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又稱北山”、泉山”。在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蛻岩、紫澤宮等名勝;左峰有瑞象岩、碧霄岩、賜恩岩;右峰有南臺岩、彌陀岩、老君岩諸勝。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
清源山聯繫方式地址 Qingyuan Contact Address |
清源山聯繫方式地址:泉州北郊,距泉州城市區3公裏。
電話:0595-2783474
郵編:362000清源山投訴電話泉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5-22162068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清源山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源山門票價格40元(套票)老君岩15元清源山節慶活動惠安女,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東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豔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在全國獨具一格,尤引人註目。清源山開放時間5:30-16:00清源山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季節一般為每年的4-11月。清源山特別提醒旅遊保健---介紹旅遊中衣、食、住、行的註意事項;常見病的防治等
每一個外出旅遊的人,都要面臨衣食住行和旅遊中常見病的防治等幾個問題,如何很好的解决這幾個問題,以下介紹可供旅遊者藉鑒和參考。
外出旅遊着裝要輕便、大方、舒適。衣褲不宜過於寬大或窄小,以免影響走路。夏季旅遊,由於早晚溫差較大,除了帶上隨身的換洗衣服外,最好再帶一件夾衣或絨綫衣;鼕季旅遊,必須帶上毛衣、棉衣、風帽等。
旅遊不宜穿化纖一類的汗衫、背心、內褲。是由於其透氣性差,出汗後易粘貼在身上,很不舒服。尼竜內衣內褲還會刺激皮膚,引發多種皮膚病。
服裝的顔色必須講究,夏天不宜穿深色衣服,從吸收輻射熱由弱到強的順序是:白、土黃、米灰、緑、紅、青、黑。為減少烈日直接暴曬頭部,夏季旅遊應帶上草帽或白色遮陽帽。另需備帶輕便的雨衣或摺叠式雨傘。
旅遊中的食品要新鮮、多樣、色美、味香,以利消除疲勞,預防疾病。水是維持生命的物質。旅遊因出汗較多,而且隨汗會排出一些????、鉀、鎂、鈣、鐵等物質,因而旅遊中應飲用含有以上物質的水或飲料(正常人每天需水量為2000-3000ml)以維持體內水、????代謝平衡,但不能一次飲水過多,以不超過300ml為宜,否則會使胃液稀釋,影響消化,增加心、腎的負擔。無論行程長短,最好帶些餅幹、糕點,防止途中無法就餐,但必須禁止暴飲暴食,否則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誘發心肌缺血、膽囊炎、胰腺炎。飲茶不宜過多、過濃,以免引起興奮、失眠、多尿、便秘、心跳加快等癥。少量飲酒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
在旅遊中住宿的要求應當是安全、方便、舒適、衛生,住下以後及時盥洗、淋浴,更換內衣,按摩一下腰腿部及小腿肌肉,有利於消除疲勞。
夏天不要在有風的地方久留,否則易引起感冒或關節疼痛;鼕天取暖要註意通風,睡前將未熄滅的煤爐移至室外,以防一氧化碳中毒,同時要保證足夠的睡眠。
旅遊穿鞋要輕便、透氣、防滑,走路以布鞋為最佳,爬山以橡膠底鞋為最佳,忌穿新皮鞋、硬底鞋、高跟鞋。
路途勿爬車、跳車、車未停穩搶上搶下;乘車時,頭手勿伸出窗外,應隨時抓住扶手;駕駛員應提高警惕,事先檢查車況,排除故障,遵守交通規則,確保旅遊安全。
感冒癥狀-鼻咽部發幹、發癢、鼻塞、流清鼻涕、咳嗽、咽喉腫痛、頭痛、腰酸背疼、疲倦、食欲不振,有的還出現腹瀉、便秘、發燒等。感冒分為“流感”、“傷風”、“感冒”等。
清源山美食清源山風景區有石雕、瓷雕、木雕、清源茶、葫蘆雞、煎煮豆腐。泉州較有名氣的風味小吃有肉粽,蚝仔煎,牛肉粳、元霄丸、面綫糊、花生湯、石獅甜饅、安海土筍凍、桔紅糕、崇武魚捲、永春榜捨龜等。清源山住宿泉州有各種檔次的賓館、酒店,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住宿要求。
泉州酒店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中心,是泉州市唯一的四星級旅遊商務涉外酒店。提供吃、住、行、娛、購完整的商務。泉州華僑大廈聳立於泉州最繁華的百源清池畔。環境優雅、風景宜人,商業、銀行、外貿等機構近在咫尺,實為商務及旅遊之最佳選擇。清源山購物泉州的土特産主要有木偶頭雕刻,惠安石雕、影雕,永春漆籃,紙織畫,源和堂蜜餞,桂元幹等。清源山交通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乘旅遊專綫車前往,乘旅遊專綫601路或3路中巴可達。清源山玩法觀光、攝影、旅遊、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齊雲山,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公尺,面積62平方公裏,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裏。“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靈以泉。元人贊譽“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鼎峙”為泉州十景之一,歷來為遊客登臨攬勝。山間水景多姿、泉、澗、潭、瀑有135處。據《方輿攬勝》一書載:“山有石乳泉,澄潔而甘,其源流衍下達於江,建郡時,以清源名。”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峰巒起伏,石壁參差,林幽壑深,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裏,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亦稱齊雲山。此山的得名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當年八仙中的鐵拐李雲遊至此,見此山蒼鬆翠柏,麯徑通幽,一時興起,用鐵拐捅地贊嘆。不料用力過猛,將鐵拐戳進了山石中,撥出後泉遂涌出,以後人們就稱該山為清源山。
這裏的景色以奇石和清泉著稱,林壑幽美,歷代文人墨客到此登遊留題甚多,據調查記錄,山中石刻多達300餘方,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清源山中還有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的捨利塔,弘一法師早年歷經繁華,中年剃度出傢,後在泉州一帶閉關治學,後半生清貧靜逸,圓寂前留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他的捨利子被供奉在清源山中,更使該山增添了人文意藴。
