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清代帝王陵墓。因與西陵相對,故稱東陵。共有帝陵五座,即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鹹豐定陵、同治惠陵,還有皇太極後昭西陵,慈禧、慈安定東陵等後陵十五座以及妃嬪、王公、公主陪葬墓一百三十多座。始建於1661年。裕陵地宮已對外開放,慈禧陵墓於1928年曾被盜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清東陵投訴電話唐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315-2802355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清東陵景區榮譽世界文化遺産;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清東陵門票價格80元清東陵導遊圖清東陵交通圖清東陵美食禦苑山莊是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為旅遊配套的按三星級票準修建的賓館。融吃、住、娛、購、行於一體。位於清東陵東3.5公裏。清東陵交通北京:走京通快速路經燕郊、三河、薊縣、馬伸橋、遵化石門左轉1.5公裏清東陵售票處。
旅遊專綫車:發車地點:宣武門教堂前。
天津:沿津圍公路,經武清、寶坻、薊縣、馬伸橋、遵化石門左轉1.5公裏清東陵售票處。
承德:經興隆、遵化、石門、清東陵售票處。
東北方向:沿京瀋高速在豐潤出口下道,經豐潤、遵化、石門、清東陵售票處。
位於河北省遵化境內的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大,體係最為完整,佈局最為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戰地78平方公裏的15座陵寢中,長眠着161位帝、後、妃及皇子公主們。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竜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皇帝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築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竜下"石雕匠心獨運……
清東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記載着或輝煌或衰敗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傳承着或動人或神秘的故事。入關第一帝順治,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備的十全老人乾隆,輔佐聖、世二祖的傑出女政治傢孝莊文皇后,兩度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給人以撲朔迷離的香妃,還有鹹豐、同治……這些曾主宰過國傢命運,在清王朝政治舞臺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長眠於此,任由自然的洗禮,歷史的評說。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01年1月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遊景區。
昭西陵
昭西陵位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孝莊文皇后的陵寢。
該陵座北朝南,建築佈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下馬牌、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三座琉璃花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前東側建有製作祭品的神廚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病死,遺命將其葬在孝陵附近,按祖製傢法,孝莊文皇后與皇太極合葬,入葬盛京(瀋陽)昭陵,康熙皇帝既不想破壞祖製,又不願意違背祖母遺囑,衹得在東陵建暫安奉殿,並將祖母生前喜愛的寢宮--紫禁城內慈寧宮東側的一座廡殿頂的殿堂拆運到清東陵建暫安奉殿,以停放棺槨,經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傢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
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築規製非常獨特:⒈其它陵園的隆恩殿均為歇山頂,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廡殿頂。⒉其它陵寢隆恩殿前僅一道門戶,而昭西陵卻建有兩道門,相應地陵園也構築了內、外兩道圍墻。⒊陵前未開挖馬槽溝,未建三孔拱橋。
孝莊文皇后是葬在東陵內輩分最高的人。後世子孫對她非常尊重。每次皇帝到東陵,都要先到這裏拜祭,然後再去其它陵園。
孝陵
孝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於昌瑞山主峰南麓,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主軸綫上。後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
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於定鼎之初,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並未急於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後纔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該陵是清朝統治者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開始,嚮北集中佈置着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神功聖德碑樓、石像生、竜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拱橋及東平橋、神功碑道,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臺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這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築,由一條長約6公裏的神路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製。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和藝術感受。由於該陵的營建準備不足,加之順治皇帝停靈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內的一些明代建築的材料和構件。
該陵始建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相當殘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文物局批準,於1990年至1992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並於1992年正式對遊人開放。
孝東陵
孝東陵位於孝陵東側,內葬清世祖福臨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妃、格格、福晉。
孝東陵始建日期和竣工日期待考。孝東陵建成後,初稱"新陵"。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稱為"孝東陵"。
孝東陵的建築佈局由南往北依次是:三孔拱橋1座,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班房各3間,隆恩門1座5間,東西燎爐各1座,東西配殿各5間,隆恩殿1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一座。方城前神道兩旁各有14座小寶頂,均南北縱嚮排列,每旁兩行,東旁,外側為10座小寶頂,內側為4座小寶頂;西旁,外側為11座小寶頂,內側為3座小寶頂。寶頂的這種排列形式仍帶有關外盛京妃園寢的遺風。
由於孝東陵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無前例可鑒,所以規製尚不完備,為此,後來的皇后陵都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后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入宮,册為妃,六月立為皇后,順治帝死時,她年僅21歲。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一朝備受尊崇。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卒,終年77歲,五十七年(1718)入葬。
七位妃為恭靖妃、淑惠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貞妃、悼妃。
此外,孝東陵內還葬有十七個格格、四個福晉,這些格格和福晉都是福臨的嬪妃。由於清初宮闈草創,典製未備,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稱格格、福晉。到了清朝中期,後妃制度日臻完善,後妃等級、名號、稱謂上的混亂現象纔得以杜絶。
孝東陵首開為皇后單獨建陵之製,其規製是後世皇后陵效法的藍本。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清孝陵東側1公裏處。該陵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佈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竜,盤麯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築規模稍遜於孝陵,建築規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竜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製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屍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築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聖神功德碑亭是由嗣皇帝興建的,用以彰揚先皇一生的功業,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建於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願,亭內竪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鎸刻滿文、漢字,用以記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是後世研究康熙朝歷史的珍貴史料。
景陵石像生的佈置有別於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橋至牌樓門段的神路由於地形的影響而呈彎環的麯綫,無法像其它陵寢那樣對稱佈置,於是當時的建築設計人員就根據神路走嚮因地製宜隨麯就彎地進行設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現出靈活多變、步移景換的效果,體現了當時人們的聰明和才智。
景陵皇貴妃園寢
景陵皇貴妃園寢位於景陵妃園寢東南0.5公裏處,座北朝南而建,內葬康熙皇帝的愨惠皇貴妃和怡皇貴妃。
該園寢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建築佈局從南至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東西配殿、享殿、園寢門,後院內東、西並建兩座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大門以內建築以緑琉璃瓦蓋頂,廂房及值班房用灰布瓦蓋頂。
給這兩位妃子單獨建園寢在清代是一個特例。因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歷(乾隆皇帝)在宮中生活期間,得到了她倆的精心照料,而這兩位妃子在乾隆年間仍健在,所以乾隆皇帝為表示自己的孝道,回報她倆的撫育之恩,不僅為她倆單獨修建園寢,而且大大展拓了陵寢規製。
清製,妃園寢不建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而該園寢卻一應俱全。另外,妃園寢享殿前不設置丹陛石,而這座園寢享殿前卻設置了一塊"丹鳳朝陽"的丹陛石,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等級最高的妃園寢。
景陵妃園寢
景陵妃園寢位於景陵東側0.5公裏,內葬康熙皇帝的48位妃嬪和1位皇子。
景陵妃園寢是清五朝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妃園寢,座北朝南,建築佈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享殿、園寢門,後院內是寶頂群,院內共建有大、小寶頂49個,分七層排列。寶頂下墓室結構有石券、磚券、磚池三種。大門、享殿、燎爐等以緑琉璃瓦蓋頂;廂房、值班房覆以灰布瓦。建築規製和規模遜於帝、後陵,景陵妃園寢的建築格局成為清代妃園寢的樣板。
景陵妃園寢內葬49人,其中貴妃1位,妃11位,嬪8位,貴人10位,常在9位,答應9位,皇子1位。這些人均各自為券(餘有1個空券),其葬位按生前地位而定,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後,列兩側。該園寢是清代內葬人數最多的妃園寢。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1681年)册為貴妃,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十子,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女。三十三年(1694年)十一月初三日卒,謚曰:溫僖貴妃。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初八日入葬。
