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李商隱 Li Shangyin
舟小回仍數,樓危憑亦頻。燕來從及社,蝶舞太侵晨。 絳雪除煩後,霜梅取味新。年華無一事,衹是自傷春。 |
|
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 |
指陸雲,他曾做過清河內史 That Lu Yun, he has done in the history of Qinghe |
指陸雲,他曾做過清河內史。如: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如:清河曰。。 |
|
一先秦見於《禹貢》的河水(黃河),自宿胥口(今河南瀎縣西南)改道東行見於《漢書-地理志》的河水後,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內黃以南一段,受黎陽諸山泉流匯註,由原來的濁流變成清流,因而被稱為清河。戰國時清河在內黃受洹水後折東北流經今河北館陶、清河一帶到山東平原附近東註河水,成為齊、趙間一巨川,屢見《戰國策》。漢初於清河下遊地區置清河郡。武帝元封以後,館陶以下河水屢次北决為屯氏、鳴犢、屯氏別、張甲等河,清河下遊為諸决河所割據淆亂,故道遂廢。惟上遊內黃境內一段仍稱清河水,見《漢書-地理志》。王莽時河水自濮陽東决改由今山東入海,舊時河北諸决河旋歸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館陶西北之清淵溢出東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瀆至南皮縣北北皮亭會合漳水,是為《水經》中的清河。東漢建安中曹操據築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遊白溝以增加清河水量,又鑿平虜渠瞬自清漳合口下遊參戶亭以下的漳水,參戶亭以下的平虜渠,和渠、泒會合以下的氵瓜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運通道,在《水經-淇水註》裏便把這條水道自清淵以下全稱為清河;相當於南起今河北威縣南,東北流經清河故城北、景縣南,至東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隋後東光以下被導為永濟渠,東光以上漸歸湮廢。
二古濟水自巨野澤以下別名清水,宋後遂通稱清河,一名北清河。金元後又稱大清河,下遊改道如今黃河。1855年自東阿舊治西魚山以下為黃河所奪,清河之名遂廢。今惟東平境內汶河分為南北兩支,猶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註東平湖,又自湖北出為大清河,至魚山下入黃河。
三古泗水別名清水,宋後遂通稱為清河,一名南清河。金後自今江蘇徐州以下一段長期為黃河所奪,元後自今山東濟寧南魯橋至徐州一段又成為運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廢。惟下遊自今江蘇泗陽以下,岔分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猶沿用舊稱不改。黃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葉後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幾大清河遂湮。 |
|
清河為細河的支流,屬於大凌河流域。清乾隆時稱翁格勒庫河,漢名麝香河,其上遊源出北票市帽子山(清乾隆時稱翁格勒庫山,海拔656米)西坡蓮花山北溝,在北票縣黃花溝南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蜘蛛山鄉。右側有著名的大青山(海拔819.7米).是全市第二高峰。清河經蜘蛛山鄉雙山子入清河門區,過三道壕於義縣高傢屯東入細河。全長33公裏,(阜新市境內河流長19公裏),流域面積214平方公裏,河道平均比降0.005。 細河因上遊多泉水,故稱細河,是太子河支流,源於鳳城縣白雲山麓。其上、中遊均在鳳城和本溪縣境內,僅下遊河口部分在遼陽縣孤傢子村,流入葠窩水庫。全長62.8公裏,遼陽市內長4.8公裏,是葠窩水庫主要水源之一。 |
|
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起義於此。 |
|
南宋鹹淳九年(1273年)置。治今江蘇淮陰西南。元時河决城毀,以後治所屢次遷移。清乾隆時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陰市。1914年改名淮陰縣。 |
|
在河北省南部、南運河西岸,鄰接山東省。縣人民政府駐葛仙莊鎮。漢信成、清陽兩縣地,北齊為武城縣,隋改清河縣。農産有小麥、𠔌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業有機械、化肥、造紙、煤炭、釀酒、製藥。
清河縣地處冀南平原,是《水滸傳》中打虎英雄武鬆的故鄉,這片有着神奇傳說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東靠衛運河與山東省相鄰,京九鐵路縱貫縣境,308國道傍城而過,交通便利,位置優越。縣域面積502平方公裏,耕地51.4萬畝,轄6個鎮320個行政村,城鄉居民35.4萬。清河是歷史上經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會裏,由於這塊土地屢被封給王侯為國,並多次發生舉世聞名的事件,所被稱為"風雲之邦"。
清河是我國張姓、貝姓、房姓和崔姓發源地之一。
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占領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戰國七雄相爭,貝丘地方為趙國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統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巨鹿郡管轄,一直到漢朝。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遊說趙國"奉告齊使,興師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清水河。漢朝初年,把原來厝縣地從巨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清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
