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臺灣過去對於魚類的研究著重於珊瑚礁魚類及其沿近海經濟性魚類的分類和其生物學相關之調查,反觀在深海魚的採集及研究方面較為欠缺,主要是因為沒有可以採集深海魚類的船衹及網具衹有在一些可拖到600-700公尺的底拖漁船的下雜漁獲中發現若幹。中研院動物所乃增購了長達一萬公尺的鋼纜,並在法國musorstom之指導下裝在海洋一號研究船上可使底拖網具(beam trawl及otter trawl)作業達到海底數千公尺深。此外我們也自行設計製作了中層網(ikmt),使深海生物的研究不再衹局限在底棲性魚類的採集,在過去一年五次的航次中總共捕獲到深海魚類多達150種以上,包括有:鼠尾鱈科、巨口魚科、褶胸魚科、軟骨魚綱、深海鮟鱧亞目、….等。本次展覽除了針對以上四個大類群作個別介紹外,其他各式各樣長相奇特的深海魚我們共挑選了18個科,在此亦作一綜合性的介紹。
科 名: nemichthyidae 綫鰻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吻部極端延長,成熟雄魚下顎較上顎短且無法閉合。 眼大體長具胸鰭,背鰭、臀鰭及尾鰭相連在一起。labrichthys與avocettina此兩屬的脊椎骨數在170-220間;而nemichthys此屬脊椎骨數超過750節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9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俗稱綫鰻是因體長如鰻一般細長,卻又比鰻的體型細,如綫般細細長長故而稱之
科 名: ophidiidae 鼬䲁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背鰭較臀鰭長或與臀鰭等長,肛門及臀鰭位於胸鰭末端下方。具鱗,許多種類鰓蓋上有棘。最大的種類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希氏軟鼬䲁)可以長至2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47屬218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7種。此科的分佈極廣,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發現其蹤跡,在深海的種類甚至眼睛退化至全無或衹剩皮瓣痕跡,外型變化衆多但皆為底棲性魚類,屬於廣布性的一科
科 名: trachichthyidae 燧鯛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具眶蝶骨,腹鰭 1硬棘,軟條 6-7;背鰭硬棘3-8,軟條10-19;臀鰭硬棘 2-3 ,軟條8-12。腹部鱗具鱗脊。種間的鱗差異頗大,部分種類具有發光器,最大可長至55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8屬44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3屬3種。此科的魚分佈深度由100m-1500m。在某些地區(如澳洲)此科的其中一種具有相當的魚類資源,為重要的漁獲對象,一次捕獲量甚至達到數百公噸,但在臺灣地區目前僅捕獲到體型較小的種類,對於其魚類資源仍有待開發
科 名: synaphobranchidae 合鰓鰻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鰓孔位在身體下方介於胸鰭之前,少數幾種胸鰭退化。脊椎骨數110-20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屬30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4屬8種。合鰓鰻顧名思意鰭兩邊的鰓孔雖然是分開,但鰓外部的皮瓣相連接,像兩個鰓合在一起而稱之
科 名: neoscopelidae 新燈籠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體側扁,上顎骨細長且由三塊軟骨組合而成,不具眼下骨。 臀鰭起點遠離背鰭。部分種類具有發光器。大多為圓鱗而solivomer此屬為櫛鱗,而scopelengys 此屬不具鰾,其他皆有鰾。脊椎骨數29-35節最大可至30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6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3種。此科的魚與燈籠魚科的魚極為相似,兩者大多都具有發光器,而此科的魚較大且體色偏紅,可與燈籠魚科作一區別。
科 名: myctophidae 燈籠魚科
地理分佈: 全世界
深度分佈: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脂鰭是由一盤狀軟骨支撐,具眼下骨。臀鰭起點在背鰭下方或略後。頭部及身體具有整排或幾組的發光器,僅一種不具。多數為圓鱗而其中四種為櫛鱗,皆具鰾,脊椎骨數28-4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1屬225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17種。此科魚種類頗多,但體型偏小約為5cm左右,為海洋中其他肉食性魚類重要的捕食對象。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其具有每日垂直遷移的情形,遷移距離甚至超過數百公尺,豐度分佈日間最多在300至1200 m間;而夜晚最多在10至100 m。
