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河北省易縣西梁各莊方蒙山下。清代帝王陵墓。因與東陵相對,故稱西陵。共有帝陵四座,即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還有後妃、王公、公主墓十四座。始建於1730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清西陵聯繫方式地址:保定市易縣縣城西15公裏處的永寧山下
電話:0312-4710012清西陵投訴電話保定市旅遊投訴電話:0312-50816105081941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清西陵景區榮譽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清西陵門票價格8:00-18:00清西陵開放時間通票90元/人清西陵最佳旅遊時間全年清西陵導遊圖清西陵交通圖清西陵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距北京120公裏
距天津180公裏
距保定90公裏
石傢莊180公裏清西陵美食滿族餑餑
滿族餑餑易縣城南5公裏有“滿城”,此為清代戍邊滿族人聚居之所。今旗人後裔已散居各處。當年隨人流傳到涼州的“餑餑”卻經蔡氏祖傳至今,融入涼州小吃,給當地人民帶來口福。餑餑是滿族同胞對各種糕點的統稱。主要有糖火燒、燕窩酥、牛舌餅、茴香餅、佛手、馬蹄等30多樣花色。
燕窩酥:白麵中摻黃米面,加清油、糖水和面。面陷餳好掐成長劑子,劑子上沾油,扯條,折成七八股,盤旋壓成餅狀,四周高,中心凹,中間撤白糖、青紅絲,烤出來香甜鬆軟,形如燕子窩,故名。
糖火燒:和好面團,擀餅前,先將奶油裹進去,外面刷上清油,入爐一烤餅便起層,皮酥脆,裏邊香軟。
扇子餅:扇子餅的面比較硬,吃起來有嚼頭,入爐前先做成扇狀,並壓上花紋。這種餅可大可小,便於做旅途點心。
茴香餅:味鹹滿族餑餑武成城東北2.5公裏有“滿城”,此為清代戍邊滿族人聚居之所。今旗人後裔已散居各處。當年隨人流傳到涼州的“餑餑”卻經蔡氏祖傳至今,融入涼州小吃,給當地人民帶來口福。餑餑是滿族同胞對各種糕點的統稱。主要有糖火燒、燕窩酥、牛舌餅、茴香餅、佛手、馬蹄等30多樣花色。
燕窩酥:白麵中摻黃米面,加清油、糖水和面。面陷餳好掐成長劑子,劑子上沾油,扯條,折成七八股,盤旋壓成餅狀,四周高,中心凹,中間撤白糖、青紅絲,烤出來香甜鬆軟,形如燕子窩,故名。
糖火燒:和好面團,擀餅前,先將奶油裹進去,外面刷上清油,入爐一烤餅便起層,皮酥脆,裏邊香軟。
扇子餅:扇子餅的面比較硬,吃起來有嚼頭,入爐前先做成扇狀,並壓上花紋。這種餅可大可小,便於做旅途點心。
茴香餅:味鹹,和面時揉進????水和茴香粉。香味很濃,拍成長方形,疊三層到四層,吃時便於中間夾肉,類似漢堡包。
每當華燈初上,夜幕降臨,便有賣餑餑的食品車臍身於喧鬧的夜市,車上挂黑底兒金字招牌,上面是滿文,下面大書“滿族餑餑”四字。清西陵住宿清西陵行宮賓館
清西陵行宮建於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為當年乾隆及其後來的六位清朝皇帝來西陵祭祖時下榻的皇傢別苑;她是清西陵古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北京至清西陵四處行宮中僅存的一座。
行宮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清西陵陵區內東部風水合匯之處。她的西側五華裏即是享有“翠海“之稱的華北地區最大的古鬆林;西南三十華裏的地方為您展開了“北方小桂林“——南湖迷人的山水畫捲;西隔層巒疊翠的雲蒙山與紫荊關遙遙相望;南渡易水,則是省級森林公園——狼牙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行宮內外,蒼鬆翠柏、緑竹草坪、百花吐豔、百鳥爭鳴、徊廊環繞、雕梁畫棟、幽靜幽雅、體係完整。
如今,行宮已闢為賓館,成為接待國內外賓客旅遊、觀光、度假、療養及會議的理想場所。行宮占地25000平方米,擁有高、中、低檔客房80餘間,床位200多張,內部設施設備均按準三星級賓館配置,並設有總統套房(原皇帝寢宮),大中小型會議室5個;宮廷風格的餐廳可同時容納500人就餐,為您提供清朝滿族風味小吃,宮廷菜餚以及緑色時令野菜。行宮附設卡拉ok舞廳、大型停車場、商品部、商務中心、美發部及康娛等服務設施。清西陵交通一、由北京方面去清西陵
1、乘長途汽車:北京麗澤橋長途汽車站每天早晨6:00開始有發往易縣的客車,每隔20分鐘一趟。到易縣再轉乘去西陵的客車(易縣至西陵7千米)。北京西客站“皇傢鐵路號”旅遊專列北京----易縣,每日早7:20發車,易縣----北京每日,晚5:30發車,麗澤橋長途汽車站:每半小時一班發往西陵。
2、自帶車:沿京石高速公路南行,至高碑店下道,折西沿112國道經高碑店、淶水、易縣達清西陵。
二、由天津方面去清西陵
1、乘長途汽車:每日早6點、8點、11:30分、12:30分由天津西站地鐵站乘開往易縣方向的長途汽車,到易縣後再轉乘小公共去清西陵。
2、自帶車:
a綫:沿津保高速公路達徐水後,上京石高速公路北行,到高碑店路口下道,嚮西沿112國道經高碑店、淶水、易縣達清西陵。
b綫:由天津出發,沿112國道經霸州、高碑店、淶水、易縣達清西陵。
三、由石傢莊方面去清西陵
1、乘火車:由石傢莊火車站乘火車高碑店下車,轉乘高碑店至易縣的汽車,再乘小公共汽車達清西陵。
2、乘公共汽車:由石傢莊火車站附近的長途汽車站乘“石傢莊——保定”的客車,從保定轉乘“保定——易縣”或“保定——淶源”、“保定——西陵”的公共汽車可達清西陵。
3、自帶車:從石傢莊出發,沿京石高速公路北行至高碑店路口下道,折西沿112國道經高碑店、淶水、易縣直達清西陵。
四、由山西方面去清西陵
1、乘火車:從山西乘“山西——北京”的火車,到保定或高碑店下車,再轉乘去易縣或清西陵方向的公共汽車即可達清西陵。
2、自帶車:
a綫:從太原出發,沿石太高速公路至石傢莊轉京石高速路,到高碑店路口下道,折西沿112國道,經高碑店、淶水、易縣達清西陵。
b綫:從大同出發,沿津同公路天津方向行駛,經淶源、紫荊關達清西陵。
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裏。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傢陵墓群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頃的保護範圍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築(永寺福、行宮)。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6位阿哥,共計78人。
