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位於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南面,故稱湖南,屬亞熱帶氣候,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6.7攝氏度至17.9攝氏度之間,南北溫差極小,降雨量豐富適宜茶樹生長,是中國重點産茶省之一,産茶量居全國第二位,素有“茶鄉”之稱。全省有九十多個縣(市)種植茶樹年産茶八萬多噸。
據史册《漢志》記載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南的産茶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是我國人工栽培茶樹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貢茶就有十二萬五千公斤。到十九世紀,湖南的茶樹栽培面積已上百萬畝,現有茶園面積一百八十萬畝。
湖南緑茶:
具有條索緊直渾圓,香高味濃,湯色黃緑之特點。主要品種有:珍眉、雨茶、鳳眉、秀眉、片茶。
·古丈毛尖 産於湖南湘西武陵山脈酉水河畔,歷史悠久,古為貢茶。
·君山毛尖 産於湖南嶽陽城西的洞庭湖中的君山,君山毛尖條索細緊白毫顯露,滋味醇厚,香氣清高持久。
·老君眉 是采用我省君山毛尖,通過精製而成。老君眉産史悠久,《紅樓夢》中妙玉款待寶叉、黛玉用梅花上的積雪烹煮的"老君眉",就是這種老君眉。
·君山銀針 "洞庭天下水,君山島上茶"君山銀針産於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君山産茶歷史悠久,唐代最盛,五代充選貢茶。君山銀針芽頭茁壯、金黃、挺直、金毫鮮亮湯色杏黃,香氣清爽,滋味甘醇。衝泡時芽葉懸挂水面,繼而幾起幾落,徐徐下沉,竪立,狀似群筍出土。芽光水色,渾然一體,歷來傳為美談。
湖南紅茶:
顆粒緊結,色澤黑潤,香高持久,滋味醇厚,湯色紅豔明亮,占全省茶葉年出口總量77%以上。分功夫紅茶、紅碎茶、o.p 紅茶三大類。
·烏竜茶 烏竜茶的品質特微有似紅茶醇甜,又有緑茶之清香。采製工藝有獨到之處,泡飲方法及為講究,外形條索壯實轉麯,色澤烏潤有光。內質香氣馥鬱芳香,湯色清澈金黃,滋味濃醇鮮爽。葉底緑葉紅鑲邊,品飲時甘香適口,飲韻不絶,品飲藝術可以說是古風獲存。
·普洱茶 普洱茶是我省出口商品之一,采用國內先進技術精細加工。其品質特點,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芳,滋味醇厚回甜,具有解渴提神,幫助消化,降膽固醇,減肥美容的功能。
·高香茶 選用品質適宜的紅緑茶為原料,經高溫復製而成,使其具有獨特風格。品飲生津止渴,提神。
·普洱菊花茶 選用優質普洱茶與杭州菊花窨製而成,除具有普洱茶之特點外,還有清涼明目的作用。 |
|
湖南,位於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南面,故稱湖南,屬亞熱帶氣候,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6.7℃至17.9℃之間,南北溫差極小,降雨量豐富適宜茶樹生長,是中國重點産茶省之一,産茶量居全國第二位,素有“茶鄉”之稱。全省有九十多個縣(市)種植茶樹年産茶八萬多噸。
據史册《漢志》記載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南的産茶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是我國人工栽培茶樹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貢茶就有十二萬五千公斤。到十九世紀,湖南的茶樹栽培面積已上百萬畝,現有茶園面積一百八十萬畝。 |
