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淋巴管通往靜脈間的大小不一的圓形或橢圓形小體。多成群分佈於頸、腋窩、腹股溝、腸係膜及大血管附近。産生的淋巴細胞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又能作為濾器清除淋巴液中的細菌、病毒或瘤細胞 |
|
淋 巴 結
哺乳類特有的周圍淋巴器官,由淋巴細胞集合而成。呈豆形,位於淋巴管行進途中,是産生免疫應答的重要器官之一。淋巴結的一側隆凸,連接數條輸入淋巴管,另一側凹陷,稱為“門”,有輸出淋巴管和神經、血管出進。淋巴結表面包有被膜,被膜的結締組織伸入淋巴結內形成小梁,構成淋巴結的支架。被膜下為皮質區。淋巴結的中心及門部為髓質區。皮質區有淋巴小結、彌散淋巴組織和皮質淋巴竇(簡稱皮竇)。髓質包括由緻密淋巴組織構成的髓索和髓質淋巴竇(簡稱髓竇)。淋巴竇的竇腔內有許多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從輸入淋巴管流來的淋巴液先進入皮竇再流嚮髓竇,最後經輸出淋巴管離開淋巴結。淋巴結的主要功能是濾過淋巴液,産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淋巴結腫大或疼痛常表示其屬區範圍內的器官有炎癥或其他病變。因此按淋巴結分佈規律檢查淋巴結的情況,對診斷和瞭解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人體有成百上千的淋巴結,它的功用與“烽火臺”差不多。正常人淺表淋巴結很小,直徑多在0.5釐米以內,表面光滑、柔軟,與周圍組織無粘連,亦無壓痛,平時是“風平浪靜”的。但當某處淋巴結腫大或有其它異常時,表明所屬區域器官有病變發生。當細菌從受傷處進入你的機體時,淋巴細胞會産生淋巴因子和抗體有效地殺滅細菌。“鬥爭”的結果是淋巴結內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反應性增生,使淋巴結腫大,稱為淋巴結反應性增生,能引起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的還有病毒、某些化學藥物、代謝的毒性産物、變性的組織成分及異物等。癌癥經淋巴轉移時,也會引起淋巴結腫大,先聚集於邊緣竇,以後生長繁殖而纍及整個淋巴結。因此,腫大的淋巴結是人體的烽火臺,是一個報警裝置。
淋巴結遍布全身,衹有比較表淺的部位纔可觸及。頸部、頜下、鎖骨上窩、腋窩、腹股溝等最易摸到。當淋巴結腫大時,可摸到皮膚下有圓形、橢圓形或條索狀的結節。如在頜下摸到腫大的淋巴結,表示口腔內有病變。如扁桃體炎、牙周炎等。頸部出現成患的球狀隆起,首先應考慮到頸淋巴結核。鼻咽癌病人往往在頸部也可以摸到腫大的淋巴結。腋窩部淋巴結腫大,常揭示上肢或乳房有疾患。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是下肢、臀部有感染性疾病的信號。除此以外,還提醒人們不可忽視子宮癌、睾丸癌、直腸癌導致的病理反應。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多表示腹腔內有癌細胞沿胸導管上轉移。如肝癌、胃癌、結腸癌等。右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表示胸腔內有癌細胞沿右側淋巴管嚮上轉移。如肺癌、食道癌等。患淋巴性白血病時,全身各處淋巴結均表現腫大。
