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簡稱“溫網”)是網球運動中最古老和最具聲望的賽事。錦標賽通常舉辦於6月或7月,是每年度網球大滿貫的第3項賽事,排在澳大利亞公開賽和法國公開賽之後,美國公開賽之前。整個賽事(大滿貫賽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場的)通常歷時兩周,但會因雨延時。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在不同場地同時進行。溫布爾登還舉辦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的青年比賽。此外,溫布爾登還為退役球員舉辦特別邀請賽,如3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4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和35歲及以上的女子雙打比賽。
●歷史
溫網於1877年首次於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管理之下在溫布爾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塊場地舉行。當時僅有男子單打比賽。到了1884年,全英俱樂部增加了女子單打和男子雙打比賽。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在1913年加入。錦標賽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場地。如同其他3項“大滿貫”賽事,溫布爾登在1968年網球公開時代到來之前,衹對頂級的業餘選手開放。英國人對錦標賽甚為驕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悶和幽默的來源:英國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裏(fred perry)之後再未獲得過單打冠軍;而最近一次英國女子單打冠軍則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亞·韋德(virginia wade)。
●球場
主要球場叫做“中心球場”(centre court),是舉行决賽的地方。由於比賽過程中倫敦天氣的不可預知性,球場配有可摺叠的屋頂,預計到2009年完工。一號球場在1997年經過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鄰中心球場的原址搬到了一個新的可容納更多觀衆的專用場地。原來的一號球場據說擁有獨特的氛圍,是許多選手的心愛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對其移址感到悲傷。一號球場通常舉辦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賽,如單打的四分之一决賽,它還擁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來讓聚集在場外亨曼山上觀戰的球迷欣賞比賽。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球迷在這塊山坡上為衝擊冠軍的本土球員加油助威,但是遺憾的是,1936年之來,英國的球員再沒有舉起過冠軍奬杯。
二號球場擁有“冠軍墳墓”的稱號,因為在此地進行比賽的種子選手通常被排名較低的對手所淘汰。曾經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輪還差點將蒂姆·亨曼(tim henman)拉下水。
●傳統
緑色和紫色是溫網的傳統代表色。女選手在整個賽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報比分時),而男選手則直呼其姓。
比賽於每年8月第一個周一之前6周舉行,歷時2周。從傳統上講,賽事中的周日無比賽。但歷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舉行比賽。第一周內舉行早期賽事,而第二周則舉行“16強”、四分之一决賽、半决賽和决賽。
男子單打冠軍將獲得一座18英寸高的鍍金奬杯。女子單打的奬品一個為直徑約19英寸的銀盤,通常被稱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還有其他一些活動奬品。2005年比賽的奬金(雙打奬金將被平分)為:
☆男子單打:630,000英鎊
☆女子單打:600,000英鎊
☆男子雙打:218,500英鎊
☆女子雙打:203,250英鎊
☆混合雙打:90,000英鎊
溫網和法網的男子冠軍奬金比女子較多;而在美網和澳網中,男女奬金則是相同的。
對於比賽觀衆,草莓配奶油是他們在觀看比賽期間的傳統零食。此外,對於觀衆着裝規定雖然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比賽時男性觀衆依然不能穿着短褲,女性則不能戴帽子,因為這樣可能阻礙後排觀衆的視綫。
下雨也幾乎已經成為溫網的一項傳統:幾乎每年的溫網都必定會碰上雨天;而且由於是草地球場,一旦下雨必須由球童們拉起雨罩保護球場,這也成了一項年年上演的經典畫面(雖然在可摺叠屋頂完工後,中央球場將不會再受下雨影響)。 (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簡稱“溫網”)是網球運動中最古老和最具聲望的賽事。錦標賽通常舉辦於6月或7月,是每年度網球大滿貫的第3項賽事,排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之後,美國網球公開賽之前。整個賽事(大滿貫賽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場的)通常歷時兩周,但會因雨延時。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在不同場地同時進行。溫布爾登還舉辦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的青年比賽。此外,溫布爾登還為退役球員舉辦特別邀請賽,如3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4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和35歲及以上的女子雙打比賽。比賽時間一般為六月底或七月初。 溫網於1877年首次於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管理之下在溫布爾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塊場地舉行。