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隨着當地發生的歷史事件而變換的。公元七九年,漢章帝劉TAN立他的長子劉慶為太子,準備繼承皇位。可是竇皇后怕劉慶的生母宋貴人以後奪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講劉慶母子的壞話,並下毒手害死宋貴人,把已立為皇太子的劉慶廢為清河王。劉慶被廢後憂憤成疾,死後就葬在清河。後來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做了漢安帝,父以子貴,就於公元一二一年,將劉慶大加追封,並給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後,漢桓帝劉志為了表示"尊帝陵之號",不僅改清河郡為甘陵郡,連縣名也改為甘陵縣。這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長期戰亂,清河郡的建製雖有所恢復,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政權後,又取古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貝州。隋、唐兩朝基本沿用。
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貝州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王則大起義。起義軍殺貪官,釋冤獄,攻占貝州城,建立安陽國。這一來,北宋王朝手忙腳亂,急忙派大臣文彥博率兵趕往貝州"平叛"。兩個月後,文彥博因鎮壓王則起義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趙禎,為了炫耀他"明察聖斷,有恩於民",於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將貝州改名叫恩州。
元朝滅掉遼、金,統一北方後,取消了恩州,設立清河縣,屬大名路。明朝時,清河改歸廣平府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較大變動。
改革開放以來,清河人民長期聚集的潛在能量得以迸發和釋放,培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個體私營經濟,以“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精神,馳騁於國內外大市場,闖出了一條“千軍萬馬闖市場、千傢萬戶跨小康”的富民強縣之路。經過20年的發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稱雄全國的精梳羊絨、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硬質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産業,成為河北省綜合經濟實力二十強之一和發展縣域經濟的一面旗幟。“清河模式”和“清河現象”,引起了國內外經濟專傢和巨商大賈們的極大關註,絡繹不絶的參觀團體和應接不暇的商貿洽談活動,使清河成為世紀之交國際經貿大舞臺上的一個亮點。
近年來,清河人民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新清河、創建區域中心城市這一總體目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有力的促進了全縣經濟持續高速發展。2000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産總值36.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6888萬元。人均儲蓄存款達10000元。
跨入新世紀,新的一屆縣委政府瞄準“奮戰三、五年,把清河建成世界羊絨集散中心、羊絨信息中心和羊絨製品開發中心”這一宏偉目標,在主導産業上大做文章——抓結構調整,促産業升級;抓強強聯合,創産業名牌;抓園區建設,聚産業優勢。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努力實現清河經濟的新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隨着以羊絨為主的五大特色産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清河縣尊重群衆意願,科學規劃,強化管理,大力組織實施以“活商擴城”為主的“城市化戰略”,一個佈局合理、功能完備、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的經濟中心城市正逐步形成。1992年以來,全縣先後投入資金20.4億元用於縣城建設,城區面積擴大到10平方公裏,規劃面積達20平方公裏,控製面積達40平方公裏,城區人口6.31萬。縣城形成了“三橋(立交橋)一環十七路十一街”的城市佈局,幹支道路38條,總長71公裏,其中寬40米以上的主幹道路8條,長24公裏。與此同時,以五大特色産業為依托,高標準規劃建設以羊絨為主的楊二莊鎮、謝爐鎮、油坊鎮,以汽摩配件為主的王官莊鎮,以硬質合金、耐火材料為主的連莊鎮,其中楊二莊鎮被列為全國精神文明示範試點鎮。
改革開放造就了今日的清河,也必將創造出清河更加輝煌的明天。勤勞智慧的清河人民正以更加堅定的信念,開拓創新,乘勢奮進,為“把清河建設成為發達、文明、繁榮的強縣”而作着不懈的努力。
清河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之譽。
清河的羊絨行業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市場體係,全縣羊絨原料交易市場達14個,以無毛絨交易為主的清河國際羊絨交易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傢經國傢審批建立的羊絨交易市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羊絨及其他動物纖維加工銷售集散地,清河縣自1994年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清河國際羊絨交易會來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三屆。從第十屆開始,會議名稱由“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改為“中國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博覽會”。10多年來,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博覽會的影響力逐年提高,目前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羊絨及製品專業展會。
六、歷史人物
清河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夏商時期,先民已在這裏繁衍生息,千年的滄桑,哺育了西漢大儒張禹,東漢重臣白馬令李雲,十六國北魏大將張讜,南北朝天文歷數學家張恆、張子信;唐代巾幗學士《女論語》作者宋若莘以及近代著名學者顧隨等諸多名人志士。作為打虎英雄武鬆的故鄉,清河這片大地上積澱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藴。
