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溫泉鎮(Wenquan Zhen)屬環翠區。在威海市區南郊。面積66.5平方公裏,人口2.1萬。原為溫泉人民公社。1984年3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撤社,設立溫泉鎮。鎮政府駐江傢寨。轄雙泉城1居民委員會;溫泉湯、東崮、西崮、柳林、江傢寨、虎山、欒傢店、雅傢莊、河西、湯河北、鄒傢莊、林傢院、羅傢、西七夼、東七夼、雨夼、冶口、小莊、下江傢、小南山、劉傢臺、林傢莊、後亭子夼、前亭子夼、鄭傢、張傢山、堂子、馬夼、雙寺夼29村民委員會,29自然村。 |
|
溫泉鎮位於海澱區的西北部。轄10個社區、7個村委會(溫泉社區、白傢疃社區、太舟塢社區、航材院社區、304所社區、西頤社區、頤陽一區社區、頤陽二區社區、楊莊社區、秀山社區、高裏掌村、辛莊村、溫泉村、白傢疃村、楊傢莊村、太舟塢村、東阜頭村)。鎮政府駐白傢疃村。
110108101 溫泉鎮
110108101001 溫泉社區
110108101002 白傢疃社區
110108101003 太舟塢社區
110108101004 航材院社區
110108101005 304所社區
110108101006 西頤社區
110108101007 頤陽一區社區
110108101008 頤陽二區社區
110108101009 楊莊社區
110108101010 秀山社區
110108101201 高裏掌村
110108101202 辛莊村
110108101203 溫泉村
110108101204 白傢疃村
110108101205 楊傢莊村
110108101206 太舟塢村
110108101207 東埠頭村
沿革:
1956年3月成立溫泉鄉,1961年4月成立溫泉公社,1984年4月改設溫泉鄉,1997年5月撤鄉設鎮。2002年,鎮域面積33.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1298人(其中農業人口10184人),暫住人口10719人,轄白傢疃村、溫泉村、楊傢莊村、太舟塢村、高裏掌村、東埠頭村、辛莊村等7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鄉政府駐白傢疃村北,郵編100095。 |
|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
概況
沿革 宋代以溫泉命名設溫水鎮,元、明代設溫泉都,均有官署駐守。1735年 (清雍正十三年) 後分屬榮成縣溫泉都、文登縣辛汪都。英國強租威海衛後,設南部行政長官公署。 1930年收回威海衛後,設第六自治區。1933年設第六自治區柳林坊。1940年成立威海衛抗日民主政府--威海衛行政辦事處第六區公所。 1943年分屬威海衛行政辦事處草廟子區、崮山區管轄。1944年9月全境解放。1945年8月分屬威海衛市草廟子區、 崮山區管轄。1950年劃歸文登縣第十三區、第十四區,設溫泉鄉等7鄉。1956年12月合併為溫泉、 冶口、亭子3鄉。1958年三鄉合併成立溫泉人民公社重新劃歸威海市。1984年改設溫泉鎮。
地理位置 溫泉鎮位於威海市南端,鎮駐地距市區19公裏,南與環翠區草廟子鎮交界,北與環翠區崮山鎮和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交界,東與環翠區泊於鎮、橋頭鎮交界,西與威海經濟開發區交界。該鎮地處交通樞紐位置,聯接威海三市一區,是威榮、石煙、青威公路的交匯點,交通發達。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丘陵地帶,地勢狹長,四面群山環抱。東西寬14.5公裏,南北寬7公裏, 總面積661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238公頃。主要山脈有正棋山、筆架山、虎山、 佛爺頂山、冰石山、老婆纂山,其中正棋山海拔483.7米,為環翠區最高峰。主要河流為五渚河,境內全長15公裏,流域面積92平方公裏。境內有溫泉一處,是威海市區的兩大溫泉之一,溫泉位於五渚河床中,長200米,寬65米,水溫在40~80℃,單井涌水量每晝夜可達960立方米。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板慄、藥材等。全鎮植被面積4165公頃,覆蓋率6 3%。全鎮轄29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993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1‰。全鎮有拉祜族、 苗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數為7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35%。 全鎮有江、劉、叢、張、於、薑、王、李等221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經濟發展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39.2萬元。1978年為652.5萬元。2000年為20.02億元, 第一、二、三産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91∶5。2000年完成財政收入3271萬元。該鎮工業發達,改革開放以來,溫泉鎮大力實施以工強鎮戰略,瞄準國際市場,內抓企業結構升級,外抓市場拓展和招商引資,形成了山東工友集團公司、山東金泉發展集團總公司、威海鑫泉集團公司、威海宏泰水産集團公司、 威海康泉食品集團公司等5傢骨幹企業集團和大批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組成的工業格局。2000年實現社會總産值26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23.8億元,利稅1.91億元。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環翠區鄉鎮第一名, 稅收列威海市8強,是一個新興的經濟強鎮。獲得的榮譽主要有:全國小城鎮建設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镇、全國先進司法鄉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新型鄉鎮、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科技示范镇、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威海市發展加工貿易先進鄉鎮、威海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威海市安全文明鎮、威海市科技興農強鎮。2001年溫泉鎮被國傢計委列入“全國小城鎮建設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镇”,是山東省僅有的5個示范镇之一。
第一産業 該鎮共有耕地1300公頃, 山林面積3133公頃,海面養殖面積35公頃。1949年糧食總産26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産419公斤,總産817.5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調動了全鎮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許多農民開始嘗試科學種田,對轄區內的荒嶺、灘塗進行開發復墾,對漁塘、水庫進行承包養殖,同時加大了水利設施的投入建設,到2000年,農業總産值4.1億元。
進入90年代以來,該鎮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比例,大力發展三高農業,根據山多地少的特點,合理調整農業種植佈局,提高農業科技含量。2000年,全鎮壓縮糧油面積180公頃, 用來發展水果、苗木、花卉、藥材等經濟作物。改造老果園52.6公頃,發展新果園52.4公頃, 推廣新品種水果27公頃,開發板慄20公頃,種植新品種牧草47公頃,藥材33公頃,建立了小麥、玉米等2個良種繁育基地和西洋參、黃芪、鴕鳥、鵪鶉、 小尾寒羊、肉食鴿、蝎子等8個種養示範基地。與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在柳林村合作開發了膠東半島首傢果樹新品種試驗基地。於2000年投資1800萬元建起了庫容2000噸氣調庫1處。 引進了育種、花卉、養鹿等農業招商項目12個。1999年被市委市府評為“科技興農強鎮”。
該鎮山林資源豐富, 森林覆蓋率48.6%,木材蓄量6萬立方米,經過自然保護生長和人工培植,已形成經濟林、風景林、苗圃、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等7大林係。
第二産業 工業:早在解放初期,鎮區坐落在荒山峻嶺之中,全鎮沒有一傢企業。50年代末, 成立第一傢鎮辦企業通用機械廠,全鎮工業年産值10.3萬元。從建國至80年代初期,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全鎮工業産值177萬元。
80年代以後,隨着改革開放和國傢經濟政策進一步深化完善,溫泉工業有了質的飛躍。到1990年,逐漸形成了山東工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金泉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威海鑫泉集團公司、威海宏泰集團公司、威海康泉集團公司等7傢鎮辦企業。1990年以後,工業經濟在鎮辦企業的良性輻射下,逐漸實現經營和規模的擴張,政府因勢利導,轉變觀念,先後引進了君立服裝、路坦製藥、契亞電子、浩成服裝、東泉針織等數十傢外資企業; 鎮辦企業金泉集團還在墨西哥開發了占地500公頃的中墨經濟開發區,合資創辦了服裝公司。全鎮現已形成以7傢鎮辦企業為主導,33傢三資企業、60傢村辦企業和126傢民營企業為補充的工業群體。 初步建立了以木工機械、電機、服裝、電子、乳製品、製藥、皮革製品、建材、化工等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體係,其中工友牌木工機械、卓威牌服裝、雪天牌礦泉水、盛美牌鮮牛奶等産品遠銷20多個國傢和地區。 全鎮已有4傢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1傢企業獲取國際ISO9001係列認證。山東工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過40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木工多用機床生産基地。金泉集團建於1965年,公司下轄20多個企業,現已在歐美市場開發經營業務網點20多個,95%的産品躋身國際市場,連續多年獲“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大戶”等榮譽稱號。威海路坦製藥有限公司是威海鑫泉集團與美國合資興建,集科研、生産、經營於一體的綜合性中、西藥原料、製劑工廠,總投資8 23萬美元,是溫泉鎮引進外資額較大的企業。威海東泉針織有限公司坐落在溫泉鎮劉傢臺, 投資總額750萬美元,是該鎮村級引進外資額最大的企業。2000年全鎮完成工業産值23.8億元,工業銷售收入18.5億元,利稅1.99億元,利潤1.41億元,完成外貿出口交貨值7.7億元。
建築業: 技術力量雄厚,設有村鎮建設管理和服務機構。全鎮有2傢房地産開發公司,5傢土方挖掘隊,5傢建築公司,均為四級以上資質建築企業。全鎮建築業現已形成以鎮建築公司為主體, 以虎山、鑫泉、柳林、江傢寨等4傢建築公司為補充的強有力的建築隊伍。
第三産業 溫泉原駐地設在溫泉湯村,地處偏僻,經濟相對落後,從建國以來三産發展一直非常遲緩, 效益也不可觀。建國初期全鎮僅有各類店鋪7傢,到1978年,個體私營商業、 服務業日漸繁榮,已擁有國營網點3處,集體11處,個體網點發展到40個。1996年鎮政府辦公樓遷移到威榮、威乳、威文、威青路的交匯點江傢寨村後,鎮黨委、政府加大了第三産業發展力度,先後建起了江傢寨棚式集貿市場和溫泉湯、雙寺夼露天集貿市場等3處集貿交易市場。 鎮駐地劃出了占地10平方公裏的城鎮建設規劃控製區,建成了三縱兩橫12個規劃區的商業街和道路網,開闢了夜市和文體廣場,安裝了路燈、彩燈、IC卡電話,栽植苗木,緑化了環境。建起了韓國工業園、外資工業園和柳林、江傢寨、劉傢臺等三個村級工業園,引進了30多傢外資企業,解决本地和外地8000餘人的就業問題, 同時也帶動了周圍第三産業的發展。到2001年6月,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33戶,私營企業50傢,從業人員742人,註册資金1128萬元。同時加大了對境內天然溫泉、正棋山森林公園、五渚河緑化風景綫的考察論證和開發準備。全鎮第三産業已形成以商貿、 餐飲、 服務、 運輸、娛樂為主體的三産項目群體。2000年,三産增加值1.08億元。
特色産業 旅遊業是該鎮發展的新興産業和特色産業,境內有正棋山旅遊風景區、天然溫泉洗浴、五渚河緑化景區等景點。正棋山,原名著棋山,位於威海市東南,山有五峰,古時五峰上各建有廟宇,有“五座廟”之稱。中間一峰名“玉皇頂”,上有巨石,長寬各丈餘,方平如桌,兩端各有一石,似為對弈者設坐,可謂天然一棋枰,相傳此處為仙人著棋之處,此山也因此得名。此外,山中樹林蔥蘢,植被豐茂,清泉汩涌,澗流潺潺,自然風光秀麗宜人。還有自來碑、白鵝石、地泉、仙人跡、朝陽洞等自然景觀,是著名的威海“八大景區”之一。自明代就有記載“泉四季溫熱如湯”,清光緒間《文登縣志》記載“四面水寒而此處獨溫,水流不滯,浮垢盡去。清若鏡,甘如醴,飲此則疲者忘倦,四體舒暢,心曠神怡。”此處民風淳補,自古形成男女按單、雙日分在露天洗浴的習俗。1979年在原址建立浴池和遊泳館,現已興建起現代化的洗浴、 餐飲、商貿綜合服務中心,成為人們休閑、療養的好去處。五渚河,由3條支流匯集而成,橫貫全境,河水蜿蜒,東行入海,全長15公裏,流域面積92平方公裏,年徑流量平均為3461.8萬立方米,河道兩岸樹林茂盛,村落有秩。2000年,溫泉鎮投巨資對五渚河進行治理改造,兩岸興建的緑化帶、休閑區、公園區,使五渚河成為威海市區南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清代境內有私塾20餘處,1930年後改私塾為小學,發展新教育。1931年成立的小學有8處,有教師9人,學生320人。1949年有高小4處,初小8處,教師39人,學生400餘人。 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 1960年設第六中學,1965年改為第五中學,設高中部,1981年撤高中部。198 2年共有初小、完小24處,聯中2處,公辦中學1處,在校生2488人,教職工146人。8 0年代全鎮學校房捨均達到省級標準。 90年代,鎮投入資金648萬元興建現代化的中小學教學樓, 投入資金60餘萬元購置先進教學器材。2000年有標準化初中1處、市級中心小學2處、 職業中專1處,在校學生3223人,教師23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教學質量、教學設施各項指標均達到省級標準。2000年被評為威海市電化教學示範單位。
