色。
  懷遠樓
  懷遠樓在南靖縣梅林鄉長孝坎下村,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是座建築精美,保存完好的中型園土樓。1988年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樓高四層13米,直徑38米。圓樓底層由河卵石和三合土壘築,有3米多高,二層以上是土墻,墻體堅實牢固。
  圓樓每層34年開間,4層共136間。房間內寬3.1米,進深3.5米。一至四層均設敞開回廊,光綫充足,空氣流通。四樓均分佈多個小窗,可供防衛射擊。在四樓的四方出挑建有4個哨臺,突出體現防衛功能。
  走進懷遠樓大門是圓形天井。正對大門是座"四架三間"的祖堂,名曰:"斯是室",也是子弟讀書的私塾。"斯是室"建築講究,雕梁畫棟,文雅秀氣。堂中有對篆書溜金對聯:"月過花移影,弄聲風來竹。書千古意,曉春花木心"。"斯是室"充滿書香氣息,體現"耕讀傳傢"的熱望。
  "懷遠樓"是簡氏傢族所建,樓內住簡氏18戶115人。
  長源樓
  長源樓位於南靖縣書洋鄉石橋村,建於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長源樓是方形土樓,地處九竜江西溪支流岸上,依河岸坡地高低而建。形成青山、緑水、土樓、人傢的景園。長源樓臨溪的墻是以大河卵石從溪岸壘砌起來的,衹建一層,有十個開間,中央主樓建三層,有十三個開間,兩翼由二層和三層組成,形成一座前低後高,如交椅般的方土樓,當地人也稱"交椅樓"。為防止外侵,一樓四周是封閉式的,衹在左側開一大門。樓裏有天井,面嚮天井的正中是祖堂,祖堂兩邊是廚房與庫房,二層、三層是臥房,有一敞的回廊,視野開闊,通風採光極好。
  長源樓整體建築順乎地形地貌,與自然環境溶為一體,體現土樓建築的智能與技巧。日本建築專傢稱長源樓為"斜面土樓"。國內土樓研究學者則認為是五鳳樓的變式。長源樓共有53間,現居住張氏傢族七戶30人,而該樓子孫在臺灣或海外為華僑者,人數遠比留在祖宅的要多得多。
  和貴樓
  和貴樓位於梅林鄉璞山村,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是南靖縣最高的一座長方形土樓。樓高5層21.5米。每層有28個房間,共有140個房間。樓正中有開一個大門,東西南北四方各有樓梯上下。
  天井以小卵石鋪地,左右各有一口水井,水源充足,可供全樓汲用。
  天井中央建三間一堂式學堂,學堂門上木匾書"興學利後"四字,反映和貴樓祖輩尊學重教,培養人才的宏願。和貴樓高大壯觀,雄偉堅固,頗似古代城樓。樓內居住簡氏傢族22戶120多人
  裕昌樓
  裕昌樓位於書洋鄉下版寮村上節社,建於元代末年,高5層共有房270間,是座最古老又最大的圓樓。樓址原為沼澤地,建成後傾倒,後打下大量鬆木加固地樁後重建,樓墻厚1.5米,樓內墻體均以杉木築建。因年代久遠,樓內回廊木柱部分傾斜,但仍經得起屢次地震的考驗。裕昌樓大天井內建半圓形二層樓。樓內有水井13口,均掘在廚房內,水源充盈,水桶下井一米就可以吊到水。裕昌樓依山臨溪,環境幽靜,有劉姓18戶110人居住樓內。
  田寮坑土樓群
  田寮坑土樓群是福建許多土樓中最最壯觀的一處絶景。它的圖片,曾出現在海內外許多傳播媒體上,聞名於世。田寮坑五座土樓坐落在峽𠔌中的山坡上,依山臨溪,周圍是層疊連片的梯田。從下往上看,五座土樓高低錯落有緻。從高處往下看,五座土樓巧似一朵梅花開四瓣。中間是座方形樓,建於清嘉慶年間,曰"步雲樓",三層84間。四周為四座圓土樓,曰"和昌樓"、"振昌樓"、"文昌?quot;、"瑞雲樓"。分別建於1952年、1930年、1966年、1930年。"文昌樓"建造進受地形限製,因地製宜,遂建成橢圓形樓三層96間。這是南靖縣一千多座土樓中唯一的橢圓形土樓。田寮坑土樓群佈局巧奪天工,絶無僅有。
  石橋土樓群
  石橋土樓群位於南靖天嶺山腹的書洋石橋村。近20座方形、圓形土樓沿溪建築在山𠔌中坡地上,高低錯落,是依地理環境構築土樓的一大景觀。古橋村有全縣最古老的方土樓"永安樓",有吸引中外許多專傢學者來考察的斜面土樓"長源樓",有全縣最大的圓土樓"順裕樓",樓有四層288間,天井直徑59米。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鄉麯江河坑自然村,有十五座三層以上圓、方新老土樓,建造在山𠔌方圓不足一公裏的沿溪平緩地面,是土樓建築分佈最密集的地方。居高俯視,土樓群星羅棋布於青山秀水之間。是土樓群落又一大景觀。
  二宜樓
  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二宜樓,是第一座被列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圓樓,是福建土樓的優秀代表作,曾被臺灣《聯合報》和《漢聲》雜志稱之為"圓樓之寶"。
  二宜樓樓門朝西,門額石匾鎸刻着各40釐米見方的"二宜樓"三字,近趙體而無柔媚之態,類瘦金體又稍遜勁拔,自成一格。"二宜"兩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傢宜室、宜內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中。
  二宜樓依山傍水,樓背後層巒疊嶂,近處山丘綿延逶迤,宛如蜈蚣緩緩爬行﹔山前地勢平緩開闊,兩條清澈的小溪於樓前交匯後直奔西南而去,小橋、樓閣、翠竹、村捨點綴其間,風光秀麗,青山緑水與大樓黃墻黑瓦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故稱"宜山宜水"。
