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藥 : 動物 : 水産 : 中醫藥 : 中藥材 : 中藥飲片 : 中藥鑒定學 > 淡豆豉
目錄
簡介
  【別名】豆豉、杜豆豉
  【來源】豆科大豆屬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成熟種子經過一定的炮製方法加工而成。
  【製法】取桑葉、青蒿,置鍋內加水煎湯,過濾,取藥湯與洗淨的黑豆拌勻,湯吸盡後置籠內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內上蓋煎過的桑葉、青蒿渣,悶至發酵生黃衣為度,取出,曬幹即得。(每黑豆100斤,用桑葉4斤,青蒿7斤)
  【性味歸經】辛、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解表,除煩。用於感冒發熱,頭痛,虛煩,失眠。
  【用法用量】 2~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英文名】 semen sojae preparatum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l.) merr. 的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
  【製法】取桑葉、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濾過,煎液拌入淨大豆1000g 中,俟吸盡後,蒸透,取出,稍涼,再置容器內,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悶使發酵至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淨,置容器內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酵、香氣溢出時,取出,略蒸,乾燥,即得。
  【性狀】本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
  【鑒別】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數分鐘,濾過。取濾液0.5ml ,點於濾紙上,待幹,噴以1% 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幹後,在100~110℃加熱約10分鐘,顯紫紅色。
  【性味歸經】苦、辛,涼。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解表,除煩,宣發鬱熱。用於感冒、寒熱頭痛,煩燥胸悶,虛煩不眠。
  【用法用量】 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中藥化學成分
  本品含蛋白質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維生素b10.07mg/100g,維生素b20.34mg/100g,菸酸2.4mg/100g;另含鈣、鐵、磷????、氨基酸以及酶。又謂,從發酵大豆中分離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功效
  解肌發表;宣鬱除煩
考證
  出自《本草匯言 》。
  1.《肘後方》:傷寒有數種,今取一藥兼療。若初覺頭痛,肉熱,脈供,起一、二日,便作此加減蔥豉湯。蔥白一虎口,豉一升,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不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諸名醫方皆用此,更有加減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時氣,必先用此湯服之,往往便瘥。
  2. 陶弘景中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暑熱煩悶,冷水漬飲二、三升。依康伯法,先以醉、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又蒸曝,凡三過,乃末椒、幹薑屑合和以進食,勝今作油豉也。患腳入恆將其酒浸以滓薄腳皆瘥。好者,出襄陽、錢塘,香美而濃,取中心彌善也。
  3.《綱目》: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鹹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鹹者,當隨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時取中心者,非剝皮取心也,此說見《外臺秘要》。
  4.《本經逢原》:淡豆豉,入發散藥,陳者為勝,入涌吐藥,新者為良。
  科屬分類
  豆科
主治
  外感表證;寒熱頭痛;心煩;胸悶
  生態環境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各傢論述
  1.《綱目》: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2.《本草經疏》:豉,惟江右談者治病。《經》雲,味苦寒無毒,然詳其用,氣應微溫。蓋黑豆性本寒,得蒸曬之氣必溫,非苦溫則不能發汗、開腠理、治傷寒頭痛、寒熱及瘴氣惡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煩躁滿悶,以熱鬱胸中,非宣劑無以除之,如傷寒短氣煩躁,胸中懊憹,餓不欲食,虛煩不得眠者,用梔子豉湯吐之是也。又能下氣調中闢寒,故主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3.《本草匯言》:淡豆豉,治天行時疾,疫癘瘟瘴之藥也。王紹隆曰:此藥乃宣鬱之上劑也。凡病一切有形無形,壅脹滿悶,停結不化,不能發越緻疾者,無不宣之,故統治陰陽互結,寒熱選侵,暑濕交感,食飲不運,以致傷寒寒熱頭痛,或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甚至反復顛倒,心中澳憹,一切時災瘟瘴,瘧痢斑毒,伏痧惡氣,及雜病科痰飲,寒熱,頭痛,嘔逆,胸結,腹脹,逆氣,喘吸,腳氣,黃疸,黃汗,一切沉滯濁氣搏聚胸胃者,鹹能治之。倘非關氣化寒熱時瘴,而轉屆形藏實熱,緻成痞滿燥實堅者,此當卻而謝之也。
  4.《本經疏證》:豆豉治煩躁滿悶,非特由於傷寒頭痛寒熱者可用,即由於瘴氣惡毒者亦可用也。蓋煩者陽盛,躁者陰逆,陽盛而不得下交,陰逆而不能上濟,是以神不安於內,形不安於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復顛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見上以熱盛,不受陰之滋,下因陰逆,不受陽之降,治之不以他藥,止以豆豉梔子成湯,以梔子能泄熱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陰上逆矣。
  5.《別錄》: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6.《藥性論》:治時疾熱病發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
  7.《日華子本草》:治中毒藥,瘧疾,骨蒸;並治犬咬。
  8.《珍珠囊》: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
  9.《綱目》: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癍,嘔逆。
  10.《本經逢原》:以水浸絞汁,治誤食鳥獸肝中毒。
  11.《會約醫鏡》:安胎孕。
選方