2000年,全鎮共有各類科技人才362人,自1980年以來,先後取得科技成果100餘項,蘋果高産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木工機床研製等一大批科研技術成果陸續投入生産應用,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保障。進入90年代,該鎮把科技研究、應用、推廣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主要動力,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科研推廣,引入大批高新技術人才進入經濟生産一綫,應用信息化、技術化手段改進管理和生産模式,增加發展經濟中的科技含量,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註入強大的動力。2000年被授予“威海市科普模範鎮”。
溫泉鎮歷史悠久,廣大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早在明清時期,就在溫泉鎮的江傢寨、溫泉湯等建有戲樓和戲臺,京劇、呂劇、秧歌等文藝活動在群衆中開展活躍,自民國開始就建有溫泉湯、小莊、欒傢店等民間劇團,常在農閑時串村演出。建國後群衆文化生活更加豐富,1962年溫泉公社設立電影放映隊,各村都設有演出隊和電影隊,備有戲箱、放映機等設備。1958年在溫泉設立新華書店,80年代各村增設圖書閱覽室。 至2000年,全鎮共建立標準化圖書館7個,藏書4000 0餘册。1959年設立廣播站,開通有綫廣播。1990年設置衛星接收設備,進行有綫電視轉播。 1995年鋪設光纜30余公裏,電纜100余公裏,開通有綫電視節目,全鎮有綫電視普及率達到95%以上,可傳送節目21套。此外,書法、繪畫、剪紙、篆刻、攝影等文化活動在群衆中也較為普及。
溫泉鎮醫療機構建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英國在強租威海衛期間,設立大英民醫院,在溫泉設置分院。當時衹有病床2張,醫生1人,每日衹能收治很少的病人,而且衹為少數外國人服務,百姓有病得不到救治。1945年溫泉湯村周學欣等人自發組織成立溫泉愛民醫藥社, 房屋3間,以中草藥為主,不能開展外科手術。1946年湯河北村姚維順成立溫泉東亞大藥房, 有醫務人員3人,有盤尼西林等西藥使用。1958年成立溫泉衛生院,有醫務人員8人。60年代在各村配備赤腳醫生,共有58人。1978年,衛生院面積1200平方米,有床位36個,醫務工作者42人。1998年建成占地82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的標準化醫院,擁有床位40個,醫務人員52人,中心衛生室2處,農村衛生室12處, 鄉村醫師8人。2000年門診病人21000人次,住院病人503人次。鎮醫院擁有救護車、 阿洛卡SSC--370B超機等先進醫用設備,設置內、外、皮膚、口腔等職能科室20個,可進行各類病癥的治療與防治。1997年被授予“威海市傳染病防治先進集體”,2000年被省衛生廳評為“愛嬰衛生院”。
境內各項體育活動非常活躍,鎮、村企業都建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等體育設施。1995年以來, 全鎮用於體育設施建設的資金達160餘萬元,建有各類體育設施28處,面積22000多平方米,有各類體育組織13個,運動隊9個。以競技體育為主的體育工作成績優異, 近年來,在各類比賽中獲得6個團體、33個單項冠軍。群衆體育活動開展廣泛,以健身操、秧歌、太極拳等為主要內容的群衆性體育活動空前活躍,全鎮每年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人口的85%以上。先後被表彰為“山東省體育工作先進鄉鎮”“威海市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鎮村建設 80年代以前,溫泉城鎮建設無整體規劃,自80年代末期以來,全鎮纍计投入資金5.6億元, 修築鎮村公路20餘條,長36公裏,硬化路面950000平方米,形成“三縱兩橫” 的道路交通網,使全鎮各村公路通達率達100%。對鎮區施行“五化工程”(硬化、緑化、美化、淨化、亮化),使鎮區面貌煥然一新,被評為“全省小城鎮建設新型鄉鎮”。2000年,溫泉鎮被確定為首批“山東省中心鄉鎮”,圍繞這一目標,建成日供水量5000立方米的自來水工程, 設立2×5000千伏安的雙回流變電站,建成裝機容量達5000門的程控通訊大樓,投入資金4300萬元建設住宅建築面積30.6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040萬元建設各類公共設施面積2800平方米。為美化環境,改善水源,2000年,投入1800萬元對五渚河進行全面治理改造,建設公園、緑化帶等公共設施。此外全鎮配置路燈277盞,建成公共緑地面積4.1公頃,緑地覆蓋率達36%。為加快經濟發展,溫泉鎮把“創造新優勢、優化大環境”作為建設發展思路,從1993年起建設總占地120公頃的“威海韓國工業園區” ,現已建成33公頃起步區,已引進外資企業63傢, 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3億元。為配合經濟發展,建設占地10公頃的商貿小區和長2公裏的商業街,現有從事餐飲、百貨、服裝、食品加工等行業的業戶120傢,個體工商戶765個,從業人員達4200人。建設成占地4公頃的半封閉式集貿市場,日交易額達13萬元。2001年,溫泉鎮被國傢計委列入“全國小城鎮建設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镇”,成為山東省僅有的5個示範鄉鎮之一。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3年下半年至1935年春,文登鄉村師範和威海中學部分黨員學生,分散活動於反動勢力比較薄弱的威海衛東南鄉村一帶,先後建立了雙寺夼村、柳林村黨小組。1945年下半年,經過反姦反霸、減租減息等革命群衆運動,黨支部在溫泉迅速普遍地建立起來,歸屬崮山區、草廟子區黨委領導。1958年成立溫泉人民公社後建立公社黨委,1984年建立溫泉鎮黨委,近年來不斷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完善黨的組織領導體係,充實基層班子,建設起一支組織完善、機構完整、素質全面、作風優良的黨員隊伍。至2000年共建有基層黨委3個,基層支部47個,黨小組165個,擁有黨員1686人。連續多年被評為“威海市先進基層黨委”。
人物
於友仁
宋修政
宋宗海
張建偉
董延偉 |
|
溫泉鎮合併於2001年12月,是由原溫泉鄉和紅橋鎮兩鄉鎮合併而成,地處臨川區的西端。東靠上頓渡,西連高坪鎮,南與崇仁縣接壤,北和撫北鎮相連。
全鎮總面積約76平方公裏,可利用土地面積10萬畝,總耕地面積3.3萬畝,山地面積3.82萬畝。其中:林地面積1.85萬畝,人均耕地1.1畝,山地人均1.2畝;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88個自然村,148個村小組,7557戶,總人口3.2萬,其中農業人口2.7萬。
現有企業40余家,就業人數3176人。利稅309萬元。2005年工農業總産值31534.2萬元,其中:工業産值26010萬元。農業産值5524.2萬元,人均純收入3516元。
溫泉鎮是個農業大鎮,農業支柱産業是水稻、甘蔗、西瓜,特色産品主要有花卉、苗木,柑桔。水利資源豐富,有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7座,崇仁河穿境而過。交通非常方便,有水路、公路、鐵路。風景優美,別具一格。有高高的青蓮山,神秘的仙人洞,美麗的明水湖,傳奇的日月泉,這是一個非常有開發價值的旅遊開發聖地。 |
|
溫泉鎮位於美麗的廬山南端,地處星子、德安、九江縣三縣交界處,地理位置獨特,是貫穿三縣的交通樞紐,全鎮共9個行政村,總面積104平方公裏,人口約2萬。
溫泉鎮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9%,清澈的泉水和悠久的歷史引來了四海賓朋,前來投資的有毓恬飲品有限公司和桃花源水上漂流公司,溫泉鎮還有獨特的美味佳餚,引得前來的客人流連忘返,其中山林和三石兩大一品飯店提供石雞、石耳、石魚、竹筍燒肉等美味,溫泉鎮更是因其溫泉而出名,礦物質豐富的溫泉水吸引了許多外地投資商,先後有天沐、竜灣、陽光、天地、天邑、天池、上海名都等大型度假村都落戶溫泉鎮。
溫泉鎮基礎設施齊全,近年來,溫泉鎮建立了優美的環山公路,交通也越來越便利。 |
|
溫泉鎮位於從化市東北部,全鎮總面積212.2平方公裏,總人口約5萬人。溫泉鎮轄 溫泉、竜崗、灌村3個社區;溫泉、天湖、衛東、烏石、雲星、宣星、源湖、烏土、竜崗、竜橋、平崗、中田、桃蓮、勿石、石海、石南、南星、新田、農新、新南、南平、石坑22個村委會。
溫泉鎮地理位置優越,東與增城,東莞相鄰,南與廣州接壤,西與清遠、韶關相鄰,北可通江西省,距廣州市區僅75公裏。區內交通暢通,105國道、355綫省道、從增高速、街東高速貫穿全鎮,距京珠高速公路從化出口僅10多公裏,距新白雲國際機場也衹有30多公裏。鎮內道路、供電、供水、通訊、金融、教育、衛生、飲食、娛樂設施完善。目前,鎮內還有大量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成立的投資服務中心、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真誠地為各類商傢提供良好的追蹤服務,真正做到讓商傢滿意。
溫泉鎮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是馳名中外的風景區和療養勝地,不僅有溫泉旅遊度假區、省級自然保護區,還是省級生態示范镇和廣州市衛生城鎮。全鎮享譽世界的氡溫泉,被稱為“世界第一泉”,衆多中外國傢領導人和世界名人先後到此遊覽和度假。此外,鎮內還擁有次原始森林,能觀賞到紅花荷、禾雀花等珍稀植物。
溫泉鎮還是優質水果生産地,盛産優質荔枝、竜眼、青梅、紅柿等水果。每年五六月,這裏總是紅荔飄香,令人流連忘返。前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在遊覽了這片美景後,欣然提筆寫下“山上荔枝林,山下荔枝樓”的墨寶。近年來,溫泉鎮有效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實施“退果還田”項目,建設無公害荔枝生産基地和標準化農田示範基地,形成了集農業生産、加工和生態旅遊於一體的農業生産體係,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産業化水平,使我鎮優質農産品遠銷國內外。 |
|
基本概況
即墨市溫泉鎮位於青島市市區東部40公裏外,南依嶗山,與青島嶗山仰口國傢旅遊度假區相鄰;東腋黃海,與山東省省級旅遊度假-田橫島隔海相望;兩條省級公路縱橫境內。距青島港40公裏,離青島國際機場30公裏,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88平方公裏,有18公裏海岸綫,3處港灣。轄50個行政村,5萬人口。
這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地下礦熱水豐富,有8處國傢、省市療養(及休閑中心)院、度假村,為青島著名的療效、度假勝地,形成了一規模宏大、環境優雅、設備和功能齊全的旅遊度假、娛樂區。有標準客房、中客房及豪華客房;有容納300人不等的大、小型會議室及貴賓室;有全國最大的室內溫泉遊泳館和各種高檔娛樂設施。是青島市八大旅遊度假區之一。有着發展經濟的諸多優勢和條件,堪稱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當今開放的一片熱土,是投資者的最佳選擇:
溫泉地熱礦泉水藏量豐富,分佈面積6.5平方公裏,可開採量1.87億立方,每天可采量3500立方,涌泉中心水溫高達93℃,自涌地面達60℃,含有氯、氮、鎂、氯化鈉等30種化學元素,礦化度高達10.809/升,對治療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肥大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肩周炎、婦科病及各種皮膚病有着顯著療效。特別是地熱水沉澱形成的黑泥,含有多種礦物質,進行泥療具有極佳的治療效果。溫泉地熱水迥異於國內蓁它多數溫泉,硫含量低,水質清澈,氯化鈉含量接近於自然海水,對休閑娛樂性溫浴極具魅力。
所轄村莊
下轄村
東溫泉村東夼村西夼村西溫泉村荊疃村何傢莊村梅傢莊村山裏村西四捨村東四捨村丁戈莊村麻戈莊村南行村掖杖村東山溝村劉傢山村南黃埠村中黃埠村北黃埠村小海南村大海南村????店村前海東村後海東村七溝村東扭河頭村西扭河頭村唐傢莊村藏村村東臯玉村西臯玉村石棚村石泉莊村演洪溝村東埠頭村東石橋村南北行村北北行村宮傢莊村西石橋村西埠頭村峽後村東楊戈莊村西楊戈莊村社生東崖村社生前集村社生後街村社生西山村北小峨村南小峨村東王圈村徐傢村小王圈村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6845男23762女23083家庭戶戶數15377家庭戶總人口(總)46496家庭戶男23531家庭戶女229650-14歲(總)86690-14歲男44460-14歲女422315-64歲(總)3323615-64歲男1704815-64歲女1618865歲及以上(總)494065歲及以上男226865歲及以上女267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5771 |
|
【自然概況】 溫泉鎮位於安寧城區北部,因境內有天然溫泉碧玉泉而得名。距安寧城區8千米,離昆明市區40千米。處於東經102°29′,北緯24°56′之間。東南與本市連然鎮毗鄰,西同本市草鋪鎮相連,北和本市青竜鎮及西山區團结鄉接壤,轄區面積109平方公裏。最高海拔2 538米,最低海拔1 820米。年平均氣溫13.6℃。主要山脈有竜山、筆架山、九子母山。主要河流有螳螂川、甸中小河、箐門口小河。
