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葦鶯,俗稱大葦紮、葦串兒及蘆蟈蟈。背羽棕褐色,具淡黃色眉紋,下體淡白色,胸部有不明顯的灰褐色的縱紋。它們是葦塘及水窪地附近的典型優勢種,也到附近的小樹、灌木及草叢中活動。鳴聲高而響亮,似“karra-karra-karreet-karreet-karret”或“brit-iprt-pritik”,遠處聽起來就好象連續不斷的“嘎,嘎,吉-”,常被人誤認為是青蛙叫。
大葦鶯是主要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它的食物有蜘蛛、蟻類、豆糧、甲蟲、水生昆蟲以及蝸牛等。曾見有大葦鶯的胃內全部是鱗翅目夜蛾類的害蟲。此外,它們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種子。根據其食性,大葦鶯是有益於農業的鳥類,應加以保護。大葦鶯是中國夏候鳥,夏季幾乎遍布於中國各地的水域附近葦草叢中,秋季遷飛至南方越鼕 。
大葦鶯在繁殖時期,常伫立於蘆葦頂端不停地鳴叫。築巢在距地面或水面約一米的地方,在葦草中以幹枯的植物的根莖編成、杯狀巢,懸挂在幾根葦莖之間,每窩産4-6枚卵,淡藍緑色,並點綴着濃淡不等的污褐色及紫褐色斑點,在鈍端常集成一個環輪。卵重2.8剋,大小平均為22×15毫米,葦鶯能夠很警惕地守衛着它的巢,當雌鳥在巢中孵卵或育雛時,遇到其它鳥類侵入,則大聲鳴叫,而且特別攻擊侵入它巢區的大杜鵑,因為大杜鵑常將卵産在大葦鶯的巢內,由後者代為孵卵和飼喂它的雛鳥。大杜鵑的雛鳥還有一種本能,能將大葦鶯巢中的卵及雛鳥拋出巢外,從而獨享義親的撫育。蛇有時也取食大葦鶯的卵。
鈍翅葦鶯 |
|
物種名稱:遠東葦鶯、雀形目PASSERIFORMES、鶯科 Sylviidae、葦鶯屬 Acrocephalus tangorum 。物種特徵:中等體型(14釐米)的單調灰褐色葦鶯。具深色的過眼紋,寬白的和大而長的嘴。新鼕羽甚多棕色,胸、兩脅及尾下覆羽沾棕。甚似稻田葦鶯但嘴較長,眉紋上具醒目的黑色條紋。似鈍翅[稻田]葦鶯但嘴長尾也長,而第二道黑眉紋與頂紋的對比不強烈。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紅;腳-橙褐。 叫聲:尖叫聲chi chi及模仿其他鳥的叫聲。
分佈範圍:繁殖於中國東北;越鼕局限於緬甸東南部、泰國西南部及老撾南部。 分佈狀況:不常見。繁殖於內蒙古呼倫池地區及黑竜江的鬆花江流域,及至遼寧。遷徙時見於經遼寧下至東部沿海。香港有一記錄。 習性:同稻田葦鶯。 註:意見紛紜,或被視為稻田葦鶯的一亞種(參見Alstrom et al., 1991;鄭作新,1994;Inskipp et al., 1996),或為黑眉葦鶯的一亞種(參見Howard & Moore, 1980),又或是一獨立種(參見Viney et al., 1994)。 |
|
葦鶯
中 文 名:噪大葦鶯、英 文 名:Clamorous Reed-Warbler 、拉丁學名:Acrocephalus stentoreus ;地理分佈:留鳥於埃及及中東;繁殖於中亞及喜馬拉雅山脈,越鼕至印度;夏季繁殖鳥於中國南方,越鼕鳥至東南亞、菲律賓北部、馬來諸島、蘇拉威西島至澳大利亞。 |
|
卵生; 生活習性:棲於沼澤蘆葦地及近蘆葦的稻田,也棲於紅樹林。停棲時斜攀於蘆葦莖上,鳴叫時膨出喉羽。一般單獨或成對見於蘆葦叢或近地面的其他植被中;體形特徵:體型略大(19釐米)的褐色葦鶯。尾長,眉紋近白;上體全橄欖褐色;下體近白,兩脅及尾下覆羽淺黃褐。與大葦鶯的區別在腰、尾及尾上覆羽較多棕色,下體色淡。與東方大葦鶯的區別在體型較大,嘴較細尖而強悍,喉部無深色縱紋,尾較大且尾端無淺色。虹膜-褐色;嘴-上嘴灰褐,下嘴基色淺;腳-灰褐。
叫聲:告警時作沙啞的chack或churr聲;鳴聲甜美,間雜較高而尖的嘎嘎聲及特徵性的ro-do-peck-kiss短句。聲較大葦鶯悅耳而少沙啞。通常於夜間鳴叫。
厚嘴葦鶯 |
|
鈍翅葦鶯(Blunt2winged Paddyfield Warbler Acrocephal us concinens)。分類地位:雀形目(Passeriformes) 、鶯科(Sylviidae) 、葦鶯屬( Acrocephal us)。外觀描述及鑒別特徵:鈍翅葦鶯體長約13 cm、上體橄欖棕褐色、淡皮黃色眉紋、具不甚明顯的黑褐色、貫眼紋、眉紋較短、到眼後結束、兩翅和尾深褐色、外甲羽緣淡棕褐色、 尾較圓闊、頦喉和上胸白色、下胸和腹皮黃色、 兩脅和尾下覆羽棕黃色、第2 枚初級飛羽長度位於第8 和第10 枚之間。
