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許彬 Xu Bin
孤舟方此去,嘉景稱於聞。煙盡九峰雪,雨生諸派雲。 沙寒鴻鵠聚,底極龜魚分。異日誰為侶,逍遙耕釣群。 |
|
詩人: 黃文 Huang Wen
瀟湘江頭三月春,柳條弄日搖黃金。鷓鴣一聲在何許, 黃陵廟前煙靄深。丹青欲畫無好手,穩提玉勒瀋吟久。 馬蹄不為行客留,心挂長林屢回首。 |
|
長江中遊支流,屬洞庭湖水係。源於廣西東北部海洋山西麓,經湖南南部和東部,嚮北註入洞庭湖。長856千米。流量豐富,在長江流域中僅次於岷江〓南省最大河流,重要的內河航運幹綫。 |
|
湖南省最大的河,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廣西興安,嚮東北流入洞庭湖,全長817公裏 |
|
水名。源出 廣西省 ,流入 湖南省 ,為 湖南省 最大的河流。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九疑山 隔 湘江 ,跨 蒼梧 野,連 營道縣 界。” 唐 杜審言 《渡湘江》詩:“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 湘江 水北流。”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遂命僕人過 湘江 ,緣 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
|
湘江投訴電話長沙市旅遊投訴電話:0731-5810110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滔滔南來,汩汩北去,過昭山而進入長沙城,經三汊磯又轉嚮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嶽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境約25公裏。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絲,檣帆如雲,構成了美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 |
|
概述
湘江,英文為HsiangRiver,亦作Hsiang Chiang或Xiang Jiang。
中國湖南省的最大河流。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靈川、灌陽、全州等縣境內的海洋山,上遊又稱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市區與發源於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的瀟水匯合,開始稱湘江,嚮東流經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至湘陰縣入洞庭湖後歸長江。全長817公裏,流域面積92,300平方公裏。上遊水急灘多,中下遊水量豐富,水流平穩。幹支流大部可通航,舊時是兩湖與兩廣的重要交通運輸綫路。
湘水即湘江。長江中遊南岸重要支流。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漣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億立方米。湘江支流衆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遊,流經山區,𠔌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占25%左右。永州至衡陽為中遊,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遊,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衝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産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水利和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總藴藏量470多萬千瓦。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7萬公頃。農副産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相關文獻:
漢 東方朔 《七諫·哀命》:“測 汨羅 之 湘水 兮,知時固而不反。”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韻》:“永負 漢 庭哭,遙憐 湘水 魂。”
魯迅 《湘靈歌》:“昔聞 湘水 碧如染,今聞 湘水 胭脂痕。”
湘江溯源:
湘江,湖南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本源自湖南省永州市海拔近2000米的九嶷山腳,卻由於秦代靈渠的修築,兩千年來一直被誤認為源自廣西自治區靈川縣海拔僅1200米的海洋山,而其真正源頭為人們忽視。2006年11期中國地名雜志發表《湘江的真正源頭在哪裏》一文,對湘江源頭問題進行研究,澄清了這一流傳2000年的錯誤觀念。
湘江水係地處長江之南,南嶺以北,東以羅霄山脈與贛江水係分界,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湘江主要支流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淥水和瀏陽河由東岸匯入幹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從西岸匯入。湘江流域大都為起伏不平的丘陵與河𠔌平原和盆地,下遊地區長沙以下的衝積平原範圍較大,與資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一片,成為全省最大的濱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遊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遊多麯行於山地之中,表現着山溪河流的特徵。湘江在永州以上稱為上遊,水流湍急,河水有時穿切岩層而過,形成峽𠔌,流域內石灰岩分佈很廣,岩洞較多,地下水對河水的補給量較大。湘江在永州至衡陽之間為中遊,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錯落其間,亦有峽𠔌。湘江在衡山以下為下遊,地勢平坦,河水平穩,沿河沙洲斷續可見。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遺跡。 |
