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中國倫理學 > 清談
目錄
No. 1
  魏晉名士以清談為主要方式,針對本和末、有和無、動和靜、一和多、體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諸多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清談的進行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清談一般都有交談的對手,藉以引起爭辯。爭辯或為駁難、或為討論。在通常情況下,辯論的雙方分為主客,人數不限,有時兩人,有時三人,甚至更多。談話的席位稱為“談坐”,談論的術語稱為“談端”,言論時引經據典稱作“談證”,談論的語言稱為“談鋒”。在清談的過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對主題內容的見解,以樹立自己的論點,另一方則通過對話,進行“問難”,推翻對方的結論,同時樹立自己的理論。在相互論難的過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討論主題發表贊成或反對的意見,稱為“談助”。到討論結束時,或主客雙方協調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執一辭,互不相讓,於是有人出來調停,暫時結束談論,稱為“一番”,以後還可能會有“兩番”、“三番”,直至得出結論,取勝一方為勝論,失敗的一方為敗論。
  魏晉“清談”的內容與形式
  魏晉時期,社會上盛行“清談”之風。“清談”是相對於俗事之談而言的,亦謂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談國是,不言民生,誰要談及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強兵裕民,何人政績顯著等,就被貶譏為專談俗事,遭到諷刺。因此,不談俗事,專談老莊、周易,被稱為“清言”。
  這種“清言”在當時很流行,特別是統治階級和有文化的人,更視之為高雅之事,風流之舉。他們在一起討論爭辯,各抒歧異,擺觀點,援理據,以駁倒他人為能事。由於上流社會的普遍參與,“清談”成為時尚。
  “清談”的方式,絶大多數屬於口談。而就口談而言,又有幾種方式。一是兩人對談,即所謂主客對答。一個人對某一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謂之“主”;提出不同見解和質疑者,謂之“客”。主客互相質疑對答,往返難休,這是“清談”的主要形式。二是一主多客或一客多主。不過主客雙方都以一人為主,其餘者可以插言。三是“自為主客”。當別人對問題都無高見可抒時,某人可以就此問題自己設疑,自己解答,以發表他的高超的見解。有一次,大傢爭論一個問題,最後都窮於詞理,當時宰相謝安,“自敘其意,作萬餘語”,侃侃而談,見解獨特。說完以後,肅然自得,四座沒有不佩服的。
  當時,人們把共聚“清談”當作抒發情懷的良機,許多名流閑士都熱衷於此事。但其目的不是論政,不過是官吏、文人為了消遣和顯示自己清高不談俗事而已。《蘭亭序》中說“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修禊”原是三月初三沐浴除垢,嬉水采蘭,祓穢祈祥的活動,而“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很顯然不止是一般的“修禊”;而是東晉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規模清談盛會。
  “清談”是辯論演講,它和現代演講的共同點是,要求有新異的觀點,要“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探求義理之精微而達於妙處”。如步入後塵,拾人牙慧,無新穎觀點,就會令人煩躁厭聽。孫盛到殷浩傢去“清談”,直到廢寢忘食,不願離去,假如他們談的全是老一套,是不會互相吸引到這種地步的。
  一場好的“清談”,固然要求理論觀點標新立異,同時還必須有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達觀點。有一次,劉惔到王蒙傢“清談”,劉走後,王蒙的兒子問其父:“你和劉惔誰勝了?”王蒙說:“韻音令辭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韻音令辭是語言優美動聽,“往輒破的”是說理論上一發即中。前者包括聲調抑揚頓挫,和暢悅耳和詞語準確犀利,精當有力,是講“清談”的形式;後者說的是清談的內容。由此可見,王蒙是把“清談”的內容和形式並列起來看待的。
  “清談”中,氣氛一般很隨便,在激動的時候,往往助以手勢,身體擺動,甚至起舞,引吭;談到酣醉地步時,便無所顧忌了,口出粗言也是有的。
  “清談”也有詭辯者。當然,詭辯者需有敏捷的思維和善辯的口才。王苟子和許洵辯論,王苟子不得勝,而反過來,“許復執王理,王執許理”(實為交換命題),王苟子還是告敗。可見許洵的詭辯何其機巧。
  “清談”是適應當時封建士大夫階層的需要,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玄學問題析理問難,反復辯論而發展起來的。王弼、何晏等玄學家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清談既是從玄學發展而來,必尚虛無之論,後人對它的意義,一語道破:“虛無之談,尚其華藻,此無異於春蛙秋蟬,聒耳而已。”
  “請談”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它所對應的政治現象是魏晉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級特權;它所對應的經濟基礎是漢末以來的豪強地主經濟和士族莊園經濟。隨着士族制度的崩潰和士族政治經濟特權的喪失,必然走嚮衰落。
  文學解釋