老君岩原名羽仙岩,因雕有老君坐姿石像而有今名,坐落在清源山右側山麓,宋時利用天然岩石雕成。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占地面積55平方,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像,坐像額高有紋,雙耳下垂,長發飄動,雙目遠眺,右手憑幾,左手依膝,栩栩如生,神態安詳閑逸,為道傢純樸歸真,道法自然的寫照,可謂“老子天下第一”。雕刻精緻又不失誇張,堪稱為我國石像雕刻藝術瑰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裏。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裏,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衆多的海外遊客。
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臺山”。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傢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並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岩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捨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臺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衹能讓大傢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老君岩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
|
老君岩的山門,麯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鎸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挂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
|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傢、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老君岩圖片
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麯仁裏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岩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着青牛出函𠔌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絶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綫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說,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贊嘆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衹有小娃娃纔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麽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
|
千手岩又名觀音寺,它千手岩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岩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墻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絶,寺前蒼鬆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古鬆,不知大傢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鬆蒼勁挺拔,虯麯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鬆後,贊嘆它比黃山的“迎客鬆”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從千手岩往上攀緩十多分鐘,即到彌陀岩。彌陀岩可以說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裏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廟宇石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我們來看這一處“泉窟觀瀑”。瞧,清澈的泉水從五十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蕩滌殆盡,歷代文人騷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許”、“流膏”等題刻仍熠熠生輝,為我們增加了觀賞雅興,不知大傢是否有人生畫中遊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這一株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着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嘆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聯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說它是陳三五娘留在故鄉土地上的化身。因此,這裏常有年輕的戀人,如意的夫婦相偎於此,留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紀念照。而僅隔幾步之遙的這棵濃蔭如蓋的大樹,相傳是700多年前施琅將軍的的部將從臺灣帶回故鄉栽種的“洋蒲桃“,俗稱“蓮霧”。每當收穫季節,樹上緑裏透紅,果實纍纍,形若鬥笠,頂部尖、底部寬,吃起來清涼可口,別有風味。 |
|
再往上,過雲臺,穿“一綫天”,便到了高築雲臺之上的彌陀岩石室,彌陀岩是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結構,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寬5.6公尺,歇山頂,正脊中間置一葫蘆,門上橫額書“阿彌陀佛”,柱頭及外檐用鬥拱,岩內頂為疊澀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寬2米,造型端莊大方,面容豐滿,慈祥和善,頭結蠃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據佛經上說,這是表示要滿足信徒的願望,接引衆生往極樂世界的意思。難怪這麽多善男信女,見了阿彌陀佛,都頂禮膜拜,虔誠備至。
右室右側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記事石碑》,這一方石碑記載了彌陀岩石室石刻的重修過程,而最有價值的則是碑文中出現的多處簡化字,是漢字簡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臺叫“一嘯臺”,臺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級實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嘯臺極目遠眺,晉水橫流,雙塔凌空,紅房碧野,景色妖嬈,使人心曠神治,留連忘返。 |