  ①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 以水四升,先煎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華,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傷寒論》梔子豉湯)②治溫毒發斑,大疫難救: 黑膏生地黃半斤(切碎),好豉一升,豬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減一,絞去滓,末雄黃、麝香如大豆者納中,攪和,盡服之;毒從皮中出。(《補缺肘後方》)③治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作。(《範汪方》豉薤湯)④治多年肺氣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錢半(研飛如粉),豆豉(好者)一兩半(水略潤少時,以紙浥幹,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極勻, 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量大小與之,並用極冷臘茶情臨臥吞下,以知為度。(《本事方》紫金丹)⑤治斷奶乳脹: 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餘下洗乳房。(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⑥治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 焦炒豉,令煙絶為末,油調敷之。(姚和衆)⑦治陰莖上瘡痛爛: 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塗上,幹易,禁熱食韭菜、蒜。(《藥性論》)
用藥禁忌
  1.《藥性論》:得xi良。
  2.《本草經疏》:凡傷寒傳人陰經與夫直中三陰者,皆不宜用。
動植物形態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總狀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釧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竜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綫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緑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緑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功效分類
  解表藥
炮製方法
  取桑葉、青蒿加水煎湯,過濾,取藥湯與洗淨的黑大豆拌勻,俟湯吸盡後,置籠內蒸透,取出略涼,再置容器內,上蓋煎過的桑葉、青蒿渣,悶至發酵生黃衣為度,取出,曬幹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葉4斤、青蒿7斤)《綱目》: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鬥,六月內淘淨,水浸一宿,瀝幹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淨,以水拌幹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築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人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築封即成。淡豉製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藥物如辣蓼、佩蘭、蘇葉、藿香、麻黃、青蒿、羌活、柴鬍、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藥汁,用以煮豆;或將藥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後悶置發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本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無光澤,一側有棕色的條狀種臍,珠孔不明顯。子葉2片,肥厚。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微,味微甘。以粒大、飽滿、色黑者為佳。
No. 11
  淡豆豉
  (《本草匯言》)
  【異名】香豉(《傷寒論》),淡豉(《綱目》)。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子經蒸罨加工而成。植物形態詳"黑大豆"條。
  【製法】取桑葉、青蒿加水煎湯,過濾,取藥湯與洗淨的黑大豆拌勻,俟湯吸盡後,置籠內蒸透,取出略涼,再置容器內,上蓋煎過的桑葉、青蒿渣,悶至發酵生黃衣為度,取出,曬幹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葉4斤、青蒿7斤)
  《綱目》:"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鬥,六月內淘淨,水浸一宿,瀝幹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淨,以水拌幹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築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築封即成。"
  淡豉製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藥物如辣蓼、佩蘭、蘇葉、藿香、麻黃、青蒿、羌活、柴鬍、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藥汁,用以煮豆;或將藥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後悶置發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藥材】乾燥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5~1釐米,寬3~6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縱橫不整的皺折,上有黃灰色膜狀物。外皮多鬆泡,有的已脫落,露出棕色種仁。質脆,易破碎,斷面色較淺。有黴臭,昧甘。以色黑、附有膜狀物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
  【性味】苦,寒。
  ①《別錄》:"味苦,寒,無毒。"
  ②《千金·食治》:"味苦甘,寒,澀,無毒。"
  ③《珍珠囊》:"苦鹹。"
  【歸經】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手少陽三焦經。"
  ③《要藥分劑》:"入肺、胃二經。"
  【功用主治】解表,除煩,宣鬱,解毒。治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躁,胸悶。
  ①《別錄》;"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②《藥性論》:"治時疾熱病發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
  ③《日華子本草》:"治中毒藥,瘧疾,骨蒸;並治犬咬。"
  ④《珍珠囊》:"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
  ⑤《綱目》:"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癍,嘔逆。"
  ⑥《本經逢原》:"以水浸絞汁,治誤食鳥獸肝中毒。"
  ⑦《會約醫鏡》:"安胎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劑。外用:搗敷或炒焦研末調敷。
  【宜忌】①《藥性論》:"得醯良。"
  ②《本草經疏》:"凡傷寒傳入陰經與夫直中三陰者,皆不宜用。"
  【選方】①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傷寒論》梔子豉湯)
  ②治溫毒發斑,大疫難救:黑膏生地黃半斤(切碎),好豉一升,豬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減一,絞去滓,末雄黃、麝香如大豆者納中,攪和,盡服之,毒從皮中出。(《補缺肘後方》)
  ③治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作。(《範汪方》鼓薤湯)