當時僅有男子單打比賽。到了1884年,全英俱樂部增加了女子單打和男子雙打比賽。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在1913年加入。錦標賽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場地。如同其他3項“大滿貫”賽事,溫布爾登在1968年網球公開時代到來之前,衹對頂級的業餘選手開放。英國人對錦標賽甚為驕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悶和幽默的來源:英國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裏(Fred Perry)之後再未獲得過單打冠軍;而最近一次英國女子單打冠軍則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亞·韋德(Virginia Wade)。 主要球場叫做“中心球場”(Centre Court),是舉行决賽的地方。由於比賽過程中倫敦天氣的不可預知性,球場配有可摺叠的屋頂,預計到2009年完工。一號球場在1997年經過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鄰中心球場的原址搬到了一個新的可容納更多觀衆的專用場地。原來的一號球場據說擁有獨特的氛圍,是許多選手的心愛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對其移址感到悲傷。一號球場通常舉辦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賽,如單打的四分之一决賽,它還擁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來讓聚集在場外亨曼山上觀戰的球迷欣賞比賽。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球迷在這塊山坡上為衝擊冠軍的本土球員加油助威,但是遺憾的是,1936年之來,英國的球員再沒有舉起過冠軍奬杯。
二號球場擁有“冠軍墳墓”的稱號,因為在此地進行比賽的種子選手通常被排名較低的對手所淘汰。曾經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輪還差點將蒂姆·亨曼(Tim Henman)拉下水。 緑色和紫色是溫網的傳統代表色。女選手在整個賽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報比分時),而男選手則直呼其姓。 在比賽中,球員的比賽服裝的顔色衹能是白色。
比賽於每年6月最後一周至7月第一個星期舉行,歷時2周。從傳統上講,賽事中的周日無比賽。但歷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舉行比賽。第一周內舉行早期賽事,而第二周則舉行“16強”、四分之一决賽、半决賽和决賽。
男子單打冠軍將獲得一座18英寸高的鍍金奬杯。女子單打的奬品一個為直徑約19英寸的銀盤,通常被稱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還有其他一些活動奬品。2005年比賽的奬金(雙打奬金將被平分)為:
☆男子單打:630,000英鎊
☆女子單打:600,000英鎊
☆男子雙打:218,500英鎊
☆女子雙打:203,250英鎊
☆混合雙打:90,000英鎊
溫網和法網的男子冠軍奬金比女子較多;而在美網和澳網中,男女奬金則是相同的。但從2007年開始,男女單打實行同工同酬,當年女單冠軍大威廉姆斯與男單冠軍費德勒獲得了相同數量的奬金。
對於比賽觀衆,草莓配奶油是他們在觀看比賽期間的傳統零食。此外,對於觀衆着裝規定雖然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比賽時男性觀衆依然不能穿着短褲,女性則不能戴帽子,因為這樣可能阻礙後排觀衆的視綫。
下雨也幾乎已經成為溫網的一項傳統:幾乎每年的溫網都必定會碰上雨天;而且由於是草地球場,一旦下雨必須由球童們拉起雨罩保護球場,這也成了一項年年上演的經典畫面(雖然在可摺叠屋頂完工後,中央球場將不會再受下雨影響)。 列項 2007年(英鎊) 2008年(英鎊) 增長率
總奬金額 11,282,710 11,812,000 4.7%
男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男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女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女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男雙冠軍 229,000 230,000 3.2%
男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女雙冠軍 222,900 230,000 3.2%
女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混雙冠軍 90,000 92,000 2.2%
混雙亞軍 45,000 46,000 2.2% 在賽會歷史上桑普拉斯曾七次摘得過冠軍,而費德勒也六次捧起了銀質奬杯。這個奬杯從1887年開始沿用至今,杯上刻着“全英草地俱樂部單打冠軍”。
年度 冠軍 亞軍 比分
2009 費德勒(瑞士) 羅迪剋 (美國) [3:2]
2008 納達爾(西班牙) 費德勒(瑞士) [3:2]
2007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3:2]
2006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3:1]
2005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剋 (美國) [3:0]
2004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剋 (美國) [3:1]
2003 費德勒 (瑞士) 菲利普西斯 (澳大利亞) [3:0]
2002 休伊特 (澳大利亞) 納爾班迪安 (阿根廷) [3:0]
2001 伊萬尼塞維奇(剋羅地亞) 拉夫特(澳大利亞) [3:2]
2000 桑普拉斯(美國) 拉夫特(澳大利亞) [3:1]
1999 桑普拉斯(美國) 阿加西(美國) [3:0]
1998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剋羅地亞) [3:2]
1997 桑普拉斯(美國) 皮奧林(法國) [3:0]