裕陵
裕陵是清入關後第四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皇帝的陵寢,位於孝陵以西的勝水峪,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銀200多萬兩。
裕陵明堂開闊,建築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自南嚮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一孔橋、下馬牌、井亭、神廚庫、東西朝房、三路三孔橋及東西平橋、東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橋、琉璃花門、二柱門、祭臺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其規製既承襲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創新。
一、石像生設置8對,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駱駝、狻猊各一對,雖數量少於孝陵,但種類卻與孝陵一樣。
二、裕陵大殿東暖閣闢為佛樓,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寶。以後帝陵紛紛效仿,成為定製。
三、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建有三座規製相同的一孔拱橋,竜鳳柱頭欄桿,橋兩端以靠山竜戧住望柱。這三座拱橋造刑優美,雕工精細,在清陵中僅此一例。
四、地宮內布滿了精美的佛教題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佛花以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雕法嫻熟精湛,綫條流暢細膩,造型生動傳神,佈局嚴謹有序,堪稱"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藝術寶庫"。
裕陵的這些特徵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篤信佛教個人意志的體現,也是處於鼎盛時期的清王朝綜合國力的反映。
裕陵地宮內葬乾隆皇帝、孝賢、孝儀兩位皇后,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共計六人
裕陵妃園寢
裕陵妃園寢是乾隆皇帝的妃園寢,位於裕陵西旁,始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續建,二十七年完工。
裕陵妃園寢初稱妃衙門,建有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享殿、琉璃花門、寶頂,環以紅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寵妃純惠貴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園寢,增建了東西配殿(各五間)和方城、明樓、寶城;把三座園寢門及兩側的面闊墻拆除,改建到享殿兩旁。改建工程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直接動用白銀134004.303兩。
裕陵妃園寢內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貴妃、五位貴妃、六位嬪、十二位貴人、四位常在、共計三十六人。其中較著名的人有:烏喇那拉皇后、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陸氏、容妃等。
裕陵妃園寢從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儀嬪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晉妃止,前後達七十一年之久。
裕陵妃園寢室是清代妃園寢中規製較高的一座,顯現了有清一代鼎盛時期的特色。
定陵
定陵是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的陵寢,位於清東陵界內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始建於鹹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於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後計有7年半的時間,淨耗白銀三百一十三萬四千五百四十七兩之多。
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撫陸應毅及吏部尚書柏葰等人相度的,鹹豐也曾親臨閱視,認為平安峪"左竜蜿蜒,右虎馴俯,貼身蟬翼、牛角兩砂隱約纏護;蝦須、金魚二水界劃分明,靈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屬上上吉地"。
雖然定陵始建於鹹豐九年,但大規模營建還是在鹹豐帝崩逝之後,興工不久,在定陵的規製上曾引發了一場爭論,工部侍郎宋晉認為慕陵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二柱門、方城、明樓,將隆恩殿、東西配殿規模縮小,樸實無華,節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後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緊進行,應仿效慕陵規製營建。宋晉的建議遭到了禮親王世鐸等人的有力駁斥,最後,兩宮皇太後采納了世鐸的建議,以祖陵的傳統規製為主,同時,又效仿慕陵裁撤了大碑樓、二柱門,地宮內不再雕有經文、佛像等。定陵的規製為後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藍本,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
定陵的用料分為兩類,一類為籌辦的物料,有鹹豐帝生前陸續采買的,也有鹹豐帝死後,從各地調運的;一類則為原寶華峪陵寢的舊料。寶華峪陵寢原為道光帝陵寢,因地宮出水被廢棄。使用那裏的舊料,主要是為了節省開支,同時也有縮短工期的因素在內。據檔案記載,所用的舊料,大部分為石料,如石門、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計65件,各種舊磚605464塊,舊隔扇62扇,門窗24扇,節省白銀20多萬兩。
定陵地宮內層層升高,建築佈局緊湊、高低錯落有緻,具有明顯的層次感。
定陵地宮內葬鹹豐皇帝和他的孝德顯皇后。
普祥峪定東陵
普祥峪定東陵是孝貞顯皇后(慈安皇太後)的陵寢,位於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東邊之並排而建的是慈禧皇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兩陵均居鹹豐帝定陵之東,因而,統稱為定東陵。
同治五年(1866年),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派出大學士周祖培等來東陵為其選擇萬年吉地。因為定陵西側界臨西大河,無地可選,便在定陵東側選中了平頂山和菩陀山。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初九日,慈安、慈禧藉到東陵謁陵之機,親自閱視了平頂山和菩陀山,見那裏"地勢雄秀,山川環抱"遂定為萬年吉地,並將平頂山改名為普祥峪,菩陀山改名為菩陀峪。
在陵寢興工之前,承修大臣發現兩陵穴位不能並列,南北相錯,於是,兩宮皇太後采納了承修大臣的建議,將普祥峪志樁下移1丈5尺2寸,西移4尺7寸5分,把菩陀峪志樁上移7尺4寸,東移8寸,拉平了兩陵的位置,同時,由於此處地勢低窪,沼澤遍地,又在東陵以外選擇了一塊地方,采挖其中顔色純正、細膩無沙的土,來填補培墊兩處吉地。
兩陵同時興工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歷經6個寒暑,於光緒五年(1879年)六月二十日同時竣工,慈安陵耗銀2665743.823兩慈禧陵耗銀2275818.046兩。
普祥峪定東陵綜合了清代帝後陵寢的諸多特點,成為最為完備的後陵。規製齊全,自南而北依次為:東西下馬牌二座、井亭一座、正中建神道碑亭一座、三孔石拱橋一座、東西便橋各一座、東西朝房各五間、東西值班房各三間、隆恩門五間、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五間、隆恩殿五間、琉璃花門三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環以紅墻,東側為神廚庫,內有神廚五間、南北神庫各三間、省牲亭一座、面闊進深各三間。
菩陀峪定東陵
菩陀峪定東陵是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後的陵寢,位於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東距裕陵妃園寢0.5公裏,西與普祥峪定東陵之間僅隔一條馬槽溝。
慈禧陵與慈安陵在規模、規製上完全一樣。儘管陵寢的修建規製崇宏,典製齊備,在有清一代諸後陵中均屬上乘之作,但西太後並不滿足,她利用獨自掌權之機,以年久失修為藉口,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下令將菩陀峪萬年吉地的方城、明樓、寶城、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燎爐全部拆除重建,將宮門、朝房、小碑樓、神廚庫等建築揭瓦大修,地宮各券及石五供也在維修之列,重修工程於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開始,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在慈禧死前幾天才告結束,歷時13年之久。
重修後的慈禧陵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修豪華,富麗堂皇。三大殿木構架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顔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竜和璽彩畫。殿內墻壁雕有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並全部篩掃紅黃金。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鍍金銅竜。封護墻幹擺到頂,拔檐上雕"萬福流雲"圖案。大殿及月臺周圍的石欄桿,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均浮雕各式竜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尤其是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鳳凌空、蛟竜出水的神態刻畫得維妙維肖,是一件難得的石雕藝術珍品。這掃金的墻壁、貼金的彩畫,鍍金的盤竜以及精美的石雕藝術傑作,把三殿裝點得金碧輝煌、精美絶倫。這種豪華的裝修不僅在明、清兩代帝陵中絶無僅有,就連紫禁城內也難以見到。
慈禧的棺內葬有大量價值連城的隨葬品,結果引發了一場盜陵災難。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盜掘了慈禧陵,劈棺揚屍,掠走了全部珍寶。盜案發生後,溥儀派人進行了重殮,現在仍保留着重殮時的原狀。
定陵妃園寢
定陵妃園寢位於定陵以東的順水峪,是鹹豐帝妃嬪的墓地。該園寢與定陵同時興工,於同治四年八月完工。
定陵妃園寢在興建過程中使用了部分寶華峪妃園寢的舊料,計有:石床5件、石門5件、枋子帶門簪瓦片4件、中檻5件、門框10件、馬蹄柱子10件,以及各式舊磚37752塊。
從設計到施工,定陵妃園寢完全按標準妃園寢規製興建。其建築從南到北依次建有:一孔拱捲橋及平橋各一座、東西班房各一座、大門一座、左側燎爐一座、享殿五間一座、園寢門三座、(其中琉璃花門一座,隨墻門二座)。後院建有寶頂三排,共計劃5座,環以朱垣
定陵妃園寢共葬有鹹豐帝的15位妃嬪,其中皇貴妃2位、貴妃2位、妃4位、嬪4位、常在3位。
惠陵
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寢,位於景陵東南三公裏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寢。死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確定陵名為惠陵。自光緒元年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光緒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歷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4359110.89兩。承修大臣醇親王奕、左都御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築規製依照定陵,除未建聖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門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築佈局從南往北依次為:五孔拱橋一座、平橋兩座、石望柱兩根、牌樓門一座、東西下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廚庫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橋三路、平橋兩座、東西朝房各一座、東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門一座、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門三座、臺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外圍環以砂山。除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築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
該陵雖是清晚期營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因而大木構架至今保存完好。
惠陵妃園寢
惠陵妃園寢坐落在惠陵西側的西雙山峪,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妃園寢。
惠陵妃園寢仿定陵妃園寢而建。主要建築由南而北依次為:一孔拱橋、東側一座三孔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東燎爐、享殿、園寢門、寶頂下各有地宮,周圍環以朱垣。大門外建築為灰布瓦蓋頂,大門內建築均以緑琉璃瓦覆頂。