2005年末,全鎮總人口12 190人,其中:農業人口4180人,非農業人口8 010人。總人口中男性6 090人,女性6100人,漢族10 945人,少數民族1 245人,占總人口的10.2%。世居民族主要有漢族、彝族、苗族3種,其中彝族576人,苗族316人。農村實有勞動力5 596人(含溫泉、羊角社區居民勞動力),其中:男勞動力2 754人,女勞動力2 842人。農村勞動力中,從事二、三産業的1 865人。全鎮實有耕地4 923.66畝,其中:水田4 015.23畝,旱地908.43畝。
【經濟發展】 2005年溫泉鎮工農業總産值10653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4902萬元,農業總産值57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97元,比2004年增長8%。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948畝,總産量3297.1噸,平均單産474.5千克。2005年繼續加大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力度,在螳螂川沿岸仍然種植觀光油菜5431.5畝,在水源無污染的部分村(居)民小組種植洋薊281畝,總産達到12.8萬千克,全鎮種植脫毒洋芋500畝,各種蔬菜5389.5畝,糧經種植比例為3∶7。
2005年,全鎮補植補造林木620畝,其中:火燒跡地補植100畝,廢棄礦山植被恢復520畝,成活率達90%以上;四旁義務植樹3.5萬餘株,樹種以柳樹、竹子為主;全年完成紅梨高換127.22畝,種植青花椒1206.6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9.2%。護林防火工作是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切實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從2005年1月15日至5月30日,成立了30人的專業滅火隊伍,此外,聘請巡山堵卡人員16人,對各條山箐及重點防火地段在火險期實行嚴防死守。同時認真抓好天然林保護工作,聘請“天保”人員20人,實施天然林保護7876公頃。並繼續開展林地清理,補辦徵占林地手續、防治鬆毛蟲3840畝,使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地保護。
2005年,溫泉鎮大牲畜存欄1350頭(匹),其中牛2027頭、馬320匹、驢3頭,大牲畜出欄659頭;山羊存欄4 639衹,出欄4 449衹;生豬存欄10768頭,出欄14744頭;傢禽存欄31626衹,出欄50103衹;兔存欄849衹,出欄591衹;全鎮肉類産量18 237噸,禽蛋産量164.9噸;全鎮水庫及魚塘養魚269畝,具有一定規模的有渡船房、秋木園、小貴甸、羊角村、甸中外村垂釣點,年産魚約8.6萬千克;全鎮種植花卉189畝,盆果23294盆,主要以李玉兵、孔繁森、李登慶的大棚種植為主,産品銷往呈貢鬥南和安寧周邊市場成深加工。溫泉的鄉鎮企業主要以旅遊業為主,輔以開採、加工、建築和污染較小的製造業。2005年,全鎮共有個私企業547個,集體企業8個,從業人員4289人。2005年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3478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6%;完成增加值8 017萬元,比上年增長47%;現價工業産值完成4 902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8%;利稅總額4172萬元,其中稅金441萬元,利潤3731萬元。骨幹企業為昆明安東尼食品有限公司,雲南紅梨股份有限公司,安寧天業植物油有限公司。主要産品有洋薊罐頭、洋薊茶葉、紅梨罐頭、食用植物油。新建企業為竜山別墅。駐鎮省、昆明市屬企業有雲南省幹部療養院、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溫泉醫院、溫泉賓館、昆鋼竜山冶金熔劑公司、昆明市幹療養院等。省、市幹療養院主要開展醫療、保健、康復、療養業務,溫泉賓館為服務行業,竜山冶金熔劑公司以生産石灰石、白雲石為主。2005年全鎮財政收入105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24%,財政支出852萬元,增長9.5%。
【交通郵電】 溫泉鎮境內有公路47.9千米,其中,過境公路19.9千米,即安楚高速公路2.5千米,安溫公路溫泉段5千米,安富公路溫泉段12.4千米。此外,還有溫泉至曹溪寺2千米,前山崀村至705研究所留守處4千米。鄉村公路22千米,上半年溫泉至甸中公路柏油路面建成通車,下半年基本完成了溫泉至竜山公路路面圍堰的支砌澆灌。境內有成昆鐵路13.5千米,火車小站兩個,臨時停車點兩個。共有跨越螳螂川公路橋8座。貨運車輛日均400餘輛,多為過境車輛,貨運量日均4 000餘噸,主要為石英砂、鐵礦、磷礦、石灰石、白雲石、建築材料和農副産品等。客運車輛每天有昆明至溫泉的班車11對和富民至安寧、青竜至安寧的中巴車、面包車、安寧至溫泉的面包車50餘輛,客運量為日均6500餘人次。2005年有客運站1個,停車場4塊。全鎮5個村(社區),28個村(居)民小組通程控電話,30個村(居)民小組均通郵,手機和小靈通用戶基本達到戶均一部,程控電話保持在2200餘門,其中,農村家庭700餘門。
【水利電力】 溫泉鎮水資源十分豐富,安寧最大的河流——螳螂川橫貫南北,流徑4個村(社區)21個村(居)民小組。溫泉集鎮中心區地熱水資源日均儲量達12 000立方米。甸中山箐、箐門口山箐、邑尾裏山箐、官莊山箐水常年不斷。2005年末有地下熱火泉眼19眼,日取水量為7500立方米。鎮內有冷水機井5眼,小一型水庫一座,蓄水量為70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兩座,容量分別為46萬立方米和30萬立方米。大小壩塘26座,蓄水量共26萬立方米。2005年繼續對部分水庫實行專人管護。2005年全鎮共有固定抽水站31座,流動抽水站6站,共計37臺次,裝機容量998.5千瓦。2005年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61.32萬元,投工投勞13 000個,完成水利工程14件,其中新建重點工程1件,水毀工程5件,人畜飲水工程8件。溫泉區域內的電力主要由安寧市電力公司提供,2005年農村用電量為384.9萬千瓦小時。2005年下半年完成了溫泉老大橋以南的電網入地改造工程。
【科教文衛體】 科技方面,進一步加大科普宣傳力度、重視農業適用技術培訓,全年舉辦各類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班50餘期,共3500餘人次。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大力開發農村清潔能源,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推廣使用高效環保汔化竈200臺。教育方面,雖然學校上劃教育局管理,鎮黨委、鎮政府仍然重視對教育的投入,幫助學校解决辦學中的睏難,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全面落實獨生子女入學“免補”政策,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列為對各村(社區)工作責任目標的考核,並與奬懲挂鈎,重視職工繼續教育,舉辦英語培訓班和普通話普訓班,不斷提高職工素質。2005年,鎮屬各站所共有專業技術人員20人,其中,獸醫2人,農科員6人,環衛技術員4人,林業管理人員3人,水土保持站2人,黨校、成技校教員1人,文化管理人員1人。企業辦公室會計1人。2005年全鎮有綫電視開通戶3 409戶,其中農村1900餘戶,駐鎮單位1500餘戶,農村有綫電視(含竜山、筆架山及部分村小組零散戶使用地面衛星接收站)入網率達98.7%。集鎮中心區有歌舞廳10傢,卡拉OK廳10傢,電腦屋1傢,書刊店2傢,復印店1個,音像製品經營戶4戶,文化茶室10傢,臺球桌3張,保齡球館1個。區域內有足球場1塊、網球場3塊、遊泳池6個。有農村業餘文藝隊6支,少兒文藝隊2支,駐鎮單位文藝隊4支,年內各文藝隊共演出文藝節目19場次,其中駐鎮單位演出的兩場市慶節目受到上級及廣大群衆的好評。溫泉鎮竜燈隊及農村業餘文藝隊參加市文體旅遊局組織的春節舞竜比賽和文藝匯演分別獲得三等奬;其外還邀請大理州彌渡縣花燈團到溫泉鎮進行了兩場演出,尤其是配合市慶邀請昆明高原藝術團到溫泉鎮進行《相聚溫泉》大型文藝演出,對宣傳溫泉,提高溫泉的知名度,豐富群衆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堅持每周兩晚的廣場電影,全年共放映電影一百餘場次;體育工作,為了引導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鎮政府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從昆明市體育局爭取了一套體育路徑(共14件),安裝於集鎮中心廣場供群衆進行健身活動。2005年1月22至24日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體育運動會,共有20支代表隊6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7個項目的比賽。12月27日至28日又舉辦了有17支代表隊300多名運動員參加的2006年迎春趣味運動會。衛生工作,2005年,全鎮有衛生院一所、村(社區)衛生所5所,共有醫務人員16人,其中鎮衛生院8人,“鄉醫”8人。有醫療病床26張,其中,衛生院11張,村衛生所15張。個體診所5個,行醫人員8人。
【社會治安】 普法工作繼續開展“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實施創建“平安溫泉”工程取得成效。駐鎮單位、5個村(社區)、30個村(居)民小組做到“六有”、“六無”、“六化”標準,經市平安創建辦檢查驗收,合格率達到95%。2005年,在機關幹部、職工、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以及農村基層幹部中開展了以《反分裂國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雲南省禁毒條例》、《信訪條例》為主要內容的法製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培訓結束,組織了統一考試。隨着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各項管理規章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走上了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2005年鎮司法所、各村調委會共調處各類民間糾紛102件,調處成功率達97%,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穩定。2005年繼續開展以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單位(村)為內容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年內新增“十星級文明戶”197戶,創建安寧市級文明單位(村)各2個,昆明市級文明單位1個,安寧市級文明示範村1個,溫泉鎮創建成為昆明市文明小城鎮、雲南省生態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
|
縣鎮兩級政府同駐溫泉,即城關鎮。城區形成在東西河流域匯合處衝積的中下遊平原上溫泉鎮在英山縣的位置,綿延的蓮花山位於其東郊,人口96488人,面積161.6平方千米。鎮內正北、正東、正西三處存有罕見的地熱溫泉。轄5個居委會、48個村委會:畢升、東門、陵園、雞鳴、城北、沙灣河、陶傢坊、赤水衝、趙傢畈、石門衝、彭畈、柏樹祠、黃竹山、下貝衝、西衝、塔畈、羌傢灣、崇山鋪、季陵溝、上馬坳、馬鞍寨、茅草坳、百丈河、瀉水岩、一天門、黑石頭、竜潭畈、七裏岩、蓮花、西湯河、北湯河、白石坳、幹塘坳、九壟口、馬塹、大堖寨、將軍山、山溪坳、金傢橋、坡兒堖、小米畈、梅傢岩、百筧河、楓樹排、陳河、楊樹溝(柳林河)、蛇竜尖(柳林河)、柳林河(柳林河)、鬥米畈(柳林河)、馬傢坳(柳林河)、黃柏山、南衝畈、花園。
該鎮地處英山縣域經濟中心腹地,距北端天堂寨和桃花衝公園100余公裏,距最南端南河鎮僅40公裏,東南方接蘄春縣,東距安徽省,西鄰市內羅田縣;國道318與省道、縣道樞紐交匯於此。在建中的武漢至合肥高速公路英山段進出口設在鎮內東西的楊柳鎮絲茅嶺村和溫泉鎮南衝畈大橋處;距城南工業開發區1.5公裏。英山縣溫泉鎮東北端為鬥米畈村(柳林河)。 |
|
溫泉鎮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鄭州、洛陽、焦作的中心地帶,城建基礎設施完善,商賈往來便利,是聞名中外的太極拳發祥地,是山藥、地黃、菊花、牛膝“四大懷藥”的正宗産地。總面積62平方公裏,下轄29個行政村(街)、5個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7.6萬人。2003年,溫泉鎮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鄉鎮第35位,較2002年前移了23個位次,成為焦作第一鎮。