陵區內矗立着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石建築,其建築形式和規製明顯地體現着封建社會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緑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這些古建築環抱於蒼鬆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競相崢嶸。還有五色祥雲縈繞的永寧山,綿綿屏立於陵寢之後。八功遙溯靈源的易水河緩緩流淌於大紅門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規模宏大,頗具氣勢。
其中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佈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鬆翠柏,從南往北分佈着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慶的陵稱昌陵。昌陵和泰陵並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並為他在泰陵南一公裏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雲竜,金碧輝煌。工藝精巧的道光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墻,磨磚對縫,幹擺灌漿,墻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竜,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遊竜和蟠竜。這些竜都張口鼓腮,噴雲吐霧。崇陵是光緒的陵墓,在泰陵東5公裏,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整個陵區樹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過的行宮古建築可接待遊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區周圍山川河流也都賦予了一種特殊的靈氣,清朝末年泰寧鎮總兵陳增榮在筆書餘暇,雅愛山川秀麗,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荊關紫氣”、“拒馬奔濤”、“雲蒙疊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鐘”、“福山捧日”、“華蓋煙嵐”、“易水寒流”。正是由於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襯托出了“萬年竜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纔離開父祖,獨闢蹊徑,在易州境內首闢西陵,以圖大清江山萬代、歲遠天長。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於泰陵地宮。後來,為使東陵和西陵香火永續,乾隆皇帝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以後的皇帝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於清東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東陵界內的勝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與祖父康熙為伴,其子嘉慶在泰陵旁邊建了昌陵與祖父雍正相守。遵照這一昭穆之製,道光的陵寢原建於東陵寶華峪,在歷經七年建陵大工完竣並葬入孝穆皇后以後,發現地宮內滲水不斷,道光衹好又在西陵境內選擇了一塊高平之地,將寶華峪陵寢建築拆除,到西陵營建陵墓。在隔鹹豐、同治兩代皇帝後,光緒也將墳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說西陵的輿地山川均為天造地設自然成趣,那麽,從建泰陵到崇陵竣工歷時185年之後,又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巧妙結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觀在陵寢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正如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所說的那樣:“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於外,靈岩翠岫,環衛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竜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回環,前後拱衛,實如金城玉筍”。 |
|
清西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北省易縣梁各莊西,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餘緒延至民國年間。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密,風景極佳。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偉的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的永寧山,現抵滔滔東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裏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裏。周界約100公裏,面積達800餘平方公裏。