惠陵妃園寢內葬四位皇貴妃。即:淑慎皇貴妃、獻哲皇貴妃、榮惠皇貴妃、淑慎皇貴妃寶頂居前排正中,另三位皇貴妃的寶頂居後排。自東嚮西:恭肅皇貴妃、獻哲皇貴妃、榮惠皇貴妃。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位於清東陵陵區東南,風水墻外,許傢峪村西,該園寢建於道光元年(1821年)。監修大臣為東陵內務府郎中慶玉,該園寢是清東陵唯一一座公主園寢。
該園寢座北朝南,其建築由南到北依次是: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享殿、園寢門、寶頂(兩座),環以圍墻。四座寶頂由西往東依次為:二公主、端憫固倫公主、順和郡王、慧質郡王。
端憫固倫公主為道光第一女,其生母為潛邸繼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后,生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十月初二日酉時,死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二十日,年僅七歲,追封為郡主,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道光七年(1827年)入葬。
二公主為道光帝第二女,其母為祥嬪鈕祿氏,即祥妃。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十三日生,同年七月十四日死,僅活半年,沒有封號。二阿哥奕綱,為道光帝第二子,生母為靜嬪,即孝靜成皇后,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生,七年二月初八日死,不足兩歲。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鹹豐帝追封為順郡王,謚曰:和。三阿哥奕繼,為道光帝第三子,與二阿哥同母所生,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生,十二月二十八日亡,僅活了一個多月。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鹹豐帝追封他為慧郡王,謚曰:質。 |
清東陵簡介 Eastern Qing Tombs Profile |
清東陵(Ea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清東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後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係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鹹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後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裏,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1663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裏、寬20公裏,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台兩山對峙,形戌寬僅50公尺 的𠔌口,俗稱竜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於昌瑞山南麓,均由宮墻、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 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嚮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裏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竜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竜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築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竜下"石雕匠心獨運……
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築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 實渾厚;乾隆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築。目前,清東陵15座陵園中,衹開放了裕陵和東、西太後陵及香妃墓等四處供遊客參觀。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01年1月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遊景區。
聯合國世界遺産專傢說清東陵是“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陵區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綫,依山勢呈扇形東西排列,
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規製營建了一係列建築,總體佈局為"前朝後寢"。“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審美思想貫穿於每一座陵寢建築中,使各單體建築在空間組合上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間組合。遠望時,殿宇、城垣、門坊、道路、橋涵,金黃碧緑、丹紅雪白,氣勢恢宏壯麗而深沉。由遠及近,步移景易,變化豐富,秩序嚴謹,相得相濟,引人入勝,是中國古代陵寢建築的典範之作,其建築藝術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頂峰。在這龐大的建築群體中包容了中國明清兩代宮廷建築的基本形式,運用了最先進的工程技術,采用了最為珍貴的建築材料,陵區的580多座單體建築中,有經過兩次大地震330年巋然不動的全國現存最寬的石牌坊;有全長達5.5公裏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聲若金鐘的“五音橋”,有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宮,更有采用最為珍貴的黃花梨木建成並為黃金裝飾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鳳在上竜在下”的丹陛石,遊人看後既被她那精湛的藝術所傾倒,更為她那宏偉的氣勢所折服。
清東陵是一部用磚、木、瓦、石寫就的清王朝盛衰的歷史。孝陵的建築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財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規模龐大的石像生則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徵服中原,靠弓馬開創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則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時代特徵,定陵和惠陵則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嚮衰亡的寫照;慈禧陵則是權力的象徵,反映出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的那段特殊的歷史。
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綜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建築學、美學、哲學、景觀學、喪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産。
清東陵陵寢格局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綫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鹹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同時,皇后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
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綫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係,其統緒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息息、江山萬代的願望。 |
列入遺産所依據的標準 Heritage-based standards |
清東陵具有較悠久的歷史
清東陵自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纔告結束。最早的建築物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建築物距今也近百年,不僅反映了從清初到清末陵寢規製演變的全部過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清王朝盛衰興亡的歷史。
清東陵是中國歷代皇傢陵園中最具特色的例證之一
清東陵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環境質量、山川形勢、陵寢建築以及陵寢建築的配置與山川形勢的結合上都達到了最為完美的地步,成為中國歷代皇傢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
清東陵的環境及建築具有相對的脆弱性。
隨着工業、農業和第三産業的發展,各類建築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及電力和通信設施等將會大量增加,很容易對陵寢環境造成破壞。
清東陵大部分建築物為磚木結構,具有易糟朽、易燃燒的特點。一些磚石結構的建築、設施和藝術品長期處在野外,遭受風剝雨蝕,極易風化,因此具有相對的脆弱性。
清東陵葬有不少對清代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在清東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對清代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輔佐世祖、聖祖的清初女政治傢孝莊文皇后;開創“康乾盛世”的聖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兩次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後等。這些人物在清代歷史舞臺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主宰國傢命運,叱咤風雲,在國內外有極高的知名度。他們的陵寢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
遺産的描述 Description heritage |
自然條件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燕山餘脈昌瑞山南麓,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裏土質優良,植被良好,以常青喬木鬆柏為主的人工森林長勢繁茂,覆蓋率高達71%,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山川形勢
清代帝王在選勘陵址時,以中國傳統的“風水學”理論為依據,刻意追求“竜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山川形勢,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東陵正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陵區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竜盤臥,勢皆西嚮,儼然左輔;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竜播鳳翥,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鐘,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位於靠山、朝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水口山象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豆陵區之南,形如闕門,扼守隘口。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夾流,顧盼有情;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勢,對於鑲嵌於其中的陵寢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陵寢格局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綫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鹹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同時,皇后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綫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係,其統緒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息息、國祚綿長、江山萬代的願望。
建築序列
清東陵各座陵寢的序列組織都嚴格地遵照“陵製與山水相稱”的原則,既要“遵照典禮之規製”,又要“配合山川之勝勢”。在這方面,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足可稱為成功的範例。