|
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
東北過零陵縣東。
又東北過洮陽縣東。
又東北過泉陵縣西。
又東北過重安縣東。又東北過酃縣西,承水從東南來註之。
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沿湘七百裏中,有九嚮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面。山上有飛泉下註,下映青林,直註山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湘水又東北逕湘南縣東,又歷湘西縣南,分湘南置也,衡陽郡治。魏甘露二年,吳孫亮分長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華水出桂陽郴縣華山西,至湘南縣入湘。《地理志》曰:郴縣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逕麓山東,其山東臨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東北過陰山縣西,洣水從東南來註之。又北過醴陵縣西,漉水從東來註之。
《續漢書·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長沙醴陵縣有大山,常鳴如牛呴聲,積數年。後豫章賊攻沒縣亭,殺掠吏民,因以為候。湘水又北逕建寧縣,西傍湘水,縣北有空泠峽,驚浪雷奔,濬同三峽。湘水又北逕建寧縣故城下,晉太始中立。
(以下漸漸進入長沙境地也。)
又北過臨湘縣西,瀏水從縣西北流註之。*
(以下寫昭山昭潭)
縣南有石潭山,湘水逕其西。山有石室、石床,臨對清流。湘水又北逕昭山(任案:今之昭山古已得名)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故言昭潭無底也。亦謂之曰湘州潭。
(以下正式進入今長沙市境)
湘水又北逕南津城西(即今南大橋之東南郊公園附近),西對橘洲(非今天的橘子洲,唐人詩亦有,兩邊楓作岸數處橘為洲。此橘洲估計已與河岸土地連成一片矣),或作吉字(王國維版本改),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據長沙郊區地名錄有一個土城的遺址在)。
湘水又北,左會瓦官(地方志傢考之為靳江)水口,湘浦也。
又逕船官(任案:船官,後代史傢考證均認為即今南湖港,今僅存南湖路)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
北對長沙郡(此郡移到長沙城外,因長沙那時的城極小,估計南衹到坡子街,因此有人認為此長沙新郡城或在今祝威岡,或在今學院街一帶,有的亦認有在大椿橋市電力局宿舍或妙高峰附近),郡在水東,州城南,舊治在城中(舊治在太平街賈誼故居東,可能即今五一廣場平和堂甘長順百天百貨王府井等附近),後乃移此。
湘水左逕麓山東,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
又右逕臨湘縣故城(任案:臨湘故城有人認為在坡子街以北五一廣場紫荊街以南地區。)西,縣治湘水(任案:疑有誤),濱臨川側,(任案:此處似衹能如此句豆,有所不解,梁小進兄的點豆則為:“又右逕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王莽改號撫睦(原文陸,誤),故楚南境之地也。
秦滅楚,立長沙郡,即青陽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荊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長沙,還舟青陽。《註》張晏曰:青陽,地名也。蘇林曰:青陽,長沙縣也。
漢高祖五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是城即芮築也。(考古發現已證明長沙城非始築於吳芮。另吳芮即位時間極短,不可能修城。)
漢景帝二年,封唐姬子發為王(即定王劉發),都此,王莽之鎮蠻郡也。於《禹貢》則荊州之域。
晉懷帝以永嘉元年,分荊州湘中諸郡,立湘州,治此。
城之內。郡廨(當是舊郡署,可能在今春天百貨附近、王府井百貨附近)西有陶侃廟,雲舊是賈誼宅地(任案:今太平街有賈誼故居),中有一井,是誼所鑿,極小而深,上斂下大,其狀似壺。傍有一腳石床,纔容一人坐,形製甚古。流俗相承,雲誼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樹,亦云誼所植也。
城之西北有故市(任案:藩城堤附近或以南得水利之便),北對臨湘縣之新治(潮宗街中山亭附近)。縣治西北有北津城(此北津城可能在今營盤西路口附近或以南,但肯定不是今天河西三汊磯之北津城,三汊磯之北津城為《水經註》提到的三石戍)。
縣北有吳芮塚(考古專傢稱在河西,吳傢墓皆在河西,但據文字似可認為在今六堆子、一醫院處或遠在留芳嶺),廣逾六十八丈,登臨寫目,為廛郭之佳憩也。郭頒《世語》雲:魏黃初末,吳人發芮塚,取木,於縣立孫堅廟,見芮屍,容貌衣服並如故。吳平後,預發塚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塚發四百年,至見綱又四十餘年矣。
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槨口,並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逕三石山(即今商學院北津城校區所在)東。山枕側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也。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任案:即今之北津城所在)為二水之會也。
湘水又逕瀏口戍西,北對瀏水。
又北,溈水從西南來註之。