|
| 君山銀針 "洞庭天下水,君山島上茶",君山銀針産於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歷史悠久,唐代最盛,五代時選為貢茶。君山銀針芽頭茁壯、金黃、挺直、金毫鮮亮湯色杏黃,香氣清爽,滋味甘醇。衝泡時芽葉懸挂水面,繼而幾起幾落,徐徐下沉,竪立,狀似群筍出土。芽光水色,渾然一體,歷來傳為美談。軍人視之謂“刀槍林立”,文人贊嘆如“雨後春筍”,藝人偏說 是“金菊怒放”。君山銀針茶汁杏黃,香氣清鮮,葉底明亮,又被人稱作“瓊漿玉液”。 |
|
具有條索緊直渾圓,香高味濃,湯色黃緑之特點。主要品種有:珍眉、雨茶、鳳眉、秀眉、片茶。
古丈毛尖 産於湖南湘西武陵山脈酉水河畔,歷史悠久,唐、清時為貢茶。
君山毛尖 産於湖南嶽陽城西的洞庭湖中的君山,君山毛尖條索細緊白毫顯露,滋味醇厚,香氣清高持久。君山毛尖中的極品為老君眉 是采用君山毛尖,通過精製而成。《紅樓夢》中妙玉款待寶叉、黛玉用梅花上的積雪烹煮的"老君眉",就是這種老君眉。
蒙洱茶 産於湖南新化奉傢(海拔1800多米高的雪峰山脈深山區), 由芽頭製成,茶身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歷史悠久,後梁時已列為貢茶。
高橋銀峰 因堆疊起來似銀色山峰及産地高橋而得名,1961年起,成為中央辦公廳和主席辦公廳指定用茶,1994年被列為國務院辦公用茶。此茶産量極少,每年不超過100千克,主要用作國傢外事接待禮茶。 |
|
顆粒緊結,色澤黑潤,香高持久,滋味醇厚,湯色紅豔明亮,占全省茶葉年出口總量77%以上。分功夫紅茶、紅碎茶、O.P 紅茶三大類。
·烏竜茶 烏竜茶的品質特微有似紅茶醇甜,又有緑茶之清香。采製工藝有獨到之處,泡飲方法及為講究,外形條索壯實轉麯,色澤烏潤有光。內質香氣馥鬱芳香,湯色清澈金黃,滋味濃醇鮮爽。葉底緑葉紅鑲邊,品飲時甘香適口,飲韻不絶,品飲藝術可以說是古風獲存。
·普洱茶 普洱茶是我省出口商品之一,采用國內先進技術精細加工。其品質特點,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芳,滋味醇厚回甜,具有解渴提神,幫助消化,降膽固醇,減肥美容的功能。
·高香茶 選用品質適宜的紅緑茶為原料,經高溫復製而成,使其具有獨特風格。品飲生津止渴,提神。
·普洱菊花茶 選用優質普洱茶與杭州菊花窨製而成,除具有普洱茶之特點外,還有清涼明目的作用。
蒙洱茶
1957年評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茶”,1968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奬。 産於湖南新化奉傢蒙洱衝。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蒙洱茶歷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産、出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時就曾選帶了蒙洱茶。後梁時已列為貢茶,以後歷代相襲。它的特點是:全由芽頭製成,茶身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雖久置而其味不變。衝泡時可從明亮的杏黃色茶湯中看到根根銀針直立嚮上,幾番飛舞之後,團聚一起立於杯底。其采製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葉的時間衹能在清明節前後7-10天內,還規定了9種情況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風霜天、蟲傷、細瘦、彎麯、空心、茶芽開口、茶芽發紫、不合尺寸等。