七、發展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矢志不移,唯實而事,以“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清河精神,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闖出了一條“千軍萬馬闖市場,千傢萬戶奔小康”獨具特色的富民強縣之路,培育壯大了稱雄全國的羊絨及製品、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硬質合金和耐火材料五大支柱産業。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們審時度勢,緊緊圍繞建設河北強縣這一總體目標,以人為本,強力實施“開放興縣”、“科教興縣”戰略,抓升級,打造産業新優勢;抓環境,增強經濟吸納力;抓城建,塑造清河新亮點,特色産業優勢不斷增強,全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羊絨主市場地位日益鞏固,以紡紗和終端産品為主的深加工發展迅猛,羊絨産銷量已占全國的68%,汽摩鋼索産量占全國的50%,汽車密封件産量占全國的20%,清河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羊絨及其它特種動物纖維加工銷售集散地和重要的羊絨紡紗及製品基地之一,全國重要的汽摩鋼索、汽車密封件生産基地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硬質合金基地。2001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産總值40.5億元,完成財政收入2.08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50元。清河的區位環境和投資環境優越。先後被省、市確定為京九綫河北段四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和邢臺市東部經濟中心城市。城區功能設施日臻完善,京九鐵路穿城而過,即將開工的銀青、邢清高速公路橫貫全境。特別是1999年以來,我們從聚集發展優勢,拉動産業升級出發,先後規劃建設了國際羊絨科技園區、金羊工貿區、汽摩産業園區三大特色産業園區,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拉動輻射作用日益顯現,特別是占地8平方公裏、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現代化氣息濃厚的國際羊絨科技園區已初具規模並産生了巨大的聚集效應,吸引了意大利哥倫布公司、香港偉樂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園區,目前,獲準入駐企業已達128傢,總投資19億元,該園區已成為河北省十大民營科技園區之一,正在積極申報列入國傢級民營科技園區。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招大商、引巨資、引頂尖技術、聘頂尖人才,不斷加大政策激勵優惠力度,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強化激勵機製,加快經濟發展的暫行規定》、《關於加大激勵力度,奮戰三五年,跨入河北十強縣的暫行規定》等,在地價優惠、財政奬勵等方面實施最大限度的優惠,增強政策環境吸引力。成立了“清河縣軟環境建設督察投訴中心”,傾力服務客商,全力維護客商合法權益。自1994年以來,我們還成功舉辦了八屆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和展銷會,吸引了衆多的海內外客商,擴大了清河在海內外的影響。
大事記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設厝縣,屬巨鹿郡。
西漢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轄14縣,厝縣、清陽縣屬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劉乘為清河王。改郡為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劉義由代王徙清河為剛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郡靈縣嗚犢口,屯氏別河塞絶。
成帝鴻嘉四年(前17年)秋,黃河决,渤海、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始建國三年(11年)河决魏郡,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劉秀起兵反王莽,使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
更始二年(24年)劉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薊殺死王郎居將趙閎,沿途又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3萬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乖郡縣。
東漢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鄉農民起義軍進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殤帝死。太後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劉祜嗣位,是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劉慶死,葬於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縣蝗蟲為災。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改厝縣為甘陵縣,信成、清陽二縣並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鄉縣)張角率衆起義,安平、甘陵民衆群起響應。
中平四年,漁陽(今密雲西南)人張純與同鄉張舉聯盟,舉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圍鄴時,袁譚背操,遣軍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清河郡,甘陵縣屬之。
三國
青竜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災。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災。