溈水同益陽縣馬頭山,東逕新陽縣南,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溈水又東入臨湘縣,歷溈口戍,東南註湘水。湘水又北合斷口,又北則下營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陽縣,西北逕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謂之上鼻浦。高水西北與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謂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為陵子潭,東北流註湘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東,又北,右會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左對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銅官浦出焉。
湘水又北逕銅官山,西臨湘水,山土紫色,內含雲母,故亦謂之雲母山也。
又北過羅縣西,溳水從東來流註之。 湘江風光帶湘水風光 湘江風光帶中沿湘江南起規劃中的長沙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26公裏。 湘江風光帶建於1995年,主要以休閑長廊和雕塑為主景,配以形式各異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燈光亮化等配套設施,組合種植了多品種喬木和灌木,體現了江水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景色。 全綫風光帶充分體現了湖南自然風光,環境優美,是遊人觀光小憩的好去處,也是市民晨練晚遊的佳境。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滔滔南來,汩汩北去,過昭山而進入長沙城,經三漢礬又轉嚮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嶽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境約25公裏。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絲,檣帆如雲,構成美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湘江水流平緩,河床寬闊,東西兩岸,支流匯註,下遊受洞庭湖水頂托,因而形成緑洲片片。十裏長島,浮於江心;凌波長橋,橫貫東西。桔子洲久負盛名,春來,明光瀲灧,沙鷗點點;夏至,晴空萬裏, 雨水滋潤; 秋至,柚黃桔紅,清香一片;深鼕,凌寒剪冰,江風戲雪,是滯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牛頭洲、桔子洲、傅傢洲、月亮島、騰飛島,大大小小沙渚連綿,串成長島,垂柳依依,白帆點點,時浮時沒,極富靈動之感。長沙地區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最大的是瀏陽河。瀏陽河發源於大圍山,全長 234公裏,十麯九彎,終年不絶。兩岸青山翠枝,紫霞丹花,名人故裏,寺廟遺跡,多不勝數。發源於瀏陽石柱峰的撈刀河,發源於寧鄉偽山的偽水,也於長沙市區註入湘江。這些大小支流,因受湘瀏盆地地形的控製,大都發源於盆地邊緣的丘崗地區,且流嚮盆地底部的市區與湘江匯合,因而河網密佈,湖泊珠聯,使長沙城三面環水,四季江風吹拂,空氣清新宜人。湘江及其支流,水量充沛,長沙段水流量達2370秒立方米,更為長沙增添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俯首是溶溶秀水,舉目是巍巍青山。“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是對嶽麓山的絶妙概括。嶽麓山溝壑溪𠔌連綿,地下水沿斷層匯嚮低𠔌,形成“白鶴”、“青楓”等衆多名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營造出名譽宇內的嶽麓山自然景觀。這裏古木參天,四時景色各不相同,春天杜鵑吐豔,夏季岩樹蔭濃,秋天漫山紅遍,鼕季鬆巒裹素,“翠落重城內,屏開萬戶前”,“霜葉紅如錦,鬆聲響作濤”,歷代遷客騷人留下許多題詠與贊嘆。長沙地區已列為旅遊勝地的名山還有瀏陽大圍山和寧鄉溈山。大圍山位於瀏陽市東部,距長沙市136公裏,群峰逶迤,盤繞150余公裏,故名大圍。主峰七星嶺海拔1600餘米。大圍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林木蔥籠,懸岩飛瀑,珍禽奇樹藏之深山,間有草原、湖泊、庵廟。神奇莫測,現已闢為國傢森林公園。位於寧鄉縣西端的溈山,距長沙市 130多公裏,主峰瓦子寨海拔1070餘米。溈山四面皆水,四周雲氣相匯於斯,攪動旋轉,漫山升騰,形成,“大溈凌雲”的奇特景觀。這裏坡嶺逶迤,山𠔌幽深,鼕暖夏涼,是旅遊和避暑的好處所。山四周遺跡遍布。唐相裴休、唐詩憎齊己、宋抗金名相張瀎、湖湘學派創始人張拭、南宋經學大師易拔等名人的墓葬藏匿青山之中,使溈山平添幾多神秘色彩。 |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由南至北流過韶山進入長沙城,經三汊磯又轉嚮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嶽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內約25公裏,構成了景色秀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
位於市區西北14公裏處湘江西岸的月亮島,是一個新開闢的旅遊景點。該島如一彎修長的新月漂浮在湘水之上,兩頭銀白的沙灘吻着湘水碧波。島上長滿又厚又密的青草,鳥兒飛舞,南邊灘頭是一片青翠欲滴的蘆葦蕩,清風吹來,葦葉颯颯,偶然驚起的鷗鷺在島上盤旋,詩意無窮。