常握淋巴結腫大的性質,對於疾病的診斷也有重要意義。如係急慢性炎癥,淋巴結質地柔軟,能活動,與周圍組織和皮膚無粘連,有遊離感,急性期有紅、腫、熱、痛的典型癥狀。淋巴結結核,早期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無粘連,病情加重可繼續腫大。但不超過核桃大小,以後可粘連融合成片,發生變化,破潰,流出黃棕色膿液或豆腐渣樣物質。癌腫所致淋巴結腫大多呈石頭樣堅硬,表現凸凹不平,與皮膚可粘連在一起,無疼痛或壓痛。淋巴性白血病,腫大的淋巴結能活動、不粘性、光滑、不硬、不痛,也不化膿破潰。
人們根據淋巴結腫大——“烽火臺”報警,一般就可弄清淋巴結腫大的原發病竈。必要時還應當進行x綫攝片、病理切片鏡檢、b超及ct等特殊檢查。這樣“順藤摸瓜”和綜合分析,躲在背後的病魔自然會原形畢露。 |
|
淋巴結在人體中有成百上千,它的功用與“烽火臺”差不多。正常人淺表淋巴結很小,直徑多在0.5釐米以內,表面光滑、柔軟,與周圍組織無粘連,亦無壓痛,平時是“風平浪靜”的。但當某處淋巴結腫大或有其它異常時,表明所屬區域器官有病變發生。當細菌從受傷處進入你的機體時,淋巴細胞會産生淋巴因子和抗體有效地殺滅細菌。“鬥爭”的結果是淋巴結內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反應性增生,使淋巴結腫大,稱為淋巴結反應性增生,能引起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的還有病毒、某些化學藥物、代謝的毒性産物、變性的組織成分及異物等。癌癥經淋巴轉移時,也會引起淋巴結腫大,先聚集於邊緣竇,以後生長繁殖而纍及整個淋巴結。因此,腫大的淋巴結是人體的烽火臺,是一個報警裝置。 |
|
哺乳類特有的周圍淋巴器官,由淋巴細胞集合而成。呈豆形,位於淋巴管行進途中,是産生免疫應答的重要器官之一。淋巴結的一側隆凸,連接數條輸入淋巴管,另一側凹陷,稱為“門”,有輸出淋巴管和神經、血管出進。淋巴結表面包有被膜,被膜的結締組織伸入淋巴結內形成小梁,構成淋巴結的支架。被膜下為皮質區。淋巴結的中心及門部為髓質區。皮質區有淋巴小結、彌散淋巴組織和皮質淋巴竇(簡稱皮竇)。髓質包括由緻密淋巴組織構成的髓索和髓質淋巴竇(簡稱髓竇)。淋巴竇的竇腔內有許多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從輸入淋巴管流來的淋巴液先進入皮竇再流嚮髓竇,最後經輸出淋巴管離開淋巴結。淋巴結的主要功能是濾過淋巴液,産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淋巴結腫大或疼痛常表示其屬區範圍內的器官有炎癥或其他病變。因此按淋巴結分佈規律檢查淋巴結的情況,對診斷和瞭解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淋巴結對病毒的過濾效果不佳。
淋巴結遍布全身,衹有比較表淺的部位纔可觸及。頸部、頜下、鎖骨上窩、腋窩、腹股溝等最易摸到。當淋巴結腫大時,可摸到皮膚下有圓形、橢圓形或條索狀的結節。如在頜下摸到腫大的淋巴結,表示口腔內有病變。如扁桃體炎、牙周炎等。頸部出現成患的球狀隆起,首先應考慮到頸淋巴結核。鼻咽癌病人往往在頸部也可以摸到腫大的淋巴結。腋窩部淋巴結腫大,常揭示上肢或乳房有疾患。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是下肢、臀部有感染性疾病的信號。除此以外,還提醒人們不可忽視子宮癌、睾丸癌、直腸癌導致的病理反應。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多表示腹腔內有癌細胞沿胸導管上轉移。如肝癌、胃癌、結腸癌等。右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表示胸腔內有癌細胞沿右側淋巴管嚮上轉移。如肺癌、食道癌等。患淋巴性白血病時,全身各處淋巴結均表現腫大。