金井毛尖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金井、高橋的紅茶頗有名氣,以後逐步形成長(沙)、瀏(陽)、平(江)紅茶産區。繼紅茶之後,以金井毛尖為代表的金井緑茶亦異軍突起。金井毛尖采於衹施有機肥料的優良茶樹品種,采用適溫提毫工藝,使之保持色澤緑、湯色緑、葉底緑的“三緑”品質,外形條索纖細、勻整,捲麯似蠃,白毫顯露,色澤銀緑,光潔滑潤;內質清香持久,湯色嫩緑澄澈,滋味清鮮回甜,柔嫩、均勻、明亮、富含微量元素,堪稱茶中上品。相繼通過瑞士IMO有機緑茶認證和中國緑色食品認證。“中國紅”瓷器包裝的金井毛尖(二兩裝),曾拍到6.38萬元天價,有“緑色金茶”之稱。
怡清源野針王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湖南怡清源茶業有限公司研製。茶葉産自四季雲霧繚繞、無公害、無污染的桃源優質野茶培植基地,以“野針王”優良茶樹品種為原料,采摘𠔌雨前粗壯單個嫩芽精製而成。色澤深緑,芽頭平直、勻整,衝泡後慄香高長,滋味鮮醇。衝泡時,茶芽似群筍破土,柳葉綻緑,亭亭玉立於杯底,享有“君山銀針的外形、西湖竜井的芳香、碧蠃春的滋味”之美譽,曾獲湖南國際農博會金奬。野針王的衍生産品野茶毛尖(又名野尖王),幹茶色澤墨緑、油潤,外形條索捲麯,微量元素特別豐富,耐衝泡,葉片肥厚,亦獲的湖南國際農博會金奬。
南嶽雲霧茶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産於南嶽衡山。衡山巍峨秀麗,山嶺峪𠔌終年雲霧繚繞,茶樹生長茂盛,所産南嶽雲霧茶製型優美,香味濃郁甘醇。本品原為山上寺廟僧尼製作,1967年設立南嶽茶場,改進傳統工藝,産品質量更上層樓。成品條索緊細,挺秀多毫,香氣馥鬱,滋味甜醇,湯色黃緑,葉底嫩勻,飲之齒頰留芳,神清氣爽。在1979年全國林副特産資源綜合利用展覽會上,被評為“全國八大名茶”之一。從1980年起,在歷屆全省茶業評比會上均被評為省級名茶。
石門銀峰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石門縣出産。1989年研製成功。茶園地處自古便是産茶勝地的泛壺瓶山一帶,那裏是聯合國確認的全球生態保護最佳的200個自然保護區之一。該茶經攤青、殺青、青風、炒二青、理條、攤涼、整形、緊條、提毫、烘焙等十多道工序製成。外形緊秀似峰,滿披銀毫,內質香高,味濃而爽潤,問世之初即在市、省級評比中獲高分。1991~1993年連續三年在全省名茶評比中獲得總分第一。1995年起連續三屆獲湖南省“湘茶杯”金奬。2000年獲第二次國際名茶金奬。2005年獲第六屆“中茶杯”特等奬。
蘭嶺緑之劍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湘陰出産。1993年研製成功。緑之劍全部由單芽製作,分粗、中、細三種規格,一致性好,壓扁後的單芽成品茶根根似劍,去掉白毫顯露原有緑色,外形、湯色、葉底均鮮緑明麗,衝泡活色如新,清香撲鼻。1994年獲第五屆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奬。1997~1999,連續三年獲湖南名優茶評比金奬。2000年被評為“湖南十大名優農産品”品牌。