孝陵以金星山為朝山(陵寢正前方所對之山),以影壁山為案山(墓穴與朝山之間的小山),以昌瑞山為靠山(陵墓後靠之山),三山的連綫即為孝陵建築的軸綫。由於金星山、昌瑞山之間的距離長逾8公裏,為突出體現二山的關係而又能形成恢宏的氣勢,營造者特意設置了一條長約6公裏的神路(專供棺槨、神牌通過的甬路),將自石牌坊(用石料構築的牌樓,是陵區入口的標志物)至寶頂(地宮之上的封土)的幾十座建築貫穿在一起,並依山川形勢分成了三個區段。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間長約1.5公裏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寬大的石牌坊和高聳的神功聖德碑亭(內竪為皇帝歌功頌德的石碑的方亭,亦稱大碑樓),與拔地而起的金星山及平圓的影壁山相呼應。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橋間長約3.5公裏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石像生(設在神路兩旁的石人、石獸雕塑群)、竜鳳門(由三間石雕火焰牌樓和四段琉璃壁組成的門坊)、一孔橋、七孔橋和五孔橋等低平建築,以同周圍的平坦地勢相協調。三是五孔橋至寶頂間長約1公裏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集中配置了神道碑亭(內竪鑲刻帝後謚號石碑的方亭)、隆恩門(陵院的大門)、隆恩殿(舉行大祭活動的主要殿堂)、方城(磚砌的方形城臺)、明樓(建在方城之上的內竪墓碑、檐挂陵名匾額的方亭)、寶頂、寶城(圍繞寶頂的城墻)等主要禮製性建築。並且這些建築由南至北依次升高,以與昌瑞山及兩側護砂(陵寢左右的山丘)相互配合。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製。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的藝術感受。
建築精品
在清東陵這座規模宏大的皇傢陵園內有着大量的優秀建築精品。這些精品不僅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築水準,而且反映了當時的最高藝術成就。
孝陵神路
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寶城、室頂,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連綫,將孝陵的數十座形製各異、多彩多姿的建築相貫串,形成一條氣勢宏偉、序列層次豐富、極為壯觀的陵區建築中軸綫。它雖然因勢隨形,多有麯折,但麯不離直,明確顯現了南北山嚮的一貫,配合了山川形勢,強化了主賓朝揖的天然秩序,産生了極富感染力的空間藝術效果。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長的神路,也是最壯觀、最富藝術性的神路。
孝陵石牌坊
仿木結構形式,五間六柱十一樓,面闊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構築而成。夾桿石的頂部圓雕麒麟、獅子,看面分別浮雕雲竜、草竜、雙獅戲球等圖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畫。折柱、花板上浮雕祥雲。鬥拱、椽飛、瓦壠、吻獸、雲墩、雀替均為石料雕製,做工細巧,刻技精湛,歷經數百年毫無走閃之跡,像這樣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在國內已不多見。
孝陵石像生
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鋑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註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
孝陵七孔拱橋
拱形橋在石橋中是等級最高的一種。七孔拱橋在清東陵衹孝陵有一座。橋長110米,兩側安設石欄板126塊,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遠觀似長虹臥波,雄偉壯觀。
裕陵聖德神功碑亭
重檐歇山式建築,黃琉璃瓦覆頂,厚重的墩臺四面各闢券門。亭內高6.64米的兩統石碑分別竪立在兩衹巨大的石雕竜躍之上,東碑刻滿文,西碑刻漢字。碑文由仁宗嘉慶皇帝撰寫,文字由清代著名書法傢、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親書。此碑至今保存完整無損,字跡清晰。亭外廣場四角各竪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華表。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身、雲板、承露盤和蹲竜組成。柱身上雕刻着一條騰雲駕霧的蛟竜,屈麯盤旋,奮力升騰,寓動於靜,栩栩如生。八角須彌底座和欄桿上亦雕滿了精美的行竜、升竜和正竜,一組華表上所雕的竜竟達98條之多。
裕陵地宮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其地宮由九券四門構成,進深54米。從第一道石門開始,所有的平水墻、月光墻、券頂和門樓上都布滿了佛教題材的雕刻,如四大天王、八大菩薩、五方佛、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刀法嫻熟精湛,綫條流暢細膩,造像生動傳神,佈局嚴謹有序,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和“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是研究佛學和雕刻藝術難得的實物資料。目前在中國已發掘開放的陵寢中像這樣的地宮,衹此一例。
菩陀峪定東陵三殿
菩陀峪定東陵是慈禧皇太後的陵寢。其隆恩殿及東西配殿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修豪華。木構架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梁枋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顔料,而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竜和璽彩畫。殿內墻上雕有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並全部篩掃紅黃金。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的鍍金銅竜。封護墻幹擺到頂,拔檐磚上雕有“萬福流雲”圖案。大殿周圍的石欄桿,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竜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殿前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鳳凌空,蛟竜出水的神態刻畫得維妙維肖,是一件難得的石雕藝術傑作。貼金的彩畫、掃金的墻壁、鍍金的盤竜、精雕細刻的石欄桿,把三殿裝飾得金碧輝煌,精美絶倫。這種豪華裝修不僅在明清兩代皇陵中獨一無二,就是在皇宮大內也難以見到。
裕陵玉帶橋
裕陵玉帶橋在隆恩殿後、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單孔拱券,三橋並排。橋面兩側安裝白石欄桿,竜鳳柱頭。該橋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小巧玲瓏。這種規製的石橋在清陵中僅此一例。 |
內葬人物 People inside the burial |
孝陵:內葬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他是清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後的第一帝,在位18年。與福臨合葬的還有孝康皇后、孝獻皇后。孝康皇后是康熙帝的生母。孝獻皇后是順治帝的寵妃,死後被追尊為皇后。
景陵:內葬聖祖康熙皇帝和孝誠、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及敬敏皇貴妃。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為入關後第二帝,在位61年,是清朝,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平定三藩叛亂,收復臺灣,出兵擊退盤踞在我國黑竜江流域雅剋薩城的沙俄侵略軍,遏製了沙俄對華的侵略野心。他曾多次平定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部分上層分子分裂祖國的叛亂。玄燁註重農業,大力治理河患,努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熱心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素有“康熙大帝”之美譽。他本人虛心好學,多才多藝,天文地理、詩詞歌賦、書法算學都比較精通。 孝誠皇后是玄燁的嫡皇后、被廢黜的皇太子允礽的生母。孝恭皇后是世宗雍正皇帝的生母。
裕陵:內葬高宗乾隆皇帝,孝賢、孝儀二皇后,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是清朝中期的著名君主。他25歲登基,在父、祖文治武功的基礎上,奮發有為,勤於政事。政治上,繼續平定國內叛亂,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傢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结並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在經濟上,減免賦稅,興修水利,屯田開荒。在文化上,提倡漢學,編纂大量圖書。在他統治期間,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傢,把“康乾盛世”推嚮了頂峰。他在位60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帝,享年89歲,是我國封建社會壽命最長、掌實權時間也最長的皇帝。孝賢皇后是弘歷的嫡皇后。孝儀皇后是嘉慶皇帝的生母。
定陵:內葬文宗鹹豐皇帝和孝德皇后。
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l—1861),在位11年中,國傢始終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他逃到熱河,死在避暑山莊。孝德皇后為奕詝的嫡福晉,死後被追尊為皇后。
惠陵:內葬穆宗同治皇帝和孝哲皇后。
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是慈禧的獨生子,6歲即位,卒年19歲。他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
昭西陵:內葬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本布泰(1613—1687)。她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莊妃,是順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曾協助皇太極處理國政,又先後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幼主,為大清江山的開創作出了貢獻,被史傢譽為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傢。
孝東陵:內葬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641—1717),她是順治皇帝的皇后,21歲時被尊為皇太後,77歲死,當了57年皇太後。她是清代當皇太後時間最長的一位。該陵內還陪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
普祥峪定東陵:內葬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1837—1881)即慈安皇太後,俗稱東太後。她是鹹豐帝的皇后。鹹豐帝死後,曾與慈禧在同治、光緒年間兩次垂簾聽政達20年之久。
菩陀峪定東陵:內葬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35—1908)即慈禧皇太後,俗稱西太後。她原是鹹豐帝的一名貴人 。鹹豐帝死後,她與恭親王奕欣合謀,發動了“辛酉北京政變”,登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在她統治前期,一方面拉攏滿漢勳舊貴族勢力,另一方面又支持洋務派走靠西法強國之路。她利用漢族地方武裝,同時又藉助洋人力量,鎮壓了太平軍和捻軍,使清朝統治得到了相對穩定,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在中後期,由於外國的侵略擴張,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的條約,割地賠款,加速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化進程。慈禧為了維護清朝統治,扼殺了“戊戌變法”,撲滅了義和團烈火。 慈禧作為一個女人,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絶無僅有的。
景陵皇貴妃園寢:內葬康熙帝的愨惠皇貴妃和惇怡皇貴妃。
景陵妃園寢:內葬康熙帝的48位妃嬪和1位皇子。
裕陵妃園寢:內葬乾隆帝的死後被貶的烏喇那拉皇后和35位妃嬪。
定陵妃園寢:內葬鹹豐帝的15位妃嬪。
惠陵妃園寢:內葬同治皇帝的4位皇貴妃。
公主園寢:內葬宣宗道光皇帝的2位公主和2位皇子。 |
|