這裏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竜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裏“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産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係完整的古建築群,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在方圓200華裏、面積800平方公裏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鬆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鬆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鬆柏蔥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鬆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緑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製,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後陵三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三座。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西陵周邊近200裏,外圍原有紅、青、白三層界樁,每層之間距10裏,界樁以外還有官山,不許老百姓涉足。為了加強陵區的管理,設立了一套機構。西陵建設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宮殿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築群。衆多建築均有彩畫與雕刻,陵區宮殿多施旋子彩畫,廟宇牌坊多施和璽彩畫,行宮、住宅多施蘇式彩畫,在陵區雕刻中,為數最多的是竜鳳。整個建築群反映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發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風格的優良傳統,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創造才能,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瑰寶。西陵陵區富有濃郁的園林氣息,陵區古鬆參天,四季常青。在緑色的海洋裏,浮現出金光燦爛的琉璃瓦宮殿,春夏之時,緑蔭蔭的鬆濤島語,流水潺潺,季麗如畫,是旅遊避暑的勝地。
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
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旅遊交通
由各地去清西陵方面的綫路:
北京--西陵
1、乘長途汽車:北京麗澤橋長途汽車站每天早晨6:00開始有發往易縣的客車,每隔20分鐘一趟。到易縣再轉乘去西陵的客車(易縣至西陵7千米)。
2、自駕車:沿京石高速公路南行,至高碑店下道,折西沿112國道經高碑店、淶水、易縣達清西陵。
天津--清西陵
1、乘長途汽車:每日早6點、8點、11:30分、12:30分由天津西站地鐵站乘開往易縣方向的長途汽車,到易縣後再轉乘小公共去清西陵。
2、自駕車:
A綫:沿津保高速公路達徐水後,上京石高速公路北行,到高碑店路口下道,嚮西沿112國道經高碑店、淶水、易縣達清西陵。
B綫:由天津出發,沿112國道經霸州、高碑店、淶水、易縣達清西陵。
石傢莊--清西陵
1、乘火車:由石傢莊火車站乘火車高碑店下車,轉乘高碑店至易縣的汽車,再乘小公共汽車達清西陵。
2、乘公共汽車:由石傢莊火車站附近的長途汽車站乘"石傢莊---保定"的客車,從保定轉乘"保定---易縣"或"保定----淶源"、"保定----西陵"的公共汽車可達清西陵。
3、自駕車:從石傢莊出發,沿京石高速公路北行至高碑店路口下道,折西沿112國道經高碑店、淶水、易縣直達清西陵。
山西--清西陵
1、乘火車:從山西乘"山西-----北京"的火車,到保定或高碑店下車,再轉乘去易縣或清西陵方向的公共汽車即可達清西陵。
2、自駕車:
A綫:從太原出發,沿石太高速公路至石傢莊轉京石高速路,到高碑店路口下道,折西沿 112國道,經高碑店、淶水、易縣達清西陵。
B綫:從大同出發,沿津同公路天津方向行駛,經淶源、紫荊關達清西陵。
由清西陵返回各地的路綫:
返回北京方面
1、早4:30分有一趟易縣汽車站開往麗澤橋的公共汽車,6:30分之前即可抵北京。
2、早6點至下午2點,每隔30分鐘有一班易縣開往麗澤橋的公共汽車。
返回石傢莊方面
1、易縣直達石傢莊的公共汽車,早5:30從易縣汽車站發往石傢莊。
2、先達保定再換車返石傢莊:每日早5點至晚5點每隔10分鐘即有易縣發往保定的公共汽車(易縣至保定行程需2小時),到保定再乘火車或汽車返回石傢莊。
3、由高碑店乘火車返回石傢莊:每日早5點至晚5點每隔10分鐘即有易縣發往高碑店的公共汽車(易縣至高碑店行程需1小時),到高碑店再乘火車返回石傢莊。
返回山西方面
1、從清西陵乘汽車到高碑店或保定,再換乘去山西方向的火車即可。 |
|
雍正的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佈在東西兩側。 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鬆翠柏,上南往北分佈着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 ,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皇貴妃敦肅。雍正皇帝的泰陵,位於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築,規模大,體係完整。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餘各陵分佈在它的東西兩側,規製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餘米、長5華裏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係列建築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綫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