掌握淋巴結腫大的性質,對於疾病的診斷也有重要意義。如係急慢性炎癥,淋巴結質地柔軟,能活動,與周圍組織和皮膚無粘連,有遊離感,急性期有紅、腫、熱、痛的典型癥狀。淋巴結結核,早期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無粘連,病情加重可繼續腫大。但不超過核桃大小,以後可粘連融合成片,發生變化,破潰,流出黃棕色膿液或豆腐渣樣物質。癌腫所致淋巴結腫大多呈石頭樣堅硬,表現凸凹不平,與皮膚可粘連在一起,無疼痛或壓痛。淋巴性白血病,腫大的淋巴結能活動、不粘性、光滑、不硬、不痛,也不化膿破潰。
人們根據淋巴結腫大——“烽火臺”報警,一般就可弄清淋巴結腫大的原發病竈。必要時還應當進行X綫攝片、病理切片鏡檢、B超及CT等特殊檢查。這樣“順藤摸瓜”和綜合分析,躲在背後的病魔自然會原形畢露。 |
|
淋巴結:49號切片,牛淋巴結,HE染色。
(1).被膜:由較緻密的結締組織構成,被膜伸入淋巴結內,形成小梁。
(2).皮質:
淋巴小結:在被膜下方,圓形或卵圓形。在淋巴小結內可看到三種結構:帽區、亮區、暗區。
皮質淋巴竇:被膜下或小梁旁,以及與淋巴小結之間,竇壁由內皮細胞組成,靠被膜或小梁側竇壁完整;有網狀細胞的突起在皮質淋巴竇中形成網眼,網眼中有少量淋巴細胞。巨噬細胞 。
副皮質區:位於淋巴小結和髓質之間,有大量散在淋巴細胞,主要是T淋巴細胞,還有巨噬細胞。
(3).髓質:即位於淋巴結的中央部分,由髓索和髓質淋巴竇組成。
髓索:淋巴組織排列成索狀,與副皮質區相連。髓索內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等。
髓質淋巴竇:夾於髓索之間,與皮質淋巴竇相通,結構也相同、巨噬細胞。 |
|
是淋巴管嚮心行程中不斷經過的淋巴器官,為大小不等的灰紅色的扁圓形或橢圓形小體,直徑約2~25mm,質軟色灰紅。其隆凸側有數條輸入淋巴管進入,而其凹陷側稱淋巴結門,有1~2條輸出淋巴管及血管和神經出入。全身淋巴結約800多個。
淋巴結常成群聚集,也有淺、深群之分。多沿血管分佈,位於身體屈側活動較多的部位。在四肢,淋巴結多位於關節的屈側;在體腔內多沿血管幹排列或多位於器官門的附近。胸、腹、盆腔的淋巴結多位於內臟門和大血管的周圍。
人體某器官或某部位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結,該淋巴結稱為該器官或該部位的局部淋巴結。 |
|
主要功能是濾過淋巴液,産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 當局部感染時,細菌、病毒或癌細胞等可沿淋巴管侵入,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 如該淋巴結不能阻止和消滅它們,則病變可沿淋巴管的流註方向擴散和轉移。
(1)過淋巴液:病原體侵入皮下或粘膜後,很容易進入毛細淋巴管回流入淋巴結。當淋巴緩慢地流經淋巴竇時,巨噬細胞可清除其中的異物,如對細菌的清除率可達99%,但對病毒及癌細胞的清除率常很低。清除率常與抗原的性質、毒力、數量以及機體的免疫狀態等密切相關。
(2)進行免疫應答:抗原進入淋巴結後,巨噬細胞和交錯突細胞可捕獲與處理抗原,使相應特異性受體的淋巴細胞發生轉化。識別抗原與細胞間協作的部位在淺層皮質與深層皮質交界處。引起體液免疫應答時,淋巴小結增多增大,髓索內漿細胞增多。引起細胞免疫應答時,副皮質區明顯擴大,效應性T細胞輸出增多。淋巴結內的T細胞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75%,B細胞占25%,大顆粒淋巴細胞極少或無,淋巴結內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常同時發生,以那一種為主視抗原性質而定。淋巴結實質內有許多神經末梢,但淋巴小結內尚未發現。淋巴細胞表面有多種神經遞質受體,說明神經係統對淋巴結內的免疫應答有一定的調作用。 |
