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地理概念
淮海區域是指我國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的接壤地區,它包括20個地市(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城、棗莊、濟寧、泰安、萊蕪、日照、臨沂、菏澤、開封、商丘、周口、蚌埠、淮北、宿州、阜陽、亳州),它東瀕大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抵江淮,面積22.5萬平方公裏,人口1.4億,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的區域,與東部的其他地區相比,淮海區域仍欠發達。它包括徐州、蚌埠等鐵路樞紐和連雲港、日照等海港。它的開發事關億萬人民的生活。
一、淮海區域位於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與東部地區的交匯處,新亞歐大陸橋的建成和開發,中西部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淮海經濟振興繁榮、起到帶動輻射的作用。
新亞歐大陸橋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的鹿特丹,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徑。新亞歐大陸橋的中國段就是隴海蘭新鐵路——它是我國最長的交通幹綫——更重要的是,它橫貫中國東部、中部、西部,溝通三大經濟帶,必將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西部大開發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沿綫區域(“隴海蘭新經濟帶”)共有五大中心城市:徐州、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
淮海位於隴海蘭新經濟帶的最東端,它應當較為發達,但是由於它屬於中國南北過渡地帶,歷史上的兵荒戰亂、黃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係的澇旱自然災害、沿海地段的????鹼地、基礎設施薄弱、人才外流相當嚴重,使得淮海地區未得到充分開發,成了東部的欠發達地區。而淮海又因欠發達,無法發揮它應具備嚮中西部的輻射作用和在隴海蘭新經濟帶中的帶頭作用。
設立淮海省,省會設於徐州。淮海省的崛起將形成隴海蘭新經濟帶的大開發,形成五大省區聯動(徐州-淮海省,鄭州-河南省,西安-陝西省,蘭州-甘肅省,烏魯木齊-新疆),推動中、西部發展。
在徐州設省,也為東部北京、上海、南京諸都市分流了西北方向的外來人員。現在隴海蘭新鐵路東段沒有省會城市,西北方向的民衆沿隴海蘭新鐵路到達東部後,就衹好前往北京、上海、南京諸都市。在徐州設淮海省之後,恰好吸引了西北方向來的民工,減輕了諸都市的外來人口壓力,實現隴海蘭新鐵路沿綫區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有序流動。
這衹是國傢的一個規劃,現在還不確定,各位不要報太大的希望。
二、淮河-沂沭泗水係的治理和環境保護,要求有一個省級機構統籌規劃,但是淮河-沂沭泗水係分屬四省,造成了各省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綜合係統的治理,甚至可能相互扯皮。
淮海區域人口密集,然而,歷史上的黃河改道、奪淮,造成徐州城多次被淹、泗州城更是徹底消失 ——成了今天的洪澤湖,直至現在,睢寧、宿遷仍有“洪水走廊”之稱,淮河—沂沭泗水係經常的洪澇災害,對這一區域億萬人民的生産生活構成相當不利的影響。淮河-沂沭泗水係的污染防治同樣需要統一規劃。四省分治淮河-沂沭泗水係的弊端早已顯現,必須有一個省級機構來統一管理淮河-沂沭泗水係。
設立淮海省,恰好將淮河-沂沭泗水係納入一省統籌規劃,水利建設和生産力佈局的統一籌劃,對改善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産生活,將産生相當積極的影響。
三、連雲港、日照等港口的開發必須依賴淮海區域的經濟發展,這更需要設立淮海省。
江蘇、山東都是經濟大省,但是連雲港、日照與沿海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對落後些。究其原因:
(一)連雲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本來應該是隴海蘭新鐵路沿綫地區最重要的進出海口。但是江蘇的經濟重心在江南,沿江地區發達、沿海地區落後,南京經鐵路到連雲港需繞道安徽和徐州,太遠,何況南京和沿江各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所以江蘇進出口主要依賴沿江港口,連雲港長期得不到充分開發。
(二)日照開發較晚,不受重視,開放之初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沒有日照,1989年以前是縣級市,山東傳統上通過青島、煙臺等港口進出口。日照的開發亦很不充分。
????城有着漫長的海岸綫,但是過去認為不適合建立港口,故未開發,人才外流相當嚴重。濱海、射陽雖然現在認為適合建設港口,但是既無鐵路,也無高速公路,對外來投資無吸引力。
淮海省建立後,連雲港、日照等港口必將受到淮海省的高度重視,真正成為隴海蘭新經濟帶的主要進出海口,淮海的沿海港口發達,也將為淮海插上騰飛的翅膀。
四、清朝光緒年間,狀元、學者、實業傢張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應建行省議》,主張在“以徐州為衆星之月,東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蘇、皖、魯、豫四省交會之區的四十五州縣”建立行省,他認為,在徐州設省可以二便四要(便於裁漕督、便於練兵;“四要”是“訓農、勤工、通商、興學”)。張謇一生經營實業、出資辦學,在徐州設省和將隴海鐵路延長至南通、崇明,是他的兩個願望,但都未實現。
設省,用張謇的話來說,是“變散地為要害”;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更是“變邊緣為中心”,在四省邊緣地帶構造經濟中心,改變淮海的相對落後局面,實現新亞歐大陸橋東段的崛起。
1931年張我華等提交給中政會的縮小省區案中,主張在徐州設立“歸德省”。
1940年民國省製問題設計委員會鬍煥庸(地理學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張設立“徐淮省”,面積66872平方公裏。
1948-1949年,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阔區域爆發了著名的淮海戰役。
改革開放以來,淮海地區的聯繫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經濟區”。許多行政區劃專傢都認為,根據地理交通、人文風俗、經濟聯繫、城市發展等因素,應該建立“淮海省”,實現淮海地區的騰飛,實現東部的共同繁榮並通過新亞歐大陸橋推動中西部開發。
五、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總人口3億多,有必要也完全可以分出一個省來。
蘇、魯、豫、皖四省總人口3億多,相當於美國全國的人口。四省人口之多、淮海區域經濟上的巨大發展潛力,需要在這一區域置一個省,以減輕四省的治理負擔, 提高管理效率。
同時,淮海區域人口多、密度大,形成大城市的可能大,建立淮海省,適當引導,可以促進淮海區域的城市和經濟發展。
1988年設立的海南省(沿海)、1997年設立的重慶直轄市(沿江)的共同特點是山地多、人口密度低。而淮海省(沿橋兼沿海)為平原地形,且人口密度高,衹要搞好水利、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更容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海南省(沿海)1988年設省時的人口密度:193人/平方公裏 地理以山地為主
重慶市(沿江)1997年升格時的人口密度:367人/平方公裏 素有“山城”之稱
淮海區域(沿橋兼沿海)現在的人口密度:627人/平方公裏 以平原為主
我認為:人口多、密度大的淮海省將成為新世紀的第一個新設的省級單位,它的安定和繁榮對中國的東部的共同發達和中西部的發展乃至水利事業和環境保護都將産生巨大的影響。
六、儘管許多專傢學者主張將全國改劃成45個以上的省,取消地區(地級市),省直管縣(市),實行“中央——省——市縣”三級架構。但筆者認為短時期內,地區(地級市)一級不可能廢除,不可能實行小省製。倒是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人口太多,壓力大,拆出一部分,成立淮海省的可能性大一些。
類似於設重慶直轄市的三種方案,淮海省的設置可以有三種方案:
(一)大方案:包括“淮海經濟區”全部20個地市。
(二)中方案: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棗莊、臨沂、日照、商丘、亳州10個地市和微山、響水、魚臺等縣(市縣同城的地方可以撤並)。人口約6000萬。這一範圍類似張謇主張的設省轄四十五個州縣的範圍。
(三)小方案:參照1940年地理學家鬍煥庸提出的“徐淮省”方案(35個市縣,相當於現在的約40個市縣)。
如果淮海省轄屬市縣不超過50個,可以實行省直管市縣制度。
淮海戰役
總述
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又稱徐蚌會戰)