|
泰東陵內安葬的是雍正皇帝的熹妃,乾隆皇帝的生母、乾隆朝的聖母皇太後,孝聖憲皇后。
父親:凌柱
丈夫:雍正帝胤禛
子女:1子,即乾隆帝
成婚:康熙四十三年(1704),13歲
封熹妃:雍正元年(1723)二月十四日
封熹貴妃:雍正八年(1730)四月
尊為皇太後: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
最得意:享盡人間富貴
卒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二十三日
享年:86歲
入葬:乾隆四十二年(1777)四月二十五日
徽號: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後
謚號: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
孝聖皇后的泰東陵坐落在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境內,位於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公裏處的東正峪。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恆親王弘晊,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嚮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後,是否給皇太後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後。皇太後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復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後懿旨,於乾隆二年(1737)在東正峪為皇太後營建泰東陵,約於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泰東陵與其他皇后陵相比,有三點獨創之處:
一、首創隆恩殿月臺上設銅鹿、銅鶴之製。在泰東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東陵,隆恩殿月臺上衹設銅爐一對。而泰東陵則又增設銅鹿、銅鶴各一對。很明顯,這是仿照帝陵之製,首創了皇后陵設銅鹿、銅鶴的制度。以後建的各皇后陵改為設銅鹿、銅鶴各一隻,成為定製。
二、首創大殿內東暖閣建佛樓之製。在泰東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后陵,均無佛樓之設。泰東陵則在隆恩殿東暖閣建了佛樓,為一層。這與孝聖皇后篤信佛教有關。從此以後,凡皇帝陵均建佛樓。皇后陵衹慈禧陵建了佛樓。凡以後建佛樓均為上下兩層。
三、地宮內雕刻經文、佛像。以前總認為清代皇陵中,第一個在地宮內鎸刻經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宮檔案記載,泰東陵地宮裏也鎸刻了經文、佛像。泰東陵早裕陵6年而建。這表明第一個在地宮內鎸刻經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東陵。清宮檔案還記載,泰東陵地宮的地面不是用條石鋪墁,而是用金磚鋪墁。具體泰東陵地宮的規製、經文佛像的內容,因為地宮尚未開啓,檔案也不全,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考證。 |
|
昌陵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的陵寢,位於泰陵以西2裏,以一條神道與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與主陵相接的陵墓。嘉慶皇帝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嘉慶昌陵在位25年(1796-1820年)。乾隆皇帝曾立過兩位太子,但都因出天花而夭折,遂改立由妃子生的顒琰。嘉慶即位後不久,懲辦了乾隆皇帝的寵臣──大貪官和珅,對當時朝中大大小小的貪官污吏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昌陵的建築形式與佈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華富麗亦不亞於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飾雲竜,金碧輝煌,地面用貴重的花斑石墁地,黃色的方石板上,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滿堂寶石,別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後一座聖德神功碑亭,此後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聖德神功碑亭。
1796年(嘉慶元年),清朝入關第五代皇帝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即位,他遵循父親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泰陵之西 500米處選定了陵址,於當年開始興建,到1803年(嘉慶八年)完工。工程結束後,陵寢定名為“昌陵”。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妃園寢。
昌陵內葬仁宗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於泰陵西側,於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築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模並列。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並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裏的地方,選好陵址。