湘江風光帶中沿湘江南起規劃中的長沙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26公裏。 湘江風光帶建於1995年,主要以休閑長廊和雕塑為主景,配以形式各異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燈光亮化等配套設施,組合種植了多品種喬木和灌木,體現了江水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景色。 全綫風光帶充分體現了湖南自然風光,環境優美,是遊人觀光小憩的好去處,也是市民晨練晚遊的佳境。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滔滔南來,汩汩北去,過昭山而進入長沙城,經三漢礬又轉嚮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嶽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境約25公裏。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絲,檣帆如雲,構成美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湘江水流平緩,河床寬闊,東西兩岸,支流匯註,下遊受洞庭湖水頂托,因而形成緑洲片片。
十裏長島,浮於江心;凌波長橋,橫貫東西。橘子洲久負盛名,春來,明光瀲灧,沙鷗點點;夏至,晴空萬裏,雨水滋潤;秋至,柚黃桔紅,清香一片;深鼕,凌寒剪冰,江風戲雪,是滯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牛頭洲、桔子洲、傅傢洲、月亮島、騰飛島,大大小小沙渚連綿,串成長島,垂柳依依,白帆點點,時浮時沒,極富靈動之感。長沙地區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最大的是瀏陽河。瀏陽河發源於大圍山,全長 234公裏,十麯九彎,終年不絶。兩岸青山翠枝,紫霞丹花,名人故裏,寺廟遺跡,多不勝數。
發源於瀏陽石柱峰的撈刀河,發源於寧鄉偽山的偽水,也於長沙市區註入湘江。這些大小支流,因受湘瀏盆地地形的控製,大都發源於盆地邊緣的丘崗地區,且流嚮盆地底部的市區與湘江匯合,因而河網密佈,湖泊珠聯,使長沙城三面環水,四季江風吹拂,空氣清新宜人。湘江及其支流,水量充沛,長沙段水流量達2370秒立方米,更為長沙增添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俯首是溶溶秀水,舉目是巍巍青山。“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是對嶽麓山的絶妙概括。嶽麓山溝壑溪𠔌連綿,地下水沿斷層匯嚮低𠔌,形成“白鶴”、“青楓”等衆多名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營造出名譽宇內的嶽麓山自然景觀。這裏古木參天,四時景色各不相同,春天杜鵑吐豔,夏季岩樹蔭濃,秋天漫山紅遍,鼕季鬆巒裹素,“翠落重城內,屏開萬戶前”,“霜葉紅如錦,鬆聲響作濤”,歷代遷客騷人留下許多題詠與贊嘆。
長沙地區已列為旅遊勝地的名山還有瀏陽大圍山和寧鄉溈山。大圍山位於瀏陽市東部,距長沙市136公裏,群峰逶迤,盤繞150余公裏,故名大圍。主峰七星嶺海拔1600餘米。大圍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林木蔥籠,懸岩飛瀑,珍禽奇樹藏之深山,間有草原、湖泊、庵廟。神奇莫測,現已闢為國傢森林公園。位於寧鄉縣西端的溈山,距長沙市 130多公裏,主峰瓦子寨海拔1070餘米。溈山四面皆水,四周雲氣相匯於斯,攪動旋轉,漫山升騰,形成,“大溈凌雲”的奇特景觀。這裏坡嶺逶迤,山𠔌幽深,鼕暖夏涼,是旅遊和避暑的好處所。山四周遺跡遍布。唐相裴休、唐詩憎齊己、宋抗金名相張瀎、湖湘學派創始人張拭、南宋經學大師易拔等名人的墓葬藏匿青山之中,使溈山平添幾多神秘色彩。 |
|
一帶融三市
湘江生態經濟帶是什麽樣?對長株潭三市市民的生活會有什麽影響?日前從省政府獲悉,備受矚目的《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已經省政府批準。規劃在時序上分為近、中、遠和遠景四個階段,近期為2003年-2008年,中期為2009年-2015年,遠期為2016年-2020年,遠景期為2021年以後,為我們勾畫出了生機勃勃的生態緑𠔌、風光旖旎的景觀項鏈和演繹生態經濟的大走廊。
生態緑𠔌——
佈局結構:“七團、一軸、三帶、六節點”
七團——嶽麓山-天馬山風景緑地、鵝羊山風景緑地、九華西部森林公園、昭山-虎形山-鳳形山緑地、法華山森林公園、金霞山森林公園、桃園森林公園。
一軸——湘江兩岸開闢濱水緑地(包括濱水公共緑地與郊野濱水緑地),將緑團、濕地、城市公園緑地連接起來,形成沿湘江的生物走廊與緑色休閑體係,形成貫穿長株潭三市的緑地縱軸。
三帶——三條緑地隔離帶:以九華西部森林公園與昭山-虎形山-鳳形山緑地為中心,結合南部緑化地與九華北部林地構成長沙與湘潭城市隔離緑帶。以法華山森林公園與金霞山森林公園兩大緑團為中心,構成湘潭與株洲城市隔離緑帶。同時,通過加強對株洲城區以南現有林地的保護,控製株洲城區、雷打石鎮、淥口鎮的城鎮建設用地的擴張,構成株洲南部的隔離緑帶。
六節點——指長沙、湘潭、株洲城市建成區外圍環城緑帶與湘江生態經濟帶相交的六點,是城市嚮自然生態係統的過渡區,應作為六個緑地節點適當加大緑化力度,以控製城市的無限擴大。
景觀項鏈——
湘江形象定位:
生態與文化交融的湘江;休閑的湘江;引領風尚潮流的湘江。
四大特色旅遊産品:
文化湘江遊、洲島休閑遊、城鎮濱水風貌遊和郊野山水生態遊。
文化湘江遊:
重點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嶽麓湖湘文化旅遊區、北津城遺址公園、桐溪曾國藩文化園、湘潭歷史文化旅遊區及窯灣古碼頭觀光區、湘潭名人紀念園、神農文化旅遊區、株洲工業文化酒吧街、空靈岸佛事文化區。
洲島休閑遊:
構建江中洲島遊特色産品——“無限風情在洲島”。七個洲島的旅遊發展方向為:月亮島——“水韻樂瀾”戲水樂園、橘子洲——“橘爍江天”生態文化園、巴溪洲——“巴溪漁火”漁業休閑洲島、興馬洲——“幸運之島”現代娛樂洲島、楊梅洲——“楊梅藝苑”藝術休閑洲島、古桑洲——“古島茶桑”農業休閑洲島、空洲島——“靈洲仙境”休養度假洲島。
城鎮濱水風貌遊:
由長沙、湘潭、株洲的濱水區和六個重點發展的旅遊鎮組成。長沙濱水區的旅遊形象為以湖湘文化為特色,歷史感與現代感並存的山水名城;湘潭濱水區的形象為以舊城古韻為特色,富有宜人尺度的多元景觀的偉人故裏;長沙濱水區的形象應為以工業文化為特色,具有時代感和炎帝文化特徵的現代化城市。
郊野山水生態遊:
其項目有:鵝羊山風景旅遊區、虎形山-鳳形山森林公園、法華山森林公園、金霞山森林公園、撈刀河農業休閑園和大托農業休閑園等。