安化鬆針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産於安化。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理化性狀極佳的土壤培育。在工藝上采用一芽一葉初展的幼嫩芽葉,經攤放、殺青、揉捻、炒坯、攤晾、整形、乾燥、篩揀八道工序製成,是我國特種緑茶中針形緑茶的代表。條索長直、圓渾、緊細,形狀若鬆針,翠緑勻整;白毫顯露,質香氣馥鬱,滋味醇厚,湯色清澈,耐衝泡。1962年評為湖南省三大名茶之一。1986年起兩度被評為商業部名茶。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奬。1988年獲湖南省“五名食品”金杯奬。1989年2月被評為農業部優質農産品。1994年8月獲烏蘭巴托商工貿博覽會金奬。同年定為全國旅遊産品。從1991年至1997年,五度被評為湖南省名茶。常年産量5噸左右。
東山秀峰
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産於石門縣東山峰茶場。東山峰山勢巍峨,層嵐疊嶂,最高山峰海拔1489.5米,1991年被農業部列為國傢“緑色食品”基地。茶園設在海拔1000米左右,年均氣溫9.6℃,降水量1850毫米,日照1640小時,霧日224天。朝沐濃霧,晚浴甘露,日照時間短,漫射陽光多,氣候溫和濕潤,有利茶芽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具備優質茶生産的生態環境。東山峰種茶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每年𠔌雨前開採,以一芽一葉初展的鮮葉為原料,經攤青、殺青、揉捻、手工做形、提毫、提香等工藝製成。秀麗挺直,色澤緑翠,湯色緑亮,嫩香高長,滋味醇爽回甘,葉底嫩緑明淨。先後獲省、部級名茶稱號、農業部金杯奬、國傢名優茶評比銀質奬。
湘波緑
湖南省茶葉研究所196l年創製。原係茶樹種名,屬無性係品種,灌木型、大葉類、晚芽種。製成紅碎茶有花香,製成緑茶品質亦佳。其名稱來自北宋詞人張先(990~1078, 字子野,浙江烏程人,北宋詞人,纍官至尚書都官郎中)的《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麯,聲聲寫盡湘波緑。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其原料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全部采自無性係良種,既繼承了高橋銀峰的優點,又較高橋銀峰粗壯。攤放、殺青偏重,揉捻分兩次(用力稍重)以加大芽葉破損,增強茶湯濃度。加工分為殺青、青風、初揉、初幹、復揉、復幹、做條、提毫、攤涼和烘焙10道工序。外形條索緊結彎麯,色澤緑翠顯毫,香氣高悅鮮爽,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爽口,葉底黃緑光鱗;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兒茶素、咖啡鹼含量較高,品質甚優。1982年後多次評為湖南省名茶。1991年湖南省農業廳授予“名茶杯”奬。
溈山毛尖
寧鄉大溈山地勢高峻,群峰環抱,林木繁茂,雲霧常年不散,有“千山萬水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之說。地質屬黑色砂質壤土,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茶樹飽受雨露滋潤,根深葉茂,梗壯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強,是製作名茶的上佳原料。清同治(1862~1874)撰《寧鄉縣志》:“溈山六度庵、羅仙峰等處皆産茶,唯溈山茶稱為上品。”1941年撰《寧鄉縣志》:“溈山茶雨前采製,香嫩清醇,不讓武夷、竜井。商品銷甘肅、新疆等省,久獲厚利,密印寺院內數株尤佳。”西北邊疆少數民族視溈山毛尖茶為最珍貴的禮品茶。劉少奇生前也愛飲用此茶。成品葉緣微捲,呈片狀,形似蘭花,色澤黃亮光潤,身披白毫,衝泡後湯色橙黃鮮亮,煙香濃厚,醇甜爽口,風格獨特。