1996 剋拉吉塞剋(荷蘭) 華盛頓(美國) [3:0]
1995 桑普拉斯(美國) 貝剋爾(德國) [3:1]
1994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剋羅地亞) [3:0]
1993 桑普拉斯(美國) 考瑞爾(美國) [3:1]
1992 阿加西(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剋羅地亞) [3:2]
1991 史蒂希(德國) 貝剋爾(德國) [3:0]
1990 艾伯格(瑞典) 貝剋爾(德國) [3:2]
1989 貝剋爾(德國) 艾伯格(瑞典) [3:0]
1988 艾伯格 (瑞典) 貝剋爾(德國) [3:1]
1987 卡什(澳大利亞) 倫德爾(捷剋) [3:0]
1986 貝剋爾(德國) 倫德爾(捷剋) [3:0]
1985 貝剋爾(德國) 庫蘭(愛沙尼亞) [3:1]
1984 麥肯羅(美國) 康諾斯(美國) [3:0]
1983 麥肯羅(美國) 劉易斯(新西蘭)
1982 康諾斯(美國) 馬剋安諾(美國)
1981 馬剋安諾(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80 比約博格(瑞典) 馬剋安諾(美國)
1979 比約博格(瑞典) 塔那(美國)
1978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7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6 比約博格(瑞典) 納斯塔塞 (羅馬尼亞)
1975 阿什(美國) 康諾斯(美國)
1974 康諾斯(美國)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73 科德斯(捷剋) 馬特維利(前蘇聯)
1972 史密斯(美國) 納斯塔塞(羅馬尼亞)
1971 紐康比(澳大利亞) 史密斯(美國)
1970 紐康比(澳大利亞)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69 拉沃爾(澳大利亞) 紐康比(澳大利亞)
1968 拉沃爾(澳大利亞) 羅切(澳大利亞) 在賽會歷史上女金剛納夫拉蒂諾娃曾9度封後,格拉芙也曾7次笑傲群芳。
年度 冠軍 亞軍
2009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8大威廉姆斯 (美國)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7大威廉姆斯 (美國) 巴托麗 (法國)
2006 毛瑞斯莫(法國) 海寧(比利時)
2005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2004 莎拉波娃(俄羅斯)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3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2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1 大威廉姆斯 (美國) 海寧(比利時)
2000 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1999 達文波特(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98 諾沃特娜(捷剋) 陶茲亞特(法國)
1997 辛吉斯(瑞士) 諾沃特娜(捷剋)
1996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5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4 馬丁內茲(西班牙)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93 格拉芙(德國) 格拉芙(德國)
1992 格拉芙(德國) 塞萊斯(美國)
1991 格拉芙(德國) 薩巴蒂尼(阿根廷)
1990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加裏森(美國)
1989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8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7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86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剋)
1985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4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3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安德裏亞-耶格(美國)
1982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1 埃弗特(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剋)
1980 古拉貢(澳大利亞) 埃弗特(美國)
1979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8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7 維德(英國) 康諾斯(美國)
1976 埃弗特(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5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4 埃弗特(美國) 莫羅佐娃(俄羅斯)
1973 比利-簡-金(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2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1 古拉貢(澳大利亞)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1970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比利-簡-金(美國)
1969 瓊斯((英國) 比利-簡-金(美國)
1968 比利-簡-金(美國) 特加特(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