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東 >棗莊 > 滕國故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滕國故城投訴電話棗莊市旅遊投訴電話:0632-3350123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滕州市區西南,距市區約5公裏。據史料記載,“故城周圍二十裏內有子城。”現故城城垣依稀可見。“外城”略呈方形、東西橫陳。沿外城西墻南去,有一段塹壕,俗稱“西海子”為昔日的護城河,外城內東南兩端各有窪沼一片,積水成澤,昔日植滿蓮藕,有“兩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稱。“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長10餘華裏。近百年來當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圍土築寨,以抵禦兵禍水患,現“子城”高出地面3-4米,城墻頂上植滿槐樹,緑葉成蔭,花香四溢。城內有滕城村,村四周是一片蔥緑的果園和農田,煥發着勃勃生機。城東北隅有一高臺,為“文公臺”,亦稱“靈臺”,臺下一池,傳為“靈池”。《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文王以民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為靈臺,謂其沼為靈沼。”滕文公效法文王築靈臺,掘靈沼,取與民歡樂之意。明萬歷年間,臺上修築了真武廟,該廟左掖門兩側有清代朱榜秀纔魏積查磚刻楹聯:“古跡近荊流,曾嚮高臺懷世子;遺封原叔綉,莫將飛閣誤滕王”為證。高臺東側古建有“文昌閣”、“呂祖閣”、“功德祠”、“休息祠“等。另有一功德石,刻有一段神奇動人的故事。臺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書“壯觀”二字。臺前有兩株古槐,蒼勁古樸,左右對峙,枝繁葉茂。傳為唐貞觀年間所植,距今1000多年,當地百姓尊為“神樹”。1992年,滕州市人民政府對文公臺進行了重修,臺上殿宇回廊,雕梁畫棟,青磚碧瓦,殿堂聳立,重現昔日輝煌。殿內陳列着“文公問政”的蠟像,文公求孟子治國方略,及然友、畢戰等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臺東側新建的碑林,陳列着歷年來徵集的碑碣、墓志,唐王室詮造像碑,唐興國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宋太祖趙匡胤聖諭碑,元大清碑及華士奎等人的書法藝術石刻等,供遊人瀏覽觀賞。滕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滕國故城的美好風景,是人們世代追懷嚮往的文化勝地。
No. 2
  滕國故城位於滕州市西南,距市區約5公裏。據史料記載,“故城周圍二十裏內有子城”。現故城城垣依稀可見。“外城”略呈方形,車西橫陳。沿外城西墻南雲,有一段塹壕,俗稱“西海子”為昔日的護城河,外城內東南兩端可有窪沼一片,積水成澤,昔日植滿蓮藕,有“兩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稱。“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長10餘華裏。近百年來當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圍土築寨,以抵禦兵禍水患,現“子城”高出地面3-4米,城墻頂上植滿槐樹,緑葉成蔭,花香四溢。城內有滕城村,村四周是一片蔥緑的果園和農田,煥發着勃勃生機。城東北隅有一高臺,為“文公臺”,亦稱為“靈臺”,臺下有一池,傳為“靈池”。《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文王以民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為靈臺,謂其沼為靈沼”。滕文公效法文王築靈臺,掘靈沼,取與民歡樂之意。明萬歷年間,臺上修築了真武廟,該廟左掖門兩側有清代朱榜秀纔魏積查磚刻楹聯:“古跡近荊流,曾嚮高臺懷世子;遺封原叔綉,莫將飛閣誤滕王”為證。高臺東側古建有“文昌閣”、“呂祖閣”、“功德祠”、“休息祠”等。另有一功德石,刻有一段神奇動人的故事。臺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書“壯觀”二字,臺前有兩株古槐,蒼勁古樸,左右對峙,枝繁葉茂。傳為唐貞觀年間所植,距今1000多年,當地百姓尊為“神樹”。
  1992年滕州市人民政府對文公臺進行了重修,臺上殿宇回廊,雕梁畫棟,青磚碧瓦,殿堂聳立,重現昔日輝煌。殿內陳列着“文公問政”的蠟像,文公求孟子治國方略,及然友、畢戰等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臺東側新建的碑林,陳列着歷年來徵集的碑碣、墓志、唐王室詮造像碑,唐興國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宋太祖趙匡胤聖諭碑,元大清碑及華士奎等人的書法藝術石刻等,供遊人瀏覽觀賞。
  滕州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滕州故城的美好風景,是人們世代追懷嚮往的文化勝地。
  古文公臺為滕州八景之一,滕文公禮聘孟子,“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譽為善國。全鎮轄83個行政村,8.6萬人,總面積84.48平方公裏。市污水處理廠、新源電廠、武所屯電廠、莊裏煤礦、武所屯煤礦、趙坡煤礦坐落其中,北留路、濟棗路兩條省道貫穿東西,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素有“滕西糧倉煤海”之稱。2003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産總值7.5億元,鎮級財政收入203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22元。被棗莊、滕州市授予“文明鄉鎮”、“經濟強鎮”,有8個村被評為棗莊市“經濟百強村”。
  戰國時期,滕國國君滕文公以方圓五十裏的小國,在八百諸候並立,七雄稱霸的境況下,不但沒被大國吞併反而被譽為“善國”,“卓然於泗上十二諸候之上”,這不能不說是一歷史奇跡。而且我門這裏離孔子故裏五嶽之尊泰山泉城濟南都很進如果古城建成我想以後可形成山東濟南、泰山、三孔、孟子、滕國古城、微山湖的旅遊黃金綫,成為魯南新的觀光旅遊勝地。投資回收期6年,,合作方式 合資、合作、獨資或分別投資承建一處景點。