西晉
鹹寧三年(277年)於厝城西南3.5公裏置清河縣,清河縣名之始。
鹹寧四年,七月,大水,莊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廣宗、清河等郡縣。
東晉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擁兵割據於樂陵,平原、清河、陽平諸地趙幫將朱禿、杜能、丁嬈、孫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國改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十月,後燕寺人吳深據清河(今清河東南)起義,燕王慕容垂遣兵鎮壓,攻之不剋。十二月再攻而破,吳深單騎出走。十二年五月,吳深殺後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據清河。十四年五月,義軍首領吳深被清河孔金殺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凍死,同年鼕大霧彌天,六晝夜不散。
北齊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縣為武城縣,屬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澇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災。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東大水,餓死者不可勝計。河北境內司州之東郡陽平、清河等水澇最重。
天統三年(567年)大風,晝不見日,廢房拔樹。
隋
開皇八年(588年)廢郡存州,武城縣改稱清河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大業四年正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水濟渠。
大業攻七年景縣人高士達聚衆於清河起義
大業九年三月,張金稱等農民起義軍在河北地區活動,隊伍不斷壯大。
十一月,隋煬帝派右衛將軍馮孝慈前往清河鎮壓,張金稱率起義軍與之激戰,義軍大勝,馮孝慈戰敗而死。
大業十二年三月,張金稱率衆接連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縣。
大業十四年清河縣趙德君起義,不久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饒陽諸郡縣。
至德三年安慶緒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稱貝州,轄清河。
興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敗朱滔軍於貝州,斬萬餘人,滔遁歸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劉仁恭屠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决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葉皆盡,百姓捕蝗一鬥,官府給粟一鬥,時蝗旱相繼,百姓流移,餓殍載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占領貝州,所殺達萬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衛運河屢次决口,特立清河兵備二隊,專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涼江)溢,淹民田。
開寶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捨數百間。
慶歷七年(1047年)十一月,貝州宣毅卒王則據城起義,占兵庫,擒知州,自稱東平王,建國號安陽,改元得聖。八年一月,宋這軍攻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則被捕遇害。同年,改貝州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黃莘為清河令,與南宮令劉摯,信都令李衝皆以治行聞,時稱為河朔三令。
熙寧元年(1068年)恩州河(黃河)决,清河遭水災。
熙寧四年清陽縣劃入清河縣。
元豐五年(1082年)禦河(衛運河)决,清河遭水災。
元祐六年(1091年)監官趙薦之監修恩州城(古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傷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屬大名路,清河屬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莊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蟲遮天蔽日,達7天之久,禾稼俱盡。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樂諸縣霖雨,莊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陰河(衛河)决,清河遭水災,民捨莊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會兵於清河、臨清一帶,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為廣平府,轄清河縣。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難,沿清河、臨清驛道展開拉鋸戰,三年燕兵攻占廣平府。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樂四年臨清至渡口驛衛運河7處决口。
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縣移民清河,撥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衛運河水幹涸,為多年所僅見。
成化十六年衛運河泛溢入清河,民房捨漂溺幾盡,死者甚衆。
弘治四年(1491年)縣三老宗安等人,為排除縣南部積水上書朝廷開疏水渠一道,長20公裏。
弘治六年蝗蟲遮天蔽日,莊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聲。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楊虎起義軍經清河,攻破縣城。
正德七年詔改建新城於舊城之東南隅,同知何宋伊,知縣張一鵬監修。
正德八年詔賜慶陽伯夏儒清河縣慶田3300餘項。
嘉靖九年(1530年)衛運河决自白廟口,泛清河,舟楫通於城門外,漂民廬捨,有係嬰兒於樹上者。