科 名: alepocephalidae 黑頭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齒小而鰓耙多且長。鰓蓋骨鰭條數5-13. 許多種生活在超過1000m的水層。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7屬95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3種。此科的特徵在於頭部與身體的顔色不同,較為常見的種類即是頭部呈現黑色俗稱油魚的黑頭魚。
科 名: rondeletiidae 紅口仿鯨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頭部箱型,皮膚表面光滑。側綫是由14-26組垂直的感覺孔組合而成。尾部軟骨3塊,脊椎骨數 24-27。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屬2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此科不具鱗片,側綫感覺孔呈現縱嚮排列為其特徵。
科 名: moridae 稚鱈科
地理分佈: 全世界
深度分佈: 底棲
特 徵: 背鰭一或二少數為三,臀鰭一或二。下顎須有或無,若具齒齒細微。 鰾與耳石相連以收集聲音。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屬87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3屬5種。此科為底棲性魚類,分佈由淺海至2500m皆有分佈。此科的魚腹面常具有發光器,而呈現黑色。
科 名: diretmidae 銀眼鯛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無側綫,背鰭及臀鰭不具棘。背鰭軟條24,臀鰭19-22軟條。腹部具鱗脊。脊椎骨數20-32,最長可達37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4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
科 名: eurypharyngidae 寬咽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鰓孔小,與吻端距離長於與肛門的距離。鰓條骨數5,內臟遊離骨數6。口非常大,齒小,胸鰭亦不明顯。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屬1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背部具有發光器,無垂直遷移的現象。
科 名: halosauridae 海蜥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前上頷骨及頷骨具齒,背鰭在肛門前,且具9-13軟條無硬棘。凹陷狀的側綫延伸整個身體,而鱗片較大的側綫孔在身體兩側,約為30個側綫鱗數。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15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ipnopidae 爐眼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眼小或退化成盤狀。無幽門垂,背鰭軟條8-16,臀鰭軟條7-19,胸鰭軟條9-24 。鰓條骨數8-17,脊椎骨數44-80,bathypterois此屬中18種具有延
長之胸鰭、腹鰭與尾鰭 。
其 他: 全世界共有6屬29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底棲性魚類,會利用延長的腹鰭及尾鰭站立在海底,而呈現三角形,故另有俗名稱之為三角魚。
科 名: melamphaidae 孔頭魚科
地理分佈: 除地中海及北極海外其他海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背鰭具有1-3個小棘,胸鰭1硬棘,6-8軟條。尾鰭前端具 3-4 棘. 具圓鱗,鱗大但易脫落。無側綫或衹有1-2個側綫孔,脊椎骨數24-31。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屬87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眼部具有眶蝶骨,
科 名: notacanthidae 背棘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側綫隆起在兩側,鱗小,每列至少50個以上。一些種類的腹鰭具有3個似硬棘的鰭條。以底棲性動物為食(如多毛類及腔腸動物),亦以浮遊性甲殼類為食。雌性的數量大過於雄性數量,較大的狹首形幼魚可能歸屬於此科。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10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cetomimidae 仿鯨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表皮不具鱗,眼小或退化成痕跡。鰓耙3或4,無發光器,僅在肛門周圍,背鰭及臀鰭底部具凹陷的組織。脊椎骨數38-59。生時體表顔色褐色或橘紅色。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屬20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setarchidae 囊頭鮋亞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鮋科的魚背鰭具硬棘11-13,有些具有毒性,而此亞科的特徵在於側綫是連續的凹槽,體披圓鱗,下眼眶脊不明顯。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5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鮋科下的亞科,而淺海的鮋科及俗稱的石狗公或石頭魚,其肉質鮮美是高經濟價值的魚類,但深海的鮋科賣相及肉質皆不佳,故無經濟價值。
