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泥國王墓,位於南京市安德門外石子崗東嚮花村烏龜山,是我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帝王墓之一。因渤泥國信奉伊斯蘭教,故當地群衆稱“回回墓”。
古渤泥國在今加裏曼丹島北部,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就開始與中國友好往來。洪武三年(1370)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瀋秋出使渤泥。洪武四年八月,國王馬合謨沙遣使隨張敬之回訪。永樂三年(1405)鼕,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獻土特産,明成祖朱棣派官封其為王。永樂六年,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帶着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明成祖以極其隆重的禮儀接待了他們。渤泥國王在南京遊覽月餘,終因不幸染病,雖經禦醫精心調冶,終因病情過重,病逝於南京。明成祖遵其遺囑"希望體魄托葬中華",按王禮埋葬了這位異邦國王,謚曰“恭順”。麻那惹加那乃的兒子遐旺襲封渤泥國王。永樂十年九月,遐旺和他的母親又一次訪問中國南京,祭掃父墓。
明初至今,歷經多場戰亂,渤泥國王墓一度渺不可尋。直至1958年南京市開展文物普查時,發現橫臥荒草亂石中的一群石刻,雕刻的藝術風格與明初功臣徐達、李文忠等墓的相似,斷為明墓。後又發現在土中的斷碑,殘存的碑石上,還能辨認出部分碑文:“……善藥調治,遣中貴人勞問,旦暮相繼,又命大臣視王疾,……”“體魄托葬中華,不為夷鬼”,“得年二十八”。證此即渤泥國王墓。碑文全文今可從《皇明文衡》對照,完全一致,是為旁證(《皇明文衡?捲八十一:“渤泥國恭順王墓碑”(鬍廣撰文)》)。殘碑現經修復竪於通往國王墓的林蔭道旁。進入墓道,兩旁排列着石刻:石望柱已毀,僅存柱礎;馬及馬官各一對,馬長2.6米,高1.5米,寬0.62米;馬官高1.86米,寬0.7米,厚0.5米;石羊一對,長1.6米,高1米,寬0.53米;石虎一對,長1.5米,高0.95米,寬0.5米;武將一對,高2.05米,寬0.85米,厚0.5米。享殿僅存柱礎。
渤泥國王墓坐北朝南,前臨池塘、遙對牛首山雙闕,東、西、北三面環山,實為“風水寶地”。其墓園環境幽靜、林木蒼翠,雪鬆、丁香、紫薇等數十個品種的上千株樹木環抱着陵墓。從陵區正門通往陵寢的神道呈弧形,神道兩側是兩兩相對的石雕像,莊嚴而肅穆。
2001年,渤泥國王墓被定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投資近1000萬元的渤泥國王墓一期修復工程,已完成了對遷碑亭、牌坊、墓塚、神道等文物古跡的保護性修復;正在進行的二期工程,將在墓園內建成一處具有濃郁文萊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觀的文萊風情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