|
皮質:位於被膜下方,由淺層皮質、副皮質區及皮質淋巴竇構成
淺層皮質(superfacial cortex):為皮質的B細胞區,由薄層的彌散淋巴組織及淋巴小結組成。淋巴小結即在此薄層淋巴組織中發育而成,增大後嵌入深部的副皮質區。當淋巴小結密集時,僅在淋巴小結之間近被膜下淋巴竇處仍有薄層的彌散淋巴組織,也為B細胞區。發育良好的次級淋巴小結的正中切面,可見相當大的生發中心,它可分為暗區和明區兩部分(圖9-11)。生發中心的頂部及周圍有一層密集的小淋巴細胞,以頂部最厚,稱為小結帽(cap)(圖9-11)。淋巴小結內95%的細胞為B細胞,其餘為巨噬細胞、濾泡樹突細胞和Th細胞等。生發中心的暗區較小位於生發中心的基部,主要由許多轉化的大B細胞組成,細胞的胞質較豐富,嗜鹼性強而着色較深。它們經過數次分裂和膜抗體結構突變過程,形成許多中等大小的B細胞。這些B細胞受濾泡樹突細胞表面聚集的抗原的選擇作用,衹有其膜抗體與表面抗原有高度親和性的細胞能保留繼續分裂和分化,其餘的則均被淘汰,由明區內的易染體巨噬細胞(tingible-body macrophage)吞噬清除(圖9-12)。繼續分裂分化的B細胞在明區近帽處形成兩類小淋巴細胞:①漿細胞前身,它們隨即遷移到髓質,或在其它淋巴器官、淋巴組織或慢性炎癥竈處,轉變為漿細胞;②B記憶細胞,它們也可遷出淋巴結,並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帽部主要為處女型B細胞,其功能意義未明。
副皮質區(paracortex zone):位於皮質的深層,為較大片的彌散淋巴組織,又稱深層皮質單位(deep cortex unite),主要由T細胞聚集而成(圖9-13)。每個單位與一條輸入淋巴管相對應,位於約10數個淋巴小結的深部。整個單位呈半球形,其球面朝嚮髓質,較平的一面朝嚮多個淋巴小結。深層皮質單位可分為中央區和周圍區。中央區含大量T細胞和一些交錯突細胞等,細胞較密集,為胸腺信賴區,新生動物切除胸腺後,此區即呈空竭狀。細胞免疫應答時,此區細胞的分裂相增多,並迅速擴大。周圍區為包圍中央區的一層較稀疏的彌散淋巴組織,含T細胞及B細胞,還有許多高內皮的毛細血管後微靜脈,它是血液內淋巴細胞進入淋巴組織的重要通道(圖9-14)。血液流經此段時,約有10%的淋巴細胞穿越內皮細胞進入深層皮質單位周圍區,再遷移到其它部位。在周圍區與髓質鄰接處,含有一些小盲淋巴竇(small blind sinus),它們是髓竇的起始部,也是副皮質區淋巴竇的重要通道。 |
|
淋巴結因內部細胞增生或腫瘤細胞浸潤而體積增大的現象。臨床常見的體徵。可通過觸摸頜下、頸部、鎖骨上窩、腋窩和腹股溝等部位而發現,但肺門、縱隔、腹膜後和腸係膜等體內腫大的淋巴結則要靠X射綫、CT和B超等才能發現。淋巴結腫大常見3種情況:①良性腫大。包括各種感染、結締組織病和變態反應等引起的腫大。臨床常呈良性經過,隨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完全恢復。②惡性腫大。包括原發於淋巴結的惡性腫瘤如淋巴瘤、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惡性組織細胞病等及其他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轉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臨床呈惡性經過,淋巴結持續性進行性腫大,若不積極治療,常會進行性惡化死亡。③介於良性與惡性間的腫大。如血管原始免疫細胞性淋巴結病和血管濾泡性淋巴結增生癥等。開始常為良性,可變成惡性而致命。因此在確定淋巴結腫大後,關鍵是確定其原因和性質,局部腫大伴明顯疼痛者常提示感染;進行性無痛性腫大者常提示惡性腫瘤性疾病。骨髓穿刺特別是淋巴結活檢可幫助確診。淋巴結腫大的治療以病因而定,如淋巴腺結核可應用鏈黴素和雷米封等,若為惡性淋巴瘤,應以聯合化療為主,若為癌癥晚期轉移,則預後極差。