|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蠃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襢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綫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綫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嚮下撫地,一手嚮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嚮下,一手嚮上,衹是左掌托鉢。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傢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岩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群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頂峰,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臺岩這兩個景點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峰,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澱,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蛻仙岩”。《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蛻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說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蛻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說。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跡;李光縉、何喬遠、薑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峰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群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徵,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峰,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絶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 南臺岩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絶壁而起,四周樹木蔥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
|
亦名遵岩、星臺岩。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周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讀書,後登進士,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傳俞大猷少時也常在此練武。明萬歷間,泉州太守薑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百丈坪坦平寬廣,臨風遠眺,近山遠水,無限空闊。晉水、洛江匯註東海,如雙竜入海,氣勢非凡,每每紅日東升,霞光萬丈,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明《閩書》載:遵岩,在左岩峰頂偏東,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周數百武,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焉。可遵,俗姓徐,南安人,微髭碧眼,狀如鬍僧,而精修無憊,得施利,則縷經懺,繕橋道,構殿藏。朝散黃元功母病,夢人告曰:“得岩主供之,愈。”元功延可遵,母愈也。
明《八閩通志》載: 上有百丈石。山陰有梵剎四區,峻峰迭獻,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遊焉。《泉州府志》載:遵岩,僧可遵居此故名,其地周數百武,巨石偃亙平如砥,又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今圯。中有巨人跡,明王慎中讀書岩中。 《泉州府志》慎蒙記:山在棠陰裏,一名齊雲山,廣四十裏,郡之鎮山也。……而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洞有二,上洞名純陽,在山之巔,……。下洞一名紫澤,……。上有巨石,方百餘丈,有梵剎四區,適當其陰,而峻峰疊獻,寓目登眺,若置身青雲之上。外則大海環繞,一望茫然。天氣清明,則所謂日本、琉球皆可指見。真天下奇觀也。《清源山古詩集》 清代蘇大山吟遵岩詩一首:高坪百丈晚來登,古木西風感不勝。大乘佛參唐賈島,瓣香人式宋廬陵。科名早歲驚先達,文字當年許中興。寂寞岩光山色裏,頽垣遠在白雲層。 |
|
碧霄岩分為上、下碧霄。從入口處仰視,碧空如綫,又稱“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順梯而下,便進入下碧霄 。這裏有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南側有“廣欽老和尚塔院”,塔內安放着老和尚的捨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廣欽老和尚坐禪伏虎”浮雕,使景區更具神奇的色彩。 |
|
可搭乘市公交十五路到達
名人來此情況
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遊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現代高僧泓一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備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結廬讀書而成就頗豐有唐代的歐陽詹、林藴、林藻,明代的李光縉、王慎中、顧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長、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傳無數的典故、傳說、神話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內涵。 |
|
|
|
泉州清源山 | 清源山風景區 |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 | 泉州清源山旅行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