長沙毛尖茉莉花茶
以上等茶葉窨以茉莉花,在長沙有悠久歷史。明嘉靖十二年(1534)撰《長沙府志》有“雜貨之品曰茶,歲進(貢)茶芽六十二斤”的記載。清嘉慶十五年(1810)《長沙縣志》也有“茉莉夏開白色,清麗而芳”的記載。長沙茶廠用自産毛尖茶配以潔白、肥碩的茉莉鮮花,其窨製技術十分精湛,特、一級産品堅持三窨一提,下足鮮花數量,把握鮮花吐香規律,並嚴格控製在窨溫度、濕度、起花和時間等技術要點。産品外形條索緊細,色澤緑潤,勻整平伏,內質香氣鮮雅,湯色黃亮,滋味濃郁甘爽,葉底柔軟勻嫩,耐衝泡。
永豐紅茶與永豐細茶
1840年鴉片戰爭後,海禁大開,漢口闢為通商口岸,茶葉為大宗出口貨物。永豐縣(今雙峰)沙塘鄉商民朱紫桂不失時機,指導茶農將粗葉製成紅茶,運銷漢口,倍獲其利,一躍成為湖南大茶商,並由此帶動了永豐茶業。至1916年,永豐境內茶園達27000畝,産茶785噸,其中外銷的紅茶433.5噸。細茶除自留外,銷運湘譚、長沙等都會。永豐細茶至今沿襲清代以來的手工製作技術,每於清明後、𠔌雨前采摘嫩茶,晾幹露水,經殺青、揉搓等工藝,使其外形纖細如絲,然後置竹盤中用木炭火烘幹,再揀一次粗葉,復用木炭火烘,往火中添幾個楓球子或鬆果,使茶葉呈特殊芳香。收藏時另添香芋葉。
河西園茶
河西,舊指長沙湘江西岸嶽麓山、尖山到白沙洲一帶。唐天寶年間(742~756),麓山寺僧人從安化縣帶回茶種,植於庭院,後擴種於河西民間。至清鹹豐(1851~1861)年間,河西鄉民開始茶橘間種,合茶園、橘園為一,故曰“園茶”。河西園茶主産於嶽麓山至回竜洲、白沙洲湘江西岸沿河一帶,茶橘間種,利用橘樹遮陽,故茶樹生長茂盛,芽葉肥軟,持嫩性強。河西園茶一般在𠔌雨前采摘,鮮葉原料為“蕻子茶”,即粗壯鮮嫩如菜薹。選取一芽二、三葉的鮮葉,經殺青、初揉、初烘、渥坯、復揉、再烘、再渥坯,三揉和全幹9道工序。其獨特之處是渥坯和全幹時用黃藤與楓果球小火慢烘。茶葉完整,提起呈串鈎狀,因此俗稱“挂面茶”。衝泡時茶、煙香味濃郁,湯色橙黃,滋味醇厚,葉底黃緑。長沙人飲河西園茶,慣於飲汁後咀嚼葉底,實與其柔脆肥嫩有關。
嶽麓毛尖
歷史名茶。産於嶽麓山。今茶園面積已不足十公頃。嶽麓毛尖茶采摘於清明𠔌雨期間,取一芽二葉,經攤青、殺青、二揉三烘和整形理條等工序製成。條索緊結,捲麯多毫,深緑油潤,香氣持久,滋味甘醇,湯色黃緑明亮,葉底肥壯嫩勻。北宋魏野(960~1019,字仲先,陝州陝縣人,詩人)有詩:“城裏爭看城外花,獨來城裏訪僧傢。辛勤旋覓新鑽火,為我親烹嶽麓茶。”2005年,嶽麓山風景區嚮長沙市民徵求開發嶽麓山遊覽紀念品的意見,嶽麓毛尖位居前列。到嶽麓山茶室品茗,下山時帶點茶葉回傢,已成為時尚。
安化銀毫
1992~1994年研製開發。茶場位於柘溪水庫庫區,無污染。茶葉外形緊細捲麯,白毫顯露,湯色明亮,香氣持久。1994年被省農業廳評為“湖南名茶”。1995年獲省“湘茶杯”金奬。1997年省農業廳名優茶評比中獲銀奬。2000年在中國第二屆國際名茶評比中獲銀奬。常年産量1噸左右。
石門牛抵禪茶
産於石門牛抵山區。清道光(1821~1850)撰《湖南方物志》載:“石門牛抵山産茶,謂之牛抵茶。”該茶芽頭壯碩,條索緊結而稍扁,狀如牛角,衝泡時葉柄朝下,毫尖朝上,搖蕩於湯中,不落杯底,不漂水面,晃動茶杯則葉葉相碰,如牛抵角。不晚於宋代,牛抵茶即與衡山鑽林茶、永明(今江永)大鳳茶、寧遠嶷茶並列為朝廷貢品。元、明時期,每年開春朝廷即派員深入茶地監督采製,全部押運京城。其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衰落。1978年,茶界專傢到牛抵茶産地二都鄉八坪峪實地考察,瞭解牛抵茶的歷史及傳統製作工藝,使之恢復生産。因石門夾山寺是“禪茶一味”的發源地,故新品名之曰“牛抵禪茶”。