1.主遊環綫(遊綫A):
●陸路(長沙———株洲):長沙市區———嶽麓湖湘文化旅遊區———坪塘湖湘民俗園———桐溪曾國藩紀念園———昭山九華休閑度假區———湘潭市區———湘潭偉人紀念園———湘潭古城文化旅遊區———窯灣古碼頭文化旅遊區———株洲神農文化旅遊區———株洲市區
●水路(株洲———長沙):株洲碼頭———古桑洲———楊梅洲———興馬洲———巴溪洲———橘子洲———長沙碼頭
2.輔遊環綫:
●(遊綫B)長沙市區——北津城遺址——月亮島水上樂園——霞凝港口觀光區——鵝羊山風景旅遊區——長沙市區
●(遊綫C)湘潭市區———河口鎮———易俗河———金霞山漂流中心———法華山森林探險基地———湘潭市區(遊綫D)株洲市區———淥口———空洲島旅遊區———株洲市區
3.湘江生態經濟帶連接的區域遊綫:
●(遊綫E)長沙市區———瀏陽河風光帶———大圍山旅遊區
●(遊綫F)長沙市區——花明樓——灰湯——韶山——隱山——湘潭市區
●(遊綫G)株洲市區———醴陵———酒埠江風景區———茶陵———炎帝陵———桃源洞
經濟走廊——
零次産業:
水、林木、山體、土地等自然資源已經由普通的資源嚮資産過渡,生産這種資源的經濟活動被稱之為零次産業,通常也被稱之為資源産業。湘江生態經濟帶的零次産業主要體現在保護資源和再生資源方面,具體的工作為水土保持、林木種植、退田還湖以及退耕還林等。
農業:
規劃在長沙市區附近的雨花亭鄉、湘潭附近的板塘鄉、荷塘鄉以及株洲附近的麯尺鄉等鄉鎮適量安排城郊特色高效農業園區。規劃共佈置四個主要的觀光農業園區。在昭山和易傢灣地區佈置一處觀光農業園區,在長沙月亮島的西岸佈置一處觀光農業園區,在湘潭的河口鎮佈置一處觀光農業園區,在群豐鎮興建一處觀光農業園區。
房地産業: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湘江生態經濟帶應該把房地産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長沙的月亮島、鵝羊山和湘潭的九華等地段可以結合旅遊進行高檔次的精品房地産開發,推出高檔住宅區。
工業及高新技術産業:
長沙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械、食品加工,湘潭重點發展冶金、機械、紡織、化工、建材,株洲重點發展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化工、建材、醫藥。
在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嶽麓山大學城和株洲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慄雨科技工業園的基礎上,於湘潭九華未來新城中佈局九華高新技術園區,由嶽麓山大學城、九華高新技術園區和慄雨科技工業園的一體化組成湘江生態經濟帶的高技術産業帶。 |
|
湘江戰役——長徵中最慘烈的一仗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開始長徵。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後衛,開始搶渡信豐河,於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綫。但在隨後的行軍中,由於部隊、機關人員衆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直到11月8日,纔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綫。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綫,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這種大搬傢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
蔣介石欲圍殲我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於11月2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西路軍和薛嶽、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進行“追剿”;令粵軍陳濟堂部進至粵、湘、桂邊進行截擊;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製灌陽、興安、全洲至黃沙河一綫,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嚮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築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嶽,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嚮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雲傑,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嚮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嚮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西進,右路22日襲占道縣,左路24日占領江華,隨後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綫南下竜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並防止乘機進入廣西。這樣,全洲、興安一綫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决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綫,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鹹水一綫;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綫;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嚮東安集結。
