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 健康 > 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
目錄
No. 1
  【概述】
  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lcm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本病的臨床經過可有流行性感冒樣癥狀至腦膜炎、腦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現。病程具自限性,預後良好。本病實為動物性的傳染病,lcm病毒的天然宿主為褐傢鼠。
  【診斷】
  有與田鼠、小白鼠接觸史,或住處有鼠和附近有同樣病人,“流感樣”癥狀短暫緩解後,繼而出現腦膜刺激徵者腦脊液中增多的細胞幾全為淋巴細胞,氯化物正常而糖相對減少者等,均有重要參考價值。確診有賴於血清學試驗或病毒分離。
  本病易與流感、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各種病毒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混淆,應依流行病學資料、血清學檢查及病毒分離作出鑒別。因周圍血液中可出現少量的異常細胞,故易與傳染單核細胞增多癥合併腦膜炎的患者相混淆,但後者的異常淋巴細胞總數可達10%以上,且嗜異性凝集試驗每呈強陽性,eb病毒抗體(igm型膜殼抗體)亦多為陽性。
  【治療措施】
  本病無特殊治療。頭痛較劇時給予對癥處理,腦壓增高者則可采用甘露醇等脫水劑。
  【病原學】
  lcm病毒屬rna型病毒,大小為50mm左右。在形態學和血清學上與拉沙病毒、machupo病毒、tacaribe病毒等相似,故亦屬於沙拉病毒(arenavirus)。病原體有許多致病性(親不同組織性、毒力等)不同的型別,但各型具有相同的組特異性抗原。病毒在56℃不1小時可被滅活。在乙醚、甲醛、紫外綫及ph<7時均易被破壞。在50%甘油、-70℃長期保存。本病毒在雞胚或鼠胚纖維母細胞組織培養中能夠生長,對小鼠、白鼠、豚鼠、田鼠、兔、猴等均具致病力。
  【發病機理】
  本開門見山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病毒首先侵入呼吸道時,可在上皮細胞內大量繁殖,故不少病人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樣”癥狀。病毒入血後導致病毒血癥,可能過血腦屏障而感染腦膜細胞。本病死亡者極少;故很少有關其病理學改變的報告,主要的發現是腦腫脹、腦膜及脈絡叢有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毛細血管出血、壞死等。但也曾有報告中樞神經係統並無病進改變,而病變僅見於肺、肝、腎與腎上腺等髒器。
  【流行病學】
  本病呈世界性分豈有此理,一般呈散發,以秋鼕季為主。實驗室的意外感染,可致本病的暴發流行。國內很少有本病的報道。
  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為小褐傢鼠、田鼠、野生嚙齒動物也可作為傳染源。病鼠的尿、糞、唾液、鼻分泌物等中均含有病毒,使塵埃或食物受染,通過呼吸道及消化道使人感染;與病鼠的皮毛、排泄物接觸也可感染發病。男女老幼均具有易感性,年長兒童及青壯年的發病率較高;實驗室工作者、動物飼養者等的患病機會較多,一次感染後(包括隱性感染)均可敬獲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尚無人傳人傳播的報道。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為6日至數周,臨床表現多樣。
  ㈠流感樣型起病大多急驟,發熱可達39℃以上,伴有背痛、頭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人訴有惡心、嘔吐、畏光、淋巴結腫痛、腹瀉、皮疹或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病程2周左右,偶有復發。病後乏力感可持續2~4周。
  ㈡腦膜炎型可出現於“流感樣”癥狀後(常有短暫緩解期),或直接以腦膜炎癥開始。起病急,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徵等,除幼兒外,驚厥少見。神志一般無改變。病程約2周。
  ㈢其他腦膜腦炎型、腦脊髓炎型等罕見,表現為劇烈頭痛、譫安、昏迷、驚厥、癱瘓、精神失常等。部分病例有神經係統後遺癥,如失語、失聰、蛛網膜炎、不同程度的癱瘓、共濟失調、復視、斜視等。
  本病偶可並發睾丸炎、腮腺炎、肺炎、關節炎、孕婦流産等。
  【輔助檢查】
  周圍血象示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每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腦膜炎型患者的腦脊液細胞數可增至100~3000/mm3,其中90%以上為淋巴細胞;蛋白質增多,但一般不超過100mg/dl;糖正常或稍減低,氯化物正常。壓力正常或稍增高。