爆發背景
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過程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是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决戰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漸成熟。因此,當濟南城內巷戰仍在激烈進行,但已勝券在握的時候,就於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粟裕軍事文集》第393頁———394頁)。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於9月25日19時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捲第19頁)
過程及戰況
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
軍把黃百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綫。11月16日,攻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决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第二階段: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嚮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將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衹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杜集團圍而不殲,部隊進行了20天休整。第三階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逃脫。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綫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幹淨,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綫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 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莊、臺兒莊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準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呀。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製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後團,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製、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嚮江漢、第6縱隊嚮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嚮南,第12兵團(黃維)嚮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已東撤,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
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綫。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遼瀋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之敵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於十一月四日,决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佈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於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决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於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製、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繫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製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占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嚮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璧。十一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嚮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决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嚮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决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 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嚮宿縣推進,
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於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於徐州地區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於碾莊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繫,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黨中
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綫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占碾莊,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貢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衹能前進一至二公裏,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衹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繫,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嚮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並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一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後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嚮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采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决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着淮海前綫全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絶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綫上。華東我軍遂於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浮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綫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
地理概念 Geographical concept |
淮海區域是指我國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的接壤地區,它包括20個地市(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城、棗莊、濟寧、泰安、萊蕪、日照、臨沂、菏澤、開封、商丘、周口、蚌埠、淮北、宿州、阜陽、亳州),它東瀕大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抵江淮,面積22.5萬平方公裏,人口1.4億,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的區域,與東部的其他地區相比,淮海區域仍欠發達。它包括徐州、蚌埠等鐵路樞紐和連雲港、日照等海港。它的開發事關億萬人民的生活。
一、淮海區域位於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與東部地區的交匯處,新亞歐大陸橋的建成和開發,中西部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淮海經濟振興繁榮、起到帶動輻射的作用。
新亞歐大陸橋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的鹿特丹,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徑。新亞歐大陸橋的中國段就是隴海蘭新鐵路——它是我國最長的交通幹綫——更重要的是,它橫貫中國東部、中部、西部,溝通三大經濟帶,必將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西部大開發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沿綫區域(“隴海蘭新經濟帶”)共有五大中心城市:徐州、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
淮海位於隴海蘭新經濟帶的最東端,它應當較為發達,但是由於它屬於中國南北過渡地帶,歷史上的兵荒戰亂、黃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係的澇旱自然災害、沿海地段的????鹼地、基礎設施薄弱、人才外流相當嚴重,使得淮海地區未得到充分開發,成了東部的欠發達地區。而淮海又因欠發達,無法發揮它應具備嚮中西部的輻射作用和在隴海蘭新經濟帶中的帶頭作用。
設立淮海省,省會設於徐州。淮海省的崛起將形成隴海蘭新經濟帶的大開發,形成五大省區聯動(徐州-淮海省,鄭州-河南省,西安-陝西省,蘭州-甘肅省,烏魯木齊-新疆),推動中、西部發展。
在徐州設省,也為東部北京、上海、南京諸都市分流了西北方向的外來人員。現在隴海蘭新鐵路東段沒有省會城市,西北方向的民衆沿隴海蘭新鐵路到達東部後,就衹好前往北京、上海、南京諸都市。在徐州設淮海省之後,恰好吸引了西北方向來的民工,減輕了諸都市的外來人口壓力,實現隴海蘭新鐵路沿綫區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有序流動。
這衹是國傢的一個規劃,現在還不確定,各位不要報太大的希望。
二、淮河-沂沭泗水係的治理和環境保護,要求有一個省級機構統籌規劃,但是淮河-沂沭泗水係分屬四省,造成了各省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綜合係統的治理,甚至可能相互扯皮。
淮海區域人口密集,然而,歷史上的黃河改道、奪淮,造成徐州城多次被淹、泗州城更是徹底消失——成了今天的洪澤湖,直至現在,睢寧、宿遷仍有“洪水走廊”之稱,淮河—沂沭泗水係經常的洪澇災害,對這一區域億萬人民的生産生活構成相當不利的影響。淮河-沂沭泗水係的污染防治同樣需要統一規劃。四省分治淮河-沂沭泗水係的弊端早已顯現,必須有一個省級機構來統一管理淮河-沂沭泗水係。
設立淮海省,恰好將淮河-沂沭泗水係納入一省統籌規劃,水利建設和生産力佈局的統一籌劃,對改善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産生活,將産生相當積極的影響。
三、連雲港、日照等港口的開發必須依賴淮海區域的經濟發展,這更需要設立淮海省。
江蘇、山東都是經濟大省,但是連雲港、日照與沿海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對落後些。究其原因:
(一)連雲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本來應該是隴海蘭新鐵路沿綫地區最重要的進出海口。但是江蘇的經濟重心在江南,沿江地區發達、沿海地區落後,南京經鐵路到連雲港需繞道安徽和徐州,太遠,何況南京和沿江各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所以江蘇進出口主要依賴沿江港口,連雲港長期得不到充分開發。
(二)日照開發較晚,不受重視,開放之初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沒有日照,1989年以前是縣級市,山東傳統上通過青島、煙臺等港口進出口。日照的開發亦很不充分。
????城有着漫長的海岸綫,但是過去認為不適合建立港口,故未開發,人才外流相當嚴重。濱海、射陽雖然現在認為適合建設港口,但是既無鐵路,也無高速公路,對外來投資無吸引力。
淮海省建立後,連雲港、日照等港口必將受到淮海省的高度重視,真正成為隴海蘭新經濟帶的主要進出海口,淮海的沿海港口發達,也將為淮海插上騰飛的翅膀。
四、清朝光緒年間,狀元、學者、實業傢張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應建行省議》,主張在“以徐州為衆星之月,東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蘇、皖、魯、豫四省交會之區的四十五州縣”建立行省,他認為,在徐州設省可以二便四要(便於裁漕督、便於練兵;“四要”是“訓農、勤工、通商、興學”)。張謇一生經營實業、出資辦學,在徐州設省和將隴海鐵路延長至南通、崇明,是他的兩個願望,但都未實現。
設省,用張謇的話來說,是“變散地為要害”;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更是“變邊緣為中心”,在四省邊緣地帶構造經濟中心,改變淮海的相對落後局面,實現新亞歐大陸橋東段的崛起。
1931年張我華等提交給中政會的縮小省區案中,主張在徐州設立“歸德省”。
1940年民國省製問題設計委員會鬍煥庸(地理學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張設立“徐淮省”,面積66872平方公裏。
1948-1949年,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阔區域爆發了著名的淮海戰役。
改革開放以來,淮海地區的聯繫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經濟區”。許多行政區劃專傢都認為,根據地理交通、人文風俗、經濟聯繫、城市發展等因素,應該建立“淮海省”,實現淮海地區的騰飛,實現東部的共同繁榮並通過新亞歐大陸橋推動中西部開發。
五、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總人口3億多,有必要也完全可以分出一個省來。
蘇、魯、豫、皖四省總人口3億多,相當於美國全國的人口。四省人口之多、淮海區域經濟上的巨大發展潛力,需要在這一區域置一個省,以減輕四省的治理負擔, 提高管理效率。
同時,淮海區域人口多、密度大,形成大城市的可能大,建立淮海省,適當引導,可以促進淮海區域的城市和經濟發展。
1988年設立的海南省(沿海)、1997年設立的重慶直轄市(沿江)的共同特點是山地多、人口密度低。而淮海省(沿橋兼沿海)為平原地形,且人口密度高,衹要搞好水利、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更容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海南省(沿海)1988年設省時的人口密度:193人/平方公裏 地理以山地為主
重慶市(沿江)1997年升格時的人口密度:367人/平方公裏 素有“山城”之稱
淮海區域(沿橋兼沿海)現在的人口密度:627人/平方公裏 以平原為主
我認為:人口多、密度大的淮海省將成為新世紀的第一個新設的省級單位,它的安定和繁榮對中國的東部的共同發達和中西部的發展乃至水利事業和環境保護都將産生巨大的影響。
六、 儘管許多專傢學者主張將全國改劃成45個以上的省,取消地區(地級市),省直管縣(市),實行“中央——省——市縣”三級架構。但筆者認為短時期內,地區(地級市)一級不可能廢除,不可能實行小省製。倒是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人口太多,壓力大,拆出一部分,成立淮海省的可能性大一些。
類似於設重慶直轄市的三種方案,淮海省的設置可以有三種方案:
(一)大方案:包括“淮海經濟區”全部20個地市。
(二)中方案: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棗莊、臨沂、日照、商丘、亳州10個地市和微山、響水、魚臺等縣(市縣同城的地方可以撤並)。人口約6000萬。這一範圍類似張謇主張的設省轄四十五個州縣的範圍。
(三)小方案:參照1940年地理學家鬍煥庸提出的“徐淮省”方案(35個市縣,相當於現在的約40個市縣)。
如果淮海省轄屬市縣不超過50個,可以實行省直管市縣制度。 |
|
淮海战役
總述
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又稱徐蚌會戰)
徐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爆發背景