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個一部順利渡過湘江,並控製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地域。這時,後續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及時趕到渡口。次日,敵“追剿軍”第一路由全洲嚮腳山鋪地區的紅軍第2師發起進攻,敵桂軍主力由竜虎關、恭城一帶嚮興安、灌陽以北進擊。接着,2路敵軍在飛機支援下,嚮湘江兩岸紅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企圖奪回渡河點,圍殲紅軍於湘江兩岸。
紅軍指戰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經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鹹水等戰鬥,阻擊了數十倍於紅軍的優勢之敵,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於12月1日渡過了湘江,進至西延地區。但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被敵阻於湘江東岸,雖經英勇戰鬥,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衆,彈盡糧絶,大部壯烈犧牲,師長被俘,後遭殺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慘重傷亡。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從長徵開始時的8萬6千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這是當時中央領導人執行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綫給紅軍帶來的巨大損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綫,25日搶渡湘江。
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敵人嚮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决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絶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鬥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
12月1日,戰鬥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綫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拼死渡過了湘江。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綫,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綫,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徵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絶,絶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綫的徹底破産,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綫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遵義湘江 |
|
湘江是烏江北岸的支流,在貴州省北部,曾經稱為芙蓉江,以芙蓉峰得名。宋代稱為穆傢川,明代始稱湘江。該江源於遵義大婁山南麓,有兩源,一源出自小涼風埡,流經高貴州湘江坪後稱高坪河,一源出自白雲臺北麓,稱喇叭河,又稱後水河,二源在遵義市匯合後始稱湘江。流經遵義市區河遵義縣東部,納洛安河等,在遵義縣三星場附近註入烏江。長約137.4公裏,流域面積大約4928平方公裏,無航運之便,都是流域內錳礦儲量大,品味高,同時鋁礦與煤炭也很豐富。
三、電視紀錄片《湘江》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獻禮,湖南衛視與鳳凰衛視合拍大型紀錄片 《湘江》
四、江西湘江
發源自江西尋烏,在會昌縣城和綿水回合。為贛江源頭之一 |
|
概述
湘水即湘江。長江中遊南岸重要支流。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漣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億立方米。湘江支流衆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遊,流經山區,𠔌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占25%左右。永州至衡陽為中遊,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遊,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衝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産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水利和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總藴藏量470多萬千瓦。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7萬公頃。農副産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相關文獻:
漢 東方朔 《七諫·哀命》:“測 汨羅 之 湘水 兮,知時固而不反。”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韻》:“永負 漢 庭哭,遙憐 湘水 魂。”