沅陵碣灘茶
歷史名茶。産於湖南省沅陵縣武陵山區沅江之畔的碣灘山區,故名。不晚於唐代即為貢品。陸贄(754~805,蘇州嘉興人,唐大歷進士)《翰苑集》雲:“邑中出茶處多,先以碣灘産者為最,今且以之充土貢矣。”該茶曾輸往日本、印度等地,在古代國際市場享有聲譽。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還嚮周恩來總理打聽碣灘茶的情況。碣灘茶鮮葉采摘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經攤放、殺青、初揉、炒坯、復揉、毛火、扇簸、涼漿、揀剔、提毫、燉火、揚香、篩選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茶條索緊細,芽身勻整扭麯,色譯緑潤,白毫顯露有鋒苗,香氣清高持久,湯色翠緑明淨,滋味甘醇、飲後回甘,葉底嫩勻。先後獲湖南省、農業部、國際茶文化節等多項大奬。
安仁豪峰茶
産於安仁縣豪山山麓。産地距炎帝陵7.5公裏,方圓百裏無污染,海拔500至1400米。峰巒疊峰,莽莽蒼蒼,終年雨露,雲遮霧繞,茶園生態環境、茶樹長勢、茶葉內質均名列全茅。曾出産宋代貢品“冷泉石山”茶。至20世紀90年代,本品先後獲“湘茶杯金奬”、“中國農業博覽會金奬”、“國際雙新博覽會金奬”等。成品以香高、味濃、湯緑著稱,可溶物含量達45%,咖啡鹼含量達4.5%,氨基酸含量達4.05%。主要成份指標含量高居優質名茶之列。
炎陵天堂茶
炎陵縣鹿原鎮天堂村茶園分佈在海拔650米的山地,境內山巒疊嶂、雲霧繚繞,是茶葉種植的理想地域。1993年,天堂茶廠在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幫助下,研製開發了特級“神農劍茶”,該茶外形扁平光滑勻整,色澤翠緑油潤,挺秀尖削似劍,香氣高銳持久,湯色清緑明亮,滋味醇厚鮮爽,葉底嫩緑肥碩,水浸出物含量42.22%,茶多酚30.59%,氨基酸1.72%,咖啡鹼3.20%,總灰分5.69%。其中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高居全省名優茶之首。1994年和1995年連續評為省優質茶。1996年榮獲湖南省第三屆“湘茶杯”名優茶鑒評金奬。1997年評為湖南省名茶,並獲全國新技術、新産品交易會科技創新金奬。
狗腦貢茶
産於羅霄山脈南端的資興市湯市鄉境內狗腦山一帶。湯市氣候溫和,地理獨特,境內山巒疊翠,雲霧繚繞,空氣清新。相傳狗腦山産茶在宋代即為貢品,“狗腦貢茶”由此得名。後因戰亂而失傳。“九五”期間,湖南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根據史料加以整理研製。本品外形條索緊細、巧麯奇捲、銀毫滿披、色澤緑潤;內質耐衝泡、湯色嫩緑明亮、香氣高銳持久、滋味鮮厚醇爽、回味悠長、葉底嫩勻,是外形、內質兼美,色、香、味、形具佳的精品。曾獲1995年“湘茶杯”金奬、1996年“全國新技術産品交易會”金奬、1998年湖南省“名優茶金牌杯係列評會”金奬、1999年湖南省名優特新農産品博覽會金奬、2001年獲國際茶博覽會金奬。
郴州米茶
産於郴州五蓋山區。以茶芽沉實如米,有“一升茶重一升米”之說,故名。成品色澤銀光隱翠,外形細嫩勻稱,茸毛緊貼茶芽,香高持久,滋味鮮甜回甘。清嘉慶(1796~1820)撰《郴縣志》:“茶,郴屬均産,以五蓋山為佳焉”。米茶采用清明時未開捲的嫩芽,經攤青、炒茶、清風、烘幹等工序製成。衝泡時,熱氣蒸騰,猶如白雲一朵,呈綫狀裊繞碗盞之上,持續數分鐘始散;茶葉芽尖朝上,上下沉浮,幾起幾落。據說,此茶“體弱未慣飲者僅可半盅,多則傾即昏眩,汗出涔涔。” |