生態習性:鈍翅葦鶯在互花米草和蘆葦群落中單獨或成對活動。其行動敏捷、常隱匿於蘆葦和草叢中、靈巧地在直立的蘆葦或互花米草的莖上跳躍、攀爬或飛來飛去。鈍翅葦鶯與遠東葦鶯( A . tangorum) 體型相似、但前者眉紋上具顯著黑色條紋、嘴較長而粗壯、而遠東葦鶯第2 枚初級飛羽長度等於第6 枚或第7 枚飛羽。 |
|
鳥種:東方大葦鶯 Clamorous Reed-Warbler 。
描述:體型略大(19釐米)的褐色葦鶯。具顯著的皮黃色眉紋。野外與噪大葦鶯的區別為嘴較鈍較短且粗,尾較短且尾端色淺,下體色重且胸具深色縱紋;拿在手上時其區別為外側初級飛羽(第九枚)比第六枚長,嘴裂偏粉色而非黃色。與異域分佈的大葦鶯的區別在體型較小,初級飛羽的凸出較短而胸側多縱紋。 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腳-灰色。
叫聲:鼕季僅間歇性地發出沙啞似喘息的單音chack。
分佈範圍:繁殖於東亞;鼕季遷徙至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偶爾遠及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
分佈狀況:繁殖於由新疆北部和東部至華中、華東及東南。遷徙時見於華南省份及臺灣。 習性:喜蘆葦地、稻田、沼澤及低地次生灌叢。
厚嘴葦鶯 |
|
中文學名:黑眉葦鶯、中文目名:雀形目、中文科名:鶯科中文屬名:葦鶯屬、中文俗名:無、拉丁文名: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英文名:Black-browed Reed Warbler、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winhoe,1860 。
物種信息:體長約13釐米的褐色葦鶯。眼紋皮黃白色,其上下具清楚的黑色條紋,下體偏白。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淺;腳粉色。示警時作沙啞的chur聲。叫聲為尖聲tuc或尖聲zit。鳴聲甜美多變,包括許多重複音;不如蘆葦鶯那般尖響。繁殖於東北亞;鼕季至印度、中國南方及東南亞。繁殖於中國東北、河北、河南、陝西南部及長江下遊。遷徙時見於華南及東南,部分鳥在廣東及香港、菲律賓越鼕。偶見於臺灣。
習性:典型的葦鶯,棲於近水的高蘆葦叢及高草地。據推測繁殖並於夏季取食於蘆葦地,但遷徙時見於黍米地、分佈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據推測在遼寧及河北東北部繁殖。遷徙經河北、江蘇、湖北及福建至呂宋島。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中文名:厚嘴葦鶯 、拉丁名:Acrocephalus aedon 、英文名:Thick-billed Warbler、 俗名:大嘴鶯 。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雀形目、鶯科、葦鶯屬。
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綫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裏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國在東北、內蒙古中部繁殖,是遷徙途經中國東部,數量較少的過境鳥或夏侯鳥。
棲息於河流、湖泊、水塘岸邊的蘆葦草叢及灌叢中。以甲蟲、金龜子、蝗蟲等昆蟲及其幼蟲為食,也捕食蛞蝓、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繁殖期間常站在蘆葦或小樹頂端鳴叫。繁殖於古北界北部;越鼕至印度、中國南方及東南亞。 描述:體大(20釐米)的橄欖褐色或棕色的無縱紋葦鶯。上體橄欖褐色或棕色,無縱紋。嘴粗短,無眉紋和眼綫,眼圈淡皮黃白色。尾長而凸。下體污白色,兩脅暗棕褐色嘴粗短,與其他大型葦鶯的區別在無深色眼綫且幾乎無淺色眉紋而使其看似呆板,尾長而凸。亞種stegmanni較指名亞種甚多棕色。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淺;腳-灰褐。叫聲:響亮而飽滿的鳴聲,以清脆的tschok tschok開始,展開成悅耳的哨音短句加模仿其他鳥的叫聲;叫聲為持續的chack chack及沙啞吱叫。 |
|
東北鳥類新紀錄種——棕扇葦鶯。