  二宜樓建於清幹隆三十四年(1770年),開基祖為蔣仕熊。他在傢中排行第二,膂力超人,開荒種田是能手,在安溪、漳平等處開墾荒田幾百畝,聚攢了些財富。
  後娶妻生子,便想為子孫後代建立萬代基業。他請了一位勘輿傢為他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不惜巨資,經營了12年纔建成這座大樓。樓的平面直徑為73.4米,外環樓高四層,內環一層,它均勻、平等地分成12個單元,除門、廳、梯道而外共192間。
  如今保存完好,仍為蔣氏聚族而居,住有36戶220多人。其空間結構相當合理,內環平屋為"透天厝",設廚房、餐室與客廳,一至三層為臥室、倉庫,四層為自傢祖堂,各有樓梯上下。大樓中心是公共場所的大內院,占地600平方米,衹設2口水井,竪立着許多2米多高的石柱,可晾曬衣服和農作物。它兼有內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圓樓的優點,抗風抗震,鼕暖夏涼,公私兼顧,安穩舒適,故謂"宜傢宜室"。
  樓內居民門內是自傢天地,戶外是家庭世界,樓外是緑色的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確是"宜內宜外"。
  二宜樓在建築格局上的"一統世界無貴賤,平分空間無大小",非常有利於傢族內部團结,發揮其凝聚、團结、製約和導嚮功能,說它"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倒也妥貼。
  二宜樓外環樓通高18米,一至三層不開窗,四層衹開小窗洞,且密佈槍眼,底墻厚2.5米。圓拱形大門用花崗岩條石砌築,設兩重門板,內層鉚上鐵板,門後有雙閂,門頂有泄水漏沙裝置,可防火攻。四層樓上在泥墻與板壁之間有全樓貫通的"隱通廊",還有小門與各戶相通。在總體設計上十分科學。祖堂設在中軸綫盡端的重要位置,梁柱精製,彩繪生輝,華中見樸,繁簡有度,說它?quot;宜文宜武"一點也不誇張。
No. 2
  漳州土樓遍布於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土樓的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産物。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鼕暖夏涼等特點。 漳州土樓數量很多,共有800多座。歷史最悠久的是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規模最大的土樓是直徑達94.5米的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它有“超級土樓”之稱;土樓造型多樣,有圓方、橢圓、半月、交椅、雨傘、風車、八卦等形狀,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蠃坑的土樓,它是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氣勢磅礴,令人震撼。
  漳州土樓民居近2000座,僅南靖縣就有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也是全國土樓最多的地方。
  元末明初,元人退出關外,但沿海倭寇,海盜為患,屢侵入漳州各縣城鄉搶劫燒殺,民不安生,許多村莊仿衛城模式,聚族建土樓禦衛。明末清初,鄭成功率軍與清兵在閩南一帶展開拉鋸戰,民間又建不少土樓、石樓以安生。
  漳州土樓有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弧形、八角形、麯尺形、五鳳樓等,大量的是方形樓與圓樓。
  漳州土樓民居最早出現於元代,南靖書洋鄉石橋村永安樓建於元代中期,書洋下版寮村裕昌樓、輯光樓約建於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已有600多年。據南靖縣統計,建築時間距今400年以上的土樓有27座,300年以上的有37座,200年以上的有130多座。最大的土樓是書洋鄉裕昌樓,高五層,每層54間,共270間。最高的土樓是梅林鄉方形和貴樓,高五層,21.5米,共140間。
  土樓民居建築多選址於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𠔌中,或選在山、水、田、樓相和諧的地理環境之間。書洋鄉田寮坑土樓群、麯江河坑村的土樓群、塔下村土樓 群、下版寮土樓群、後橋村土樓群、均沿溪流建築在山坡、𠔌地,自然環境優美,獨具閩南田園風光的特色。
  懷遠樓
  懷遠樓在南靖縣梅林鄉長孝坎下村,建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是座建築精美,保存完好的中型園土樓。1988年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樓高四層13米,直徑38米。圓樓底層由河卵石和三合土壘築,有3米多高,二層以上是土墻,墻體堅實牢固。
  圓樓每層34年開間,4層共136間。房間內寬3.1米,進深3.5米。一至四層均設敞開回廊,光綫充足,空氣流通。四樓均分佈多個小窗,可供防衛射擊。在四樓的四方出挑建有4個哨臺,突出體現防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