陵寢營建歷史 清東陵的15座陵寢從1661年(順治十八年)首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最後建成慈禧皇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營建活動延續了247年。隨着清王朝由弱到強,由盛到衰的發展變化,清東陵的營建活動也經歷了同樣的發展過程。1661年(順治十八年)入關第一帝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營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體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營建神功聖德碑亭。該陵規模十分宏大,體係相當完整,成為清東陵陵園總體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誠仁皇后崩逝,開始籌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興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時間待考)。與此同時,埋葬康熙帝紀擯的景陵紀園寢也隨着完工,成為清王朝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紀園寢。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遺命,在風水墻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37年以後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是年農歷二月初三動工,年底建成。在孝莊文皇后的暫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東側為孝惠章皇后興建陵寢,約於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準確年代待考)。這是清王朝營建的第一座皇后陵,開創了清代為皇后單獨建陵的先例。因位於孝陵東側,又與孝陵為同一體係,故名為“孝東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他的萬年吉地確定在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並運去了大量建築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裏“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藉口而廢之,復於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闢兆域,營建泰陵。自此纔有“東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為報答祖母輩的康熙皇帝的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的撫育之恩,特在景陵東旁為她倆單獨修建了園寢(其興工、竣工日期待考),稱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陵。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將東陵境內的勝水峪確定為自己的萬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興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慶四年)定名“裕陵”。該陵堂局開闊,建築宏偉,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富麗堂皇,堪稱上乘之作。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紀園寢破土動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進行了擴建,增建了方城、明樓、寶城和東西配殿。為了平衡東陵和西陵的關係,1796年(嘉慶元年)太上皇弘歷曾諭令以後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東、西兩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後,遵照此諭,1821年(於道光元年)在東陵境內的寶華峪營建陵寢,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紀園寢和公主園寢也隨之完工。寶華峪陵寢建成第二年因發現地宮滲水,道光帝震怒,不僅嚴懲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顧昭穆東西分建的諭旨,另在西陵境內相度陵址,隨之將已建成的東陵寶華峪陵寢及紀園寢廢掉,拆運到西陵重建,於是在東陵界內留下了一片廢墟。鹹豐皇帝即位以後,即命大臣在東、西陵兩地相度陵址,最後選定在東陵界內的平安峪。1859年(鹹豐九年)破土興工。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陵工受阻。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以後,陵工纔被迫加緊進行。直到1866年(同治五年)纔最後完工,命名“定陵”。隨後紀園寢也相繼告竣。修建定陵時由於戰敗賠款,國庫十分空虛,不得已選用了寶華峪道光帝棄陵的大量舊料,建築質量大不如前。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後和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在定陵東側二裏許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時破土興工,1879年(光緒五年)同時完工。但16年以後,慈禧皇太後倚仗獨掌朝綱之機,以“年久失修”為藉口,下令將自己的陵寢進行重修。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開工,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完工,歷時13個年頭。重修後的慈禧陵,用料之講究,做工之精細,裝修之豪華,建築之精美,使與之毗鄰的慈安陵為之遜色。因為這兩座陵都位於定陵東側,且從屬定陵,故統稱為“定東陵”。慈安皇太後的陵單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皇太後的陵單稱為菩陀峪定東陵。同治皇帝生前未選擇陵址,在其駕崩後纔倉促相度,陵址確定在東陵界內的雙山峪,定陵名為“惠陵”。1875年(光緒元年)動工,1878年(光緒四年)建成。位於惠陵西側的紀園寢也在1876年—1878年(光緒二年至四年)問建成。由於國力維艱,建築材料低劣,加之施工倉促,僅過了21年,到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竟發現隆恩殿大木構件多有傷折、糟朽現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於當年(1899年)開工。由於發生了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一度擱淺,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纔結束,歷時8年之久。接連不斷的大規模營建皇陵的活動,不僅極大地耗費了國帑,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特別是光緒年間屢興大工,更使本來十分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從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
|
清朝入關以前,已經在關外營建了3座皇帝陵,即水陵、福陵和昭陵。這三座陵寢規製各異,說明當時並無定製。入關以後營建的陵寢,基本因襲了明陵規製,但並非一成不變,不同時期營建的陵寢由於受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呈現了不同的特點。
皇帝陵
自順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後,清代皇帝陵的規製就已基本形成。其佈局可分為三個區,即神路區、宮殿區和神廚庫區。孝陵的神路區建築配置最為豐富,自南至北依次為石牌坊、東西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供謁陵者更換衣服、臨時休息的殿宇)、聖德神功碑亭、石像生、竜風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東西下馬牌、三路三孔橋及平橋。宮殿區按照前朝後寢的格局營建,自南至北依次為:神道碑亭、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焚燒紙、錁的場所)、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宮門以北部分環以圍墻,前後三進院落。神廚庫區位於宮殿區前左側,其建築有:神廚(做祭品的廚房)、南北神庫(儲存物品的庫房)、省牲亭(宰殺牛羊的場所),環以圍墻,坐東朝西。圍墻外建井亭。三個區的所有帶屋頂的建築(包括墻垣)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黃琉璃瓦覆頂(包括墻頂)。其中大紅門為單檐廡殿頂建築;聖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樓和省牲亭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具服殿、隆恩門、配殿、燎爐為單檐歇山頂建築;朝房為單檐硬山頂建築;神廚、神庫為單檐懸山頂建築;陵寢門為琉璃花門;井亭為盝頂建築;班房為單檐捲棚頂建築。
入關第二帝康熙皇帝的景陵承襲孝陵規製,宮殿區和神廚庫區與孝陵相同,惟神路區有較大改動。主要表現在:一、神路與孝陵神路相接,不單建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二、聖德神功碑亭改竪雙碑,分書滿漢碑文。三、石像生由18對縮減為5對。四、改竜風門為五間六柱五樓的牌樓門(道光年間,為求劃一,諭今將牌樓門也稱竜風門)。五、裁撤了七孔橋、一孔橋,保留了五孔橋和三路三孔橋。六、五孔橋改建在石像生以南。
入關第四帝乾隆皇帝的裕陵基本承襲了景陵規製,但稍有展拓。一是神路區的牌樓門以北增加了一孔拱橋。二是石像生增至8對,比景陵多出3對。三是在陵寢門前增設了三路一孔玉帶橋。四是在三路三孔橋兩側對稱地各增設了一座三孔平橋。
入關第七帝鹹豐皇帝的定陵基本沿用了祖陵的規製,但又仿效了其父道光皇帝慕陵的某些做法,裁撤了聖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橋、二柱門,將陵寢門前的玉帶橋改為三座平便橋,將石像生改為5對。
入關第八帝同治皇帝的惠陵規製更為減縮,不僅未建石像生,連與孝陵相接的神路也被撤掉,成為割斷統緒的孤陵。
皇后陵
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順治帝的皇后)的孝東陵,其佈局為:神路區僅設一路三孔橋,宮殿區不設二柱門,其餘則與皇帝陵相同。但由於當時制度尚不完備,在該陵內又埋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紀園寢的局面。
慈安皇太後和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是清王朝營建的最後兩座皇后陵,其規製基本參照了孝東陵,但又有所區別。一是在神路區增建了下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橋兩側對稱地增建了平橋;二是陵內不再埋葬妃嬪,比起孝東陵來規製有所展拓。
埋葬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由於是由暫安奉殿改建而成,因而規製極為特殊。一是神路區衹設下馬牌和神道碑亭,未設橋涵;二是宮殿區建了兩層圍墻,外層圍墻的正面設置了隆恩門,內層圍墻的正面設置三座琉璃花門;三是陵寢門設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墻上;四是隆恩殿為清代建築等級最高的重檐廡頂。其規製與其他皇后陵迥異,當為特例。
妃園寢
在清東陵營建的第一座妃園寢是景陵妃園寢,其佈局衹有宮殿區。自南嚮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和平橋、東西廂房、東西班房、宮門、燎爐、享殿、園寢門。後院建49個小寶頂。廂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頂。大門、享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並以緑琉璃瓦覆頂。景陵妃園寢成為後世妃園寢的藍本。
景陵皇貴妃園寢是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二座紀園寢。乾隆皇帝出於對康熙帝的兩位皇貴妃的尊重和孝順,拓展了規製。與景妃園寢相比,有以下三點不同:一是增加緑瓦單檐歇山頂的東西配殿;二是享殿月臺前設置了丹陛石;三是為兩位皇貴妃各建立了方城和緑瓦單據歇山式的明樓,從而該園寢成為清代等級最高的妃園寢。
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三座妃園寢是裕陵妃園寢。該園寢規製接近景陵皇貴妃園寢,所不同的是享殿前未設丹陛石,園寢門開在享殿兩側的面闊墻上,有一座方城明樓,後院內建34座小寶頂。
定陵妃園寢和惠陵妃園寢是清東陵內營建的第四、第五座妃園寢,它們的規製均與景陵妃園寢相同。
從清東陵各類陵寢規製的傳承演變情況可以看出,陵寢規製不僅受到當時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的製約,同時也受到當時最高當權者個人意志的影響。 |
|
孫殿英,名魁元。一般人都叫他孫老殿,因其臉上出過天花,因而也把他叫做孫麻子。河南永城縣孫傢莊人。幼年喪父,其母對他溺愛嬌慣,自幼養成調皮搗蛋的性格。他十幾歲時開始跟着當地流氓地痞鬼混,經常出入賭館,很快成為一個聞名的賭棍。他還當過鴉片販子、“廟會道”的頭目。1922年,吳佩孚在洛陽時曾嚴令緝捕孫殿英這個毒販,孫在洛陽不能立足,乃逃往陝州躲避。由於他在販運毒品時結識了河南陸軍第一混成團團長兼豫西鎮守使丁香玲部的官佐,因而在鎮守使署混得了一個副官職位,不久升為機關槍連連長,居然成了一名軍官。以後利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駐豫西直軍開赴前綫之機,率部嘩變,搜羅郟縣、禹縣、臨汝縣等縣土匪和廟會道徒,一時聲勢頗大。1925年春,孫殿英和其他匪首被憨玉春收編,孫任第五混成旅旅長。後又改投國民第三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葉荃部下任旅長,旋復升師長。鬍匪出身的山東軍事督辦張宗昌與孫殿英見面後,十分賞識孫,委任孫為第五師師長。在張宗昌的羽翼下,孫殿英部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流寇式的軍事小集團。1926年春,張宗昌與李景林合嚮國民軍反攻,孫殿英率部襲擊了國民軍第三軍所屬徐永昌部,為張立下了顯赫戰功,張宗昌即將孫部改編為直魯聯軍第三十五師,後又擴大編製,以孫為軍長。在直魯聯軍節節敗退之際,善於見風使舵的孫殿英更換旗幟,投靠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總指揮的徐源泉,孫任第十二軍軍長,打起青天白日的旗幟。
1928年正是軍閥混戰,國窮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亂年月,不屬國民黨正規軍的雜牌軍孫殿英部,被蔣介石另眼相看,剋扣孫部糧餉。部下官兵已半年沒有發餉,其軍心浮動,常有開小差的事情發生,上峰若再不撥糧款,恐怕開小差的更多,甚至有嘩變的危險。部隊這一嚴峻的形勢,迫使孫殿英不得不苦思着“解藥”。驀地,一個罪惡的念頭在他腦海萌發——“盜墓去!”