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過程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是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决戰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漸成熟。因此,當濟南城內巷戰仍在激烈進行,但已勝券在握的時候,就於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粟裕軍事文集》第393頁———394頁)。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於9月25日19時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捲第19頁)
過程及戰況
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百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綫。11月16日,攻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决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第二階段: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嚮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將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衹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杜集團圍而不殲,部隊進行了20天休整。第三階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逃脫。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綫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幹淨,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綫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 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莊、臺兒莊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準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呀。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製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後團,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製、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嚮江漢、第6縱隊嚮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嚮南,第12兵團(黃維)嚮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已東撤,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綫。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遼瀋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之敵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於十一月四日,决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佈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於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决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於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 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製、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繫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製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占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嚮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璧。十一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嚮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决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嚮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决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嚮宿縣推進,並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於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於徐州地區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於碾莊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 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繫,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綫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占碾莊,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貢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衹能前進一至二公裏,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衹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 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繫,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嚮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並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一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 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後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嚮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 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采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 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决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着淮海前綫全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絶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綫上。華東我軍遂於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浮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綫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 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
|
- n.: Huaihai
|
|
淮海社區 淮海居委會 淮海街道 |
|
教育 | 幼兒園 | 教育機構 | 育兒 | 安徽 | 鐵路 | 江淮 | 中國礦業大學 | 科學領域 | 軟件測評 | 信息服務中心 | 科技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