溫泉鎮毗鄰焦作黃河公路大橋,南接連霍高速公路,北連焦溫高速、焦晉高速,經孟武高速公路,與京珠、太澳高速公路相連,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田”字形高速公路網。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傢重點工程穿境而過。近年來,溫泉鎮強力實施“興工強鎮”發展戰略,充分利用交通區位優勢,不斷加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全鎮經濟始終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局面。2002年以來,溫泉鎮黨委、政府在焦作黃河公路大橋引綫東側建設了溫泉工業規劃區,並以優良的投資環境和諸多的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對外來客商實行“三零”優惠政策,即零進駐(工業區發展服務中心全程代理入駐企業的立項、審批、註册等手續),零地價(根據投資項目實際需要,提供所需用土地30年的使用權),零收費(免徵入駐企業縣內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對企業重點保護)給予入駐工業區的企業財政稅收優惠扶持政策。目前,已有惠森木業、東方碳素、宏達耐火、中原科技、竜華鋁業、鑫竜建材、永恩電力機具等18個項目落戶該區,總投資達8.3億元。溫泉鎮力爭通過3年時間,使溫泉工業規劃區企業總數超過50傢,投資規模超過20億元,工業總産值超過40億元,實現稅收超過1億元,形成産業互補、鏈條帶動、功能配套的新型工業格局,實現躋身全省20強的目標。
該鎮還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3萬畝國有非耕地為工業發展儲備了豐富的土地資源;10萬畝三毛楊為工業用材林基地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南部神汜灘生態旅遊區林豐水美,風景宜人;高産高效農業開發較早,已初步形成小麥種子、“四大懷藥”、花生、棉花、水果等種植基地。 |
|
位於陸川縣中部,是縣城的駐地。解放後設城廂區,1958年1月撤區建鄉,分為城廂、官田兩鄉,同年復並成立城廂公社,1982年因在玉林同一地區內與別縣公社同名,而以公社駐地附近溫泉得名改為溫泉公社,1985年更名為溫泉鄉,1992年10月改名為溫泉鎮,鎮駐地設在鎮安南街5號。2005年6月撤銷陸城鎮,整體並入溫泉鎮管理。該鎮地處東經110°17′、北緯約22°,東與沙坡鎮為鄰、東南與烏石鎮交界、西南與大橋鎮相連、西鄰博白縣、西北與沙湖鄉接壤、北與米場鎮相接。轄1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412個村民小組,134900多人(其中農業人口70040人,勞動力39140人),全鎮土地面積約128.20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22160多畝(水田20200多畝,旱地1955畝)。全鎮的方言以客傢話和本地白話為主,南部以客傢話為主,北部以本地白話為主。地貌屬丘陵地帶,東西北為山嶺,中為九洲江。黎湛鐵路和與玉林市相接的陸川縣馬盤二級公路從北到南貫穿6個行政村,在建的浦北至寶圩二級公路穿過中興、埡塘、四良等村。 |
|
溫泉鎮為海澱區轄鎮。1997年5月成立,位於海澱區西北部,鎮政府駐地距區政府12.8公裏,佛香閣西北9.5公裏。鎮域面積33.19平方公裏,設有高裏掌村、白傢疃村、東埠頭村、楊傢莊村、太舟塢村、溫泉村和辛莊村7個村民委員會和1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1899人,其中農業人口9159人,城鎮居民22740人,農業勞動力5176人,另有暫住人口約27220人。
溫泉鎮因鎮內溫泉而得名。鎮域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大部分為褐色土壤。鎮內西山北麓曾被描述為“靈淵神瀵(地下噴出的水),隨在涌現,不可枚舉也”(《日下舊聞考》)。溫泉村堂子山(又名顯竜山)北的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36度左右,明代以前就開始用於沐浴。本世紀20年代曾建立“天然療養院”。壽安山北的黑竜潭,“有泉從石縫間出,源源不竭,瀦而為潭泓如也……四時不枯。若遇幹旱以及漲溢,他山之泉亦或盈縮,而此泉自如,人尤異之。相傳以為有竜居焉,號曰竜湫,又廟於旁亦曰竜王廟。”因此成為百姓求雨聖地。溫泉村東有1936年馮玉祥等建的“辛亥灤州革命先列紀念碑”。附近有據傳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前後曹雪芹居處旁的石橋。溫泉村南堂子山頂有摩崖石刻。
溫泉鎮2001年被市政府確定為重點建設的33個中心鎮之一,2002年被市水利局確定為第一個現代水利項目示范镇,並被列為2002年市政府重點推進建設的6個小城鎮之一。
本地區共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二處:(1)黑竜潭及竜王廟:北京市第三批公佈的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畫眉山北的黑竜潭,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在潭旁敕建此廟,後屢次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築,建築坐西朝東,依山而上,因潭水遇天旱之年亦不幹枯,故成為帝王百姓求雨勝地。現為北京市衛生局培訓中心所在地。(2) 灤州起義紀念塔: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烈士的衣冠塚。位於溫泉村東的小山上,1912年1月2日,馮玉祥、王金銘等在灤州、唐山一帶率部起義,1936年馮玉祥在此築塔、樹碑、闢陵園,1937年落成,同年在此舉行國葬典禮。並手書“精神不死”“浩氣長存”等字。現為北京胸科醫院所在地。 |
|
安徽省嶽西縣溫泉鎮建於1992年3月,由原湯池、斯橋、東營3鄉合併而成,位於嶽西縣城北郊,鎮政府坐落地(湯池村)距縣城僅6公裏,全鎮總面積86平方公裏,轄12個行政村305個村民組,8023戶,32990人。境內居住的大部分村民均為漢族人,也有少數侗族、土傢族、彝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人。
溫泉地處大別山南坡,屬城鄉結合部,也是高山區與畈區結合部。全鎮耕地面積1.8萬畝,山場面積12.9萬畝,蠶桑、茶葉是該鎮的經濟支柱産業。實有桑園面積5250畝,年發放蠶種13000盒,年産鮮繭455噸。實有茶園面積4351畝,年産幹茶72噸。全鎮種植水稻1.24萬畝,糧食總産量7100噸,板慄11000畝,養豬2.6萬頭,養牛2540條,規模養殖戶110戶,其中養豬11000頭、養牛400條,養傢禽13萬衹。該鎮屬於安徽省建製中心鎮,也是嶽西縣新縣城規劃區之一,又是首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步文烈士、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獨立第2師師長王效亭烈士的故鄉。
該集鎮附近有大小溫泉出水點10餘處,因此而命名為溫泉鎮,該溫泉水溫19℃—59℃,水溫恆定,水質純淨,水量不衰,經專傢鑒定:含19種以上微量元素,屬高熱醫療礦水,且化學成份穩定,能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尤其對關節炎、風濕性疾病、婦女濕熱過甚所産生的疾病等療效顯著,開發潛力巨大。境內風景名勝有:溫泉度假村、王步文烈士故居、王效亭烈士故居、祠堂崗古文化遺址、劉氏宗祠、朝陽寺、竜井水庫、王庵寨、相公廟、竜王廟、觀音寺、節孝牌坊等,有長寧、解放嶺兩個工業小區,東香高速、105國道穿境而過,與318國道相通,交通便利。
溫泉鎮2005年人均純收入1762元,財政總收入198萬元,是安徽省貧睏鄉鎮之一。近幾年在積極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實現“工業強鎮”目標的推動下,全鎮共有大小個體私營企業200多傢,其中規模企業4傢,基本上形成了汽車配件、五金、建築等主要産業群。2005年實現工業總産值2億多元,上繳稅收150多萬元。 |
|
溫泉鎮位於汝州市西部27公裏處,地下溫泉為古今名勝,因以得名。總面積80.3平方公裏,轄28個行政村,4.9萬人。
交通便捷。焦柳鐵路橫貫東西,洛(陽)上(海)高速公路、省道洛界路、候飯路及三條縣道二級路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高速公路設有溫泉出站口,距鎮區不到2公裏。全鎮公路密度高達90公裏/百平方公裏。
地熱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水溫在57℃—75℃之間,日涌出量2400噸,熱流量600卡/秒,富含氡、鋰、鈈、鍶等50多種化學元素和偏硅酸、硫化氫等7種化學成份,且不含鉛、砷、汞等有害重金屬。偏硅酸含量高達159mg/升,對頸、肩、腰、腿疼、風濕病、皮膚病有顯著療效,經省地礦廳專傢檢驗證,“其價值可與法國皇傢維希礦泉相媲美”,素有“溫湯神泉”之稱。境內有九竜山、鑾駕山、牛澗河、澗山水庫等名山勝水,名勝古跡主要有流杯亭、湯王祠、武後池等“八大景”和官莊驛站、伊尹廟等。“溫泉曉霽”被譽為平頂山“外八景”之一。
鎮區經濟以汝官瓷仿製、機械製造、木器加工、農副産品深加工、洗浴中心建設為主。朱氏汝瓷有限公司,年産汝瓷1.5萬件,遠銷美國、日本、香港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受到國傢專傢的一致稱贊。溫化機械廠年産水泵、脫粒機、播種機等3萬臺,産品遠銷洛陽、平頂山、南陽、許昌等地區,深受用戶贊譽。已形成以陳寨、駱莊、溫泉為中心的無公害水果基地;以朱寨為中心輻射張寨、陳寨、溫泉等村的食用菌生産基地;以均田村為中心輻射張寨、南劉、付嶺、溫泉等村的溫室大棚蔬菜基地;以陳寨為中心的金銀花種植基地;以丁莊村為中心的小麥、玉米高産開發基地;以官東村為中心的畜牧養殖業基地。 |
|
開縣溫泉鎮,古名溫湯井,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集鎮,地處東經103°31′,北緯31°22′,境內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兼有少量河𠔌階地,溫泉背斜東西橫亙,東裏河南北縱貫。一般海拔400—700米,最高處是樂園村(原天池村)雞公梁1216米,最低處為東裏河白玉村河畔僅190米,東裏河及其支流將全境切割成五大塊,沿庫較大河𠔌壩子有縣壩、東壩溪、徐傢壩、李傢壩等。鎮內氣候溫和,年均溫為12.2℃~18.4℃,3、宗旨觀念淡薄,脫離群衆,不關心群衆疾苦,不顧群衆利益,衹講索取,不講奉獻,甚至與民爭利。一月均溫0.7℃~6.8℃,七月均溫23.1℃~29.3℃,年降雨量為1223毫米,無霜期305天,其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溫泉鎮是連接雲陽、巫溪、城口、川東、陝南、鄂西的重要通道,距開縣縣城27公裏,幅員面積149平方公裏,其中耕地20929.5畝,森林3.9萬畝(退耕還林1.31萬畝)。始置於北宋,轄於清水縣(《四川省郡縣志》)。因境內有熱泉,四季常溫,故名溫湯鎮,明代溫湯井。屬漢高東裏,清末民初為東裏溫湯井甲。1930年為溫湯鄉,32年復稱溫湯鎮。1935年又易名溫湯井聯保。1940年改為溫泉鎮,1949年12月解放後仍沿用此名。1959年合併入清坪公社。1961年與清坪公社分治稱溫泉鎮,並增置溫泉分社。1986年,鎮分鄉社合一仍為溫泉鎮。
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時,與原大堰、樂園兩鄉鎮及溫泉區公所合併成。鎮轄三個工作站、28個村、3個民委會、370個社、25個居小組。2004年11月村組規模調整後,鎮內轄11個村,即原竜源村、黃金村、水平村並為金竜村,五埡村、金霞村並為金霞村,原東北村、東山村並為雙竜村,東興村、東嶽村並為東平村,原東風村、銀川村、清坪村並為清坪村,原雙坪村、坪良村、慶元村並為坪梁村。3個社區居委會(仙洞村並入河東社會居委會)、93個村民小組、24個居民小組;年未人口547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42人。
鎮內礦藏可采資源極其豐富。主要有煙煤、白煤等燃料礦,總儲量為8000萬噸。有石膏、????鹵、陶土等輕化工原料礦,有十分豐富的石灰石、青砂等建築材料礦,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山、水、林、泉、洞、寨、寺”之多,其中著名的有1984年評定的國傢級風景名勝“仙女洞”景區、1994年評定為“四川名泉”的“溫湯泉”,有坐落在風光旖旎的檀溪之上的幽靜險奇的七裏潭風景區,建於乾隆初年的七裏潭廊橋,為縣級保護單位。
鎮內礦藏可采資源極其豐富。主要有煙煤、白煤等燃料礦,總儲量為8000萬噸。有石膏、????鹵、陶土等輕化工原料礦,有十分豐富的石灰石、青砂等建築材料礦,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山、水、林、泉、洞、寨、寺”之多,其中著名的有1984年評定的國傢級風景名勝“仙女洞”景區、1994年評定為“四川名泉”的“溫湯泉”,有座落在風光旖旎的檀溪之上的幽靜險奇的七裏潭風景區,建於乾隆初年的七裏潭廊橋,為縣級保護單位。有西漢古????井、????竈遺址40處,記載着溫泉歷史滄桑。農作物:糧、豬、植物油料,薯類是農産品的大宗。2005年經濟産值完成7.8億元;糧食總産量達19489噸,比2004年增加473噸,增幅2.5%;全口徑財政收入2821.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3元,比去年增加223元,增幅10%。
鎮內有建築建材、農副産品加工和旅遊業等骨幹産業作經濟支撐,本質套裝門、水泥、石灰米、輕質碳酸鈣産量居全縣之首。重慶市“星星套裝門”是國傢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2005年産值2億元;旅遊業已形成一定規模,有“仙女洞”、“竜洲湖遊樂園”、“老竜洞”“七裏潭”、“廊橋”等景點,年接待遊客達9萬人次;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1994年已被列入省級100個試點小城鎮,城區面積10年來淨增10平平方公裏;目前城鎮人口2萬多人;三産業發展勢頭迅猛,從業人員達25890人,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曾多次獲開到“十快”、“十強”鄉鎮稱號,連續十年綜合考評名列全縣前茅,2002年被列為重慶市“百強鎮”。