科 名: bothidae 鮃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底棲性
特 徵: 大多種類兩衹眼睛在左側身體。鰭不具硬棘,背鰭起點在眼上方或前方。 背鰭和臀鰭接不與尾鰭相連接,肛門在盲側。卵黃具一個小油球,多數種類具經濟價值。
其 他: 全世界共有21屬154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2屬27種。此科魚類的分佈很廣,為淺海地區重要的魚類資源之一。但在深海的種類肉質較軟,易腐爛不易保存,因此食用的價值不高。 |
|
深海魚
deep-sea fish
見於大洋深處的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魚類,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呎)以下。分屬十多個科,特徵是口大、眼大,身體某一或某幾部分有發光器。發光器既用於誘捕獵物,也用於引誘配偶。深海魚在進化過程中為適應壓力極大,極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環境而形成了這些特殊習性。深海魚的棲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由於深海中的競爭不如岸邊或淺海中那麼激烈,使許多原始類群得以存活至今。最重要的深海魚類群有深海垂釣魚、蝰魚及毛口魚。深海垂釣魚屬角鮟鱇亞目(Ceratioidei),它們誘捕獵物的方法是搖動脊鰭的鰭棘作為誘餌;蝰魚屬蝰魚科(Chauliodontidae),有許多夾狀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魚;毛口魚屬鑽光魚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魚類。
臺灣過去對於魚類的研究著重於珊瑚礁魚類及其沿近海經濟性魚類的分類和其生物學相關之調查,反觀在深海魚的採集及研究方面較為欠缺,主要是因為沒有可以採集深海魚類的船衹及網具衹有在一些可拖到600-700公尺的底拖漁船的下雜漁獲中發現若幹。中研院動物所乃增購了長達一萬公尺的鋼纜,並在法國MUSORSTOM之指導下裝在海洋一號研究船上可使底拖網具(beam trawl及otter trawl)作業達到海底數千公尺深。此外我們也自行設計製作了中層網(IKMT),使深海生物的研究不再衹局限在底棲性魚類的採集,在過去一年五次的航次中總共捕獲到深海魚類多達150種以上,包括有:鼠尾鱈科、巨口魚科、褶胸魚科、軟骨魚綱、深海鮟鱇亞目、….等。本次展覽除了針對以上四個大類群作個別介紹外,其他各式各樣長相奇特的深海魚我們共挑選了18個科,在此亦作一綜合性的介紹。
科 名: Nemichthyidae 綫鰻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吻部極端延長,成熟雄魚下顎較上顎短且無法閉合。 眼大體長具胸鰭,背鰭、臀鰭及尾鰭相連在一起。Labrichthys與Avocettina此兩屬的脊椎骨數在170-220間;而Nemichthys此屬脊椎骨數超過750節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9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俗稱綫鰻是因體長如鰻一般細長,卻又比鰻的體型細,如綫般細細長長故而稱之
科 名: Ophidiidae 鼬䲁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背鰭較臀鰭長或與臀鰭等長,肛門及臀鰭位於胸鰭末端下方。具鱗,許多種類鰓蓋上有棘。最大的種類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希氏軟鼬䲁)可以長至2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47屬218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7種。此科的分佈極廣,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發現其蹤跡,在深海的種類甚至眼睛退化至全無或衹剩皮瓣痕跡,外型變化衆多但皆為底棲性魚類,屬於廣布性的一科
科 名: Trachichthyidae 燧鯛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具眶蝶骨,腹鰭 1硬棘,軟條 6-7;背鰭硬棘3-8,軟條10-19;臀鰭硬棘 2-3 ,軟條8-12。腹部鱗具鱗脊。種間的鱗差異頗大,部分種類具有發光器,最大可長至55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8屬44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3屬3種。此科的魚分佈深度由100m-1500m。在某些地區(如澳洲)此科的其中一種具有相當的魚類資源,為重要的漁獲對象,一次捕獲量甚至達到數百公噸,但在臺灣地區目前僅捕獲到體型較小的種類,對於其魚類資源仍有待開發