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後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緻的紫色花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絶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西邊是昌西陵和昌妃園寢,分別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嬪等人。 |
|
昌西陵內安葬着嘉慶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她也是清一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長的一個。她的個人資料請參考孝和睿皇后。
昌西陵的回音壁 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群中,有兩處古建築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處是北京天壇,另一處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昌西陵建於1851年——1853年(鹹豐二年),是清朝入關後第五代皇帝愛新覺羅顒琰(嘉慶)的一個皇后——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孝和,鈕鈷祿氏,滿洲鑲黃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顒琰即位前,她是顒琰的側室福晉,顒琰當了皇帝以後,封其為貴妃。嘉慶二年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後,太上皇乾隆敕封鈕鈷祿氏為皇貴妃,居中宮,並舉行了册封鈕鈷祿氏為皇貴妃的典禮。嘉慶六年,加封鈕鈷祿氏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晉封為一等侯。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顒琰崩於承德熱河行宮,旻寧(道光)繼位,將孝和尊封為皇太後。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終年74歲。當時,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釋縞素。鹹豐元年(1851年)為孝和興建昌西陵,竣工後葬於地宮奉安。謚號全稱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欽順仁正天熙聖睿後”,這位皇后曾生育兩兒一女。
昌西陵既不象孝聖皇后(乾隆生母)的泰東陵那樣宏偉富麗,也不如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那樣豪華奢侈,它近似於道光皇帝的慕陵那種典雅風格。隆思門以內的建築,從前到後,一座高於一座,陵寢圍墻前方後圓,表示“天圓地方”。在寶頂月臺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塊石板是塊回音石,站在上面說話,無論聲音大小,都可以聽到宏亮的回音。環繞寶頂的羅鍋墻,是回音壁,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兩端,面壁低聲細語,聲音象打電話一樣清晰,令人贊嘆叫絶。
昌西陵回音石與回音壁的構成,是清代建築學家把聲學原理用於陵寢建築的新創造。羅鍋墻為半圓形,聲波的波長小於圍墻半徑,聲波以柬狀沿墻面連續反射前進,站於圍墻兩端的人便能聽到對方的聲音。 |
|
道光的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墻,磨磚對縫,幹擺灌漿,墻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竜,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遊竜和蟠竜。這些竜都張口鼓腮,噴雲吐霧。據說,這都是道光本的的主意。原來為他 選的陵址,發現地宮浸水,道光便另選一址,並命名為竜泉峪,道光認為,地宮浸水,可能是群竜鑽穴、竜口埕水所致。如果把竜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會在地宮吐水了,於是,他命千百個能工巧匠,用金絲楠木雕成許許多多的竜,布滿天花藻井,造成“萬竜聚會,竜口噴香”的氣勢。
為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墓,位於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裏處的竜泉峪。該陵建造得很特殊,與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獨樹心裁之作。慕陵以精緻小巧的建築模式、清麗淡雅的建築風格、工藝卓絶的楠木雕竜成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燙蠟後褐然的色澤,灰黃交融的墻垣,配以藍天白雲,緑樹金頂,典雅肅穆,清碧絶塵,自有一番幽遠神秘、古樸超然的氣度。
起初道光的陵寢設在清東陵,陵寢本着道光追求節儉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門、地宮瓦頂、內刻經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體量也小了,道光七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皇后,殊不料一年後發現地宮滲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寢被夷為平地。道光不顧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間的定製,改在清西陵選址重建陵寢。該陵設計上更加刻意求簡,僅有建築27座, 占地45.6畝, 比泰陵縮小近80畝。