淋巴結腫大非常多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人群,可見於多種疾病,有良性,也有惡性,故重視淋巴結腫大的原因,及時就診、確診,以免誤、漏診,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談一談淋巴結腫大的常見原因。
慢性淋巴結炎 多數有明顯的感染竈,且常為局限性淋巴結腫大,有疼痛及壓痛,一般直徑不超過2~3cm,抗炎治療後會縮小。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長期存在而無變化的扁平淋巴結,多無重要意義。但無明顯原因的頸部、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標志着全身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應予以重視,進一步檢查確定。
結核性淋巴結炎 有發熱、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見於青壯年。常伴發肺結核,淋巴結質地不均勻,有的部分較輕(幹酪樣變),有的部分較硬(纖維化或鈣化),且互相粘連,並和皮膚粘連,所以活動度差。這類患者結核菌素實驗和血中結核抗體陽性。
惡性淋巴瘤 也可見於任何年齡組,其淋巴結腫大常為無痛性、進行性腫大,可從黃豆大到棗大,中等硬度。一般與皮膚無粘連,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動。到了後期淋巴結可長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塊,直徑達20cm以上,侵犯皮膚,破潰後經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縱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膚、乳腺、神經係統等。確診需活組織病理檢查。臨床上惡性淋巴瘤常易誤診,以表淺淋巴結腫大為首發表現者,有70%~80%在初診時被確診為淋巴結炎或淋巴結結核,以致延誤治療。
巨大淋巴結增生 是一種易誤診的罕見病。常表現為原因不明的淋巴結腫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縱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門及肺內。其它受侵部位有頸部、腹膜後、盆腔、腋窩以及軟組織。常易誤診為胸腺瘤、漿細胞瘤、惡性淋巴瘤等。瞭解本病的病理及臨床表現對早期診斷極為重要。
假性淋巴瘤 常發於淋巴結外的部位,如眼眶、胃的假性淋巴瘤及消化道的淋巴性息肉,均可形成腫塊。一般認為屬反應性的增生,由炎癥引起。
淋巴結轉移瘤 淋巴結常較硬,質地不均勻,可找到原發竈。很少為全身性淋巴結腫大。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也常有淋巴結腫大,特別是兒童常見的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臨床上急,常伴有發熱、出血、肝和脾腫大、胸骨壓痛等,血液學和骨髓穿刺檢查可以確診鑒別。