科 名: Synaphobranchidae 合鰓鰻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鰓孔位在身體下方介於胸鰭之前,少數幾種胸鰭退化。脊椎骨數110-20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屬30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4屬8種。合鰓鰻顧名思義鰭兩邊的鰓孔雖然是分開,但鰓外部的皮瓣相連接,像兩個鰓合在一起而稱之
科 名: Neoscopelidae 新燈籠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體側扁,上顎骨細長且由三塊軟骨組合而成,不具眼下骨。 臀鰭起點遠離背鰭。部分種類具有發光器。大多為圓鱗而Solivomer此屬為櫛鱗,而Scopelengys 此屬不具鰾,其他皆有鰾。脊椎骨數29-35節最大可至30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6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3種。此科的魚與燈籠魚科的魚極為相似,兩者大多都具有發光器,而此科的魚較大且體色偏紅,可與燈籠魚科作一區別。
科 名: Myctophidae 燈籠魚科
地理分佈: 全世界
深度分佈: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脂鰭是由一盤狀軟骨支撐,具眼下骨。臀鰭起點在背鰭下方或略後。頭部及身體具有整排或幾組的發光器,僅一種不具。多數為圓鱗而其中四種為櫛鱗,皆具鰾,脊椎骨數28-4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1屬225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17種。此科魚種類頗多,但體型偏小約為5cm左右,為海洋中其他肉食性魚類重要的捕食對象。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其具有每日垂直遷移的情形,遷移距離甚至超過數百公尺,豐度分佈日間最多在300至1200 m間;而夜晚最多在10至100 m。
科 名: Alepocephalidae 黑頭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齒小而鰓耙多且長。鰓蓋骨鰭條數5-13. 許多種生活在超過1000m的水層。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7屬95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3種。此科的特徵在於頭部與身體的顔色不同,較為常見的種類即是頭部呈現黑色俗稱油魚的黑頭魚。
科 名: Rondeletiidae 紅口仿鯨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頭部箱型,皮膚表面光滑。側綫是由14-26組垂直的感覺孔組合而成。尾部軟骨3塊,脊椎骨數 24-27。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屬2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此科不具鱗片,側綫感覺孔呈現縱嚮排列為其特徵。
科 名: Moridae 稚鱈科
地理分佈: 全世界
深度分佈: 底棲
特 徵: 背鰭一或二少數為三,臀鰭一或二。下顎須有或無,若具齒齒細微。 鰾與耳石相連以收集聲音。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屬87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3屬5種。此科為底棲性魚類,分佈由淺海至2500m皆有分佈。此科的魚腹面常具有發光器,而呈現黑色。
科 名: Diretmidae 銀眼鯛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無側綫,背鰭及臀鰭不具棘。背鰭軟條24,臀鰭19-22軟條。腹部具鱗脊。脊椎骨數20-32,最長可達37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4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
科 名: Eurypharyngidae 寬咽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鰓孔小,與吻端距離長於與肛門的距離。鰓條骨數5,內臟遊離骨數6。口非常大,齒小,胸鰭亦不明顯。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屬1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背部具有發光器,無垂直遷移的現象。
科 名: Halosauridae 海蜥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前上頷骨及頷骨具齒,背鰭在肛門前,且具9-13軟條無硬棘。凹陷狀的側綫延伸整個身體,而鱗片較大的側綫孔在身體兩側,約為30個側綫鱗數。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15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Ipnopidae 爐眼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眼小或退化成盤狀。無幽門垂,背鰭軟條8-16,臀鰭軟條7-19,胸鰭軟條9-24 。鰓條骨數8-17,脊椎骨數44-80,Bathypterois此屬中18種具有延