  “滕”,上溯其源,歷史悠久。關於“滕”字的出現說法不一。一說‘滕’,古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證。《說文》:“滕,田畦也。”《蒼頡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爾雅·釋寶》:“塍,虛也。”與溝壑坑塹隍池同類。因滕與塍同音,古代經傳即以“塍”假為“滕”,取泉水騰涌之義。其實,應以滕為是。二說:“滕”字未見於甲骨文,經典上“滕”,從水、金文為“”,從火。《續滕志·金石志》載:“滕虎簋”上的銘文拓片:“虎敢肇乍(作)……。”及1978年在滕縣莊裏西(村))(今滕州薑屯鎮莊裏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銘字七字:“吾乍(作)(滕)公寶彝。或說“”當是一火圖滕氏族的徽號,由於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騰耀作為自己氏族的象徵。後來,由於世代定居立國,進一步有了兵、農,祭祀造器的發展,於是承先祖號志,把姓氏銘製於造器上,為“”。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環抱,草茂林繁水豐富,適於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節,東部萬山之水皆註之,騰涌泛濫,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於天地,神靈,或因而演變為“滕”,《滕志》諸版本均雲:“滕者,取水之騰涌名也。”
  據《國語·晉語》胥臣雲:“黃帝之於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山東通志·封建》:“黃帝第十子封滕。”志書稱之為“黃帝滕”。據有關黃帝“胙土賜姓”的記載,當為最早出現的滕氏族。相傳黃帝為我國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後來(距今約五千年前),這個部落聯盟南下,到達黃河流域,與原居東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說就是滕氏族),即為定居於這一地區——荊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先民,因就有了“滕”這個地方。
  殷代滕國 殷代有滕伯,名文,為滕君,滕為方國之地。據《史記·索隱》雲:“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黃帝裔也,為滕君,世係無考。”按“伯”在我國古籍中為部落首長的名稱,是管領一方的長官。《辭源》註:“殷之州長曰伯”。這說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國地。《續滕縣志》說:“黃帝所封之滕,歷唐堯、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滅。”但詳情不知,今亦無考。所言當反映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即是原始社會末期,以黃帝為首的部落氏族聯盟中,一個部落氏族是居於滕姓的。黃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黃帝自己親生這麽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當時已經到達了父係氏族傢長製時期,每一個出自黃帝的姓,不過是指黃帝領導下的一個部落氏族。由此可見,“滕於我國歷史進入奴隸製國傢出現的初期,已是一方國存在。”
  周代之滕 關於滕國的始封,文獻有明確記載:《世本》:“錯叔綉,文王子”(《漢書·地理志》)師古註引。“錯叔綉封滕”。《世族譜》:“滕,姬姓。文王子錯叔綉之後,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縣是也。”《本世》(秦嘉謨輯本)說:“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後,子孫以國為氏”。《漢書·地理志》顔師古註曰:“《係本》亦云‘錯叔綉,文王子’”。根據這些文獻的說法:可知周代滕國的始封者是錯叔綉其人,為文王之子,被武王封於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國疆域據《左傳》記:稱真“絶長補短方五十裏。”《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國也,間於齊楚。”據《禹貢七期·戰國疆域變遷考》序例(續):“滕在今滕縣西南約東界倪,北界鄒(騶),南及西界魯。”
  滕國的發展狀況 由於文獻記載的闕佚,除滕的始封以外,關於西周時代的滕國歷史,知之甚少,但是從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址,滕地至少發現了**處,這些遺址反映出西周時期滕國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這些遺址中採集到銅鼎、石斧、石鐮、陶質的鬲、豆等器物。在薑屯鎮莊裏村西邊,還發現一座西周初年墓。出土一批重要器物。從這裏可以證明滕地做銅器的技術相當高。由於滕國國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鑄造的。如果是這樣,就足以說明滕地冶銅業在當時有高度發展水平。如果是滕國國君嚮外地定做,那麽,作為銅器的補償價值,滕國也要拿出一大筆價值相當的財富來與之交換回贈。此墓還出有玉器、瑪瑙珠,表明當時的製玉手工業達到了一定水平。這些重要的隨葬品反映出滕國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繁榮。從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相當先進的。商代時滕地,其經濟水平與中原地區相同。在洪緒商墓葬出過一件錮鼎。形狀與中原地區商代銅鼎相同。當然,其鑄造地點有滕縣之外的可能。如屬滕地所造,那麽,就說明當時滕地之鑄銅業已達到和中原地區一樣的水平。如果是中原地區鑄造的話,就說明商代的滕地與中原或其他地區的商業貿易、行政往來都非常密切。東周時期,滕國的手工業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且人口相當稠密,經濟較發達。從以上資料表明,古滕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相當高的,其社會經濟和進展與中原地區是並駕齊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