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清真古寺聯繫方式地址:在山西太原市解放南路東側清真古寺投訴電話太原旅遊投訴電話:0351-4070511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清真古寺門票價格12元清真古寺節慶活動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清真古寺交通乘1、4、5路公交車可到。
太原清真寺,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木構牌樓臨街矗立,在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群中,耀眼奪目。門額正書“清真古寺”,係清順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覺民的手跡。清真寺始建的確切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建築風格來看,係元末明初所建。
清真古寺原是由鬱傢花園改建而成,俗稱北大寺,1742年又在阿訇李中和的主持下興建成現在規模,當時主要建築有講堂、西大殿、望月樓,配房等,是回族同胞做禮拜的場所,其中望月樓毀於文革期間。
清真古寺是臺兒莊大戰後保留最完整的一處遺址。當時為186團團部的指揮所,是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當時戰鬥場景相當激烈,一個拉據戰就打了七天七夜,門墻上面彈跡痕痕,彈孔纍纍,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清晰可見,它是當時日軍侵華的一個鐵證。1988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取走清真寺外墻一塊彈孔纍纍的磚墻面,陳列在博物館內,以教育後人勿望國恥。
寺院佈局為南北走嚮,院內蒼鬆翠柏傲然挺立,原來的四棵鬆柏經過戰火的洗劫衹留下兩棵,其中一棵還處於半枯半榮狀態,樹軀上彈孔纍纍,彈頭歷歷可見。兩棵鬆柏目睹當年的戰鬥場景,經過炮火的洗禮仍頑強活着,他們嚮世人顯示:中華民族是威武不屈的,任何外來侵略者終會失敗。
改革開放後,清真寺重新修葺一番,除保留原有的建築外,又建了西大殿,復建了望月樓。這裏既是一個宗教事務場所,又是臺兒莊大戰遺址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來此遊覽參觀者絡繹不絶。遊客或憑吊或沉思,有詩為志:“垂老重遊舊戰場,彈痕布滿寺門墻。當年炮火紛飛處,今天變成“魚米鄉”。
清真寺為二進院,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原有面積5000平方米),有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如大殿(禮拜殿)、講堂(講經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樓等,佈局緊湊嚴整。寺院開有東西兩門,1958年擴建解放路前,東門為正門,面臨狹窄的東米市牛肉巷。擴建解放路後,西門改為正門,面臨寬闊的解放路大街。省心樓,是教民們懺悔的地方,面對東門入口,峭立於庭院中央。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四周檐角雙層飛翹,底層外圍紅漆木柱內傾支撐,玲瓏俊俏。內有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的題匾:“聲吟不及清”,字為草體,竜飛鳳舞,堪為書法珍品。省心樓的西北、西南兩側,六角碑亭對峙。北亭石碑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面刻文為康熙皇帝的詔諭,“文革”期間大都被鑿。
寺內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檐柱砌入墻內,殿內為阿拉伯式裝飾,圓柱挖槽迭楞,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蘭經》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經文數段,雕刻精細工整。整個大殿,寬大疏朗,佈局嚴謹。