長之胸鰭、腹鰭與尾鰭 。
其 他: 全世界共有6屬29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底棲性魚類,會利用延長的腹鰭及尾鰭站立在海底,而呈現三角形,故另有俗名稱之為三角魚。
科 名: Melamphaidae 孔頭魚科
地理分佈: 除地中海及北極海外其他海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背鰭具有1-3個小棘,胸鰭1硬棘,6-8軟條。尾鰭前端具 3-4 棘. 具圓鱗,鱗大但易脫落。無側綫或衹有1-2個側綫孔,脊椎骨數24-31。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屬87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眼部具有眶蝶骨,
科 名: Notacanthidae 背棘魚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側綫隆起在兩側,鱗小,每列至少50個以上。一些種類的腹鰭具有3個似硬棘的鰭條。以底棲性動物為食(如多毛類及腔腸動物),亦以浮遊性甲殼類為食。雌性的數量大過於雄性數量,較大的狹首形幼魚可能歸屬於此科。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10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Cetomimidae 仿鯨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表皮不具鱗,眼小或退化成痕跡。鰓耙3或4,無發光器,僅在肛門周圍,背鰭及臀鰭底部具凹陷的組織。脊椎骨數38-59。生時體表顔色褐色或橘紅色。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屬20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Setarchidae 囊頭鮋亞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深海底棲
特 徵: 鮋科的魚背鰭具硬棘11-13,有些具有毒性,而此亞科的特徵在於側綫是連續的凹槽,體披圓鱗,下眼眶脊不明顯。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5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鮋科下的亞科,而淺海的鮋科及俗稱的石狗公或石頭魚,其肉質鮮美是高經濟價值的魚類,但深海的鮋科賣相及肉質皆不佳,故無經濟價值。
科 名: Bothidae 鮃科
地理分佈: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 底棲性
特 徵: 大多種類兩衹眼睛在左側身體。鰭不具硬棘,背鰭起點在眼上方或前方。 背鰭和臀鰭接不與尾鰭相連接,肛門在盲側。卵黃具一個小油球,多數種類具經濟價值。
其 他: 全世界共有21屬154種,而臺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2屬27種。此科魚類的分佈很廣,為淺海地區重要的魚類資源之一。但在深海的種類肉質較軟,易腐爛不易保存,因此食用的價值不高。 |
|
- : shen haiyu
- n.: abyssal fish
|
|
|
|
深海魚男 | 深海魚油 | 深海魚鷹 | 深海魚類 | 深海魚叉 | 深海魚竜 | 深海魚肝油 | 深海魚油膠丸 | 深海魚油精丸 | 澳嬌深海魚油 | 沃格深海魚油 | 澳霸深海魚油 | 深海魚蛋白片 | 長尾鱈科深海魚 | 康多利深海魚油 | 深海魚油軟膠囊 | 海之王深海魚油 | 維靈牌深海魚油 | 澳帝力深海魚油 | 金奧力深海魚油 | 生命力深海魚油 | 深海魚油王軟膠囊 | 深海魚膠原蛋白肽 | 青橄欖深海魚火鍋 | 阿拉斯加深海魚油 | 伊力剋斯深海魚油 | 伊樂瑞深海魚油膠囊 | 深海魚油+珍珠修復霜 | 湯臣倍健深海魚油膠囊 | 3D深海魚鷹 | 十八籃深海魚油軟膠囊 | 億盛深海魚油軟膠囊 | 澳然深海魚油軟膠囊 | 千喜紅深海魚油軟膠囊停 | 千林深海魚油軟膠囊 | 加利善深海魚油軟膠囊 | 凝采康深海魚油軟膠囊 | 澳帝力深海魚油軟膠囊 | 忘不了深海魚油軟膠囊 | 富萊欣深海魚油軟膠囊 | 澳嬌深海魚油軟膠囊 | 倍諾康深海魚油軟膠囊 | 全金深海魚油軟膠囊 | 惠甫生深海魚油軟膠囊 | 一品康深海魚油軟膠囊 | 幸福來深海魚油軟膠囊 | 健維士深海魚油軟膠囊 | 健維士鴻洋神牌深海魚油片 | 美澳健深海魚油軟膠囊 | 金熊深海魚油軟膠囊 | 康麥斯牌深海魚油膠囊 | 康琪壹佰深海魚油軟膠囊 | 尤維斯牌深海魚油軟膠囊 | 康麥斯深海魚油膠囊禮盒 | 倍健深海魚油卵磷脂軟膠囊 | 康麥斯金蓋深海魚油 | 善元堂深海魚油軟膠囊 | 華納阿拉斯加深海魚油膠囊 | 奧諾康深海魚油軟膠囊 | 歐萊特深海魚油軟膠囊 | 萊美特阿拉斯加深海魚油 | 鑫健康深海魚油軟膠囊 | 力維思阿拉斯加深海魚油 | 康麥斯深海魚油膠囊 | 金熊牌深海魚油軟膠囊 | 金熊牌深海魚油軟膠囊禮盒 | 麗斯嘉深海魚油軟膠囊 | 維靈深海魚油軟膠囊 | 美國生命力深海魚油 | 金動力深海魚油膠囊 | 康多健深海魚油軟膠囊 | 健維士深海魚油膠丸 | 康麥斯牌深海魚油膠囊雙禮盒 | 尤維斯牌天然深海魚油軟膠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