  急性期患者血液或腦脊液接種於小白鼠腦或腹腔中,可分離病原血清免疫熒光試驗在病程第一周即可陽性,有利於早期診斷。補體結合試驗於病程10~14天呈陽性,滴度於5~8周達高峰,4~6個月內消失。中和試驗僅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預防】
  主要的預防措施為消滅傢鼠、避免進食可能被鼠類污染的飲食,實驗工作者應加強個人防護。病人無需隔離。
  【預後】
  絶大多數順利恢復,罕有死亡者,伴腦炎者恢復較慢,並可有神經係統後遺癥。
疾病大全
  疾病名稱: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
  英文名稱: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
  藥物療法:對癥處理;甘露醇;脫水劑
  【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輔助檢查】【預防】【預後】【概述】
  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LCM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本病的臨床經過可有流行性感冒樣癥狀至腦膜炎、腦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現。病程具自限性,預後良好。本病實為動物性的傳染病,LCM病毒的天然宿主為褐傢鼠。
  【診斷】
  有與田鼠、小白鼠接觸史,或住處有鼠和附近有同樣病人,“流感樣”癥狀短暫緩解後,繼而出現腦膜刺激徵者腦脊液中增多的細胞幾全為淋巴細胞,氯化物正常而糖相對減少者等,均有重要參考價值。確診有賴於血清學試驗或病毒分離。 本病易與流感、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各種病毒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混淆,應依流行病學資料、血清學檢查及病毒分離作出鑒別。因周圍血液中可出現少量的異常細胞,故易與傳染單核細胞增多癥合併腦膜炎的患者相混淆,但後者的異常淋巴細胞總數可達10%以上,且嗜異性凝集試驗每呈強陽性,EB病毒抗體(IgM型膜殼抗體)亦多為陽性。【治療措施】
   本病無特殊治療。頭痛較劇時給予對癥處理,腦壓增高者則可采用甘露醇等脫水劑。【病原學】
  LCM病毒屬RNA型病毒,大小為50mm左右。在形態學和血清學上與拉沙病毒、Machupo病毒、Tacaribe病毒等相似,故亦屬於沙拉病毒(arenavirus)。病原體有許多致病性(親不同組織性、毒力等)不同的型別,但各型具有相同的組特異性抗原。病毒在56℃不1小時可被滅活。在乙醚、甲醛、紫外綫及pH<7時均易被破壞。在50%甘油、-70℃長期保存。本病毒在雞胚或鼠胚纖維母細胞組織培養中能夠生長,對小鼠、白鼠、豚鼠、田鼠、兔、猴等均具致病力。【發病機理】
  本開門見山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病毒首先侵入呼吸道時,可在上皮細胞內大量繁殖,故不少病人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樣”癥狀。病毒入血後導致病毒血癥,可能過血腦屏障而感染腦膜細胞。本病死亡者極少;故很少有關其病理學改變的報告,主要的發現是腦腫脹、腦膜及脈絡叢有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毛細血管出血、壞死等。但也曾有報告中樞神經係統並無病進改變,而病變僅見於肺、肝、腎與腎上腺等髒器。【流行病學】
  本病呈世界性分豈有此理,一般呈散發,以秋鼕季為主。實驗室的意外感染,可致本病的暴發流行。國內很少有本病的報道。 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為小褐傢鼠、田鼠、野生嚙齒動物也可作為傳染源。病鼠的尿、糞、唾液、鼻分泌物等中均含有病毒,使塵埃或食物受染,通過呼吸道及消化道使人感染;與病鼠的皮毛、排泄物接觸也可感染發病。男女老幼均具有易感性,年長兒童及青壯年的發病率較高;實驗室工作者、動物飼養者等的患病機會較多,一次感染後(包括隱性感染)均可敬獲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尚無人傳人傳播的報道。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為6日至數周,臨床表現多樣。 ㈠流感樣型 起病大多急驟,發熱可達39℃以上,伴有背痛、頭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人訴有惡心、嘔吐、畏光、淋巴結腫痛、腹瀉、皮疹或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病程2周左右,偶有復發。病後乏力感可持續2~4周。 ㈡腦膜炎型 可出現於“流感樣”癥狀後(常有短暫緩解期),或直接以腦膜炎癥開始。起病急,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徵等,除幼兒外,驚厥少見。神志一般無改變。病程約2周。 ㈢其他 腦膜腦炎型、腦脊髓炎型等罕見,表現為劇烈頭痛、譫安、昏迷、驚厥、癱瘓、精神失常等。部分病例有神經係統後遺癥,如失語、失聰、蛛網膜炎、不同程度的癱瘓、共濟失調、復視、斜視等。 本病偶可