嘉靖十年大饑,升粟至百七十錢。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孟仲遴主持創修《清河縣志》五捲。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蟲,升粟至百八十錢,民采草木根葉而食,多餓死者。
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衛運河决,泛清河,毀禾苗廬捨。
隆慶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衛運河决,泛清河,田園捨被淹。
萬歷九年(1581年)知縣嚮日紅重修《清河縣志》十二捲(今存七至十二捲)。
崇禎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衛運河幹涸,鼕大饑,民始采食樹葉、木皮、繼則人相食。
崇禎十四年春,大疫,死屍枕藉。五月,飛蝗至,饑民取以代食。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清河占領縣城置縣衙。
清
順治十年(1653年)衛運河决,洪河等村盡淹。十三年又决,淹沒更甚,陸地行舟。
順治十五年三月,蝗蟲食禾苗。
順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災。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風霜並作,禾苗凍死過半。
康熙十六年春,風霾陰霧49餘天。
康熙十七年知縣盧士傑、夏琮纂修《清河縣志》十八捲。
康熙五十七年知縣錢啓文纂修《清河縣志》十八捲。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蟲,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莊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衛運河决尖莊,田禾淹沒。四年復决。
乾隆八年夏旱,大饑。減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風拔樹。
乾隆四十四年衛運河决,民宅行舟。
嘉慶十八年(1813年)歲大饑。
嘉慶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决,平地水深丈餘。
道光十年四月(閏)二十二日地震有聲。
鹹豐七年(1857年)蝗災,大饑。
鹹豐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蓮教首張善繼攻破清河城,知縣陳大烈、典史趙維煥死。白蓮教於洛體,由山東夏津率萬人,進入油坊、謝爐,與官府團勇戰於黃金莊,兵敗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團30餘團。
同治三年正月,白蓮教楊蓬嶺之侄招聚教徒萬餘人,屢攻清河,均被團勇擊退。
同治六年知縣熊存瀚莅任,成立民團三十三團。
同治七年衛運河决口,莊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縣王鏞續修《清河縣志》十八捲。
光緒三年(1877年)歲大饑,人多有餓死者。
光緒四年大旱。
光緒八年地震。
光緒九年知縣工黃汝香續修《清河縣志》四捲。
光緒十八年衛運河决成災。二十年河决復甚,全縣盡成澤國。
光緒二十四年山東交界各州,鄉民多習拳勇,名曰義和,繼改稱梅花拳,後沿用義和名目。直隸南宮、麯周、清河、威縣、滄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緒二十五年河間、故城、吳橋、清河等縣的義和團以景州為中心開展活動。
光緒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饑。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賓聯合義和團餘部趙三多等萬餘人,在巨鹿廈頭寺正式起義,清河農民義和團紛紛響應。
光緒三十年縣設立高等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縣高,設立師範傳習所,同年改秒初級師範學堂。
民國初中期
民國元年(1912年)
民國成立,設直隸京師,轄清河縣。在油坊鎮設二等乙級郵局。
民國3年東鄉民團團長馬全天(馬雙埠人),抗繳官府稅,“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號迅速傳播,馬率民團及鄉民持土槍、刀劍、三眼槍、土炮等進攻清河到城,城內警衛開槍射擊,死亡數人。
民國8年全縣人口130066人。
民國9年大旱,未能播種,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國12年在廉塚集北街,藉春暉書院籌立蠶桑學校。
民國15年食????短漲價,每斤銀5分9釐。
民國18年縣高等學堂改名為完全小學校。春,縣成立女子完全小學校。
民國19年10月12日4時,山東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餘人竄入清河,東北軍及保衛團剿匪。
民國20年9月18日日軍侵占瀋陽後,縣立高小學生王發武、劉鐵之、楊波、牛壽君等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民國21年大雨成災。
民國22年12月,張福謙及趙鼎銘等續修《清河縣志》十七捲成。
民國23年春,東野莊宋春山經王福田(南宮和生店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清河縣第一名黨員。
3月,由中共南宮縣委委員馮化宣主持建立清河縣第一個黨支部------東野莊黨支部。
民國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南(宮)清(河)工作委員會(簡稱南清工委),書記馮化宣,委員郭鬆鶴、馬建榮。
秋,東野莊黨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宮蘇村參加冀南黨組織領導的分糧吃大戶暴動。
民國25年3月,冀南暴動失敗後,馬國瑞、馮化宣等轉移到東野莊,該成為冀南特委開展秘密工作的臨時指揮部。
3月,劉鐵之在戴傢屯一帶做宣傳工作,發展黨員。
3月,寧心力在大堤、峨二莊、王化莊做黨的創建工作。
11月,王發武回清河開展黨的地下活動,發展黨員。 |
|
清河縣, 清河區, 清河村 清河社區 清河鎮, 清河古鎮 清河鄉 清河街道 |
|
邢臺 | 聊城 | 人物 | 近代 | 發展史 | 羊絨 | 武鬆打虎 | 劉志華 | 天津居住區 | 北京 | 學校 | 小學 | ????業公司 | 青浦 | ????務局 | 淮安城區 | 高中 | 中學 | 清河中學 | 河北省重點 | 淮安 | 淮海路 | 清河區 | 河北 | 俱樂部 | 新聞網站 | 長城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