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詩人: 宋之問 Song Zhiwen 渡汉江
嶺外音書斷,經鼕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 Crossing the Han River》詩人: 李頻 Li Pin 渡汉江
嶺外音書絶,經鼕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Away from home, I was longing for news
Winter after winter, spring after spring.
Now, nearing my village, meeting people,
I dare not ask a single question. 詩人: 李百藥 Li Baiyao 東流既瀰瀰,南紀信滔滔。水激沉碑岸,波駭弄珠臯。 含星映淺石,浮蓋下奔濤。溜闊霞光近,川長曉氣高。 檣烏轉輕翼,戲鳥落風毛。客心既多緒,長歌且代勞。 詩人: 宋之問 Song Zhiwen 嶺外音書斷,經鼕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請鑒賞: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嶺外音書①斷,
經②鼕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①音信②經過 我自被流放到五嶺之外同傢人的音信就已中斷,已度過了一個鼕天.如今,又經歷了一春。呵,越是走近家乡越是感到心虛膽怯,就是碰上一個從故鄉出來的人我也不敢嚮他們打聽傢裏的情況! 第一句的“斷”又做“絶”。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傢人音訊隔絶,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鼕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絶、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乡、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着力,卻很見作意。作者睏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絶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麽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纔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乡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衹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象今天傢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乡,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衹有這樣,纔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傢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傢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傢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纍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嚮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乡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傢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製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緻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後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捨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傢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時所産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結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人們愛拿杜甫《述懷》中的詩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和這首詩作類比,這正說明性質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時可以用類似方式來表現,而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這是久離家乡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乡,愈不敢問及家乡消息,擔心聽到環的消息,而傷了好的願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譯
我離開了家乡到了(嶺南),經過了(漢江),又到了(瀧州).因為交通不方便,我和傢人(失散),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乡去,怎知離傢越近,心情就越(急迫).以為怕(傢人已經遭受自己牽連而發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認識的人),也不敢(問傢裏人的情況).
2.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回鄉)途中復雜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家乡親人的(關心和思念).
又傳此詩是 李頻 所著,但是依據詩詞意境等,更像宋之問的。 李頻 (?~876),字德新,睦州壽昌(今浙江壽昌)人。拜侍御史,纍遷都官員外郎,官至建州刺史,卒於官。能以禮法治下,父老敬之,為其立廟於梨山。與錢起、顧況並為詩壇“一時巨擘”。詩工五律,勤於雕琢,曾自稱“衹將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今建德李傢鎮)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847),壽昌縣令穆君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傢。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
大中八年(854),頻中進士,調校書郎,任南陵縣主簿,又升任武功縣令。頻整頓吏治,安定社會,發官倉賑濟災民,雇鄉民疏通六門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奬以緋衣、銀魚,調京任侍御史,後升任都官員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頻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乾符三年(876),頻病死任內,建州百姓舉城緻哀,建梨嶽廟以祀之。壽昌父老相與扶柩,歸葬於永樂(今李傢),並建都官祠以示紀念。
頻一生詩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1239),金華人王野任建州太守,於京城書肆中得李詩195篇,輯為《梨嶽詩集》,並為之序。《全唐詩》載李詩208首。歷代評李詩“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作為文人,宋之問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棄,不僅表現在其對待政治趨炎附勢的態度上,也表現在一樁廣為流傳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愛好文字,一日宋之問見其侄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頗有妙處,便想占為己有,劉希夷不從,宋之問於是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被稱作“因詩殺人”。 主題詞或關鍵詞: 唐詩
欄目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類別: 五言絶句
體裁: 詩 初渡漢江 渡漢江去年春 渡漢江初嘗鯿魚有作 南遷途中作七首·渡漢江 初嘗鯿魚有作 渡漢江 (去年春,奉使東川,經嶓塚山下)渡漢江 (一作戴叔倫詩,題作江行)渡漢江 去年春奉使東川經嶓塚山下渡漢江 一作戴叔倫詩題作江行南遷途中作七首渡漢江 初嘗鯿魚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