城鎮化水平較高。城區面積為1.98平方公裏,城區總人口2.08萬餘人,其中流動人口6000人,市政建設較為完善,水、電、路、視、訊功能齊備。轄區建有日産萬噸自來水廠一座,11萬伏變電站1個,有醫院4所,有高完中1所、初級中學2所、小學3所,幼兒園1所,敬老院1所,有有綫廣播電視站1個。用戶達5000余家,建有公厠4處,百貨市場商店密集,有集貿市場2個,百貨商店333傢,綜合副食超市4傢,副食日雜店62傢,餐館22個,汽車、摩托車、傢電維修店25傢,美容、美發店21傢,書店、謄印社(打字)4傢,洗染店2傢,廢舊物資收購店3傢,農資經營店5傢,能接納旅客50人以上的賓館、旅館4傢,浴池4傢,照相攝影館4傢,網吧2傢,娛樂城2傢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配套,土改工程有平洪“川東項目和清坪村的中加”項目,在農業基礎全鎮山平塘360口、人飲池250口、渠堰135條,建沼氣池820口。公路密佈,公路624 公裏,鎮域無斷頭路,實現了村村社社通公路,95 %的社已通公路。兩條省級幹道連通11個村,且全部硬化。2003年完成了鎮內加密電視信息終端通信,並開始架設光纖綫路,2006年60 %的村架設光纖綫路,解决了看電視難題;建電話村11個。2004年開通了溫泉小靈通,確保了農村通訊的發達,70%的戶有通訊工具。98以來,鎮財政教育投入422.38萬元,學校自籌資金304.39萬,爭取上級專項資金199.9萬,完成了普九義務教育任務。2004年至2005年建村五保傢園9個,2006年全面完成11個五保傢園的建設任務。 |
|
溫泉鎮位於息烽縣東北部,烏江南岸,東與開陽縣永溫鄉接壤,西連本縣養竜司鄉,北鄰遵義地區烏江鎮,南與本縣小寨壩鎮相交。全鎮幅員面積85.032Km²,南北長17Km,東西寬8Km,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嶺𠔌之間高差懸殊,是典型的山區地貌,全鎮最低海拔610米,最高海拔1260米。地勢東部高,西部低。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適宜糧、油、蔬菜、煙葉等多種農作物和柑桔林果類經濟林木的生長。其氣候主要特點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無霜期長、溫濕適度、光照適宜、雨量充足、水熱充足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1380mm左右。具有良好的光、熱、水資源和優越的氣候條件。 溫泉鎮轄11個村121個村民組及2個居委會,截止2005年,全鎮總人口22076人,其中農業人口17474人,占總人口的79.15%,農業勞動力11049人,占農業人口的63.23%。根據縣土地詳查資料,全鎮現有耕地39533.7畝,園地952畝,林地55103.9畝,農民人均耕園地2.7畝。人均耕地大量分佈是烏江沿岸,不少土地被劃撥為構皮灘水庫計劃站地,4個淹沒涉及村民組的人地矛盾比較突出。2005年溫泉鎮國民生産總值77000萬元,其中工農業總産值11078萬元。在全鎮經濟發展中,農業經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農業總産值占工農業總産值的3%。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25萬畝,總産量7051噸,糧食品種主要為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等,農民人均産糧404千克。經濟作物品種主要有油菜籽、花生、煙葉等,油料産量1548噸。水果産量140噸。畜牧業則以養豬、養羊為主,年出欄生豬11500頭。鄉鎮企業極少。農民人均純收入3409元。鎮內交通比較方便,通訊業發展較快,為發展經濟提供了便利條件。該鎮水資源及水利設施主要有:小二型水庫一座,蓄水量12萬方,山塘30口,蓄水量共計12.1萬方。輸水渠55Km/15條,為全鎮工農業生産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能源保證。但沿烏江邊的村組交通、通訊極不方便,人畜飲水、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嚴重。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現有中學2所,小學11所,私人托兒所一所,在校學生3309人,教師175人。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站13個,廠礦醫院2個,病床115張,醫護人員65人。文化站4個,大中型閉路電視地面接收站4個,有95%的農戶能收看到電視節目。 |
|
基本概況
區域截圖 溫泉鎮位於縣城東南10公裏處,南依巴山與鎮川鄉為鄰,北鄰漢江隔河與勉陽鎮、周傢山鎮相望,東與金泉鎮,西與定軍山鎮、元墩鎮接壤,因境內有陝南第一湯--溫泉而得名。全鎮轄8個村,103個村民小組,5581戶,18357人,其中農業人口17724人;有耕地面積12147畝,其中水田9356畝,人均耕地0.69畝,是勉縣的糧油生産基地和主要風景旅遊區之一。
人口分佈
總人口17899男8898女9001家庭戶戶數5302家庭戶總人口(總)17770家庭戶男8805家庭戶女89650-14歲(總)41190-14歲男21050-14歲女201415-64歲(總)1220715-64歲男604215-64歲女616565歲及以上(總)157365歲及以上男75165歲及以上女82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7635
下轄村莊
劉山村晏灣村板橋村郭傢灣村中壩村光明村謝傢橋村付營村 |
|
一、基本情況
溫泉鎮建製於1992年3月,由原湯池、斯橋、東營三鄉合併而成,位於縣城北郊,東與毛尖山鄉、石關鄉交界,西與來榜鎮、蓮雲鄉接壤,南與縣城天堂鎮相鄰,北與石關鄉、來榜鎮毗連,總面積86平方公裏。全鎮23個行政村,305個村民組,8600戶,32749人。鎮人民政府駐地湯池雙墩組,係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集鎮區橫跨湯池河,占地1平方公裏,新街店鋪林立,功能日趨完善,是城鄉物資交流的集散地,是發展農村經濟的載體。特別是聞名省內的天然溫泉開發於其間,就地造景,山水相依,格外秀麗。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25608萬元,鄉鎮企業收入 13604萬元,財政收入 2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1元。
二、 自然環境
溫泉地處大別山南坡、山前丘陵和小盆地,東北部和西北部為中山區,高峰巍峨、陡峻,境內黃毛尖主峰海拔1578.4米。中山區林木蔥蘢,溪流交錯。中間田籠縱橫,頗多小畈,尤以湯池畈聞名。低畈區海拔380米。溫泉是皖河水係之皖水大河主河流的發源地,一般高程300—600米。境內屬北亞熱帶大陸型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氣候溫涼、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鎮耕地面積1.9 萬畝。境內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生物種類繁多,植物1800餘種、動物170餘種,自然資源豐富。且在原三綫廠搬遷後建成的長寧、解放嶺兩個工業小區初具規模, 發展潛力巨大。
三、主要資源
林業資源:全鎮林業用地82224畝,竹木用材林占57290畝。近五年,重點發展經濟林6560畝,主要林種是板慄、杜仲、厚樸、銀杏和梨、杏、桃。森林覆蓋率達63.8%,生態環境良好,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還有珍稀的娃娃魚、野山羊、杜鵑等。
農業資源:年均糧食種植面積17720畝,主要作物是水稻、小麥、玉米、山芋,次為高梁、豆類。年均糧食總産8600噸。隨着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糧食作物比重下降,經濟作物比重上升,茶、桑、果、藥、菜發展成為支柱産業。近五年,年均産幹茶52.7噸,産值105.4萬元;年均産幹繭400噸,産值960萬元;年均産中藥材20噸,産值320萬元。以板慄為主的林果和蔬菜産量逐年提高,山區生産的緑色有機食品銷路越來越大,效益顯著上升。在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中,養殖業也在不斷攀升,全鎮年均養豬18000頭,年出欄生豬9100頭;年均養山羊2200衹,年銷售1200衹;年喂養雞、鴨、鵝86000衹,養鴿2000衹,産禽蛋132噸。境內的水産養殖水面纍计460畝,年産鮮魚800噸。此外,養殖蜜峰365箱,年産蜜2100公斤。
水資源:境內有騰雲廟河、嶽王廟河、湯池河、東山河四條主要河道穿越田莊,有效灌溉面積23200畝。竜井水庫居高臨下,總庫容量232萬立方米,灌溉服務涉及9個村,水庫電站年發電量40萬度。
礦産資源:溫泉地下礦産主要有鐵砂、黃砂、花崗石等,尤其是湯池地下熱礦水200餘年長涌不衰。泉區有大、小溫泉出水點10餘處,原大、小湯池兩處每日自流量110立方米,水溫49℃—59℃,水溫恆定,水質純淨,水量不衰,該泉水含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涌量、水溫、化學成分穩定三大優點,專傢鑒定可治30餘種疾病,泉區居民長期用此泉水沐浴,歷來沒有發現風濕病、皮膚病、婦女濕熱病等病癥患者,且身康體健壽歲高。經水文地質專傢勘測,此礦泉水是大別山區獨特資源之一,其坐座地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儲藏量均利於開發和綜合利用。目前,新建的溫泉度假村一期工程——沐浴樓、餐廳已對外開放,接待旅遊;二期工程正在投資建設中;原大衆浴池依然免費沐浴。
四、 旅遊資源
王步文故居 王步文烈士是安徽省第一任書記,其故居座落溫泉鎮資福村塘坳組,四周山丘環抱,鬆竹長青,池塘水碧,鰱魚鯉嬉戲。故居有老式土木結構的農傢瓦房16間,間間相連,象四合院,從一個大門進出,門邊鑲嵌有大理石燙金字的匾額,上書“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步文烈士故居”。烈士少年時代讀書學習的廂房,曰“書圃”,基本完好,烈士當年在墻壁和門頭上的親筆題詞墨跡猶存。村西頭新建的樓房,住着烈士兄弟5人的後代。附近的步文友誼希望小學被評為全國模範希望小學,立有烈士銅像,建有烈士事跡陳列館,是瞻仰烈士,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聖地。
王效亭烈士故居 王效亭烈士是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師長,其故居位於湯池村中部王中屋。門墻多古意,小河抱村流。故居瓦房磚木結構,建於1911年,庭院栽有香園樹、萬年青、楊槐、古柏。屋後獅形山竹木茂密,門前大畈阡陌縱橫,附近步行街樓房錯落有緻,距溫泉大衆浴池衹有一箭之地。
朝陽寺 位於鎮北端的竜井村,山川秀麗,環境優美。該寺歷數百年滄桑,幾經興衰。原名“茶園庵”,王步文曾在此傳達過黨的“八七”會議精神。1996年在原茶園庵古基上重建,從浙江杭州運進18尊檀香木大佛像安放於大雄寶殿內,經批準對外開放,由釋文臣大師主持寺內佛事活動,先後接待東北、北京、天津、南京、杭州、合肥及安慶的居士。每逢重大佛事活動,寺院鐘鼓齊鳴,香客雲集。山腳下便是竜井水庫,炎炎夏日這裏是消暑、品茶、垂釣的勝地。
溫泉鎮度假村 連接田野、臨近大河,偏離集市,鬧中有靜,占地1萬平方米,建有沐浴樓1座,能同時容納50人沐浴、休閑,配套有能同時容納100多人就餐的餐廳,二期休閑中心主樓正在建設中,是旅遊、健身、美容、康復、療養之佳所。
此外,溫泉鎮距縣城6公裏,公路105國道縱貫南北與318國道相通,境內外交通便利正在規劃動工中的溫泉大道,設計寬度45米,時速達80公裏/小時,城鄉周邊連為一體,大大加速與鄉鎮橫嚮聯繫。從溫泉駕車3小時北可達石關涓水灣避暑山莊,南可達天仙河、天柱山和滬蓉高速公路潛山站,西可達遙落坪自然保護區、妙道山森林公園、司空山佛教聖地。因此,溫泉是皖西南旅遊綫上的最好驛站。
五、名特産品
溫泉鎮不但環境優美、資源豐富,而且出産的名特産品質量優。
工藝被:年生産150餘萬條,花色品種達136種。
茯芩:年産30噸,經過加工的茯芩厚如紙,白如雪。
薇菜:年産50噸,鮮嫩可口倍受青睞,供不應求。
茶葉:形、色、香、味具佳的品種有毛峰、鬆針、翠蘭、翠尖、緑花等多個品種。
蠶繭:年銷售400噸左右,繭大質白絲長,優質率達80%。
板慄:大紅袍與油板慄産量大、味道好、品質優、營養成份高。
香菇:年産60萬斤,鮮嫩可口,暢銷市場。
工業製品有汽車、電器、儀表等工程塑料配件140多個品種,有摩托缸套及鋁合金壓鑄件製造廠,有汽車工具産品製造廠、有藥物製品廠。境內生産的山嶽牌汽車配件創下了國傢認證的名牌,打進了國內國際市場。 |
|
北京市海澱區轄鎮。海澱區糧食及副食品重要生産基地。1956年設溫泉鄉,1958年劃入海澱區,並入永豐公社,1961年析建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3年改鎮。位於區境西北部,距區府12.8公裏。面積32.3平方公裏,人口2.2萬。轄高裏掌、辛莊、溫泉、白傢疃、楊傢莊、太舟塢、東埠頭、溫泉居、太舟塢、胸科醫院等12個村(居)委會。農業主産蔬菜、水稻、小國光蘋果。有辛亥灤州革命諸先烈紀念碑、摩崖石刻和黑竜潭竜王廟。 |
|
溫泉鎮 溫泉鎮位於星子縣中部偏西,鄱陽湖西岸。面積107.5k㎡,人口23339人。轄溫泉居委會,新塘坂、東山、板橋山、錢湖、隘口、廬山壠、西洲、通書院等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陳傢咀。九(江)隘(口)、星(子)德(安)公路過境。境內有虎爪崖、陶淵明醉石、磨盤嶺周代文化遺址、溫泉等名勝古跡。省廬山溫泉工人療養院設此。 [郵編]332801 [代碼]360427102:~001溫泉開發區社區 ~200隘口村 ~201西洲村 ~202東山村 ~203錢湖村 ~204板橋山村 ~205新塘坂村 ~206通書院村 ~207廬山壠村
[沿革]因境內有溫泉得名。1950年屬溫泉、錢湖、歸崇鄉,1958年改溫泉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36.3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新塘畈、溫泉、板橋山、東山、錢湖、李渤壟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沙洲呂,距縣城12千米。1999年撤鄉設鎮。2001年底,撤銷隘口鎮,劃歸溫泉鎮,鎮政府駐陳傢咀。