|
五代毛文錫《茶譜》稱:“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又清趙學敏《本草拾遺》:“茶譜有潭州鐵色茶,即安化茶也。”安化黑茶雖成名甚早,但外銷則是16世紀以後之事,此前的外銷黑茶主産地是四川。自湖南黑茶進入官營渠道以後,外銷興起,先是安化,其後擴大至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至19世紀初,福建、山西茶商更深入安化各埠就地收購、加工,産品行銷陝、甘、新疆、蒙古及俄羅斯等地,産量逐年增加,21世紀初已超過50萬擔。湖南黑茶經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五道工序製成。分天尖、貢尖、生尖3級,天尖色澤烏黑,香氣深厚純正,滋味醇和,湯色深黃明亮,葉底勻齊而嫩;貢尖色澤烏潤,氣味純正而微含焦香,口感醇厚,湯色紅黃明亮葉底暗褐尚嫩;生尖色澤鐵黑,焦香馥鬱,滋味醇和深厚,湯色暗紅。以湖南黑茶為原料製成的緊壓茶,有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等。
茯磚茶
黑茶緊壓茶。明末清初,山西茶商來安化採購黑茶,利用伏天提高溫度和濕度,踩入篾簍成包,運往陝西涇陽築製成磚後銷往西北,稱“涇陽伏磚”(簡稱“涇磚”),每塊淨重5市斤,紙殼包裝,故又稱“封子茶”、“封磚”;更因其飲用功效除熱消食,頗類土茯苓,而稱“茯磚茶”或“福茶”。19世紀初山西茶商始在安化就地加工黑磚、茯磚等,安化人得以掌握磚茶生産技術。1939年,新成立的安化江南坪白沙溪茶廠,用木製壓茶機將黑茶壓成磚茶,是為湖南機壓磚茶之始。1957年,安化白沙溪茶廠分設益陽茶廠,專事磚茶生産。1970年後,磚茶統由益陽茶廠生産,定名為“益陽茯磚茶”。該茶采用傳統渥堆、發酵和特殊的發花(使磚內生出黃花)乾燥工藝,外形如磚,磚內發花。特製茯磚為褐黑色,普通茯磚為黃褐色。湯色紅黃,滋味醇厚無澀味,具有消食健胃的功效。先後獲商業部“優質産品”稱號、中國食品博覽會金奬、中國農業國際博覽會“名牌産品”、國際茶文化研討會金奬、“華茗杯”全國名優茶評比邊銷茶金奬等。
安化千兩茶
即花捲茶。屬於安化(黑茶)緊壓茶。被譽為“世界茶王”。花捲茶始創19世紀初來安化採購茶葉的山西茶商,原稱百兩茶(每支重老秤一百兩),因茶葉須踩入編出花格的篾簍中收緊,表面呈現花紋,故又稱花捲茶。至19世紀中葉,山西茶商三和公(佚名)為便於運運輸,將每支重量增至老秤一千兩,成為長約150釐米、圓周長60釐米的茶柱,易名千兩茶。花捲茶踩製技術為秘傳,當時衹有江南邊江劉姓中少數人掌握。1952年白沙溪茶廠吸收兩名劉姓技工授徒,這項技術纔得以公開。1958年白沙溪茶廠將花捲茶改為機製磚茶,並將花捲茶改稱花磚茶。此後多年,采用傳統工藝製作的花捲茶,僅在1983年生産過約300支。2005年後恢復少量生産,並為該項技術申請了國傢專利。千兩茶采用安化高傢溪和馬安溪的雲臺山大葉種為原料,以蓼葉裹胎,外包棕片,竹篾捆壓箍緊,再用棒錘築緊在長筒形的衊簍中,製作工序全部手工完成,然後在自然條件催化下發酵、乾燥,即所謂“日曬夜露”。千兩茶與窖藏佳釀一樣,陳放時間愈久,滋味愈濃烈醇香,衝泡數十道猶有奇香。千兩茶湯色澄紅明亮,滋味醇和,回味悠長,具有調理腸胃、促進消化等功效,對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有輔助療效,被視為茶中瑰寶。陳年産品數量屈指可數,按年代可分為150年、90 年、70年、50年等,被譽為“茶文化的經典”,價格驚人。
安化紅茶