但其實外“儉”內“奢”,其用料材質異常精美,圍墻采用磨磚對縫、幹擺灌漿工藝到頂,不塗紅挂灰,改變了傳統的上身糙砌灰磚,刷紅漿,下肩幹擺的做法,加之兩建一拆的經歷,道光建陵耗資超過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陵神道放棄與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橋,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愧對祖宗”、“愧對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頌德的聖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橋之北即竜鳳門,與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竜鳳門以北建有下馬碑東西各一座,神道碑亭體量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謚號,背面按照道光的遺囑,刻有鹹豐帝親自撰寫的記述宣宗一生事跡的碑文,這在清陵中絶無僅有,其實是兼有聖德神功碑的作用。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橋,慕陵沒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慣例,而是變成了一路拱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平橋。橋北東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闊三間,但進深縮小為兩間。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門建在石質須彌座上,臺面鋪金磚,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中開大門三道,門內燎爐已無。東西配殿較小,面闊僅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單檐歇山頂。
隆恩殿最為特殊,一改面闊五間的慣例,縮為三間,進深也三間,改重檐歇山頂為單檐歇山頂。殿四周設有回廊,裁撤了月臺和大殿周圍的欄板和雕竜頭,月臺上僅設銅爐兩尊,不設鹿、鶴。月臺東西兩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三間都開門,殿東西兩側中間開門,其餘為磚墻封閉。隆恩殿、東西配殿所有木構件全部采用珍貴的金絲楠木,造價驚人,不飾彩繪,以楠木本色為基調,其天花、群板、縧環板、雀替等處一改傳統的金蓮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條雲竜、遊竜和蟠竜(僅隆恩殿內就有木雕竜714條),三殿共有木雕竜1318條,成為清代帝王陵寢中獨具風格的藝術珍品,衹有承德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與之相同。道光認為,寶華峪地宮浸水是因為群竜鑽穴,竜口吐水所致,如果把竜請到天上來,竜就會在天上爭水而不往地宮吐水了。於是,他命令千百個能工巧匠,用金絲楠木雕刻成許許多多的竜,布滿天花的藻井、門窗、雀替、隔扇等處,造成多竜爭水的場面。楠木硬度極高,故迄今不用修繕。隆恩殿內北部有三座暖閣,中暖閣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閣供奉三個皇后的神牌,東暖閣存放諭旨。 |
|
為道光帝孝靜成皇后的陵寢,位於慕陵東北方的雙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園寢。最南端是神道旁兩座下馬碑,左側有神廚庫和井亭(原來均無,後添建),神道全為磚墁,沒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兩側牙石,三座五孔平橋,都是妃園寢留下的痕跡。
東西朝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原為布瓦),布瓦東西班房各三間、隆恩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原為緑琉璃瓦,後全改為黃色)。門內燎爐兩座,東西配殿面闊三間(原無),隆恩殿面闊三間,前出月臺,但無欄板、銅鼎鹿鶴。殿後為面闊墻一道,中門有門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正面額枋上為青白石匾額,上書滿蒙漢“慕東陵”字樣,中門兩側開角門。墻北是石五供,北為月臺,上建圓形寶頂一座,無方城和明樓。寶頂東側並列建有寶頂一座,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錦氏,曾生皇2子順郡王奕綱、皇3子慧郡王奕繼,均不足三歲即夭折。道光12年11月21日生皇6子恭親王奕忻,封靜貴妃。孝全成皇后去世後,靜貴妃代為撫養其子鹹豐帝。鹹豐繼位後,尊其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頗受恩養。但當她去世後,其子恭親王奕忻請求鹹豐授予她皇后封號入葬,鹹豐未置可否,僅以“哦,哦”兩聲作罷,但奕忻以軍機大臣身份的便利,讓軍機處恭辦“皇太後”封號事宜,迫使鹹豐帝接受既成事實。對此鹹豐極為不滿和憤怒,雖未取消皇后封號,但在喪葬禮儀上加以減殺,並且在謚號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並找藉口罷免了恭親王的軍機大臣職務。鹹豐去世後,恭親王聯合兩宮皇太後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鹹豐八個顧命大臣,重掌軍機處,封議政王,將其母神牌升入太廟,加謚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錦氏既非道光生前所立皇后,其子也未繼位為帝,竟然得到皇后頭銜入葬並配享太廟,實為清朝絶無僅有的孤例。
莊順皇貴妃烏雅氏,生皇7子醇親王奕環、皇8子鐘郡王奕硉、皇9子孚郡王譓,封琳貴妃。同治5年去世。
孝靜成皇后寶頂北部,分散建有寶頂三排,葬15人,計貴妃3位,妃4位,嬪4位,貴人4位,分別是:
南起第一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恬嬪富察氏(道光25年卒)、和妃那拉氏(生皇長子隱郡王奕緯,道光16年卒)、常妃赫捨裏氏(鹹豐10年,當英法聯軍侵入時居圓明園,驚嚇而死)、祥妃鈕祜祿氏(生皇5子惇親王奕棕,鹹豐11年卒)、順嬪(同治7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平貴人(道光3年卒)、定貴人(道光22年卒)、李貴人、彤貴妃舒穆魯氏(初為貴妃,道光後期降為貴人,同治年間升為皇祖貴妃,光緒3年卒),佳貴妃郭佳氏(初為嬪,道光年間降為貴人,同治年間升為皇祖貴妃,光緒16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那貴人(道光時期為答應,鹹豐時升為皇考常在,同治年間升為皇祖貴人,卒年不詳)、恆嬪蔡佳氏(光緒2年卒)、珍妃赫捨裏氏、成貴妃鈕祜祿氏(初為嬪,道光年間降為貴人,同治年間升為皇祖貴妃,光緒14年卒)、豫嬪尚佳氏(道光時期為答應,鹹豐時升為皇考常在,同治年間升為皇祖嬪,光緒年間卒)。 |
|
位於泰陵的東南面約4公裏的金竜峪,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築物數量與規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築工巧,陵園儀樹中有罕見的羅漢鬆和銀鬆。地宮中合葬着光緒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崇陵是光緒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光緒帝名載湉,愛新覺羅氏。其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親王,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胞妹。同治帝病故後,由慈禧太後做主,指定繼承皇位。
光緒登基時,正值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營造陵寢的工程不能如期破土動工,一直拖延到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1909年纔由宣統朝着手操辦。修建期間,清朝已走嚮滅亡,宣統皇帝與隆裕皇太後退位,嚮中華民國政府提出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當時,南京臨時政府的議和代表及各省都督,對清室要求寬大應許。
崇陵始建於1909年,陵址名叫金竜峪。其規模雖不如雍正、嘉慶的陵墓那樣龐大,沒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築,但它除繼承清代建陵規製,參照鹹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風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築技術的某些精華,仍具有它的特色。整個陵寢根據守衛和祭把的需要,建築了五孔橋、巡房、牌樓門、神廚庫、三路三孔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思殿、三座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地宮。為了增強排水性能,每個宮殿基部都建有2米寬的散水,明樓前和三座門前分別挖砌了禦帶河,地宮內鑿有14個水眼與竜須溝相通。隆思殿木料均為異常珍貴的銅藻、鐵藻,質地堅硬無比,用這種木料製作一把普通太師椅,重量竟高達百餘斤,所以隆思殿被譽為“銅梁鐵柱”,且梁架之間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頂,又使殿內更加美觀。隆思殿內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圖案,柱身為一條金竜盤繞嚮上,較其它帝陵的寶相花更加富麗堂皇。
光緒駕崩時,陵還未建,他的梓宮(棺槨)在故宮觀德殿暫安。
1909年3月,光緒的棺槨又由觀德殿遷往西陵梁格莊行宮停放,一路起落,共耗銀438400多兩。雖然北京至西陵當時已通火車,但光緒棺槨仍用人擡。前面有衛兵開道,隨後是皇帝和王公大臣,後面還有隆裕皇后、瑾貴妃等,最後是1400多輛轎車。棺槨拾至阜城門,僅十裏遠,就撤掉紙錢1000斤,用銀260兩。北京至西陵行程240華裏,擡杠夫每天分為60班,每班128人,輪流擡着棺槨艱苦行進。沿途支搭三宿蘆殿,耗銀29000兩,經過四天三夜,纔把光緒的棺槨運到梁格莊行宮,安放於正殿之中。
1913年崇陵在金竜峪建成,十一月十六日申時,光緒的棺槨纔正式安放於崇陵地宮之中。
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宮。
在光緒的棺槨正式安放崇陵地宮之際,清朝的遺老遺少還在這座帝王陵前,演出了一幕極盡愚忠的鬧劇。光緒的老師梁鼎芬是比較典型的一位,他在崇陵的修建過程中,經常到工地瞻祝,為工程的修建籌款募捐。在為光緒送葬時,他由兩個親隨攙扶着在陵前執紼(牽引靈樞的大繩),從行宮一直走到下宮殿。當人們將棺槨、隨葬品佈置妥當退出地宮後,唯有梁鼎芬瘋瘋癲癲地坐在地宮內預備給光緒殉葬。後被其親隨背出,纔算完事。
儘管清廷的遺臣為修建崇陵費盡心思,光緒還是沒有能夠在他的地下寢宮裏平安地長眠下去。1931年軍閥混戰時期,一夥不明身份的兵匪盜掘了崇陵地宮,多數隨葬品被劫走。1980年6月,經上級批準,清西陵文物管理處開啓地宮,清理整修,供國內外遊客參觀。這座地宮墓道全長63.19米,是無梁無柱的石拱券式建築,共有四道石門、九座券。門樓、門垛、門框、門簪均用青白石作原料,雕有瓦脊、瓦壟、花瓶等圖案,每道石門上都有巨大的銅鑄門管扇,八扇石門上分別雕有八大菩薩立像,金券內有寶床,寶床正中有金井,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槨停放在寶床上,棺槨周圍有用五彩繪製的竜山石16塊,寶床前東西各有石座兩個,座上有香箱,是存放“册”、“寶”用的。這座地宮雖已被盜,但仍出士珠寶玉翠等文物數百件。 |
|
清代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陵墓在瀋陽老傢(盛京三陵),從順治起,歷代皇陵都安放到唐山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雍正帝發現永寧山下風水很好,離北京較近,尤其是距離出産石料的麯陽縣非常近,明清兩代修建皇宮和陵墓所需用的漢白玉石料都是産自麯陽太行山區,因此决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節省許多人工。由於雍正在位時厲行改革,雖然勤勉, 但是得罪了許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間相傳,認為雍正是謀殺了他父親篡位,死後不敢去見他父親,纔在西陵另建墳墓。