進入院內,裝點頗覺雅緻,佈局合理、緊湊。院中央有明代建築省心楓樓,重檐歇山頂,檐桷輝飛,彩色熠熠。省心樓兩側,左右碑亭對峙,亭閣風雅麗,氣度不凡。亭內碑刻為黃庭草書,元趙孟俯和清初傅青主觀後題銘,字體勁秀,筆力挺拔。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和清劉石安書“心修忠孝,志義齊仁”八個大字,書法皆佳。
南亭石碑立於清同治七年(1868),正面鎸刻明代洪武皇帝對回教的百字禦贊文。背面刻有北宋黃庭堅、元代趙子昂、清代傅山、劉石庵等書法傢的題詞題名。庭院的西面是講經堂和防火墻。講經堂是宣講《古蘭經》和傳教的場所。防火墻將古寺分隔為兩院,距大殿約8米,與大殿等寬,與殿前檐等高,墻厚1米,中開鐵門。如果前院失火,衹要把鐵門關閉,即可使大殿免遭火災。這種防火措施,在我國古建築中尚不多見。穿過防火墻,即是原第二進院。迎面是古樸恢宏的禮拜大殿,為清真寺的主體建築,是教徒們做禮拜的場所。
大殿座西嚮東,殿寬五間,進深六間,高6.22米,單體面積460平方米,高大寬敞,可容納500餘人作禮拜。殿頂由硬山和捲棚頂相連組成,施布筒瓦,前有廊,飾垂蓮柱吊楣,殿門上懸挂“開天古教”匾額。殿內建築裝飾融合了阿拉伯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工藝手法,中西合壁,格調得宜。檐柱砌在墻內,四壁由護墻板封閉,“內不見磚,外不見木”。
殿內突出的特徵是無畫像,無塑像,不燒香,不擺供,與佛寺、道觀截然不同。由於《古蘭經》禁用動物的形象做裝飾材料,因而殿內細部裝飾紋樣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和幾何綫紋組成,富有濃厚的阿拉伯風格。西墻右都有13階木梯,稱宣講樓。大殿地面滿鋪緑色地毯,禁止穿鞋和攜帶物品進殿。整個大殿顯得富麗堂皇,莊嚴肅穆。伊斯蘭教的禮儀形式和宗教活動多種多樣,其中主要的有一周一次的穆斯林聚禮,每星期五午後舉行,稱“主麻日”。
另外,每年還有3個主要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在這些節日裏,穆斯林遊客可沐浴盛裝,舉行會禮,誦經贊聖,互相祝賀,是接受教義、增進友誼和團结的盛會。 |
|
這座歷經 600 年歷史滄桑的清真古寺,占地 15000 平方米 ,地面建築二三百間,約三四千平方米。再加上新擴建的寺前新月廣場和其它服務、自養設施,古寺新輝,無論是占地面積、建築規模,還是歷史年代,藝術價值等,在整個華北地區來說,都堪稱首屈一指。
泊頭原稱泊鎮,靠近古運河。嚮來是水旱碼頭,為????運、糧運要道,交通發達,商賈雲集。正因為如此,回族的一些先民們很早就在這裏經商、農墾、定居,生息繁衍。
相傳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之子率船隊運載建築元大都的建材由南方沿運河北上。當船隊行至泊頭時,元朝政權已被推翻,押運船隊的元朝士兵、工匠等無傢可歸,便在泊頭住了下來,並遵從明政府的命令,指石為姓,姓了漢姓。還與當地穆斯林一起,於明永樂二年 (1404 年 ) ,把運載的石料、木材用於修建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歷經萬歷年間的修繕、崇禎年間的擴建、清嘉慶二年和光緒二十四年的重修,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宏大規模。
解放前泊頭清真寺曾是中共地下組織的秘密活動地點。黨領導的清真寺“平民夜校”、“工人夜校”培養了不少民族幹部。泊頭清真寺有記載的 25 位歷任阿訇,大都有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著名愛國宗教人士劉品一大阿訇就曾兩次在此任職。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實,政府先後撥款 100 多萬元,穆斯林群衆自發集資 30 多萬元,對泊頭清真寺進行了維修,清真寺先後被列為全省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被評為全國百座模範清真寺。 2005 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撥出 700 萬元人民幣,對泊頭清真寺進行全面維修。我們相信,為時兩年的修繕竣工後,這座古老的清真寺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中外穆斯林面前。