附:隘口鎮 位於星子縣西部,廬山南端。105國道過境。九隘公路在此終點。 1950年屬隘口、慄裏、灰山、觀口等鄉,1958年設隘口公社,1968年與橫塘公社合併,仍稱隘口公社,1973年劃出橫塘,1984年改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54.7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隘口、廬山壟、觀口、西洲、通書院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陳傢嘴,距縣城18千米。 |
|
面積155.1k㎡,人口17848人。 [郵編]336200 [代碼]360926101 [區劃]轄溫泉居委會,溫泉、新塘、鳳山、祿田、義田、黃毗、新開、石橋、光明、金星、三星、上莊等12個行政村。 |
|
溫泉鎮 溫泉鎮位於臨川區西部、宜黃河下遊西岸,距市區10千米。東靠上頓渡鎮,西連高坪鎮,北和撫北鎮相連,南與崇仁縣接壤。面積76k㎡,人口3.2萬人(2005年),其中農業人口2.7萬人。轄紅橋居委會,溫泉、桐山、六嶺、翁坪、餘坊、中餘、安全、楊源、流溪、城陂、水邊、青蓮山、東田、白滸窯、祝坊、古溪、官田、劉傢等18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14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紅橋街。崇仁河、涌橋港過境,有衛星水庫、青蓮水庫及溫泉。嚮樂鐵路、上展公路過境。古跡有唐代白滸窯及陶瓷窯遺址,景點有青蓮山、仙人洞、明水湖、日月泉。 [沿革]1958年屬溫泉公社,1961年析置溫泉、安全、祝坊3公社,1968年復合併為溫泉公社。1970年析置紅旗橋管理區(1973年改公社)。1984年分別改為溫泉鄉、紅橋鎮。1997年,紅橋鎮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車田、白滸窯、祝坊、古溪、官田、劉傢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白滸窯;溫泉鄉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溫泉、桐山、六嶺、翁坪、榆坊、中餘、安全、楊源、流溪、水邊、範源山、青蓮山1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六嶺圩。2001年12月,撤銷溫泉鄉、紅橋鎮,合併組建溫泉鎮,鎮政府駐紅橋。
[郵編]344116 [2008年代碼]361002101:~001紅橋居委會 ~200桐山村 ~201青蓮山村 ~202溫泉村 ~203翁坪村 ~204中餘村 ~205安全村 ~206六嶺村 ~207餘坊村 ~208楊源村 ~209流溪村 ~210城陂村 ~211水邊村 ~212車田村 ~213白滸窯村 ~214祝坊村 ~215古溪村 ~216官田村 ~217劉傢村 |
|
銅鼓縣轄鎮。1949年屬港下鄉。1958年與石橋、二源鄉組成紅旗公社。1983年更名溫泉公社,1984年改置溫泉鄉,1995年與石橋鄉合併設溫泉鎮。位於縣境西南部,鎮政府駐溫泉,距縣城中心2.5公裏。面積139平方公裏,人口1.7萬。省道銅棋公路穿境而過。轄溫泉、義田、象灣、黃毗、祿田、石揚、新塘、鳳山、鳳舞、嶺下、濯溪、新開、金錫、石橋、中溪、光明、柳樹、金星、青塅、三星、赤碷21個村委會。農業主産水稻,盛産木竹、香菇、茶葉。新建農民街與縣城聯成一體,市場活躍。鄉鎮企業有清水罐頭、木材製品、醖酒、石材等廠。古銅鼓營城八景中的“溫泉夜月”、“仙羊勝跡”在鎮內。境內有西周文化遺址6處。 |
|
位於即墨市東部沿海。截至2004年底,面積93平方千米,轄53個村莊、5萬人。 |
|
該鎮座落於即墨市東部的溫泉鎮,東瀕黃海,南屏嶗山,近靠青島國際機場和青煙、青威一級公路,有兩條省、市級幹綫貫穿境內,是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與嶗山仰口國傢旅遊度假區旅遊綫的“中繼站”。
鎮域面積88平方公裏,轄53個行政村,有5萬人口。該鎮屬海洋溫濕性氣候,少塵埃,無污染;境內人文地貌獨特;四捨山和錢崮山聞名遐邇;18公裏海岸綫,蜿蜒回環;3處港灣,風光旖旎,適合淺海養殖條件;自然浴場,沙質細膩,大有開發潛力;臯虞古城、古漢墓群、丁戈莊大汶口文化遺址、西周墓群等多處古跡,可修復開發為旅遊景點。地熱資源得天獨厚,面大量廣,水質清澈,含硫量低,水溫最高達93℃,含有30種化學元素,對各種疾病有着顯著療效。這裏原有5處省、市級療養院,加上新建的國傢石油物探局培訓中心、中國銀行山東分行金融研修學校、郵電公寓等三傢度假村,配有全國最大的室內溫泉遊泳館等多處娛樂健身場所,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環境幽雅、設備和功能齊全的療養、度假區。 |
|
溫泉鎮鎮政府駐江傢寨村,轄29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人口2.1萬人,面積66.5平方公裏,耕地1495公頃。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4億元,財政收入35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3元。中學2所,小學2所,在校生2556人。境內有天然溫泉和正棋山森林公園,是著名的花生和蘋果産地。全年利用外資2979萬美元,同比增長112%;利用內資2.5億元,增長129%;出口創匯7500萬美元,增長63%。以溫泉工業長廊為依托,形成了服裝、電子、木工機械、醫藥、海産品等20多個産業聚集帶,全年實現工業總産值40.3億元,銷售收入31.6億元,利稅3.1億元。2003年被省婦聯授予“巾幗文明隊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
|
溫泉鎮 溫泉鎮位於汝州市西部。轄溫泉、朱寨、陳寨、張寨、翟樓、駱莊、傅嶺、東均田、南劉、官東、官中、官西、丁莊、東程莊、馮店、大窪、榆樹園、鄧禹、西唐、東唐、高水泉、連莊、連圪壋、東車坊、南王莊、楊寨、側崆莊、趙莊28個行政村。洛(陽)界(首)公路過境。境內有溫泉療養院。相傳唐太宗、武則天等帝王後妃曾來此遊樂,留有武後池、八卦亭、流杯池等名勝古跡。梁古城為後梁太祖朱溫的行宮。 [代碼]410482102:~201溫泉村 ~202朱寨村 ~203陳寨村 ~204張寨村 ~205翟樓村 ~206駱莊村 ~207傅嶺村 ~208東均田村 ~209南劉村 ~210官東村 ~211官中村 ~212官西村 ~213丁莊村 ~214東程莊村 ~215馮店村 ~216大窪村 ~217榆樹園村 ~218鄧禹村 ~219西唐村 ~220東唐村 ~221高水泉村 ~222連莊村 ~223連圪壋村 ~224東車坊村 ~225南王莊村 ~226楊寨村 ~227側崆莊村 ~228趙莊村
[沿革]1975年建溫泉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建鎮。1997年,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溫泉、朱寨、丁莊、張寨、官中、官東、官西、傅嶺、東均田、南劉、駱莊、翟樓、陳寨13個行政村。2005年,將臨汝鎮的東程莊、馮店、大窪、榆樹園、鄧禹、西唐溝、東唐溝、高水泉、連莊、連圪檔、東車坊、南工寨、側崆莊、趙莊15個村委會,整建製劃歸溫泉鎮管轄。 |
|
溫泉鎮 溫泉鎮位於溫縣中部,南臨黃河。縣政府駐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76340人。轄建設街、新建街、永興街、工茂街、福利街、馬道街、南大街、育纔街、北新街、東關街、張圪當、前上作、後上作、東梁所、西梁所、前東南王、後東南王、小南張、劉門莊、柴門莊、鄭門莊、覺世頭、西南王、東張王、中張王、西張王、張莊、灘王莊、灘陸莊29個行政村(街),174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溫泉路11號。西梁所北有仰韶文化遺址。 [郵編]454850 [代碼]410825100:~201 建設街 ~202 新建街 ~203 永興街 ~204 工茂街 ~205 福利街 ~206 馬道街 ~207 南大街 ~208 育纔街 ~209 北新街 ~210 東關街 ~211 張圪當村 ~212 前上作村 ~213 後上作村 ~214 東梁所村 ~215 西梁所村 ~216 前東南王村 ~217 後東南王村 ~218 小南張村 ~219 劉門莊村 ~220 柴門莊村 ~221 鄭門莊村 ~222 覺世頭村 ~223 西南王村 ~224 東張王村 ~225 中張王村 ~226 西張王村 ~227 張莊村 ~228 灘王莊村 ~229 灘陸莊村
[沿革]因原境內有溫泉而得名。1956年建城關鎮;1958年改城關鄉;1958年8月改城關公社;1960年溫沁合縣,原縣城改溫泉鎮;1961年復置溫縣和城關公社;1983年改城關鎮;1986年改為溫泉鎮。1997年,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3.9萬,轄建設街、新建街、永興街、工茂街、福利街、馬道街、南大街、育纔街、北新街、東關10個居委會和張圪壋、前上作、後上作、前東南王、後東南王、南張、劉門莊、柴門莊、鄭門莊、覺世頭、西南王、東梁所、西梁所、東張王莊、中張王莊、西張王莊、張莊、灘王莊、灘陸莊19個行政村。 |
|
溫泉鎮地處汝州市區西27公裏處,鎮內的地下溫泉為古今名勝,因以得名。全鎮總面積80.3平方公裏,轄28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4.9萬口人。焦枝鐵路橫貫東西,洛(陽)上(海)高速公路、省路洛界絡,高速公路設有溫泉出路口,距鎮區不到2公裏,交通便利,四能八達,既是汝州的特區,也是汝州的窗口。
全鎮為半丘陵地區,土壤漢沃,水利資源豐富,有中型水庫(澗山水庫)一座,控製流域面積171.3平方公裏,可灌溉耕地1.5萬畝。陸渾灌區東二幹大渠自西嚮東流經四上行政村,可灌溉耕地1.2萬畝。自南嚮北依關鍵作用 有北汝河牛澗河二條河流,還有部分機井可灌溉土地,全鎮90%以上的土地可以得到有效的灌溉,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米,為發展“一優雙高”農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溫泉鎮地熱資源得天獨厚,溫泉水溫在57℃—75℃之間。富含氡、鋰、盥、鍶、等五十多種化學元素和偏硅酸、硫化氫等7種化學成份,且不含鉛、砷、汞、等有害重金屬。偏硅酸含量高達159升,日涌出量2400噸,熱流量600、秒,對頸、肩、腰、腿疼、風濕病、皮膚病有顯著療效,經省地礦廳專傢檢驗論證,其價值可與法國皇傢維希礦泉相媲美,是牛奶的6倍,汽油的4倍,素有“溫湯神泉”著稱。歷代帝王後妃,名人雅士紛至沓來,流連忘返,特別是則天武後2001年春,原國傢文化部部長、我國著名詩人賀敬之攜夫人、著名詩人柯岩在溫泉洗耳恭聽浴後,療效尤為顯著。賀敬之先生感慨萬端,欣然揮毫,賦就著名詩作《歌汝州溫泉》,在人民日報發表。詩云:“汝州溫泉天下優,地心人心貯暖流。泉水療我半生疾,春風減我世風愁。”境內外內現有湯王祠、流杯亭、武後池等“八大景”,“溫泉曉霽”被評為平頂山市“外八景”之一。2005年底,全鎮已有省工人溫泉療養院、汝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武後池、天然溫泉賓館、溫雅洗耳恭聽浴中心、康樂浴泉、神湯浴園、白竜泉山莊等多傢醫療、療養機構,來此療養、度假、洗浴、治療的人絡繹不絶。
近年來,溫泉鎮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建立“一優雙高”農業開發基地,發展市場農業、訂單農業、生態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已基本形成以陳寨、駱莊、溫泉為中心的無公害水果基地;以朱寨為中心輻射張寨子、陳寨、溫泉等村的溫室大棚蔬菜基地;以丁莊村為中心的小麥、玉米高産開發基地;以程莊、側崆莊為中心的辣椒種植基地;以官東村、付嶺村為中心的畜牧養殖業基地。這六大基地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形成了産業優勢,帶動溫泉鎮農業步入發展快車道。
溫泉鎮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熱頭強勁。主要以汝官瓷製造、機械製造、木器加工、農副産品深加工、洗浴中心建設為主,朱氏汝瓷有限公司,年産汝資15000件,遠銷美國、日本、香港等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受到國際專傢的一致稱贊。溫華機械廠年産水泵、脫粒機、播種機等30000臺,産品遠銷洛陽、平頂山、南陽、許昌等地區,産品供不應求,深得用戶贊譽。2005年,全鎮共新上100萬元以上項目5個,50萬元以上項目11個,全鎮非公有製經濟呈現良好發展熱頭。
小城鎮建設和旅遊開發成效顯著。溫泉鎮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熱旅遊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緊緊圍繞”一山(九竜山)、一水(澗山水庫)、一城(溫泉城)、一泉(神湯溫泉),叫響”建設好環境,發展大旅遊””的口號,做好旅遊開發大文章。纍计投資2000餘萬元,完成了新政府的建設搬遷和湯王路的改造建設工作;新建設開通了澤天大道、鑾駕路、海陵路和澗湖路;建設城鎮雕塑一處(武則天雕像);新建設建洗浴療養機構10個;新建花園式敬老院一座;設計投資5000萬元的古湯溫泉少林養身項目,更是實現了我鎮招商引資方面的歷史性跨越。
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基礎教育方面,全鎮共有中小學校所,在校學生 名。近年來,溫泉鎮先後投資280餘萬元,完成了鎮中心小學教學樓、鎮一中宿舍樓和餐廳的建設任務,駱莊、均田、官莊、東車坊、楊寨、馮店等學校危房改造工程也已投入使用,教學條件明顯改善。衛生事業長足發展,投資10萬元對鎮衛生院進行擴建改造,衛生院正在努力爭取國傢健康扶貧定點醫院,各項設施和醫療技術將有大幅度改善。公路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目標,平臨高速公路、省道候飯綫、縣道南張綫的建設和省道常付綫路基加寬工程的實施,使溫泉鎮的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
