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竜門奉先寺(竜門即伊闕一名闕口在河南府北四十裏)
杜甫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註釋】
①竜門奉先寺:竜門即伊闕,俗稱竜門山,在河南省洛陽市南。奉先寺是當地一座著名的寺院。
②招提:梵語,譯義為四方,後省作拓提,誤為招提。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處為招提房。此詩乃以招提名寺僧。
③虛籟:指風聲。
④天窺:即窺天。窺一作闕。象緯:天上星象錯列,如經緯一般。
⑤這兩句都是形容高寒。
賞析
賞析
【賞析】
王嗣奭《杜臆》捲一評此詩云:"此詩景趣泠然,不用禪語而得禪理,故妙。……蓋人在塵溷中,性真汩沒,一遊招提,謝去塵氛,托足淨土,情趣自別。而更宿其境,聽靈籟,對月林,則耳目清曠;逼帝座,臥雲床,則神魂兢凜。夢將覺而觸發於鐘聲,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發深省。正與日夜息而旦氣清,剝復禪而天心見者同。餘謂老杜聞道,而此其入道之機倪也。"這一論述,是有見之言。令我們感到饒有興味的是,作為杜集開篇第一首詩,這是否能夠代表杜詩的基本思想傾嚮呢?誠然,杜甫的某些作品,如《觀打魚歌》,"可當一篇戒殺文"(《杜詩詳註》捲十一引鐘惺語),《白小》對"天然二寸魚"的悲憫,也見出佛傢衆生平等的思想。但正如劉熙載《藝概》所說:"老杜一生衹在儒傢界內。"不管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不管是在朝還是在野,都表現得很清楚。所以,佛傢思想衹是他的某種精神狀態的反映,而不占主導地位。雖然如此,這首詩"不用禪語而得禪理",仍是寫得比較成功的。
遊寺廟,會産生一種和宇宙直接對話的感覺。而這種對話還有深淺之分。日間"已遊"當然"已"有些領悟,而夜宿山寺,親歷那種寧靜深邃同時又繽紛多彩的境界,和宇宙的對話就會進入更深的層次。山寺在高寒之地,下了"逼"字和"冷"字,是傳達一種從生理到心理的感覺。從這些感覺中是可以引申出一些人生啓示的,但杜甫沒有說出是什麽啓示,倒是把"欲覺聞晨鐘"的情景給予強調,強調它"令人發深省"。一般讀者可能覺得很不滿足,因為杜甫始終沒寫出所悟為何物。但事實上,杜甫不確定所悟為何物,纔顯得他真有所悟。凡是追求提升心靈境界的人都有同感:悟,是對宇宙人生自然運化的捉摸,用西方話語來說,是對本體的接近。倘把它指實為一些現象,就不是對宇宙總體的把握,就不是悟,而衹是知了。杜甫這詩衹是寫了心靈所經歷的一次洗煉,不勉強寫出悟出什麽道理,正是寫出了他有所覺悟的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