  ④治多年肺氣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錢半(研飛如粉),豆豉(好者)一兩半(水略潤少時,以紙浥幹,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極勻,丸如麻子太,每服十五丸,小兒量大小與之,並用極冷臘茶清臨臥吞下,以知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⑤治斷奶乳脹: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餘下洗乳房。(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⑥治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焦炒豉,令煙絶為末,油調敷之。(姚和衆)
  ⑦治陰莖上瘡痛爛: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塗上,幹易,禁熱食韭菜、蒜。(《藥性論》)
  【名傢論述】①《綱目》:"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②《本草經疏》:"豉,惟江右淡者治病。《經》雲,味苦寒無毒,然詳其用,氣應微溫。蓋黑豆性本寒,得蒸曬之氣必溫,非苦溫則不能發汗、開腠理、治傷寒頭痛、寒熱及瘴氣惡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煩躁滿悶,以熱鬱胸中,非宣劑無以除之,如傷寒短氣煩躁,胸中懊憹,餓不欲食,虛煩不得眠者,用梔子豉湯吐之是也。又能下氣調中闢寒,故主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③《本草匯言》:"淡豆豉,治天行時疾,疫癘瘟瘴之藥也。王紹隆曰:此藥乃宣鬱之上劑也。凡病一切有形無形,壅脹滿悶,停結不化,不能發越緻疾者,無不宣之,故統治陰陽互結,寒熱迭侵,暑濕交感,食飲不運,以致傷寒寒熱頭痛,或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甚至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一切時災瘟瘴,瘧痢斑毒,伏痧惡氣,及雜病科痰飲,寒熱,頭痛,嘔逆,胸結,腹脹,逆氣,喘吸,腳氣,黃疸,黃汗,一切沉滯濁氣搏聚胸胃者,鹹能治之。倘非關氣化寒熱時瘴,而轉屬形藏實熱,緻成痞滿燥實堅者,此當卻而謝之也。"
  ④《本經疏證》:"豆豉治煩躁滿悶,非特由於傷寒頭痛寒熱者可用,即由於瘴氣惡毒者亦可用電。蓋煩者陽盛,躁者閉逆,陽盛而不得下交,阻逆而不能上濟,是以神不安於內,形不安於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惟其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見上以熱盛,不受陰之滋,下因陰逆,不受陽之降,治之不以他藥,止以豆豉梔子成湯,以梔子能泄熱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陰上逆矣。"
用藥禁忌
  1.《藥性論》:得XI良。
  2.《本草經疏》:凡傷寒傳人陰經與夫直中三陰者,皆不宜用。
  3.胃虛易嘔者慎服。
  4.不宜復用汗吐之藥。
補遺
  製作指導:
  1. 凡外感表癥,無論風寒,風熱均可應用,惟效力較弱,故常與其他解表藥配伍使用。
  2. 若濕熱鬱蒸之酒疸,心中熱痛者,可與大黃、梔子同用,以清熱利濕。
  食療作用:
  淡豆豉味苦、甘、辛,性涼;歸肺、胃經;氣香宣散;
  具有疏散解表,宣鬱除煩的功效;
  主治外感表癥,惡寒發熱,胸中煩悶,虛煩不眠,口舌生瘡。
  淡豆豉粒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一側有棕色的條狀種臍。質柔軟,斷面棕黑色,子葉2片,肥厚。氣香,味微甘。 以粒大、飽滿、色黑者為佳。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淡豆豉
  漢語拼音:
  Dandouchi
  英文名:
  SEMEN SOJAE PRAEPARATUM
  基原:
  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
  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
  鑒別:
  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數分鐘,濾過。取濾液0.5ml,點於濾紙上,待幹,噴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幹後,在100-110℃加熱約10分鐘。顯紫紅色。
  檢查:
  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在50-60℃水浴中溫浸1小時,濾過。取濾液1ml,加1%硫酸銅溶液與40%氫氧化鉀溶液各4滴,振搖,應無紫紅色出現。
  炮製方法:
  取桑葉、青蒿各70-1009,加水煎煮,濾過,煎液拌入淨大豆1000g中,俟吸盡後,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內,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悶使發酵至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淨,置容器內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酵、香氣溢出時,取出,略蒸,乾燥,即得。
  性味:
  苦、辛,涼。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解表,除煩,宣發鬱熱。
  主治:
  用於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用法用量:
  6-12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國藥典2000版
  淡豆豉
  拼音名:Dandouchi
  英文名:SEMENSOJAEPREPARATUM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69
  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
  【製法】取桑葉、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濾過,煎液拌入淨大豆1000g中,
  俟吸盡後,蒸透,取出,稍涼,再置容器內,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悶使發酵至
  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淨,置容器內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酵、香氣溢出
  時,取出,略蒸,乾燥,即得。
  【性狀】本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
  不平。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
  【鑒別】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數分鐘,濾過。取
  濾液0.5ml,點於濾紙上,待幹,噴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幹後,在
  100~110℃加熱約10分鐘,顯紫紅色。
  【檢查】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在50~60℃水浴中溫浸1小時,濾過。取
  濾液1ml,加1%硫酸銅溶液與40%氫氧化鉀溶液各4滴,振搖,應無紫紅色出現。
  【性味與歸經】苦、辛,涼。歸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解表,除煩,宣發鬱熱。用於感冒、寒熱頭痛,煩燥胸悶,虛煩
  不眠。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中草藥
    SEMEN SOJAE PREPARATUM
英文解釋
  1. :  Fermented Soybean,  Semen Sojae Preparatrm
包含詞
淡豆豉丸淡豆豉免煎淡豆豉提取物
淡豆豉瘦肉紅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