雍正的泰陵是西陵最宏偉壯觀的陵園,雍正生前曾下詔,决定不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的兒子乾隆帝,不僅為泰陵補建了石像生,長達2.5千米的神道,還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國最大的三座石牌坊。但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願意埋葬在西陵,在東陵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將自己的父親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詔,命令今後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按照乾隆的意旨,他的兒子嘉慶帝的昌陵就安放到西陵,嘉慶時代清朝的國力大不如“康乾盛世”,所以昌陵的規模遠不如泰陵。
根據乾隆的旨意,嘉慶的兒子道光帝本應該埋葬在東陵,但他剛為先死的皇后建陵時,地宮就滲漏地下水,道光認為不吉利,决定遷移到西陵。道光的慕陵每扇門窗的隔扇中間都雕刻有一個朝外的木竜頭,非常精緻,如同模子套出的,他想用竜取水,以此來躲避水患。
由於道光安葬到西陵,他的兒子鹹豐帝就得安葬到東陵,鹹豐的兒子同治帝年青喪命,由慈禧太後做主,仍然安放到東陵,慈禧為自己在東陵修建了豪華的陵墓,根本就沒有顧及光緒帝的事,但他們同時辭世時,光緒尚沒有陵墓。光緒在西陵的陵墓崇陵在光緒去世以後纔開始動工,不過三年後就發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根據民國政府的續修協議和依靠一幫遺老的努力和捐助資金,直到1913年纔修建完工。所以崇陵的建築非常新,棱角畢現,可以從中想象當年故宮初建時的風采,崇陵外面還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被慈禧命人將其投入故宮井中淹死的珍妃(一說自盡)和她姐姐瑾妃的墓。
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並未被盜,裕陵,崇陵,瑾妃墓曾被盜,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宮已被打開,成為博物館。 |
|
一、景區聯票價格旺季每張122元,60歲以上老人,全國勞動模範等半價62元;
其中:泰陵(包括大紅門)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崇陵(包括崇妃陵)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昌陵(包括昌西陵)門票價格旺季每張45元,淡季每張35元。
新增泰東陵門票價格每張20元;慕陵門票價格每張10元。
二、淡旺季時間劃分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淡季,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旺季。 |
|
清西陵景區各景點較分散,遊客相對較少,內部道路路面條件較好,適合自駕遊。北京方向的自駕遊者可沿京石高速南行,過涿州後繼續南行,見京昆高速提示牌後西行上廊涿高速,至京昆高速入口後往易縣方向行駛,從京昆高速易縣大北城出口下高速,按照沿路指示牌西行可達到清西陵。從大北城出口到達景區約24公裏。從北京六裏橋起到達崇陵約需90分鐘以上。 |
|
Qing Xi Ling
清西陵
West Imperi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中國清代皇陵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裏的永寧山下。建於雍正八年(1730),止於1915年。陵區面積225平方公裏,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有帝陵4座,為世宗雍正泰陵、仁宗嘉慶昌陵、宣宗道光慕陵、德宗光緒崇陵,後陵 2座,後妃合葬墓 1座,妃園寢 3座,王爺、公主園寢 4 座,共計 14座陵寢。葬有帝、後、妃、王、公主等76人。1938年崇陵和崇妃園寢先後被盜,陵園內古鬆被砍伐數十萬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區以泰陵和昌陵並列為中心,西有慕陵,東有崇陵,分佈不如清東陵整齊集中。陵間有小路相通。每座帝陵附近一般建有皇后陵寢和妃園寢。帝後妃的陵寢建築規格不同。帝後陵寢紅色圍墻,黃瓦蓋頂,妃、王園寢為紅色圍墻,緑瓦蓋頂,規模較小。陵區最南端是大紅門,是泰陵的門戶,也是整個西陵的門戶。紅門為單檐廡殿頂,規模巨大,磚石壘砌而成。門前有 3個石牌坊和五孔石橋(見圖)及下馬碑。大紅門內東側有具服殿(更衣殿)。泰陵和昌陵神道建製相同,自門內開始各自分開。泰陵神道長2.5公裏左右,分左、中、右3道,砌條石和磚。神道上有聖德神功碑亭,亭四隅各竪華表1個。往北為七禮橋(兩側立石望柱1對,石像生5對)、竜鳳門、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下馬碑和神廚庫。神道碑用滿、漢、蒙 3種文字鎸刻皇帝的謚號。慕陵和崇陵沒有聖德神功碑亭和石像生。
各陵陵寢建製基本相同,前面為隆恩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門內有東西配陵,正面為隆恩殿,坐落在正面月臺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為陵園最大的建築。殿後有三座門、二柱門、石祭臺,後面為方城、月牙城和寶城。方城呈正方形,上建明樓,樓內立滿、漢、蒙3 種文字鎸刻的皇帝廟號碑。地宮在寶城中間寶頂下。唯慕陵沒有明樓和方城等建築。
在陵區東部有乾隆年間建的行宮和□嘛廟,為皇族祭陵時居住的地方和念佛的場所。光緒年間從高碑店至良各莊修一條鐵路,供帝後謁陵時專用。
為加強清西陵文物保護工作,1952年建立清西陵文物保管所,1987年改建為清西陵文物管理處。文物部門對古建築進行了大量保養、維修,僅1979年以來,國傢就撥款先後維修了昌陵和泰陵聖德神功碑、慕陵、神廚庫等建築65座。
(陳寶蓉) |
|
白洋澱 | 直隸總督府 | 野三坡 | 地道戰遺址 | 狼牙山 | 大竜華 | 百科大全 | 地名 | 河北省 | 國傢地理 | 易水河 | 歷史 | 陵寢 | 清朝 | 古代建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