另一促使他盜陵的原因是耳聞目睹東陵陵區被破壞的景況。當時孫殿英的十二軍正駐紮在河北省遵化縣境內。東陵自建陵以來,一直設有護陵機構守衛,那裏有管陵人員,並駐有旗兵、緑營兵守護,還有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分別承擔陵寢一切事務。但是自1914年(民國三年),經內務部將東陵紅樁以內地區劃歸清室管轄後,守陵人員就以薪餉無着,解决旗民生活睏難為名,由護陵大臣報請清室,準予開墾土地,用來維持生計。此後,對東陵土地和林木的破壞逐漸升級。1921年,直隸省(今河北省)省長曹銳以查辦天豐益鋪商盜買陵樹為名,派兵一團查抄沒收天豐益在東陵地區的一切財産,並設立墾植局。至此,東陵完全落於北洋軍閥之手。墾植局實際上是公開盜伐陵樹的機構,東陵陵樹多次遭劫,“儀樹”和“海樹”被盜伐一空,昔日群鬆蔽日、蒼翠鬱鬱的青山,至1928年已變成禿山了。
更有甚者,東陵的地面建築也被軍閥和當地土著人偷盜拆毀,先是各廟宇所有銅製裝潢如銅釘、銅字等全部被盜,繼而各殿隔房、檻框、窗欞被拆卸一空。1927年,惠妃陵被盜,殉葬珠寶被洗劫一空,惠妃屍身棄置棺外。1927年鼕,奉軍第二十八軍軍長嶽兆麟到馬蘭峪收編土匪,當地土著人馬福田被委以團長職。1928年6月,馬福田率部由保定開赴灤縣,探知馬蘭峪空虛無兵,遂率部於深夜占據馬蘭峪,改易國軍旗幟。馬福田嚮來不安分,早對東陵寶藏垂涎,衹是沒有機會下手。孫殿英部開駐遵化縣時,沿途屢見被拆毀的東陵殿宇木料大量外運,孫殿英心裏直發癢。
孫殿英找到頂頭上司軍團總指揮徐源泉,嚮他訴說了苦衷。也是好賭的徐源泉沒有理睬孫的訴苦,兩手一攤,“唉,唉”嘆息了幾聲,說:“蔣總司令手頭也緊張,還要對付共産黨,耗資巨大。希望兄弟們以精誠團结為重,再忍耐一時。”
孫殿英唯唯諾諾地說了一通“理解上頭的睏難”等漂亮話,接着湊到徐源泉耳根,很機密地說出部下有人建議掘皇陵籌款發餉。徐源泉一聽,先是一驚,繼而平靜下來,他也覺得這是發大財的好機會,但也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沒有說行,也沒有表示反對。孫殿英一看這陣勢,心中竊喜,總指揮沒有表示反對,這就是默認了。於是他决定放手大幹。
盜墓找不到入口
孫殿英把幾個師長叫來商量了一番,幾個師長當然積極贊成。1928年7月初,在馬蘭峪各街道路口的墻壁上突然出現了第十二軍的佈告,告示從即日起在東陵進行軍事演習,嚴禁黎民百姓入內,並限令演習區域的居民必須從速遷出,否則發生意外概不負責。老百姓看了佈告,誰敢不搬出,連那些守護陵寢的旗丁,也一個不剩地出了陵區。孫殿英唯恐泄露機密,又在陵園四周設置警戒,不許任何外人入內,並散出謠言,說陵園四周布有地雷。這樣一來,更沒有人敢靠近陵區一步了。與此同時,駐馬伸橋的孫殿英部第八師師長譚溫江率部嚮馬蘭峪馬福田部襲擊,激戰數小時,馬部不支,隊伍潰散。
之後,譚溫江和旅長韓大保率工兵營等部開始在東陵掘墓。7月4日首先掘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工兵營在陵寢各處連續挖了兩天兩夜找不到地宮入口。孫殿英急了,派人把當地地保找來。地保是個40多歲的小地主,聽說是要為盜皇陵當“參謀”,頓時嚇得臉色蠟黃,兩腿直打顫,但又惹不起這個軍長,衹好說:“陵寢面積這麽大,我也不知道入墓穴的具體位置,還是找幾個附近的老旗人問問吧!”這話提醒了孫殿英,他立即派人找來五六個老旗人。但這些老人也不知道地宮入口,孫殿英以為他們是不肯說出秘密,開始還好言哄勸,漸漸失去耐心,就用鞭子抽、烙鐵烙。老人哪經得起這折騰,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兩個,有一個實在受不了這罪,道出了離此地10多公裏有個薑石匠,曾參加修築陵墓,興許還能記得進地宮的位置。
為了不讓外人知道地宮入口,古時修築皇陵最後一道工程——隧道的匠工,往往都被處死。那麽這薑石匠是怎麽活下來的呢?這裏面有一段奇事。原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救了他的命。當時慈禧入葬時,在工匠中挑出81人留下作最後封閉墓道,並告訴石匠們可以從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們心裏明白得很,這衹不過是歷朝沿襲下來的騙局,既然被留下了,就別想活着出去。這個薑石匠當時已40多歲了,幾天前聽鄉裏人帶信,說他老婆給他生了個獨生子,可把他喜壞了,現在要他留下來,連兒子也沒看一眼就死去,心裏不是個滋味。他在搬動石頭時走神,腳下一滑,一塊大石頭砸在身上,當場就昏過去了。當時正忙碌中的監工以為他死了,怕玷污了金券(即寢宮),便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薑石匠醒來時發現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驚又喜地拼命跑回傢,這樣纔算撿了一條命。
深更半夜,薑石匠突然被幾個軍人請到東陵來,他迷迷糊糊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孫殿英對薑說,請指點一下進入慈禧寢宮的墓道入口就送你回去。薑石匠明白是怎麽回事了,嚇得小腿肚子直抽筋,跌坐在椅子上。薑石匠想,我怎麽能做出出賣祖宗的事呢?孫殿英用元寶、金條來引誘,薑石匠還是一言不發。孫殿英火了,吩咐手下搬來刑具準備用刑,轉而一想,如果薑石匠經不住用刑,死了,我哪兒去找墓道入口?於是又沒有上刑。孫殿英把桌子一拍:“他奶奶的,不說?把你兒子抓來,老子非扒了他的皮不可!”這一招真靈,還沒等孫手下的人出門,薑石匠就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在石匠的帶引下,墓道口找到了,但道口被多層花崗石堵得嚴嚴的,石頭與石頭之間又用的是桐油糯米石灰漿粘固,真可謂天衣無縫,比自然山石還難鑿。工兵營長叫人搞來兩大桶硝鏹水,想用侵蝕的辦法打開石障,但還是無濟於事。時值夜半,掘墓的官兵一個個纍得汗流浹背,癱倒在地上。孫殿英一看急了,幹脆叫部下運來炸藥,牽上導火索。衹聽“轟、轟”幾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慈禧陵墓的墓道被炸開一個大窟窿,剎時“嗖嗖”——一股股陰黴氣從墓裏竄出,嚇得官兵直往後退。“他奶奶的,還不趕快下去!”孫殿英吼道。於是掘墓官兵提着馬燈戰戰兢兢地沿墓道往下,孫殿英又吼道:“他奶奶的,誰也不許鬍來,誰鬍來我崩了他!”又命譚師長帶一排士兵堵在墓道口,誰敢攜寶潛逃就打死誰。
這些官兵帶着恐懼穿過墓道進入地宮,但見石條供桌上的珠寶閃閃發光,真像阿拉伯著名小說《一千零一夜》裏“芝麻開門”後的情景。已半年沒發薪餉像餓牢裏放出來的這些匪兵,已顧不得許多了,一擁而上,將供桌上的殉葬寶物搶得精光。然而他們貪心不足,又以刀劈斧砍,將慈禧的棺打開,那滿棺的金銀珠寶更是燦燦瑩瑩。匪兵們又群起嚮棺裏撲去,將棺內珍寶劫掠一空。搶掠中,慈禧屍骸被扯出棺外;在爭搶屍身寶物中,屍首被分拆,慘不忍睹。有三名軍官為爭奪寶物互相殘殺,死於地宮內。匪兵們在撬動棺木時又發現一個地洞,復又將地洞寶物搶光。
慈禧墓盜畢,孫殿英又命挖乾隆的裕陵。挖法與前一樣,也是用炸藥開墓道入口。乾隆的地宮更富麗堂皇,其屍身已腐化,僅剩頭髮和肋骨等。匪兵們進去後,同樣將乾隆棺的寶物搶劫一空。之後孫殿英還想盜掘順治的孝陵,因聽人說順治帝於生前在五臺山為僧,該陵裏的棺係空棺,便沒有下手。遂擬掘康熙的景陵,正欲動手,不料石下溝中流出黃水,後暢流如瀑布,頃刻地上已積水二尺餘,故又未動手。7月11日,經過七天七夜的瘋狂盜掘,孫殿英部滿載開拔西去。
盜到了什麽
乾隆和慈禧都是清史上的顯赫人物,不言而喻,兩墓中的隨葬珠寶一定是車載鬥量。既然兩墓皆被盜掘一空,那麽孫殿英及手下官兵的所得一定十分豐富。關於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的殉葬品究竟有多少,如今故宮保存的內務府檔案及其他資料有記載,尤其是慈禧墓記載比較詳細。慈禧地宮的隨葬品分生前和死後兩類,《孝欽後入殮,送衣版,賞遺念衣服》册中,記載了從光緒五年三月二十五日(1879年4月16日)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1908年11月8日)慈禧生前在地宮中安放的寶物,計有金花扁鐲、紅碧瑤豆、金鑲執壺、金佛、珊瑚佛頭塔等150餘件(各件寶物上的正珠、東珠、米珠絡纓達數千顆)。
至於慈禧死後入殮時的寶物就更為奢侈,據內廷大總管李蓮英的嗣長子李成武寫的《愛月軒筆記》,對此有詳細記載:“太後未入棺時,先在棺底鋪金花絲褥一層,褥上又鋪珠一層,珠上又覆綉佛串珠之薄褥一。頭前置翠荷葉,腳下置一碧璽蓮花。放後,始將太後擡入。後之兩足登蓮花上,頭頂荷葉。身着金絲串珠彩綉禮服,外罩綉花串珠挂,又用串珠九練圍後身而繞之,並以蚌佛18尊置於後之臂上。以上所置之寶係私人孝敬,不列公賬者。衆人置後,方將陀羅金被蓋後身。後頭戴珠冠,其傍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108尊。後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棗等寶物共大小200件。身後左旁置玉藕一隻,上有荷葉、荷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樹一枝。其空處,則遍灑珠石等物,填滿後,上蓋網珠被一個。正欲上子蓋時,大公主來。復將珠網被掀開,於盒中取出玉製八駿馬一份,十八玉羅漢一份,置於後之手旁,方上子蓋,至此殮禮已畢。”這裏所說的西瓜、甜瓜、桃、李、杏、棗均不是瓜果實物,而是以翡翠、玉石等製作,尤以西瓜製作稱絶,瓜為緑玉皮紫玉瓤,中間切開,瓜子為黑色。