結節病 在我國較少見,常侵犯雙側肺門,呈放射狀,伴有長期低熱。全身淋巴結都可腫大,尤其是耳前後、頜下、氣管旁。在臨床上很難與惡性淋巴瘤鑒別。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多見與青壯年男性,為EB病毒所致,但病人常一般情況良好,可有發熱及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也可有脾髒輕度腫大。外周血中有異形淋巴細胞,嗜異凝集實驗陽性可以確診。
血清病 為病人使用血清製品(破傷風抗毒素、狂犬疫苗等)後發生的一種疾病。少數患者以淋巴結腫大為最先出現的臨床癥狀。但多為註射處及滑車上淋巴結首先腫大。根據註射史及發熱、皮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可診斷。
淋巴結腫大很常見,列舉的以上10種疾病原因,希望能給大傢以啓示,及時就診、確診及鑒別,以便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
|
淋巴結的變化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及治療密切相關,尤其是對腫瘤的診斷、轉移及發展變化的觀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淋巴結分佈於全身,一般檢查衹能發現身體各部位表淺淋巴結的變化。
正常表淺淋巴結
1.正常情況下,表淺淋巴結很小,直徑多為0.2~o.5cm,質地柔軟,表面光滑。無壓痛,與毗鄰組織無粘連,常呈鏈狀與組群分佈,通常不易觸及。
2.表淺淋巴結的部位
(1)耳前淋巴結:位於耳屏前方。
(2)耳後淋巴結:位於耳後乳突表面、胸鎖乳突肌止點處,亦稱為乳突淋巴結。
(3)枕淋巴結:位於枕部皮下,斜方肌起點與胸鎖乳突肌止點之間。
(4)頜下淋巴結:位於頜下腺附近,在下頜角與頦部之中間部位。
(5)頦下淋巴結:位於頦下三角內,下頜舌骨肌表面,兩側下頜骨前端中點後方。
(6)頸前淋巴結:位於胸鎖乳突肌表面及下頜角處。
(7)頸後淋巴結:位於斜方肌前緣。
(8)鎖骨上淋巴結:位於鎖骨與胸鎖乳突肌所形成的夾角處。(圖3-2-8)
(9)腋窩淋巴結:是上肢最大的淋巴結組群,可分為五群:
1)外側淋巴結群:位於腋窩外側壁。
2)胸肌淋巴結群:位於胸大肌下緣深部。
3)肩胛下淋巴結群:位於腋窩後皺襞深 i部。
4)中央淋巴結群:位於腋窩內側壁近肋骨及前鋸肌處。
5)腋尖淋巴結群:位於腋窩頂部。
(10)滑車上淋巴結:位於上臂內側,內上髁上方3~4cm處,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之間的問溝內。
(11)腹股溝淋巴結: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股三角內,它又分為上、下兩群:①上群: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與韌帶平行排列,故又稱為腹股溝韌帶橫組或水平組。②下群:位於大隱靜脈上端,沿靜脈走嚮排列,故又稱為腹股溝淋巴結縱組或垂直組。
(12)胭窩淋巴結:位於小隱靜脈和胭靜脈的匯合處。 |
|
疾病名稱:淋巴結-膽道綜合徵
英文名稱:Ganglic-Biliary Syndrome;Derincentis綜合徵
藥物療法:摘除術
【概述】
淋巴結-膽道綜合徵(Ganglic-Biliary Syndrome)為肝門淋巴結腫大壓迫膽總管所致,我國自1980年以來有少數報道,本徵又稱Derincentis綜合徵。肝蒂的淋巴組織與腸係膜淋巴係統相連接,且腸係膜淋巴結發炎時多伴有肝門淋巴結炎,因此淋巴-膽道綜合徵可能與腸係膜淋巴結炎為同一疾病。