泊頭清真寺始建於明永樂二年 (1404 年 ) ,整體建築形式是中國傳統的宮殿或廟宇式,但嚴格遵從伊斯蘭教不崇拜任何偶像的要求。在寺門、南北講堂和邦剋樓上有“五脊六獸”,但“似獸非獸”、“有眼無珠”,實際上是𠔌物瓜果的變形。高達 10 米 的單檐歇山清真寺大門加上兩側的便門,八字山墻成扇面狀左右伸展。門前立有上馬石兩方,竪有 1.5 米 高旗桿一柱。加上大門的朱漆銅鉚,氣氛凝重。
步入清真寺正門便是該寺第一進院落,由南、北義學堂,前門廈與邦剋樓合圍而成,邦剋樓高 20 米 ,石雕鬥拱,兩層攢尖,上閣下廳,前與大門,後與大殿、望月樓互相輝映,錯落有緻,凸顯了邦剋樓的主體位置。穿過邦剋樓廳便是第二進院落,中軸綫兩側各有配殿 6 間,中有頗具明代建築特點的花殿閣,亦稱屏風門。門高 4 米 ,紅柱支撐,雍容華貴、古雅大方,傲然立於石基之上,雕刻藝術水平高超。穿過花殿閣即為第三進院落,這是清真寺最主要的建築部分,包括大殿、南北講堂、通嚮大殿的丹墀,丹墀下通嚮南北講堂的漢白玉玉帶橋是清真寺建築中所僅見的。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北講堂正屋放置着一條長 4 . 3 米 ,寬 0 . 34 米 ,厚 0 . 15 米 的孔雀木茶几,其木蟲不蛀,鳥不落,又稱白鳥鬆或恐鳥木。據說,在茶几上放置飯菜魚肉等,一周不發餿、不變質。相傳這件鎮寺之寶是明朝萬歷皇帝賞賜給泊頭回族翰林院御使石三畏的,石三畏又轉送清真寺保存至今,彌足珍貴。
大殿是清真寺的建築主體,泊頭清真寺大殿寬 29 米 ,長 55 米 ,建築面積 1593 平方米。建築形式大體與內地運河兩岸的古寺相同,用了捲棚式。包括抱廈在內,分為前捲棚和後捲棚,中間高前後低,巨柱方梁,舉凡 81 間,既寬敞又深邃,容納 1600 人禮拜也不顯擁擠。大殿的窖殿更是獨具特色,整個窖殿是一磚木結構的六角亭。亭底匾呈方形,磚雕精美。六根筆挺、合抱粗細的立柱支托着六角九層疊障式攢尖藻井,柱屏上同樣有透雕裝飾。六角亭的第二層四周是玻璃窗,柔和的光綫把整個窯殿照亮。從地上仰望藻井,—環扣一環,層層緊扣,一層小一層直到高處,再加上色彩絢麗的幾何圖案,愈顯工藝巧奪天工,建造者匠心獨具。據說六角亭九層攢尖藻井沒有一根鐵釘,全部是硬木卯榫,利用幾何學原理勾心鬥角建成,歷經 600 年的風雨考驗仍無斷損與傾斜。以六角亭作為望月樓也是不多見的,大概是取上下東西南北六合之意吧 ? 這可以說是在清真寺建築藝術上體現出的伊斯蘭與中國社會逐漸適應。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在大殿前抱廈懸挂着的 18 方匾額的意義。康熙三十三年六月聖旨,對穆斯林正常宗教活動加以保護,“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違命,勿負朕恩”。孔子第 75 代孫、世襲衍聖公孔祥珂“清真光明”的題匾不足以說明伊儒融通,以儒詮經,宗教和睦嗎 ? 著名畫傢徐悲鴻及夫人廖靜文、書法傢瀋鵬等也都在這裏下書畫墨,更增強了清真寺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
泊頭清真寺大門采用北京故宮午門式樣,立有上馬石、竪旗桿;在三進院中分設正步石、正冠石、靜步石。一座清真寺既有肅穆的宗教氛圍,從外及內又有官衙氣派,將異質的伊斯蘭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中國宮殿建築形式中,成為中阿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 1963 年,著名建築學家劉緻平教授親自帶人對該寺進行測繪、研究。如今,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導下,這座清真寺建築瑰寶得到很好的維修與保護。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視,進一步加強了民族團结,在實現宗教和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出更大的獨特作用。 |
|
嘉興清真古寺 | 回輝清真古寺 | 建水清真古寺 | 冠縣清真古寺 | 桂林清真古寺 | 太原清真古寺 | 安康清真古寺 | 寧波清真古寺 | 三亞清真古寺 | 歐麥爾清真古寺 | 大名縣南關東街清真古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