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
外觀:大小約等於一輛小轎車
重量:約380千克
裝置:高性能的中央處理器和高穩定性的指示控製係統。一個固定的太陽帆板及小的鎳氫電池、高增益天綫、碎片防護裝置、高分辨率成像儀和中分辨率成像儀,34米波長的x波段無綫電與地球和撞擊艙保持通信。
功能:1、傳輸數據。當撞擊艙撞上彗星的小段時間內,由於探測器記錄數據急速增加,其信號將嚮地面各個重疊天綫傳輸。探測器上
的初始數據將立刻被傳輸至地面,隨後的數據將在一個星期內傳輸完畢。2、觀測記錄撞擊過程。在7月4日彗星被撞擊的24小時前“深度撞擊”釋放撞擊艙。之後,探測器將降低速度,改變航綫,在距離彗星500千米以內觀測撞擊並記錄過程。3、收集分析彗核樣本。在撞擊發生後,使用其光學成像和紅外綫頻譜對彗星內部物質的碎片掃描,考察撞擊後10多秒內彗核的變化,對撞擊過程、撞擊坑的形成及坑內部成像,獲取彗核及撞擊坑內部的能量譜,並存儲、發送圖像和能譜數據,還接收撞擊艙發回的數據,收集彗星內部物質樣本,分析彗核結構和組成。
撞擊艙
外觀:與茶几大小相等。主要由49%的銅和24%的鋁製成。
重量:約370千克。
裝置:一臺稱為“撞擊者目標遙感器”的高精度星體跟蹤器。實際上它是一個帶孔徑為12釐米望遠鏡的目標瞄準照相機,用於在撞擊艙飛嚮彗星過程中導航。25米/秒推進速度的推進係統,以推進必要的軌道修正和姿態控製。
功能:1、提供照片。撞擊艙與探測器脫離、在撞嚮彗星彗核的前2秒,撞擊艙利用其相機,在距離彗星大約20至300公裏之間拍攝有史以來最清楚的彗核照片。2、撞擊彗核,産生動能相當於4.5噸tnt炸藥爆炸時的能量。
新華網洛杉磯7月3日電太平洋時間3日22時52分(北京時間4日13時52分),美國宇航局“深度撞擊”號探測器釋放的撞擊器“擊中”目標——坦普爾1號彗星,地面控製大廳裏一片歡呼,“炮轟”彗星大片正式上演,整個程序花了3.7秒。
這項史無前例的“炮轟”彗星計劃始於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於2005年1月12日成功發射“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在4日撞擊彗星之前,“深度撞擊”號走過了4.31億公裏的漫長太空之旅,終於迎來了與坦普爾1號“親密接觸”的激動人心時刻。
撞擊器擊中彗星的彗核後,會在其表面轟出“彈坑”,使其內部物質暴露出來供研究。據預測,撞擊會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塵埃等濺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個大“焰火”。
科學家們認為,彗核中含有太陽係初生時遺留的物質,希望藉助此次撞擊對太陽係誕生的過程有更多瞭解。美宇航局專傢表示,這次撞擊不會改變彗星的軌道,也不會對地球構成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