  亦作“ 清譚 ”。 1.清雅的談論。 漢 劉楨 《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二:“清談同日夕,情盼敘憂勤。”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尋封閬州》詩:“清談慰老夫,開捲得佳句。” 前蜀 韋莊 《寄從兄遵》詩:“不將高臥邀 劉主 ,自吐清談護 漢 儲。” 清 昭連 《嘯亭雜錄·尹文端公》:“公清談幹雲,而尤長奏對。”
  2.猶清議。談論的內容以對人物、時事的批評為主。《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靖 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俗間有戲婦之法……然民間行之日久,莫覺其非,或清談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梁書·沉約傳》:“自負高才,昧於榮利,乘時藉世,頗纍清談。”
  3.謂 魏 晉 時期崇尚 老 莊 ,空談玄理的風氣。亦稱玄談。清談重心集中在有無、本末之辨。始於 三國 魏 何晏 、 夏侯玄 、 王弼 等,至 晉 王衍 輩而益盛,延及 齊 梁 不衰。 三國 魏 應璩 《與侍郎曹長思書》:“幸有 袁生 ,時步玉趾,樵蘇不爨,清談而已。”《晉書·隱逸傳·魯褒》:“京邑衣冠,疲勞講肄;厭聞清談,對之睡寐。” 宋 王安石 《謝安》詩:“ 謝公 纔業自超羣,誤長清談助世紛。”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 魏 晉 清譚之士林, 東漢 禮教節義之士林也。” 魯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東晉 以後,不做文章而流為清談,由《世說新語》一書裏可以看到。”
  4.後世亦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迄今專以八股六韻,徒事清談,拋離實事。” 沙汀 《憶邵荃麟同志》:“有人曾妄言 荃麟同志 喜歡‘清談’。不!儘管我們談話不少,他卻從未說過空話。”
  5.泛指一般閑談。 清 沉濤 《<瑟榭叢談>自序》:“或爨蘇清談,閑話風土。” 王闓運 《<桂陽州志>序》:“諸 桂陽 方外神怪清譚之資,不可闕也。” 沙汀 《睏獸記》十一:“這裏主要的消遣是清談。內容無所不包,上到國傢大事,下至某節街上忽然發現了一匹老鼠的殘骸。”
中國歷史
  qingtan清談 中國魏晉時期的一種遠離時務“談尚玄遠”的風氣。亦稱“清言”或“玄談”,始於東漢末年的人物品題。《後漢書·郭太列傳》載:“孔公緒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所謂“噓枯吹生”,就是指品題人物能做到“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的一種違背實際的吹噓。曹魏時代,由於識別人物選拔官吏的需要,發展起一種“纔性之學”,討論性與纔的關係問題,從而使清談從品題人物進入了抽象的纔性問題的討論。劉劭的《人物志》就是關於纔性問題的代表作自魏代正始年間起,清談進入玄學清談時期。玄學清談以《老子》、《莊子》、《周易》所謂“三玄”為中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衍、嚮秀、郭象等。何晏、王弼祖述老莊,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主貴無論。稽康、阮籍則崇尚老莊的自然無為思想,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具有強烈的反儒傾嚮。玄學的另一派嚮秀、郭象通過註《莊子》發揮自己的玄學思想。嚮秀“雅好老莊之學,莊周著內外數十篇,……秀乃為之隱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郭象則“好老莊,能清言,……如懸河瀉水,清而不竭”,他又在嚮秀《莊子》註的基礎上“述而廣之”,建立了精緻的玄學思想體係。此後,玄學清談又與佛學合流,影響了整個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的發展。                 許抗生
百科辭典
  qingtan
  清談
    中國魏晉時期的一種遠離時務“談尚玄遠”的風氣。亦稱“清言”或“玄談”,始於東漢末年的人物品題。《後漢書·郭太列傳》載:“孔公緒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所謂“噓枯吹生”,就是指品題人物能做到“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的一種違背實際的吹噓。曹魏時代,由於識別人物選拔官吏的需要,發展起一種“纔性之學”,討論性與纔的關係問題,從而使清談從品題人物進入了抽象的纔性問題的討論。劉劭的《人物志》就是關於纔性問題的代表作。自魏代正始年間起,清談進入玄學清談時期。玄學清談以《老子》、《莊子》、《周易》所謂“三玄”為中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衍、嚮秀、郭象等。何晏、王弼祖述老莊,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主貴無論。稽康、阮籍則崇尚老莊的自然無為思想,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具有強烈的反儒傾嚮。玄學的另一派嚮秀、郭象通過註《莊子》發揮自己的玄學思想。嚮秀“雅好老莊之學,莊周著內外數十篇,……秀乃為之隱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郭象則“好老莊,能清言,……如懸河瀉水,清而不竭”,他又在嚮秀《莊子》註的基礎上“述而廣之”,建立了精緻的玄學思想體係。此後,玄學清談又與佛學合流,影響了整個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的發展。
     (許抗生)
    
英文解釋
  1. n.:  idle talk
相關詞
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