2006年夏季於鴨緑江口濕地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大洋河口蘆葦沼澤中進行鳥類考察時,發現一種鳥:雄鳥眉紋棕白、頭頂黑褐、胸、腹白、下腹兩側沾棕、腰、尾上覆羽棕色、後背具黑褐與白相間縱紋、尾扇形、具黑色次端斑和窄白色羽緣、體較黑眉葦鶯瘦小;飛鳴聲兩種為單音節的哨聲和兩聲一度的金屬敲擊聲(ding ding);飛行呈魚貫式上行或由高空嚮下俯衝進而轉為水平低空盤旋飛行,起飛點與落點間距離達100 m餘、高度達20 m餘、圈狀飛行達8~9周、飛鳴時間1 min有餘、飛行結束落入草叢中與雌鳥一同活動、經查閱圖鑒,結合飛鳴特點,最後確定該鳥為棕扇葦鶯( Cisticola juncidis tinnabulans Rafinesque),並為遼寧鳥類新記錄種,同時也是東北鳥類新記錄種。 |
|
北京市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鶯科Sylviidae 分佈圖
細紋葦鶯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黑眉葦鶯 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
遠東葦鶯 Acrocephalus tangorum
鈍翅葦鶯 Acrocephalus concinens
東方大葦鶯 Acrocephalus orientalis
厚嘴葦鶯 Acrocephalus aedon
水棲葦鶯是全球易危物種。最近發表在IBI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大量的水棲葦鶯在從位於歐洲的繁殖地遷往非洲越鼕時候,都會在法國的西北部濕地停留補充能量。文章說水棲葦鶯在整個夏季都在遷徙,但高峰是在八月的第三個星期,但也有部分水棲葦鶯並不在中途停留。作者指出沒有證據說明水棲葦鶯有大西洋和地中海兩條遷徙路綫,西班牙地中海沿岸發現的水棲葦鶯是從法國大西洋沿岸遷徙過來的。法國指定的30個特別保護區裏都有水棲葦鶯遷徙路過,但沒有一個是專門為該鳥種特別指定的。目前,一個工作組正在執行提高水棲葦鶯棲息地質量的行動。
作者於2004年至2006年首次對北京沙河濕地約5平方公裏範圍內進行了以實地考察為主的鳥類多樣性調查和比較全面的生態學分析。調查期間該地區記錄鳥類182種(其中作者記錄137種,其餘45種為查閱中國觀鳥記錄中心其他觀察者的相關記錄),鳥種約占北京鳥類總種數的1/2,是北京鳥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並記錄了一些瀕危鳥類和北京鳥類新紀錄斑魚狗。該地區環境多樣,是很多侯鳥重要的遷徙過境點,但存在排污等人為幹擾,影響鳥類棲息。沙河濕地面積小,環境脆弱,但鳥種極豐富,應重視對其的保護。此研究為沙河濕地的保護提供了基礎數據,也對北京濕地保護有積極意義。
葦鶯的種屬甚至連最有經驗的賞鳥人也難用肉眼識別。區別不同種屬的葦鶯及鶯科鳥類的最佳方法是它們的鳴聲。這或許也是它們彼此識別同族的主要方法。葦鶯棲居在歐亞大陸的沼地蘆葦中。在中國臺灣的淡水河和高雄,也常發現它們的蹤跡。 |
|
【泰國再次發現大嘴葦鶯】
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7年3月7日宣佈,泰國再次發現大嘴葦鶯,已140年未見蹤影。過去139年中都未再發現的濕地雀鳥大嘴葦鶯(large-billed reed-warbler),去年在泰國重現。專傢研究後已證實,這種罕見鳥類屬於一個新的雀鳥種類。
泰國重現的大嘴葦鶯據悉,科學家於1867年在印度薩特萊傑地區發現這種罕見雀鳥後,便再沒有發現同類雀鳥的蹤影。由於這種鳥類十分罕見,科學家一直都在爭論,當年發現的那衹雀鳥究竟是代表一個新的雀鳥種類,還是衹是屬於常見種類的畸形雀鳥。
不過,當曼𠔌瑪希隆大學的鳥類專傢朗德於去年3月底在曼𠔌以外一個污水處理中心捕捉到一隻長嘴短翼的的奇特鳥類後,這個謎團便逐漸解開。朗德推測這衹罕見雀鳥是一種大嘴葦鶯,於是把它的照片及DNA樣本送交瑞典隆德大學求證。曾經研究印度那衹大嘴葦鶯的樣本證實,它是屬於一個獨立的雀鳥種類。但國際鳥盟的發言人同時表示,“這種鳥140年後重新出現確實是個奇跡,但我們對於這種鳥幾乎一無所知。”
【動物王國的奇誕性愛】
大葦鶯 ——太會吃醋的“妻子” 在動物世界中,如果雄性稀缺的話,那麽雌性也許將成為兇猛的競爭者。雄麻雀和大葦鶯經常會娶兩個“妻子”,為了獨享“丈夫”的愛,雌麻雀和雌大葦鶯經常會偷偷啄碎“二奶”下的蛋。而雌性蠑螈則會偷走雄性蠑螈的精囊袋,防止它跟其他異性交配。“接生婆蟾蜍”的行為則更加暴烈,如果它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其他異性交配,它會憤怒地將這對“苟合男女”撕成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