【診斷】
本徵臨床診斷較睏難,如有頻繁、劇烈的膽絞痛,不同程度阻塞性黃疸應考慮本徵,與急性膽囊炎膽石癥很難鑒別,B型超聲檢查有時亦不易區別,需剖腹探查才能確診。【治療措施】
確診後需將腫大的淋巴結摘除,若無膽囊炎或膽石癥等並發癥,則無須切除膽囊。【發病機理】
其發病機製可能是膽道前淋巴結腫大,持久不退,壓迫膽總管而出現臨床癥狀。【臨床表現】
表現為上腹部陣發性疼痛反復發作,有時伴惡心、嘔吐、畏寒、發熱、黃疸。體徵以劍突下及右上腹部明顯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Murphy徵陽性,膽囊區可能觸及腫塊,似急性膽囊炎表現。
上一篇:毛石腸梗阻綜合徵 下一篇:良性陣發性腹膜炎綜合徵 |
|
linbajie
淋巴結
lymph node
主要由淋巴細胞集結形成的腺樣結構。蠶豆狀,大小不一。成群分佈於頸部、腸係膜、腋窩、腹股溝和肺門等處。淋巴結凸面有許多輸入淋巴管通入,凹面除有輸出淋巴管通出外,還有血管和神經出入。淋巴結的實質分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皮質位於被膜下,由淋巴小結、副皮質區及淋巴竇構成。淋巴小結由密集的B淋巴細胞構成,其間有少量T細胞和巨噬細胞,其中央染色較淺,稱"生發中心"。遇抗原刺激時,生發中心增大,伴隨着漿細胞的增多和抗體的增高。副皮質區位於皮質的深層,由彌漫分佈的淋巴細胞組成,主要為T淋巴細胞,染色較深。淋巴結的中心部位為髓質,由髓索及其間的淋巴竇組成。髓索呈條索狀,是B淋巴細胞的居留處。在髓索內還有漿細胞和巨噬細胞,淋巴竇位於皮質被膜的深方和小梁之間以及髓索之間的網眼內,它們是相互交通的,也是淋巴運行的管道。竇壁由內皮細胞組成,竇內還有網狀細胞和巨噬細胞,後者屬於單核吞噬細胞係統,可清除淋巴液中的細菌及異物。因此,淋巴結除有清除侵入機體的有害物質的作用外,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當身體局部有細菌感染或腫瘤細胞轉移時,所屬區域的淋巴結常腫大。
|
|
哺乳類特有的周圍淋巴器官,由淋巴細胞集合而成。呈豆形,位於淋巴管行進途中,是産生免疫應答的重要器官之一。淋巴結的一側隆凸,連接數條輸入淋巴管,另一側凹陷,稱為“門”,有輸出淋巴管和神經、血管出進。淋巴結表面包有被膜,被膜的結締組織伸入淋巴結內形成小梁,構成淋巴結的支架。被膜下為皮質區。淋巴結的中心及門部為髓質區。皮質區有淋巴小結、彌散淋巴組織和皮質淋巴竇(簡稱皮竇)。髓質包括由緻密淋巴組織構成的髓索和髓質淋巴竇(簡稱髓竇)。淋巴竇的竇腔內有許多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從輸入淋巴管流來的淋巴液先進入皮竇再流嚮髓竇,最後經輸出淋巴管離開淋巴結。淋巴結的主要功能是濾過淋巴液,産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淋巴結腫大或疼痛常表示其屬區範圍內的器官有炎癥或其他病變。因此按淋巴結分佈規律檢查淋巴結的情況,對診斷和瞭解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
- : node, lymphoglandula
- n.: lymph follicle, lymph gland, lymph node, lymph node (gland)
|
|
|
|