止2005年底,全鎮生産總值達18920萬元,其中非公有製經濟增加值達到42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10元。近年來,溫泉鎮先後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平頂山市級六好黨委、文明村鎮、首屆衛生鄉鎮、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溫泉鎮的招商引資項目主要有:澗山度假村建設、溫泉“八大景”恢復建設、洗浴中心、會展中心建設、溫泉水醫用價值的開發利用、牛澗河沿河公園建設、生態農業和旅遊農業開發等。
溫泉鎮黨委、政府及全鎮人民熱誠歡迎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同謀開發大業,共創溫泉輝煌。 |
|
溫泉鎮隸屬焦作市溫縣,位於黃河北岸,溫縣境域的中南部,縣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北長14公裏,東西寬4公裏,總面積62平方公裏(其中鎮區面積13平方公裏)。轄29個行政村(街)、5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76340人(其中鎮區人口45330人)。我鎮地理環境優越,是鄭州、洛陽、焦作的交匯處。焦溫高速公路貫通全境,與連霍、焦晉、焦新高速公路互聯,是南來北往客商的必經之地。 |
|
鎮政府駐溫泉,人口96488人,面積161.6平方千米。轄5個居委會、48個村委會:畢升、東門、陵園、雞鳴、城北、沙灣河、陶傢坊、赤水衝、趙傢畈、石門衝、彭畈、柏樹祠、黃竹山、下貝衝、西衝、塔畈、羌傢灣、崇山鋪、季陵溝、上馬坳、馬鞍寨、茅草坳、百丈河、瀉水岩、一天門、黑石頭、竜潭畈、七裏岩、蓮花、西湯河、北湯河、白石坳、幹塘坳、九壟口、馬塹、大堖寨、將軍山、山溪坳、金傢橋、坡兒堖、小米畈、梅傢岩、百筧河、楓樹排、陳河、楊樹溝、蛇竜尖、柳林河、鬥米畈、馬傢坳、黃柏山、南衝畈、花園。 |
|
溫泉鎮 面積:212.2平方千米 人口:49870人 位於從化市東北郊。轄 溫泉、竜崗、灌村3個社區;溫泉、天湖、衛東、烏石、雲星、宣星、源湖、烏土、竜崗、竜橋、平崗、中田、桃蓮、勿石、石海、石南、南星、新田、農新、新南、南平、石坑22個村委會。 |
|
溫泉鎮位於從化市東北郊,面積212.2平方公裏,人口49870人,下轄3個居委會和22個村委會;有中學3所,小學20所,幼兒園3所。
溫泉鎮地理位置優越,東與增城、東莞相鄰,南與廣州接相,西與清遠、韶關相望,北可通江西省,距廣州僅75公裏。區內交通發達,105國道、省道355綫貫穿全鎮而過,距京珠高速公路從化出口僅10多公裏,離廣州新國際機場也衹有30多公裏,鎮內各村已全部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供電、供水、通訊、金融、教育、醫療衛生、飲食等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溫泉鎮是馳名中外的風景區和療養勝地,是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生態示范镇和廣州市衛生城鎮。從化溫泉,又名流溪溫泉,是名譽世界的氡溫泉,建國初期,周恩來、朱德等多位國傢領導人、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先後到此遊覽、療養、下榻。此外,這裏還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區內的大嶺山公園擁有珍稀的次原始森林和紅花荷、禾雀花等美景,成為又一旅遊勝地。優美如畫的流溪河如銀鏈從北嚮南流經全鎮而過,河兩岸重巒疊嶂、層林滴翠、山水秀麗,花果飄香。目前,景區內旅遊配套設施齊全,集食、住、娛樂、購物、會議等功能的單位110傢,有三星級酒店3傢。
鎮內石海工業區和105國道工業走廊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完善,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霖木業有限公司、廣州綺夢化妝品有限公司等數十傢企業先後落戶區內,初步形成了以紡織、五金製品、化妝品、塑料製品、摩托車配件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係。溫泉鎮還是優質水果生産地,盛産優質荔枝、竜眼、青梅、紅柿等水果。每年五六月,這裏總是紅荔飄香,令人流連忘返。前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在遊覽了這片美景後,欣然提筆寫下“山上荔枝林,山下荔枝樓”的墨寶。近年來,溫泉鎮有效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實施“退果還田”項目,建設無公害荔枝生産基地和標準化農田示範基地,形成了集農業生産、加工和生態旅遊於一體的農業生産體係,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産業化水平,使我鎮優質農産品遠銷國內外。
近年來,成功引進南洋專科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落戶鎮內,初步打造出科教事業發展新板塊,大大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後勁。 |
|
溫泉鎮位於陸川縣中部,地處城區,轄14個行政村,404個村民小組,63500多人,全鎮土地面積124.2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22160多畝(水田20200多畝,旱地1955畝)。黎湛鐵路和馬盤二級公路從北到南貫穿6個行政村,交通比較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目前,全鎮有初中2間,小學16間,中心幼兒園1所,教職工660多人;有2個村級“萬册圖書館”,其餘12個村都建有圖書室,有綫電視普及率達70%,人民文化生活水平較高。該鎮是陸川縣鄉鎮企業比較發達的鄉鎮之一,是國傢星火技術密集小區示範鄉鎮。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成為鐵鍋、塑料製品、玻璃製品和建築材料等四大係列,形成有機電製造、鑄造、冶煉、電子産品、手工製作等20多種産業,有大小企業1200多傢,曾獲得過國傢農業部“明星鄉鎮”、廣西區“鄉鎮企業收入超億元鄉鎮”、玉林市“科技達標鄉鎮”和“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等稱號。 |
|
溫泉鎮 溫泉鎮位於開縣東北部,東河中遊,距縣城27千米。面積149平方千米,轄河東、河西、徐傢壩3個社區,金竜、金霞、雙竜、東平、清坪、坪梁、和平、樂元、順平、縣壩、白玉11個行政村。省道開(縣)城(口)、開(縣)溪(巫)公路在此交會。景點有溶洞群、觀音灘、七裏潭、熱泉等,“仙女洞”為國傢級風景名勝。 [代碼]500234106:~001河東社區 ~002河西社區 ~003徐傢壩社區 ~200金竜村 ~201金霞村 ~202雙竜村 ~203東平村 ~204清坪村 ~205坪梁村 ~206和平村 ~207樂元村 ~208順平村 ~209縣壩村 ~210白玉村
[沿革]清末民初為東裏溫湯井甲,1930年置溫湯井鄉,1932年設溫湯鎮,1940年更名溫泉鎮。1997年,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5.3萬,轄仙洞、黃金、白玉、縣壩、九頂、豐嶺、水平、明鏡、順利、銀川、竜源、慶元、清坪、東嶽、東北、東興、東山、金霞、五埡、坪良、雙坪、平洪、八角、天池、天元、樂園、東風28個行政村和河東、河西、徐傢壩3個居委會。
2004年,行政村調整為金竜、金霞、雙竜、東平、清坪、坪梁、和平、樂園、順平、縣壩、白玉11個行政村。全鎮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54743人,鎮政府駐泉興街54號。 |
|
開縣溫泉鎮,古名溫湯井,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集鎮,地處東徑103°31′,北緯31°22′,境內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兼有少量河𠔌階地,溫泉背斜東西橫亙,東裏河南北縱貫。一般海拔400—700米,最高處是樂園村(原天池村)雞公梁1216米,最低處為東裏河白玉村河畔僅190米,東裏河及其支流將全境切割成五大塊,沿庫較大河𠔌壩子有縣壩、東壩溪、徐傢壩、李傢壩等。鎮內氣候溫和,年均溫為12.2℃~18.4℃,3、宗旨觀念淡薄,脫離群衆,不關心群衆疾苦,不顧群衆利益,衹講索取,不講奉獻,甚至與民爭利。一月均溫0.7℃~6.8℃,七月均溫23.1℃~29.3℃,年降雨量為1223毫米,無霜期305天,其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溫泉鎮是連接雲陽、巫溪、城口、川東、陝南、鄂西的重要通道,距開縣縣城27公裏,幅員面積149平方公裏,其中耕地20929.5畝,森林3.9萬畝(退耕還林1.31萬畝)。始置於北宋,轄於清水縣(《四川省郡縣志》)。因境內有熱泉,四季常溫,故名溫湯鎮,明代溫湯井。屬漢高東裏,清末民初為東裏溫湯井甲。1930年為溫湯鄉,32年復稱溫湯鎮。1935年又易名溫湯井聯保。1940年改為溫泉鎮,1949年12月解放後仍沿用此名。1959年合併入清坪公社。1961年與清坪公社分治稱溫泉鎮,並增置溫泉分社。1986年,鎮分鄉社合一仍為溫泉鎮。
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時,與原大堰、樂園兩鄉鎮及溫泉區公所合併成。鎮轄三個工作站、28個村、3個民委會、370個社、25個居小組。2004年11月村組規模調整後,鎮內轄11個村,即原竜源村、黃金村、水平村並為金竜村,五埡村、金霞村並為金霞村,原東北村、東山村並為雙竜村,東興村、東嶽村並為東平村,原東風村、銀川村、清坪村並為清坪村,原雙坪村、坪良村、慶元村並為坪梁村。3個社區居委會(仙洞村並入河東社會居委會)、93個村民小組、24個居民小組;年未人口547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42人。
鎮內礦藏可采資源極其豐富。主要有煙煤、白煤等燃料礦,總儲量為8000萬噸。有石膏、????鹵、陶土等輕化工原料礦,有十分豐富的石灰石、青砂等建築材料礦,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山、水、林、泉、洞、寨、寺”之多,其中著名的有1984年評定的國傢級風景名勝“仙女洞”景區、1994年評定為“四川名泉”的“溫湯泉”,有座落在風光旖旎的檀溪之上的幽靜險奇的七裏潭風景區,建於乾隆初年的七裏潭廊橋,為縣級保護單位。
鎮內礦藏可采資源極其豐富。主要有煙煤、白煤等燃料礦,總儲量為8000萬噸。有石膏、????鹵、陶土等輕化工原料礦,有十分豐富的石灰石、青砂等建築材料礦,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山、水、林、泉、洞、寨、寺”之多,其中著名的有1984年評定的國傢級風景名勝“仙女洞”景區、1994年評定為“四川名泉”的“溫湯泉”,有座落在風光旖旎的檀溪之上的幽靜險奇的七裏潭風景區,建於乾隆初年的七裏潭廊橋,為縣級保護單位。有西漢古????井、????竈遺址40處,記載着溫泉歷史滄桑。農作物:糧、豬、植物油料,薯類是農産品的大宗。2005年經濟産值完成7.8億元;糧食總産量達19489噸,比2004年增加473噸,增幅2.5%;全口徑財政收入2821.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3元,比去年增加223元,增幅10%。
鎮內有建築建材、農副産品加工和旅遊業等骨幹産業作經濟支撐,本質套裝門、水泥、石灰米、輕質碳酸鈣産量居全縣之首。重慶市“星星套裝門”是國傢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2005年産值2億元;旅遊業已形成一定規模,有“仙女洞”、“竜洲湖遊樂園”、“老竜洞”“七裏潭”、“廊橋”等景點,年接待遊客達9萬人次;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1994年已被列入省級100個試點小城鎮,城區面積10年來淨增10平平方公裏;目前城鎮人口2萬多人;三産業發展勢頭迅猛,從業人員達25890人,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曾多次獲開到“十快”、“十強”鄉鎮稱號,連續十年綜合考評名列全縣前茅,2002年被列為重慶市“百鎮強”。 |
|
溫泉鎮位於息烽縣東北部,烏江南岸,東與開陽永溫鄉接壤,北與遵義烏江鎮相連。全鄉幅員面積85.032平方公裏,全鎮最低海拔610米,最高海拔126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1380mm左右。
全鎮轄11個村121個村民組和2個居委會共2.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14戶1.78萬人。全鎮耕地2.0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6%,有草地8900餘畝,在全鎮經濟發展中,農業總産值占工業總産值的20%。糧食播種面積4.4萬畝,總産量6260噸,主要農作手有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煙、杜仲、梨子等。農民人均純收入2607元。
境內有貴州省年産量最大的的西洋肥業有限公司,年産硫基復合肥100萬噸,普鈣、復合肥各30萬噸;2002年入駐的息烽信科環化公司,年産氯化鋇1.5萬噸、硫脲0.4萬噸等等。息烽溫泉療養院每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 |
|
溫泉鎮位於綏陽縣城的北大門,距歷史名城遵義約85公裏,距綏陽縣城約42公裏,東連本縣坪樂鄉,西臨旺草鎮,南接湄潭縣雙石鄉,北與正安縣土坪鎮接壤,S207省道穿越境內,全鎮擁有土地面積168多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2.6萬畝,轄7個行政村,236個村民組,現有人口3.02萬人,人口密度180人/平方公裏,鎮內主要為高山和半高山地區,北部為地勢低窪的峽𠔌地帶,最低海拔680m,最高海拔1700m,平均海拔800m,森林覆蓋率36%,境內有國土資源部命名的“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傢地質公園,有黔北最古老的單拱石橋——公館橋魏然聳立於赤尾溪河畔之上,有神秘的募陽小三峽和耗資1100餘萬元修建的集旅遊、觀光、休閑、療養為一體的省內最大的浴海——“水晶溫泉”等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數不勝數,令人留連忘返。 |