至於慈禧地宮寶物的價值,《愛月軒筆記》中也有說明,金絲綿褥製價為8.4萬兩白銀;綉佛串珠薄褥製價2.2萬兩;翡翠荷葉估值85萬兩;陀羅經被鋪珠820顆,估值16萬兩;後身串珠袍褂估價120萬兩;身旁金佛每尊重8兩,玉佛每尊重6兩,翡翠佛每尊重6兩,紅寶石佛每尊重3兩5錢,各27尊,共108尊,約值62萬兩;翡翠西瓜2枚,約值220萬兩,翡翠甜瓜4枚,約值60萬兩;玉藕約值100萬兩;紅珊瑚樹約值53萬兩;價值最高的是慈禧頭上戴的那頂珠冠,上面一顆4兩重的大珠係外國人進貢,價值1000萬兩,總價約1005萬兩。另外,慈禧身上填有大珠約500粒,小珠約6000粒,估值22.8萬兩。
從清內務府的《孝欽後入殮,送衣版,賞遺念衣服》册和李成武的《愛月軒筆記》所載,可見慈禧墓的隨葬品之巨,價值之連城。關於乾隆裕陵中的寶物,因無詳細記載可查,僅能根據發現的贓物及孫殿英部盜墓時所用的車輛之多來推算了。早在盜陵之前,孫殿英就曾以“體諒地方疾苦,不忍就地籌糧”為名,嚮遵化縣徵調大車30輛,可想而知這30輛大車要裝多少寶物。
另外,從截獲和上交的盜陵贓物也可看出。孫殿英、譚溫江等盜掘東陵後急於想銷贓,四處活動國內外有關人士。譚溫江等人潛入北平(今北京),暗中委托古玩商黃百川代銷珍寶,被衛戍司令部截獲。8月4日,青島警察廳偵探隊在大港碼頭緝獲孫殿英部逃兵張岐厚等三人,查獲其攜帶的寶珠36顆。據張交待,其還在天津賣了10顆,得幣1200元,這46顆寶珠是在慈禧地宮撿到的。一個士兵尚且能擁有46顆寶珠,那連、營、團、旅、師、軍長所得的寶物就可想而知了。8月14日,天津警備司令部又在海關查獲企圖外運的東陵文物,計有35箱,內有大明漆長桌1張、金漆團扇及瓦麒麟、瓦佛仙、瓦獵人、瓦魁星、描竜彩油漆器、陶器等,係由某古董商委托通運公司由北平運到天津,預備出口,運往法國,所報價值2.2萬元。與此同時,在遵化截獲所謂國民政府內務部接收大員宋汝梅企圖攜帶的銅質佛像24尊,以及乾隆所書用拓印條幅10塊。在東陵案發兩個多月後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上交東陵文物中,有金鑲鐲、紅寶石、藍寶石、碧璽、漢玉環、翡翠、紅珊瑚竜頭、花珊瑚豆、瑪瑙雙口鼻煙壺、白玉鼻煙壺等300餘件。由此可見孫殿英部所盜寶物之巨。
盜案為何不瞭瞭之
孫殿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以刀砍斧劈炸藥炸,肆無忌憚地盜掘清東陵,理應受到製裁,但這一通天大案最後卻不瞭瞭之。東陵盜墓之時,蔣介石、何應欽等國民黨黨政軍要員正在離東陵僅100多公裏的北平,舉行告祭孫中山、慶祝北伐勝利的活動。由於孫殿英嚴密封鎖消息,故北平的要員們竟一無所知。盜墓的第三天,孫殿英還派譚溫江到北平晉謁徐源泉,實為打探風聲,見風平浪靜,譚次日即返東陵稟報孫殿英,孫更加放手掘墓。直至7月11日盜墓部隊西去,北平方面仍一無所知。直到8月初由於譚溫江急於到北平銷贓,與所委托供銷珍寶的古董商同時被擒,纔東窗事發,全國嘩然。最早披露這一醜聞的是路透社,該社於8月5日以醒目標題刊出,之後全國各大報均於8月6日予以轉載。
盜案披露後,許多民衆團體紛紛電請國民政府,呼籲究查主謀。文化維護會電請嚴辦盜東陵人犯,從速收繳殉葬諸物,修葺陵寢。民族精神振興社申請:皇陵者,我民族精神之象徵也,盜陵者乃民族敗類。中華全國商會聯合會指出:乾隆、慈禧帝後陵寢工程堅固,斷非少數人最短時間所能掘破!國寶整理委員會籲請當局:速收繳被盜國寶,嚴防流出海外。
在全國聲勢浩大的聲討聲中,國民政府不得不擺出一副整飭軍紀、維護公理、嚴懲主犯的陣勢。蔣介石宣稱:呈文具悉,通飭所屬,一體嚴密緝拿,務獲究辦,毋稍寬縱。遵蔣介石手令,北平地方法院於8月8日派檢驗吏俞源前往東陵檢驗乾隆和慈禧棺木。閻錫山電河北省主席商震派兵保護東陵,警備司令張蔭梧派兵保護西陵,商震又限令遵化縣府嚴緝盜墓正犯,依法懲辦。國民黨要員們如此“轟動”了一番,但在誰是盜陵主犯上卻含糊其辭,有時稱之為“直奉聯軍某部”,有時稱之為“逆軍殘部”,或“某方殘軍”。8月10日,以國民政府委員劉人瑞為首的調查人員,前往東陵開始調查。
劉人瑞一行到東陵後,沿途見陵墓被盜的遺痕,他們在裕陵墓道撿到鐵尖鋤一把,這種尖鋤係工程兵所特有,非農民之物。又在馬蘭峪街發現孫殿英於6月的告示、旅長韓大保於7月7日的告示各一張。瞭解附近居民陵戶,皆謂聽到兩陵方向傳來的爆炸聲。不時有軍人到街上購燃料,人人腿腳都沾有地宮灰泥。又有人稟報,正值盜墓的7月9日、10日兩天,見到孫軍長夜間乘汽車自馬伸橋至馬蘭峪。
然而,就在政府大員調查之時,孫殿英卻坦然自若,竟以十二軍軍長和案情以外的“第三者”身份,嚮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遞交呈文,為盜陵的要犯、第八師師長譚溫江辯護,羅列譚與盜陵案絶無關係的種種理由。徐源泉看了孫的呈文,叫人捎信給孫,給孫指點迷津:你孫殿英這次辦事太過莽撞,冒天下之大不韙,各方已經大嘩,我也難以一手遮天,進行庇蔭。可是有關關鍵人物你們都要設法疏通,行與不行,看你們的手段。你們這回擄獲不少,外人傳說有幾萬萬,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想把風浪平息下來,你們要下大本錢。甚至各軍團長、各軍長門前也要設法打點,衹要他們不群起而攻之,民衆方面是可以壓服的。孫殿英心領神會,連忙從東陵贓物中挑選一批珍貴的,其中一柄九竜寶劍,劍面上嵌有九條金竜,劍柄上嵌有寶石,孫托戴笠送給了蔣介石;另一柄寶劍托戴笠送給了何應欽。乾隆頸項上的一串朝珠,有108顆,據說是代表十八羅漢,是無價之寶,那最大的朱紅色的兩顆,孫在天津時送給了戴笠;慈禧的枕頭是一個翡翠西瓜,孫托戴笠送給了宋子文;慈禧嘴裏含的一顆夜明珠最為珍貴,開是兩塊,合攏是一個圓球,分開透明無光,合攏則透出一道緑色的寒光,夜間在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孫將這件寶物也托戴笠送給了宋美齡。孔祥熙和宋靄齡見後十分眼紅,孫便又挑選了兩串朝鞋上的寶石送去,纔算了事。並將價值50萬元的黃金送給了閻錫山。
東陵被盜一個多月,一直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國民政府方面雖派過大員勘查,卻無善後辦法。寓居天津張園的末代皇帝溥儀聞訊後痛哭,即在張園設靈祭奠,並電召北京皇室宗親以及清室遺臣速來津商討善後事宜。一連兩天兩夜召開的“御前會議”,决定派寶瑞臣、耆壽民、陳詒重等人前往東陵勘查,辦理一切善後事宜。8月18日,寶瑞臣等70餘人乘車馳赴東陵。到東陵後,首先對乾隆、慈禧二陵及其他陵進行勘查,然後着手帝後的復葬。原打算按乾隆、慈禧長幼輩序,先重葬乾隆,再葬慈禧。但因當時乾隆的裕陵地宮積水很深,需排幹水後才能復葬,故先到普陀峪定東陵復葬慈禧。當然,在這些清室遺臣們面前呈現的是一幅慘不忍睹的景況。直到8月31日,乾隆遺骨纔被復葬。
自東陵被盜後,清室遺臣多次到衛戍司令部要求嚴懲盜陵兇犯,但要犯譚溫江卻被保釋出獄,其他盜陵人犯又多逃出北平。各界人士紛紛電請政府,要求從速秉公處理,北平總商會請求組織特別法庭審判此案。不得已,閻錫山電令衛戍司令部從速組織軍事法庭,軍事法庭由商震上將任審判長。迫於輿論,陸軍監獄馬上將保釋在外的譚溫江重新收押,聽候審判。與此同時,第六集團軍總指揮徐源泉也將譚溫江以前呈報所謂馬蘭峪剿匪所得的東陵珍寶加封保存,移送衛戍司令部,並嚮外界表示對部下决不寬貸。東陵盜案於1928年12月中旬由軍事法庭開庭調查,此後即歸於沉寂。直至次年4月20日方開庭預審,至6月8日終審。預審中,主犯譚溫江拒不承認盜掘一事,而主謀孫殿英更是逍遙法外,他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編獨立第二旅旅長,並協同任應岐討伐張宗昌。6月15日,軍事法庭决定擬出審判書呈報中央,將譚溫江等嫌疑犯在押,故久懸未决的東陵盜案結束。
軍事法庭上報幾個月過去了,因案情盤根錯節,難以判决。這時孫殿英已率領軍隊到隴海綫上與閻錫山、馮玉祥取得聯繫,又在嵩山附近民軍中收撫了兩萬多人,深得閻、馮的器重。經孫殿英與閻錫山交涉,譚溫江亦被釋放。以後孫殿英不斷加官進祿,提任安徽省主席、暫編第五軍軍長。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和龐炳勳投敵組織新五軍。日本投降後,他又成為“麯綫救國”的“忠臣”,被委派為先遣軍總司令,與人民解放軍為敵。在人民解放軍解放河南湯陰的戰役中,這個20多年來一直逍遙法外的盜陵主犯,終於被解放軍生擒,後死於戰犯收留所中。 |
|
門票價格:截至2009年10月,清東陵門票旺季價格分120元和150元兩種,120元可以遊覽重要景點(不含順治的孝陵及祭祀典禮表演),150元的可遊覽全部陵墓;60歲以上老人,學生等半票。
旅遊提示:由於陵墓之間距離較遠,自駕車可以進入陵區,自助遊可乘坐陵內的出租三輪車。
交通信息
自駕車路綫:
1、沿京通快速路和京哈高速路一直嚮東,途經通縣北關環島、燕郊、三河縣城、天津薊縣。在69KM處,在薊縣大橋下左轉(直行唐山,右轉天津)進入薊縣縣城。在城中環島嚮右轉彎,駛入薊縣-遵化公路,途經馬伸橋、石門鎮。過了石門鎮收費站,左轉4.7公裏,再左轉即是清東陵神路的入口。沿途共有四個收費站,單程收費共計40元
2、沿機場南綫或第二高速上京平高速(收費35元),嚮東經津薊高速延長綫到薊縣出口(收費10元,津薊高速薊州出口)下高速進入薊縣城區,此後路綫同上。上述省道收費站已經全部取消,單程收費45元,均為高速。需要說明的是,從薊縣下高速後到陵區收費處約38公裏,道路限行段很多,經過學校,村莊等多為30公裏/小時,有的路段為40或50公裏/小時。按照限行速度需要行駛60分鐘左右,加上高速路段,從北京東四環起算需要120分鐘以上。另外,東陵收費處到達主要景點還很遠,例如到定東陵還有7公裏以上。陵區內部分道路狀況較差,有的路段要小心挂底盤。
註:景區內停車,小車每次6元,收費不超過2次(憑票)。
公交路綫:
1、3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周六、日及節假日,有從天津- -黃崖關 - -清東陵的專車,發車時間:早6:30- -7:00 還可以從河北客運站乘長途車到薊縣換乘去清東陵的班車。