淋巴結核 | 淋巴結病 | 淋巴結腫 | 腋淋巴結 | 淋巴結炎 | 顴淋巴結 | 面淋巴結 | 枕淋巴結 | 肝淋巴結 | 脾淋巴結 | 胰淋巴結 | 尖淋巴結 | 肘淋巴結 | 肱淋巴結 | 舌淋巴結 | 腓淋巴結 | 膕淋巴結 | 骶淋巴結 | 臀淋巴結 | 淋巴結結核 | 下頜淋巴結 | 淋巴結核的 | 淋巴結核病 | 看守淋巴結 | 集合淋巴結 | 縱隔淋巴結 | 淋巴結轉移 | 淋巴結腫大 | 頸淋巴結核 | 淋巴結病毒 | 膕深淋巴結 | 胸壁淋巴結 | 淋巴結發炎 | 哨衛淋巴結 | 咽後淋巴結 | 頸淋巴結炎 | 頜下淋巴結 | 局部淋巴結 | 耳前淋巴結 | 耳下淋巴結 | 腺內淋巴結 | 頰肌淋巴結 | 乳突淋巴結 | 鼻唇淋巴結 | 肘深淋巴結 | 中央淋巴結 | 胸肌淋巴結 | 肘淺淋巴結 | 膈上淋巴結 | 肋間淋巴結 | 椎前淋巴結 | 頸前淋巴結 | 喉前淋巴結 | 臀上淋巴結 | 臀下淋巴結 | 閉孔淋巴結 | 髂內淋巴結 | 骶岬淋巴結 | 髂間淋巴結 | 膕淺淋巴結 | 脛前淋巴結 | 脛後淋巴結 | 右腰淋巴結 | 膈下淋巴結 | 左腰淋巴結 | 胃左淋巴結 | 胃右淋巴結 | 闌尾淋巴結 | 幽門淋巴結 | 胰上淋巴結 | 胰下淋巴結 | 膽囊淋巴結 | 淋巴結壞死 | 胲下淋巴結 | 淋巴結增生 | 淋巴結鈣化 | 腹腔淋巴結 | 髂外淋巴結 | 淺表淋巴結 | 頸深淋巴結 | 頸淋巴結病 | 髂總淋巴結 | 胸淋巴結病 | 前哨淋巴結 | 頦下淋巴結 | 腹股溝淋巴結 | 胸腺淋巴結的 | 淋巴結切開術 | 淋巴結結核的 | 淋巴結清掃術 | 淋巴結造影術 | 門-腔淋巴結 | 輸精管淋巴結 | 耳前淋巴結炎 | 縱隔淋巴結核 | 胸內淋巴結核 | 急性淋巴結炎 | 頸前深淋巴結 | 頸前淺淋巴結 | 淋巴結穿刺術 | 肝門淋巴結核 | 鎖骨上淋巴結 | 淋巴結核治療 | 頸淋巴結結核 | 頸部淋巴結核 | 魏爾嘯淋巴結 | 慢性淋巴結炎 | 縱隔淋巴結炎 | 淋巴結結節病 | 腮腺淋巴結核 | 頸淋巴結腫大 | 頜下淋巴結炎 | 腸係膜淋巴結 | 肺門淋巴結炎 | 腹腔淋巴結核 | 頜下淋巴結核 | 縱隔後淋巴結 | 網膜孔淋巴結 | 腸管旁淋巴結 | 回結腸淋巴結 | 盲腸前淋巴結 | 盲腸後淋巴結 | 結腸旁淋巴結 | 右結腸淋巴結 | 中結腸淋巴結 | 左結腸淋巴結 | 幽門後淋巴結 | 幽門下淋巴結 | 中間腰淋巴結 | 腹壁下淋巴結 | 幽門上淋巴結 | 直腸上淋巴結 | 肺門淋巴結核 | 直腸旁淋巴結 | 膀胱旁淋巴結 | 膀胱前淋巴結 | 膀胱後淋巴結 | 子宮旁淋巴結 | 陰道旁淋巴結 | 腮腺淺淋巴結 | 腮腺深淋巴結 | 下頜下淋巴結 | 舌骨下淋巴結 | 甲狀腺淋巴結 | 氣管前淋巴結 | 滑車上淋巴結 | 乳房旁淋巴結 | 胸骨旁淋巴結 | 心包前淋巴結 | 肩胛下淋巴結 | 氣管旁淋巴結 | 頸外側淋巴結 | 胸肌間淋巴結 | 縱隔前淋巴結 | 淋巴結切除術 | 淋巴結活檢術 | 頸部淋巴結炎 | 腹股溝淋巴結炎 | 腹股溝淋巴結的 | 腋下淋巴結結核 | 外生殖器淋巴結 | 淋巴結核千草散 | 縱隔淋巴結結核 | 淋巴結移植手術 | 皮膚粘膜淋巴結 | 肺門淋巴結增大 | 鎖骨上淋巴結核 | 胸壁淋巴結結核 | 腸係膜淋巴結炎 | 腹股溝淺淋巴結 | 周圍淋巴結結核 | 急性頸淋巴結炎 | 頦下淋巴結結核 | 乳房淋巴結實驗 | 頸淋巴結切除術 | 頸下淋巴結腫大 | 頸外側深淋巴結 | 腹膜後淋巴結炎 | 胸內淋巴結結核 | 頸部淋巴結結核 | 頸外側淺淋巴結 | 腹股溝深淋巴結 | 肺門淋巴結結核 | 頜面部淋巴結炎 | 腹腔淋巴結結核 | 淋巴結型黑熱病 | 腸係膜淋巴結核 | 腹股溝淋巴結核 | 頜下淋巴結結核 | 全身淋巴結腫大 | 結核性淋巴結炎 | 腋窩淋巴結活檢 | 派爾集合淋巴結 | 腸道集合淋巴結 | 腋淋巴結清掃術 | 肺門淋巴結腫大 | 主動脈旁淋巴結 | 化膿性淋巴結炎 | 縱膈淋巴結腫大 | 壞死性淋巴結炎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