魯迅 《湘靈歌》:“昔聞 湘水 碧如染,今聞 湘水 胭脂痕。”
湘江溯源:
湘江,湖南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本源自湖南省永州市海拔近2000米的九嶷山腳,卻由於秦代靈渠的修築,兩千年來一直被誤認為源自廣西自治區靈川縣海拔僅1200米的海洋山,而其真正源頭為人們忽視。2006年11期中國地名雜志發表《湘江的真正源頭在哪裏》一文,對湘江源頭問題進行研究,澄清了這一流傳2000年的錯誤觀念。
湘江水係地處長江之南,南嶺以北,東以羅霄山脈與贛江水係分界,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湘江主要支流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淥水和瀏陽河由東岸匯入幹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從西岸匯入。湘江流域大都為起伏不平的丘陵與河𠔌平原和盆地,下遊地區長沙以下的衝積平原範圍較大,與資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一片,成為全省最大的濱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遊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遊多麯行於山地之中,表現着山溪河流的特徵。湘江在永州以上稱為上遊,水流湍急,河水有時穿切岩層而過,形成峽𠔌,流域內石灰岩分佈很廣,岩洞較多,地下水對河水的補給量較大。湘江在永州至衡陽之間為中遊,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錯落其間,亦有峽𠔌。湘江在衡山以下為下遊,地勢平坦,河水平穩,沿河沙洲斷續可見。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遺跡。 |
|
48301.htm>湘江,4185.htm>長江中遊南岸重要298864.htm>支流。又稱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4652.htm>廣西266004.htm>臨桂縣海洋坪的竜門界,於全州附近,匯灌江和羅江,北流入14560.htm>湖南省,經17縣市,在湘陰濠河口分為東西兩支,至蘆林潭又匯合註入5852.htm>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漣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億立方米。湘江支流衆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遊,流經山區,𠔌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占25%左右。零陵至衡陽為中遊,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遊,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衝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産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水利和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總藴藏量470多萬千瓦。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7萬公頃。農副産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
|
Xiang Jiang
湘江
Xiang Jiang
長江中遊南岸重要支流。又稱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竜門界,於全州附近,匯灌江和羅江,北流入湖南省,經17縣市,在湘陰濠河口分為東西2支,至蘆林潭又匯合註入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公裏,流域面積9.46平方公裏,河源與河口高差460餘米,平均比降0.134‰,水能藴藏量521.7萬千瓦,其中湖南470.7萬千瓦。流域年均降水量1650毫米,上遊桂北地區1900毫米,中遊盆地區僅1300毫米。年徑流總量、汛期水量分別為665億立方米和394億立方米。湘江支流衆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遊,流經山區,𠔌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占25%左右。零陵至衡陽為中遊,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1000米,常年可通航15~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遊,河寬500~1000米,常年可通航15~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江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衝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 湘江流域資源豐富, 礦産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近7萬公頃。農副産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陳燦榮)
|
|
- n.: Xiangjiang River
|
|
湘江村 湘江居委會 湘江社區 湘江鎮 湘江鄉 |
|
重陽節 | 風俗 | 奬勵 | 漢族 | 株洲 | 橋 | 長株潭 | 衡陽 | 長沙 | 購房 | 世紀金源 | 房産 | 天城 | 橋梁 | 浯溪 | 祁陽 | 電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