2、唐山或遵化都有直通景區的公共汽車。節假日在北京宣武門教堂前有前往清東陵的旅遊專綫車。 |
|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裏,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1663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裏、寬20公裏,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台兩山對峙,形戌寬僅50公尺 的𠔌口,俗稱竜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於昌瑞山南麓,均由宮墻、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 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嚮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裏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竜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竜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築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竜下"石雕匠心獨運……
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築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 實渾厚;乾隆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築。目前,清東陵15座陵園中,衹開放了裕陵和東、西太後陵及香妃墓等四處供遊客參觀。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01年1月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遊景區。
聯合國世界遺産專傢說清東陵是“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陵區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綫,依山勢呈扇形東西排列,
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規製營建了一係列建築,總體佈局為"前朝後寢"。“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審美思想貫穿於每一座陵寢建築中,使各單體建築在空間組合上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間組合。遠望時,殿宇、城垣、門坊、道路、橋涵,金黃碧緑、丹紅雪白,氣勢恢宏壯麗而深沉。由遠及近,步移景易,變化豐富,秩序嚴謹,相得相濟,引人入勝,是中國古代陵寢建築的典範之作,其建築藝術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頂峰。在這龐大的建築群體中包容了中國明清兩代宮廷建築的基本形式,運用了最先進的工程技術,采用了最為珍貴的建築材料,陵區的580多座單體建築中,有經過兩次大地震330年巋然不動的全國現存最寬的石牌坊;有全長達5.5公裏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聲若金鐘的“五音橋”,有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宮,更有采用最為珍貴的黃花梨木建成並為黃金裝飾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鳳在上竜在下”的丹陛石,遊人看後既被她那精湛的藝術所傾倒,更為她那宏偉的氣勢所折服。
清東陵是一部用磚、木、瓦、石寫就的清王朝盛衰的歷史。孝陵的建築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財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規模龐大的石像生則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徵服中原,靠弓馬開創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則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時代特徵,定陵和惠陵則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嚮衰亡的寫照;慈禧陵則是權力的象徵,反映出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的那段特殊的歷史。
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綜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建築學、美學、哲學、景觀學、喪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産。
清東陵陵寢格局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綫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鹹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同時,皇后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
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綫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係,其統緒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息息、江山萬代的願望。 |
|
Qing DongLing
清東陵
Eastern Mausoleume of Qing Dynasty
中國清代的一處帝、後陵墓區。位於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部馬蘭峪的昌瑞山下,距北京市125公裏,是中國現存的一處規模宏大,體係完整的古代帝後妃陵建築群。康熙二年(1663)建,陵區南北長12.5公裏,東西寬約20公裏,內中建有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的帝陵及慈安、慈禧等4座後陵,以及5座皇妃和1座公主園寢,共埋葬帝、後及妃嬪150多人。陵區外圍另建有王爺、皇子、公主、勳臣等10多座園寢。整個陵區劃分為前圈和後竜兩部分,前圈是陵區建築區,後竜是襯托山陵的緑化區。東陵風光旖旎,景色宜人,綿綿的山脈屏於陵寢之後,長長的神道伸至門殿之前。一座座金黃坡頂的殿宇,在藍天白雲、蒼鬆翠柏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壯觀。
清陵的佈局基本上仿效明陵。它以孝陵(順治陵)為中心,其餘各陵依序排列在兩邊。石牌坊是陵區最南面的一座建築,5間6柱11樓,高13米,寬32米,全部用漢白玉卯榫構造。大紅門是孝陵也是陵區的總入口。大紅門後是長約5公裏的主神道,兩旁分佈着18對石象生。裕陵(乾隆陵)另闢有次神道,有石象生8對,景、定兩陵各5對。這些石象生雖形體不甚高大,但雕技精緻,體態生動,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水平。
各陵寢的平面佈置大同小異,其佈局順序是五孔券橋、牌樓、碑亭、大月臺、隆恩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進入花門(玻璃門)後,為石五供,最後是方城(上立碑亭)、月牙城(後為啞巴院)、寶頂及其周圍羅圈墻。宮門外置神廚、神庫、省牲亭、井亭、下馬碑以及守陵官吏防衛旗兵營房等。
東陵的地面建築以普陀峪定東陵(慈禧陵)最為考究。材料精選自南方硬木,設計精巧別緻。隆恩殿四周的石欄桿上雕刻竜鳳呈祥、水浪浮雲等圖案。殿前的竜鳳陛石采用高浮雕手法,一眼望去,猶如活竜真鳳在彩雲中飛翔舞動。大殿鬥拱梁枋及天花都是在原木本色上瀝粉貼金彩繪,外柱立雕金竜盤繞,金碧輝煌。地宮則以乾隆裕陵最為富麗。地宮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進深54米,面積327平方米,3室4道石門, 其四壁和券頂都布滿各種佛教內容的石刻,有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五方佛、五供、八寶以及梵文和藏文鎸刻的數萬字佛經。所有這些雕刻,工藝卓絶,形態逼真,綫條清晰流暢,圖案繁而不雜,不愧為地下藝術寶庫。
(陸元鼎) |
|
人物 | 國民黨 | 軍事 | 東陵大盜 | 旅遊 | 園林 | 遵化 | 燕山塔陵 | 滿族聚集地 | 滿族歷史 | 古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