|
溫泉鎮 溫泉鎮位於安寧市北部,距市區8千米。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1.21萬人(2006年)。轄2個社區、3個行政村:溫泉、羊角;官莊、後山崀、甸中。鎮政府駐溫泉。成昆鐵路過境。是著名風景旅遊區,景點有曹溪寺、珍珠泉、三潮聖水、三絶碑等。 [沿革]因境內天然溫泉—碧玉泉而得名。清乾隆時稱溫泉裏。民國時稱林泉村,屬第一區。民國17年改稱林泉鄉。1950年4月屬第四區。1958年10月,溫泉、天子廟鄉合併成立溫泉公社,1968年7月成立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改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改為區公所,1988年2月底撤區設鎮(中國政區大典:1987年設鎮)。1997年,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溫泉、官莊、後山、甸中、羊角村5個行政村。
[郵編]650307 [2006年代碼]530181103:~001溫泉社區 ~002羊角社區 ~201官莊村 ~202後山崀村 ~203甸中村 |
|
溫泉鎮位於安寧市城區以北8公裏,距昆明市區40公裏,因境內有天然溫泉——碧玉泉而得名。處於東經102°29′,北緯24°56′之間。東南與本市連然鎮毗鄰,西同草鋪鎮相連,北和青竜鎮及西山區團结鄉接壤。轄區面積109平方公裏,最高海拔2538米,最低海拔1820米。年平均氣溫13.6℃。主要山脈有竜山、筆架山、九子母山。安寧的母親河——螳螂川流經境內。
全鎮總人口11890人。設有3個村民委員會,19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委員會,11個居民小組;駐鎮省、昆明市屬單位27個。2001年,溫泉鎮工農業總産值7281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3393萬元,農業總産值38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8元,比2000年增長5.1%。
境內交通便利,成昆鐵路、安富公路橫貫南北;森林繁茂,覆蓋率達78.3%;具有飲用、沐浴、理療等功能的地熱水資源豐富,日均儲量達12000立方米。享有盛名的“天下第一湯”更是馳名中外,原國傢副主席董必武曾題詞贊譽“莫誇六國黃金印,來試三迤碧玉泉”。摩崖石刻、三潮聖水、李根源故居、三絶碑、日晷、曹溪映月等衆多的人文景觀和新開發建成的鳳山森林浴場、邑尾裏生態𠔌、牧羊湖景區、日式溫泉,尤其是近幾年來螳螂川沿岸的五千多畝觀光油菜的種植,對重塑“天下第一湯”旅遊品牌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
|
610725111000 溫泉鎮 610725111201 劉傢山村 610725111207 晏傢灣村 610725111210 板橋村 610725111211 郭傢灣村 610725111212 中壩村 610725111213 光明村 610725111215 付營村 |
|
溫泉鎮位於縣城東南10公裏處,南依巴山與鎮川鄉為鄰,北鄰漢江隔河與勉陽鎮、周傢山鎮相望,東與金泉鎮,西與定軍山鎮、元墩鎮接壤,因境內有陝南第一湯--溫泉而得名。全鎮轄8個村,103個村民小組,5581戶,18357人,其中農業人口17724人;有耕地面積12147畝,其中水田9356畝,人均耕地0.69畝,是勉縣的糧油生産基地和主要風景旅遊區之一。 |
|
溫泉鎮,位於安寧城區北部,因境內有天然溫泉而得名。距安寧城區8公裏,離昆明市區40公裏。處於東經102°29′,北緯24°56′之間。東南與本市連然鎮毗鄰,西同本市草鋪鎮相連,北和本市青竜鎮及西山區團结鄉接壤,轄區面積109平方公裏。最高海拔2538米,最低海拔1820米。年平均氣溫13.6℃。主要山脈有竜山、筆架山、九子母山。主要河流有螳螂川、甸中小河、箐門口小河。
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11543人,其中:農業人口4197人,非農業人口7346人。總人口中男5768人,女5775人,漢族10307人,少數民族1236人,占總人口的10.7%。世居民族主要有漢族、彝族、苗族三種,其中,彝族561人,苗族324人。農村實有勞動力為5799人(含溫泉、羊角社區居民勞動力),其中男勞動力2872人,女勞動力2927人。農村勞動力中,從事二、三産業的2156人。全鎮實有耕地4925.16畝,其中,水田4014.42畝,旱地909.93畝。 |
|
東海縣轄鎮,因境內有溫泉得名。蘇北最大鰻魚養殖基地。1976年成立溫泉管理處,1980年改溫泉公社,1983年改溫泉鄉,1985年撤鄉設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17公裏。面積35.2平方公裏,人口1.5萬。310國道橫穿東西,牛(山)(溝)公路縱貫南北,南距竜海鐵路東海縣站17公裏,東距連雲港碼頭89公裏,距連雲港機場29公裏。轄劉灣、灣子、鹼場、羽陽、朱溝、羽山6個村委會。經濟較為發達,以農業和第三産業為主。鎮養鰻場年産成鰻100餘噸,産品全部外銷,為蘇北最大最早的養鰻企業。有著名的溫泉,並建有各類洗浴、療養院所24傢,年接待40萬人。灣子村有西漢永始二年古墓群。有縣內最高峰羽山,海拔269.5米,有殛鯀泉、試劍石等自然景色。 |
|
溫泉鎮位於縣城北郊,東與毛尖山鄉、石關鄉交界,西與來榜鎮、蓮雲鄉接攘,南與縣城天堂鎮相鄰,北與石關鄉、來榜鎮毗連,總面積86平方公裏,轄12個行政村,305個村民組。全鎮31784人,7928戶,均屬漢族。
溫泉鎮地處大別山南坡,山前丘陵和小盆地,東北部和西北部為中山區,高峰巍峨、陡峻,黃毛尖主峰海拔1578.4米,中山區林木蔥蘢,溪流交錯。中間衝壟縱橫,頗多小畈。尤以湯池畈聞名。低畈區海拔380米。溫泉是皖河水係之皖水大河主河流的發源地,一般高程300-600米,境內屬北亞熱帶大陸型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氣候溫涼,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降水1400毫米-1600毫米。
溫泉鎮是一個農業大鎮,以糧食、蠶桑、茶葉、板慄、畜禽等為支柱産業。其中栽桑養蠶為溫泉鎮傳統優勢産業,全鎮現有桑園5050畝,養蠶戶發展到5500多戶,占全鎮總戶數70%以上。年産繭460噸,産值645萬元,人均近200元。近年來,該鎮不斷擴大特色産業,建立了金獅生態茶園示範區,規模連片培育高標準茶園148畝;在後山、竜井、西營等村建立了南江黃羊純繁基地,在湯池村建立了香菇養殖示範基地,溫泉鎮農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養業和勞務輸出為主。
溫泉鎮工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主要工業企業有:同興塑料製品有限公司、青鬆工具有限公司、北方機械公司、鑫林建築有限公司等。全鎮現有各類企業200多傢,形成了汽車配件、五金、建築、工藝被等主要企業。二OO四年,該鎮實現企業産值1.9億元,上繳稅收120多萬元。
溫泉鎮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區面積已擴展1.5平方公裏,鎮區佈局初步分為:工業園區、旅遊度假區、商業區、社會事業區等四大塊,小城鎮以發展工商業、旅遊休閑業、農業服務業等為主。
溫泉鎮社會事業進步顯著,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戶戶通電燈。全鎮已裝電話5400多部,電話普及率達65%,全鎮12個村農村電網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全鎮已對15所小學、2所初中進行了改貌,新建了鎮電信、電力、醫院門診、信用社營業等大樓。
溫泉鎮境內山清水秀,畈區毗連,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境內有遠近聞名的溫泉、歷史悠久的朝陽寺、人工湖、竜井水庫,還有紅色旅遊勝地王步文故居,保存有古牌坊、古廟、古民居等一批古代建築。
近年來,溫泉鎮黨委、政府帶領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發揮黨員幹部模範帶頭作用。帶領全鎮三萬多人民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促發展、促奮進,着力推進扶貧開發,統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溫泉鎮已建有黨支部27個,現有黨員708名。隨着勞務輸出的增加,溫泉鎮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對流動黨員的管理,計劃在流動黨員集中地區設立流動黨員支部,要求各支部對流動黨員實行追蹤管理,要求流動黨員定期嚮黨支部匯報思想、學習和工作情況,時時處處註意黨員形象。鎮黨建聯繫人定期或不定期聽取各支部對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匯報,對流動黨員工作管理進行指導督查,推動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嚮規範化方向發展。 |
|
溫泉鎮合併於2001年12月,是由溫泉鄉和原紅橋鎮兩鄉鎮合併而成,地處臨川區的西端。東靠上頓渡,西連高坪鎮,南與崇仁縣接壤,北與撫北鎮相連。
全鎮總面積76平方公裏,可利用土地面積10萬畝,總耕地面積3.3萬畝,山地面積3.82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85萬畝,人均耕地1.1畝,山地人均0.32畝;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88個自然村,總人口3.2萬,其中農業人口2.7萬。
境內主要交通幹綫有嚮樂鐵路、上展公路。2000年4月開通了上頓渡至臨川十中的市區公交車,交通十分便捷。全鎮公路通車里程27公裏,有100%的村通車;電話裝機容量0.24萬門,年用電量133萬度,有95%的村裝有程控電話,有大小型水庫10座,城鎮建設基本完成前期準備工作。
溫泉鎮是個農業大鎮,農業支柱産業為水稻、甘蔗、西瓜,特色産業主要為花卉、苗木、黃梔子。全鎮共栽種黃梔子5000畝,主要分佈在水邊、桐山、翁坪等村委會。在發展農業的同時積極發展農副業、加工業、運輸業等第二産業。通過公司+農戶,包括竜頭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形式,發展加工、銷售、提供苗木、技術飼料等服務,帶動農民搞區域化種植和規模養殖,同時形成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集體的生産經營格局。
工業企業50多傢,原紅橋鎮是老臨川的老工業基地,主要大型廠礦企業有臨川化肥廠、臨川水泥廠、臨川農藥廠(現又名盾牌化工廠)、臨川磷肥廠、江西油脂工廠,以及臨川復合肥廠等。
旅遊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溫泉旅遊開發區已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實行了“三通”即通水、通電、通路。溫泉療養院早已聞名遐邇,院內風景優美,構造別具一格,是旅遊、會議、休閑、療養的理想場所。
溫泉鎮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形勢喜人,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
|
- : Wenquan Town
|
|
溫泉 |
|
英山縣 | 蓮花山 | 東河 | 柳林河 | 湖北 | 黃岡 | 英山 | 畢升 | 湖北省 | 瑞芝牧場 | 恩施職院 | 鬥米畈 | 蛇竜尖 | |
|
|
即墨市溫泉鎮中心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臧村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南行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扭河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紅山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海東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臯虞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荊山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雙嶽希望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社生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福利社飯店 | 溫泉鎮第二中心小學 | 溫泉鎮第三中心小學 | 即墨市溫泉鎮東溫泉村療養院 | |
|
|
花園村 | 城北社區 | 光明村 | 虎山村 | 和平村 | 東風村 | 竜崗社區 | 東興村 | 雨夼村 | 徐傢村 | 蓮花村 | 蓮花村 | 劉傢村 | 板橋村 | 鄒傢莊村 | 林傢莊村 | 宮傢莊村 | 河西村 | 東山村 | 東山村 | 紅星村 | 星光村 | 竜江村 | 紅光村 | 後山村 | 新建街 | 永興街 | 紅橋社區 | 東門社區 | 劉灣村 | 辛莊村 | 小莊村 | 鄭傢村 | 東營村 | 西營村 | 竜井村 | 隘口村 | 石橋村 | 三星村 | 鳳山村 | 張寨村 | 丁莊村 | 劉山村 | 西衝村 | 金橋村 | 雙竜村 | 東平村 | 黃金村 | 清泉村 | 大田村 | 新橋村 | 大塘村 | 鹼場村 | 東關街 | 南大街 | 溫泉村 | 溫泉村 | 牌坊村 | 新塘村 | 南行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