鴉片戰爭以後,歐美各國來華購運茶葉的數量激增,尤以紅茶為甚。廣東茶商因貨源不足,於清鹹豐四年(1854)來安化採購茶葉。由於當地勞力價格低廉,而茶葉品質優良,遂設“廣莊”,嚮茶農傳授製作技術,就地製造紅茶。繼而周邊各地競相效仿,生産區域迅速擴大,所産以“安化茶”為名稱,運銷歐美及俄國。未及數年,贛、皖和西北茶商紛紛慕名而至,致使安化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成為交易大宗,享有崇高聲譽。19世紀70年代,以廣幫、西幫、本幫為主的茶商在東坪、酉州、黃砂坪、江南等埠開設紅茶莊近100傢,外銷紅茶達40萬箱,約占全國紅茶出口總量的12.5%。其時湖南出産的紅茶統稱“湖紅”,與安徽的“祁紅”、福建的“建紅”齊名,被視為中國紅茶的正宗。該茶外形條索緊細,色澤烏潤,湯色紅亮,香鬱馥而滋味甜醇。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最優大奬章(金質奬)。
城步蟲茶
苗、瑤族風味飲料。主産於湘西南、廣西、貴州交界的高山區,以城步一帶最為有名。湘西南山區的苗、瑤少數民族,都有飲用蟲茶的習俗。蟲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蟲等昆蟲取食化香樹、苦茶等植物葉片所排出的糞粒。形如米粒,色澤黑褐,開水衝泡後為青褐色,像速溶咖啡一樣全部溶解,飲用方便,清香似茶,不僅能清熱去暑,對治療腹瀉等也有療效。《本草綱目》載,蟲茶有清熱、消暑、解毒、健脾胃、助消化等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出血等均有較好療效。據分析,蟲茶的營養價值高於普通茶葉,含有18至19種氨基酸,以及粗蛋白、粗脂肪、糖類、單寧、維生素等,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蟲茶主要有兩類:一是由化香夜蛾食化香樹葉製成,主産於廣西;另一類由米黑蟲取食苦茶而製得,主産於湖南、貴州。生産方式簡單,采摘化香樹等植物樹葉盛入竹器內,灑上淘米泔水,經發酵,即可誘蟲取食、産卵,從而製得蟲茶。除自飲外,還作為傳統的特種茶外銷出口東南亞一帶,受到歡迎。
竜蝦花茶
産於武陵源區張傢界國傢森林公園。形似竜蝦,故以花具名。外形獨特,銀毫顯露,色澤隱翠而略顯金黃,內質嫩香持久,滋味醇甘爽口,葉底嫩緑勻亮。1984年在中南五省名優食品評選會上被評為一類名茶,1985年5月在湖南省名茶評選會上獲名茶優勝奬,同年6月在南京全國名茶展評會上被評為全國16種優質名茶之一,並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産品金杯奬。
奉傢米茶
産於新化縣奉傢山一帶。五代時毛文錫《茶譜》載:“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人每年采摘不過十六、七斤,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煮之無滓也。”奉傢山海拔在800米以上,峻嶺挺拔,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是植茶的天然之所。奉傢米茶芽葉細嫩,香氣馥鬱,氨基酸、兒茶素含量尤高。1986年,專傢將奉傢米茶改造為形質皆美的新名茶——月芽茶。條索緊捲、形似月芽、白毫顯露、嫩香持久、滋味甘醇,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緑均勻。1988~1990年連續三年評為湖南名茶。1991年獲“中國食品工業十年新成就展示會”優質産品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